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726|回复: 8

【原创】闲话宋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闲话宋江
        我这一生最喜欢三部书,一是《水浒传》,二是《三国演义》,三是《东周列国志》,可以说这三部书影响了我的一生。《水浒传》则是我今生读过的第一部小说,那时我才10岁,还是个小学生;《三国演义》是在高中时读过的;《东周列国志》则是在军校时读过的。直到现在,这三部书也一直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要随手打开读着它们入眠。
      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要是说不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省(市)和县、乡(镇)的“一把手”是谁、叫什么名字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时下的人极少有人关注他们。可要是说不知道宋江是谁的人可不多,因为一部《水浒传》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让它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举世闻名,也使书中的主人公宋江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在心里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宋江为什么能够做到一呼百应?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让那么多人佩服的人格魅力呢?
      要我说,宋江是个受中国儒学思想影响至深的人,是儒家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升华,观察事物和看待现实问题的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让他的思想熠熠生辉,让他的人格独具迷人的魅力。
        在书中,宋江一出场,作者便用浓重的笔墨介绍了宋江非凡的相貌和超人的才学。说他“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眼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上应星魁,感乾坤之秀气;下临凡世,聚山岳之降灵。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箫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这段文字足以说明了宋江天生一副帝王将相方能具备的好面相,气宇轩昂,文武双全,才华出众,宽宏大量,点出他将来必做成大事。接着又说他为人至孝,仗义疏财,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学得多般武艺在身,平生只爱好结交江湖上豪杰,爱惜英雄好汉,重视人才,极有爱将之癖,只要遇到投奔他的,不论出身高低贵贱,无有不纳,一定要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到临走时,必尽力资助。别人向他求钱,从不推托,与人方便,为他人排忧解难,尤其是对穷苦人,更是极力接济周全。他这种挥金如土、豪侠仗义的作法,必然赢得社会上众口一致的盛赞---及时雨宋公明。那首《临江仙》更是把他描绘的如真佛再现:“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可以说,宋江能有如此圣洁的心灵、有这么多善良的举动、有这般超人的才学、有这么高雅的人格魅力、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礼贤下士等那么多超乎寻常的举措,就是在今天,也能一呼百应,赢得到众多的人气支持并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古时“进士”统归国家科举考试时录取,称之为“朝庭命官”。至于说宋江的学历是什么,当时他做的是“押司”,应当相当于现今在独立行政的县(区)“一把手”的助手,大概相当于现在协助“一把手”做好司法、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的,用现在的话说,最起码的也是个名正言顺的国家公务员、享受“三险”、“医保”的正科级干部,而且他家道极为富有,还与晃盖、刘唐等许多“黑道”朋友有着深交的官面上的人。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就拿现在来说,身在官场、甚至是公安、司法部门的公职人员,与黑道保持很深联系的有多少?谁能说清楚?更何况是千年以前的人!那么,再怎么说,他的功名也应在“孝廉”和“举人”以上。在整部《水浒传》中,每逢宋江处在重大转折特殊的时节,作者都是通过宋江吟诗填词来表达他的思想和心境,以此暗示他下一步的命运。除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宋江的几首诗、词来看他的超人的才学以及深藏在他心灵深处的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当宋江遭际到人生的重大坎坷,被官府发配到江州,处在人生的低潮极度苦闷时,内心思想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便在当浔阳楼上借酒消愁即兴吟下《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似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配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之后又题下七绝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一词、一诗可是把他平日里深埋在内心的理想和志向都表露出来了。也正是他酒后吐了真言,险些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当他在梁山泊当了总寨主、坐上第一把金交椅处在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时,他因喝的大醉而得意忘形,乘着酒兴填了一首《满江红》并让铁叫子乐和当场演唱:“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盛极则衰,九,按中国人的理念是最大的阳数,作者巧妙的借九九重阳节,来暗示宋江已经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表明他的命运已经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走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尽管说这阙词没有给他惹来多大的麻烦,但也让他在心灵深处感觉到了自己苦心经营的梁山泊内部的派系之争,许多人对他并不是完全认同的。
        当宋江经过文、武几番较量和努力,终于把大家的意志一到自己接受朝庭“招安”的理念上来,通过旁门左道见到了颇受徽宗帝宠爱的妓女李师师后,为了讨好李师师,借以表达自己的心迹,进行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又填词一阙:“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可以说,这几首诗词都是宋江醉酒后即兴而作,但他倚马千言,七步成诗的才华,足令人慨叹,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如何也做不到的,尽管说这是作者施耐庵巧妙安排,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塑造宋江这个人物的初衷。
       在水泊梁山全部人马接受了朝庭的招安,并按朝庭的旨意向南进发去征讨另一群以方腊为首的强盗时走到双林渡。而这时也正是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他便开始了走下坡路,直到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作者又设计了一个十分凄凉的场景:浪子燕青闲着没事,以射雁的方式取乐,以此显示自己精确的箭法。宋江心中极为不快,马上即吟诗一首:“山岭崎岖水渺茫,横空雁阵两三行。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又填词一首:“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的相思一点。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完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一诗一词把宋江内心那极度孤寂悲怆的心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几首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意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的总体形象:文化底蕴丰厚,才华横溢,武略出众,志向高远,怀胸天下,扶危济困,正是这些,让宋江独具人格魅力,从而远近闻名,一呼百应。是个难得的能臣干吏。纵观我们的历史,往往如此,这样的人,如果得到重用,必是济世奇才,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而青史留名,如果稍有不慎,因为一些不当之举,把他逼到人生的另一条道路上去,他也必将从反方面做出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刘邦、黄巢、曹操、朱元璋、洪秀全等等不胜枚举,正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宋江更是个典型的个例。
