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335|回复: 1

曲辰著《轩辕黄帝史迹之谜》【转帖链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众所周知,历史总要给后人留下某些难解之谜。关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史迹,由于历史久远、史料匮乏及传说、解释上的混乱,所造成的史谜就有许多。如:“黄”从何来?“帝”始何义?为什么史称轩辕为“黄帝”?黄帝是人还是神?……本书运用历史、地理、考古、天文、气象、文字、民俗等多学科知识,对轩辕黄帝史事进行综合性研究,用解谜的写作方法,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地对58个历史之谜作了探索性的解答,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
  
                  目    

  ------------------------------------------------------------------1)   
1黄”从何来?“帝”始何义------------------------------------------ (1)  
2为什么史称轩辕为“黄帝”?------------------------------------------ (7)
   
3轩辕黄帝是人还是神?----------------------------------------------- (12)

4轩辕黄帝当真“长有四张脸”吗?------------------------------------- (24)   
5黄帝管四方,“手里拿条绳子”干什么?-------------------------------- (28)
6. 黄帝当真是“人面蛇身”吗?----------------------------------------- (37)   
7. 黄帝“乘龙升天”是怎么回事?--------------------------------------- (41)   
8黄帝战蚩尤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9)   
9蚩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56)   
10.蚩尤的“铜头铁额”是咋回事?--------------------------------------- (60)   
11.蚩尤是否“能作云雾”?--------------------------------------------- (63)  
12.蚩尤如何会有“兄弟八十一人”?-------------------------------------71
  
13.蚩尤为啥“四目六手”、“食沙石”?--------------------------------- (77)   
14.蚩尤吃人不吃人?--------------------------------------------------- (81)   
15.“冀州”一名缘何起?----------------------------------------------- (86)   
16.“百姓”、“黎民”由何来?---------------------------------------- (92)   
17你知道“牛鬼蛇神”一词的来源吗?---------------------------------- (98)   
18.黄帝能不能指挥猛兽打仗?----------------------------------------- (102)

19.炎帝是“神农氏”吗?--------------------------------------------- (107)   
20.炎帝和蚩尤到底是什么关系?---------------------------------------113
  
21.黄帝和炎帝是不是亲兄弟?------------------------------------------118   
22.黄帝时期有“诸侯”吗?-------------------------------------------120)   
23.黄帝为什么战炎帝?-----------------------------------------------125
  
24.“炎帝为火灾”吗?-----------------------------------------------131
25. “轩辕之国”在哪里?---------------------------------------------135
  
26. 轩辕之丘为什么“四蛇相绕”? ------------------------------------(141)  
27.
说一说神秘难知的“轩辕之台”--------------------------------------(148)   
28.
黄帝的出生地到底是什么地方?-------------------------------------(150)
29. 黄帝死于何因?葬于何地? ----------------------------------------174
30.蛇是如何变成“龙”的?-------------------------------------------180  
31.古城怪,怪事多,怪事怪不怪?-------------------------------------185  
32.古涿鹿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194  
33.“涿鹿”因何而得名?---------------------------------------------202)  
34.阪泉数说何为准?-------------------------------------------------208
)   
35.蚩尤城为何“城无东面”?----------------------------------------216
  
36.蚩尤被杀之地在何处?--------------------------------------------220)  
37.蚩尤墓到底在哪里?-----------------------------------------------225
  
38.何处为釜山?-----------------------------------------------------228)   
39.黄帝摆过八卦阵没有?---------------------------------------------232
  
40黄帝“有云瑞”和“以云纪”是怎么回----------------------------------------236  
41桥山为何有三次大搬家?-------------------------------------------240
  
42.汉武帝所祠的桥山在哪里?-----------------------------------------257)   
43.“仓颉造字”是怎么回事?-----------------------------------------263
)   
44.黄帝“迎日推策”是怎么回事?------------------------------------- (272)
  
45.“黄帝生阴阳”是怎么回事?--------------------------------------- (277)     
46.“黄帝是管生殖的”女人吗?--------------------------------------- (284)
   
