|
一年的所有节日中,我最喜欢,最念念不忘的是元宵节。不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元宵、观花车、猜灯谜,而是因为正月十五晚上的扔火球。
童年的我们,极认真地积攒笤帚头,炊帚,旧棉丝,油毡,晾晒后收藏。
正月十五到了,兴致勃勃地搬出自己的宝贝,晾晒,抹上煤油。东跑西颠的找到伙伴,约好时间地点。
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三口两口地吃完晚饭,换上不太新的衣裳,在妈妈宽容的叮嘱声中,一溜烟地奔向空旷的野外。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小心翼翼的划着火柴,点燃笤帚,用嘴一吹,火苗大了,用力抡两圈,烈火熊熊,和风火轮相仿,再用力抛向空中,火球带着呼呼的响声,照亮了夜空,也照红了孩子们兴奋的脸。淘气的孩子会偷来几个玉米秸,交叉着立在一起,点燃,瞬间变成一个大火球,离着三四里地,都能看到。孩子们围着火堆跳跃、奔跑、尖叫,尽情的释放激情,全然不顾火星乱飞,尘土飞扬。
有时候,两个村的半大小子们碰到一起,多半会发生战争。人少的一拨很快的逃向自己的村子,胜利的则虚张声势的追赶呐喊,大人们见怪不怪地笑骂几声罢了。
扔火球属于男孩子的专利,女孩聚在地头,欢呼着点评。
扔火球好像是从远古传下来的习俗,属于火神崇拜,和蚩尤有关,类似于火把节,打鉄花,篝火晚会。熊熊的烈火,沸腾的情绪,是古代部落战争的媒介。
火苗少了,渐渐熄灭了。意犹未尽的孩子走在洒满月光的田埂上,大声地议论着,吵闹着,一路欢笑一路歌。
一愣神,我好像见到了他们中的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