        毫无疑问的是,宋江是个帅才,是个极有驾驭能力独挡一面的统帅。在《水浒传》整部书中,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把宋江为了创建梁山泊这块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系列征战表现的出神入画。让人们对宋江的军事、政治、经济、组织、协调、统帅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他对于梁山泊的组阁更显示出他超人的才能:梁山泊的组成大体分为三股势力,一股是原头领晃盖留下的以吴用为代表的一派,一股是以鲁达为代表的原来已成气候的一大批过早落草的有名的强盗们;再就是宋江自己在创业过程中收降的官军和零七零八的社会闲散人员。在核心“常委”层的配备上,他一是看中金钱最多的卢俊义,说明宋江的经济头脑,无论是千年以前还是当今的年代,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没钱,什么也干不成。二是看中元老层的,要维护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啊,他吸纳了吴用和公孙胜,即重视了民族宗教政策,也用他们压住了一大批人;在“武装力量”五虎上将的配备上,让朝庭派来卧底的关胜为首位,再让呼延灼、董平进入,以平衡林冲、秦明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让花荣、杨志列等入八彪之列制约各方力量;在步军配备上,充分考虑宗教的势力和影响,让鲁智深列为首位,武松次之,再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家奴李逵和元老刘唐进入,既照顾到了二龙山强大的势力,又做到掌控得力;在水军配备上,让自己的铁杆兄弟李俊列水军首位;财政大权则让自己的亲弟弟宋清牢牢把握,可谓独具匠心!就是放到当今年代,配备哪层班底不也都是这个模式搞的吗!那么,人们必然会在心里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让这样一个有才干的人走向另一条路呢?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之外,要我说,直接原因便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导致了他走向另一条人生之路。
       第一个女人便是阎婆惜。按理说,宋江是阎婆惜的救命恩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不讲任何代价的帮助了她,让她自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受人点水恩,自当涌泉报,不管从任何意义上说,阎婆惜这一生都应当对宋江感恩戴德。要是她竟然是个不知廉耻水性杨花的人,不思报恩也倒罢了,反而恩将仇报,欲置宋江于死地,都死到临头了,还恬不知耻的向宋江讨价还价:“你可从今日便将原典我的文书来还我,再写一纸文书任从我改嫁张三,并不敢再来争执的文书。”“我头上带的,我身上穿的,家里使用的,虽都是你操办的,也委一纸文书,不许你日后来讨。”直逼的这个正直忠义又有远大理想的宋江一怒之下“杀了这个泼烟花。”从此,宋江便染上了一生都无法洗清的污点,开始了他东躲西藏的亡命生涯。
        第二个女人是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本来她是被好色的强盗王英抢到手并准备强纳她为“压寨夫人”的人,由于宋江误认为她是好友花荣的夫人而担着得罪朋友的危险救下了她,按理说她也应对宋江感恩戴德才是的,可是这个女人更是心存恶念,反过来诬陷宋江并把宋江置于死地,全不顾宋江:“恭人全不记我一力救你下山,如何今日倒把我强扭做贼?”的解释,指着宋江破口大骂:“这等顽皮赖骨,不打如何肯招!”把宋江打的皮开肉绽鲜血迸流。逼得宋江自己发出悲叹:“我的造物只如此偃蹇!只为杀了一个烟花妇人,变出得如此之苦!谁想这把骨头却落在这里,断送了残生性命。”
       而那个男人便是小人黄文炳。这黄文炳本也是个在官府做事的公务人员,端着铁饭碗,拿着国家的工资,且与宋江素不相识,宋江没阻挡他的官运,也合着宋江被刺配江州后命里该着受此一难,那日在浔阳楼酒醉后题“反诗”于楼的墙壁上,正好被闲游至此的黄文炳看到,这要是碰上别人也没什么,文人吗,喝了酒,趁着酒兴抒发一下情感,排泄一下情绪,无可无不可的事,可偏偏这个黄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个阿谀谄佞之人,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已者害之,不如已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他为了自己能讨得蔡德璋的欢心,便认定此诗是“反诗”,以此告发了宋江,想用此事邀功,做为自己晋升的垫脚石。偏遇着这个蔡九知府又是个仗着他老子是当朝太师作为后台才当了官的公子哥儿,自己是个无才无德混蛋加三级的人物,也不去做调查研究,便听信黄文炳的话,把“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应在了宋江身上,就是现在看来,这两句话的“家木”也不应拼成“宋”字,“点水工”也不一定就是个“江”字啊,再说,重名重姓的人多了,哪里就非认定是宋江?看来,从古至今,凡小人的才学不比君子差,只是他没用到正经地方罢了,而各级官员,只要胡乱作为造成的影响比不作为更可怕!便不问清红皂白的把宋江送进大牢并准备就地正法。好在是梁山众好汉大闹江州劫了法场救下宋江。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上的人们,远离官场是好事,远离把钱看的重的人也是好事,远离把官位看的重的人更是好事啊!甚至交朋友都不要交这样的人,那才是你一生的福气啊。
       几经折腾之后的宋江彻底明白了自己下步等待他的是什么,于是乎,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他人生的另一条路。而这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黄文炳以明心志!“小人宋江、戴院长,若无众好汉相救时,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厮,无中生有,要害我们,这冤仇如何不报!怎地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最后,“众好汉亦各自动手,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又把他从前酷害良民积攒下许多家私金银,收拾俱尽,大哨一声,众多好汉都扛了箱笼家财。”等到捉到黄文炳之后,宋江大骂:“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之人,浸润官长,欺压良善。胜如你的你便要妒他,不如你的你又要害他。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拔了这个刺!”言罢,李逵便“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马上“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边说“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
        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总是被施耐庵设计的情节叫好,这黄文炳本是个读着圣贤书走进庙堂的读书人,就从他能识破戴宗假书信这一点上看,他的聪明和才干足以令人称赞。可他偏偏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去害一个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逼反了宋江,还给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连累了一门老小不说,自己也落了个那么凄惨的结局,报应!
       关于这部《水浒传》,一直有两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底:一是不知施耐庵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深?是受女人害过?说不清楚。可他为什么对女人有那么大的诚见呢?看,他这部书里的女人,要么被他描写成以潘金莲为代表的成为红颜祸水之流的,要么便是以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为代表的以杀人为乐的魔鬼,而书中的英雄好汉们也极少有娶妻室的,好象那个时代的男人都以不近女色为荣,正因为此,使得这部好书同《三国演义》一样,在问世的几百年时光里,不知失去了多少女性读者,直到现在,也很难赢得女性读者喜欢,这与后来问世的《红楼梦》的读者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二是对官场和官员的仇恨,作者在第七十一回中借鲁智深的话做了表白:“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 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好象那个时代人们的理念与生活在现今的人们生活理念一样,仇富、仇官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理念,成为主要意识流。
         看来这是个很难解释的话题,纵观我们的历史,哪个朝代不是如此?打江山的哪个不是千难万险九死一生?而一旦到了天下太平了,便百弊丛生,直至最后走向灭亡。可就这么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人类就是跳不出这个规律。
        而今,象蔡九知府那样尽管也是读着圣贤书进入庙堂却只图享乐不思报国、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的官员数不胜数,更让人倍感忧心的是,象黄文炳那样的小人更是多如牛毛,而且一个个的都志得意满,这又怎么能不让人担心的呢?