47.黄帝造“指南车”可信吗?----------------------------------------- (300)  
48.黄帝为什么“令伶伦作律吕”?------------------------------------- (303)     
49.黄帝时期的医学发展如何?----------------------------------------- (314)
   
50.“干支之谜”说明了什么?----------------------------------------- (325)
   
51.黄帝淳化的“虫蛾”指什么?--------------------------------------- (334)
   
52.黄帝造舟楫的可信程度如何?--------------------------------------- (338)

53.车的发明者究竟为谁氏?------------------------------------------- (341)  
54.我国的大路之筑始于何时?---------------------------------------- (345)     
55.黄帝时期的兵制如何?---------------------------------------------(349)  
56. 黄帝时期有无刑法?---------------------------------------------- (352)
   
57.为何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特别多?---------------------------------- (357)
   
58.黄帝的“封禅”说明什么?----------------------------------------- (361)
   
59.
中国的考古将出现“怪事”---------------------------------------- (365)
  
60. 中华民族为什么尊黄帝为始祖?------------------------------------ (376)   
---------------------------------------------------------------- (388)


地址:张家口网-张家口论坛 -> 家在涿鹿    http://www.zhangjk.com/simple/?t29186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    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上史悠久、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举凡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依据公孙轩辕“涿鹿奋战”、“吾华肇造”的历史事实,尊轩辕黄帝为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赫赫始祖”,而自称黄帝裔胄。并且,世世代代,又莫不以此引为自豪,不断地激励自己不忘祖宗,牢记国家,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奋发图强,振兴华夏的强烈民族精神!   
    但是,现在谈到轩辕黄帝的史事、遗迹,则存在不少不确、谬误,甚至涉于神怪之处,难以使人尽信。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轩辕黄帝生活、战斗的时期,距今约有4700多年的漫长历史。其时,用以记录语言、事物的文字还尚未完全形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还只能靠人们口耳相传。就我们现知的一些远古史事,其资料是后人依据这些历史传说进行记录整理的。且最原始的史书记述资料,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多有散失。更何况,经过秦火,使本已奇缺的古史料之存亦如九牛一毛了。  
    二、古代的典籍,是用毛笔书写在竹简上的。那种困难的客观条件,不仅决定了史事记述的简略,而其简册自然也不会很多。在传抄过程中,文字很难避免脱误,在保存过程中由于束简之绳的损坏,也会导致文字的缺乱。这就是说,即使是占有了现存的零星古史料,如果不加分析和研究地引用与解释,也难免产生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   
    三、原始社会的人们,其思维活动,是受那个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认识所制约的。那时候的人们,不能像今人这样,应用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而自然界有许多现象和变化,是非人力所能为、而又大大超出人力之上的。于是,原始人类便会自然而然地推想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精灵,在支配着各种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精灵看不见,摸不着,在天为神灵,在地为鬼怪。由是,神话、仙话、志怪传说便得以产生并流行。原始人依据自己的原始思维方法,认为人、神、鬼怪是互相交往,并存在于一起的。故,古人记述史事,自然也很难脱开其影响,于是,便产生了史事间有神话、神话中夹杂史事的现象。  
    四、远古的人们自然也不甘于屈服“神”、“鬼”的摆布,他们幻想用什么方法来预测祸福,好进行防范、避免,更想用什么办法来制止一些神怪之类对于人们的危害。这样,巫卜之术便得以产生并盛行开来。此种情况,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例外。如此,古人的巫卜活动以及记录此种活动的书籍,又往往引证古史为例。这就使本来就掺杂了神怪的古史料义多了浓厚的巫卜色彩,《山海经》一书即为显例,研究历史的学者,说其为史书,研究地理的学者,云其为古地理著作,研究神话的袁珂先生,则力排众议,将它视为中国神话传说的重要经典;鲁迅先生认为它是“古之巫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小说兑之最古者”;太史公司马迁则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   
    五、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前进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对事物的称谓等等,亦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所以,越是比较原始的史事记载,越是历史较久的典籍,其文字就越是古奥难解,读之如读天书。不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状况,不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的原始思维方式等等,而对古史料作望文生义的引用和解释,也是产生错误解释历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古代历史事件,是同古地名以及这些地方的遗址、遗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越久远,其遗址、遗迹的毁坏程度越大,甚至荡然无存;至其地名亦多有变易,而历代行政区划则更为复杂。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又多是以当时的地名、区划所属进行记述和解释的。倘若述史、释地不对这些进行周详的研究、考证、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物的发掘与考古研究,就往往也会出现差误。而这些古地名和遗址、遗迹解释上的差误越大,反转来便又直接影响历史真实性、准确性及可信程度……   
    正是由于存在着以上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就造成了人们对于轩辕黄帝历史事迹许多说法不一的情况。比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那么,“涿鹿之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东汉的经学家服虔说:“涿鹿,山名。在涿郡。”三国魏人张晏,是中山人,因其出生之地距涿鹿、涿郡都近,了解实际情况,就说“涿鹿在上谷(郡)。南朝宋之裴駰为《史记》作《集解》,以南人而言北地,对此不甚了解,就同时将服虔和张晏的话引录存疑,自己不加任何评论。到了唐朝,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之时,就对服虔之误作了纠正。他说:“(涿鹿)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按《地理志》上谷(郡)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按理,这场笔墨官司本该就此了结了,可谁知,唐朝之后,这个争论却越演越烈,一直延续到现代。王畅同志先后在《“涿”字之谜》、《涿水·督亢·蚩尤坟》、《释“涿”》等文章中,连续进行考证,认为“涿县古为涿鹿之野”。并建议今后的字,词类书,对“涿”字应照他的考证进行诠释;李一氓同志在《试释汉族》一文中,认为“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宣化”;而吕思勉先生在其学术论著中,则认定涿鹿之野“必不能在河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晋太康地理志》说:“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北宋的沈括则在《梦溪笔谈·辨证一》中说:“解州盐泽……卤色正赤,在阪泉下,俚俗谓之蚩尤血”;今之《辞海》释阪泉一名,难察孰真孰伪,只好将以上两说并列,云:“其今地有数说: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数说者,当然就不止是这两说。范文澜、翦伯赞、郑天挺等,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说阪泉在今河北怀来县;而清代编辑刊刻的《纲鉴摘言补注》一书中,又言之凿凿,称阪泉在保定。在保定的什么地方,书中未指出来,大约是指古莲化池而言的吧?《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哪里?现在的人们,都知道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黄帝陵”。但这处“桥山”到底真假呢?这就又是一个历史问题。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著文,言其为伪:如吕思勉先生斥此为“将帝王都邑任意迁移”的伎俩;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王北辰同志,在1983年第1期《地名知识》发表的《桥山黄帝陵考辨》一文中,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今陕西省黄陵县北之“桥山黄帝陵”,实为附会出来的产物。那么,真正的桥山又在何处?王北辰同志说在今陕北靖边县的红柳河北岸。王北辰同志对桥山黄帝陵的考证是有功绩的。不过,他只是纠正了北齐魏收在撰写《魏书·地形志》所产生的一个错误,而将桥山黄帝陵所指,纠回到了东汉班固所写《汉书·地理志》时的笔下。其实,班固所指的“桥山”实为故意笔移,它远非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所指桥山……大山为什么能够搬来迁去?泉水为什么飘忽不定定?一处历史地名为什么要几迁“户籍”?这些历史造成的悬案,无疑就构成了一个个的历史之谜。但这,在轩辕黄帝的有关史迹记载和解释中,还远不为奇为怪。而比这更加奇怪得令人咋舌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如《龙鱼河图》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述异记》讲:“(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吕氏春秋·先识》篇言:“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注:“三代彝器著蚩尤之象,为贪虐者之戒”;《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轩辕之国……人面蛇身”、“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等文字,史学家们还未就此做出较为一致而又确切可信的解释。研究《山海经》的袁珂先生说:黄帝或亦当作人面蛇身的形貌;古籍中有“黄帝四面”之文,袁先生说黄帝“长有四张脸”;古史料中有讲黄帝长寿的,汉代方士就说“黄帝乘龙升天了”。1981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上,高增安同志在《黄帝陵》一文中就讲:“黄帝一百一十岁时,在荆山炼铜铸鼎,鼎成之日,天空降下一条黄龙传旨天帝诏黄帝归天.黄帝骑上黄龙,群臣闻讯跟随者七千余人,黄龙腾空飞到陕西中部上空,落在桥山,这时黄帝和大臣们诀别。黄龙再度腾空跃入云端,黄帝离开人间……”;同一年的第4期《文史哲》所发表的张维华《释“黄老”之称》说:“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未有见者。乘之升天,纯是幻想。”据他考证的结果是:“黄帝是原本无其人,无其事”的……   
    你瞧!在有关轩辕黄帝史事的记载和解释上,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对此,谁都会很自然地提出各种疑问:蚩尤为什么会有兄弟八十一人?他为什么会是四目六手、人身牛蹄、头上长犄角的怪物?蚩尤是否真的吃人?轩辕黄帝为什么会是蛇身人首、长着四张脸的古怪样子?黄帝到底是人还是神?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能够腾云驾雾的龙?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杂志又讲我们中国是龙的国度,就连我们自己也说是龙的传人?轩辕黄帝到底有无其人,其事?若历史上没有黄帝其人,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很早以前的历史上,就对自己的文明历史之始问题向壁虚构?   
    我们,既然自称为黄帝的子孙,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那就理应对此做出既符合历史之真实,又符合科学道理的、肯定的解释才是。不然,我们又该如何谈自己的祖宗?如何讲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始?假如,有那么一位好奇而又好事的外国人,持《人民画所》翻开《黄帝陵》一文来问我们,“黄帝究竟是人呢?还是神仙?是人,何以能够乘‘龙’升天?是神仙,又怎么能成为你们的祖先?”如此,我们该将何言以对?即便是拿了《释“黄老”之称》一文来问我们:“你们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可你们的学者经过考证,说‘黄帝是原本无其人,无其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我们被问的同胞,大概是也要出一头大汗,费一番唇舌的!  
     我们中国之大,人才之多,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很了不起的。为什么长期以来,连我们“赫赫始祖”轩辕黄帝的史迹也研究不清,解释不通,乃至进行否定呢?在这方面,客观上存在着的困难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上,也不无问题。   
    首先,在治学态度上,存在着一种由疑古发展到否定历史和批判古文化的倾向。在浩瀚的中国古籍中,掺有一些后人托古自重以求名利的伪书,以及存有因韦绝简乱、抄刻致误、考证中附会的错书,这是事实,也是难以避免的。故,研究历史的首要功夫,就是去伪存真,清流而正源。但,事物又往往走向自己的反面,本来正确的东西因强调过头,却又变成了谬误。自宋以来,随着治学方法的变化,激起一股辨伪之风。至“五四”前后,疑古竟成时髦,倡之以为荣.从之以为幸,一时间几乎到了无书不伪、是古皆虚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外国学者怀着轻薄与恶意,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大禹是一条“爬虫”。奇怪的是,至今,我们有的学者还重唱这种调子,说大禹“是一条虫”……至于否定中国的古文化,这在“文化革命”中,曾经达到登记峰造极的地步。古阪泉所在地的涿鹿县上七旗村,历来建有轩辕黄帝庙,因无力修缮,庙毁之后,人们又用木漆牌位书写了轩辕黄帝的名字供奉。“文化革命”中,红卫兵硬是将此作为“四旧”,勒令村干部将藏起来的轩辕黄帝牌位拿出来当众烧毁。在这种情形下,对轩辕黄帝史事的研究,自然是难以提到日程和受到应有重视的了。   
     其次,在治学方法上,过分强调文献研究与考古的分工,也是一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搞古文献研究的,只是翻资料,从书本到书本,研究来考证去,最终也脱不了古史记载的圈圈,使史料不足的得不到补充,使文献记载错误的得不到纠正。我在研究轩辕黄帝战蚩尤、战炎帝的史事中,若不是反复到有关地方进行调查访问,便不能准确地确定有关地名及遗址、遗迹的所在地,更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阪水弥勒禅寺”寺主墓葬中出土文物及文字资料的毁坏,并由此而进一步发现“阪水弥勒弹寺”的遗址,看到这个遗址出土的另一批珍贵文物。没有这两批文物及出土的文字记载,光凭怀疑是绝难纠正《晋太康地理志》、《水经注》关于阪泉记述上的差误,并彻底推翻《梦溪笔谈》中关于阪泉的附会的。同样,文物考古若不与文献记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便往往不能准确地确定这些文化的断限,夏文化早已被我们发现但却不能及时确认,就是明证。像轩辕黄帝这样的史事研究,不仅涉及到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原始思维、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同时还涉及到那个历史时期的地理、地质,气象、生物等问题。所以,要想彻底解开关于轩辕黄帝史事记载的历史谜题,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辨证观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不然,搞“敲锣受糖,各干一行”式的研究,其收效必然不会很大。   
     还有,就是文风问题。学术研究文章,本来就比较枯燥,可读性差.可我们却又偏偏习惯于板起一副面孔说话。并且文章中又往往材料堆积,观点也不怎么鲜明。好像文章一写得资料引证少一点,就显得没学问。观点鲜明了,又似乎不公允,有失学者气派。若要将学术研究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有那么点可读性,就又算不得学术论著了。这样一来,刊物的发行可就倒了霉,与通俗文学刊物相比,其印数实在少得可怜!你想,不搞学术研究的同志,谁愿意硬着头皮去读这些乏味的东西?当然,要把学术研究文章写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读性,也确实是件难事。但至少,我们应该这样去努力。否则,你的研究再精深、再独到,观点再正确,也难于普及,一些错误的观点还会照样流行。我研究轩辕黄帝史事多年,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此深有体会。
     这次,我将有关轩辕黄帝史事的不同记载、不同解释和争论,集成各种不同的谜题,分别进行介绍和考证,目的就是:  
      一,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争鸣。学术研究课题只有通过争鸣,通过探讨和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就是自己的一些错误学术观点和认识,若无有识之士据埋批驳、赐教,也不可能及时改正,并得到提高;  
      二,以解历史之谜的方式比较广泛地引起人们,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专门研究的同志,都来关心自已文明之祖的史事研究,积极探讨,才能事实上做到多学科的综合性历史研究,彻底揭开轩辕黄帝史迹之谜。我以为,这是我们全民族的一件大事;   
      三,希望错此普及一点历史知识,使我们所有的黄帝子孙都了解一点自己文明之祖的历史事迹和功劳,并以此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强烈民族精神!为此。在这本书中,对于一些已有确证、已能解开的史迹之谜,就将谜底揭开;对大体有些眉目,但还不能“彻底”解开的谜,则说出自己的倾向性见解,以供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对一些尚难考证、还难于解开的谜,就不去随便解释和论证,只进行介绍,还让这些历史之谜去继续谜着。  
     所谓史迹之谜,有一些是由于当时历史上的、我们尚不了解的复杂原因造成的。而相当一部分,则是由于后人错误解释、考证、打笔墨官司造成的。解这些史迹之谜,就无异于在这种历史的笔墨官司中出庭作证,讲出争论双方的孰是孰非与是非缘由。这,就势必要指明古今学者及其作品。对此,既不能因古人已经作古不能申辩,就信口指责;也不能因今人可著文相争,就对其错误的解释进行粉饰与回避。即使是对于同一学者及其学术著作,也是对的地方就言其对,错的地方就说其错,并尽可能指出其对与错的客观历史原因。因为,研究历史,解释史事,就必须一切以历史存在的客观事实为准则,历史本来是怎么回事,就指出它是怎么回事。历史研究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掺不得半点假。  
    以上这段聒噪式的开场锣鼓,权充本书前言。                                                
  
                                             曲  辰   
                                             1987年9月29日于张家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