发表于 2011-10-1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第一次看见把宋江剖析得这么深刻的文章,从思想根源上,从社会地位上,从做的词、做的事等等,让人们对这个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以前对他负面的看法多,特别是在诏安这个问题上。上次电视剧里的宋江更是一副奴才相。我起初对水浒有认识,就是小人书。武松、鲁智深、卢俊义、俊青、林冲、晁盖等人物印象深刻,觉得真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宋江虽然也是逼上梁山,人称及时雨,也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断送了众好汉的前程,觉得宋江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现在看,也不尽然。
发表于 2011-10-17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想得深,写得真!!!{:soso_e142:},{:soso_e163:}
发表于 2011-10-1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田版分析入情入理,细腻深刻,让我长了见识。但在评价宋江上,我觉得,用“造反”一词欠妥。

点评

谢谢,那我换个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17 09: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屡败屡战 发表于 2011-10-17 09:31
田版分析入情入理,细腻深刻,让我长了见识。但在评价宋江上,我觉得,用“造反”一词欠妥。

谢谢,那我换个词。

点评

我不单是指您这篇文章,从古至今对于宋江的评价,还有身边的人谈论宋江,大家都用“造反”这个词。说他“革命不彻底”。要我说,从上梁山开始他就没想真正地“革命”。正像您说的,他饱读诗书,是儒家思想的产物,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17 14:16
发表于 2011-10-1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田雨hxh 发表于 2011-10-17 09:53
谢谢,那我换个词。


您谦虚的态度令我感动。我不单是指您这篇文章,从古至今对于宋江的评价,还有身边的人谈论宋江,大家都用“造反”这个词。说他“革命不彻底”。要我说,从上梁山开始他就没想真正地“革命”。正像您说的,他饱读诗书,是儒家思想的产物,更是儒家思想坚定的执行者。他造的贪官污吏的“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他想招安,混个一官半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于当时的封建王朝从本到末的腐朽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招安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归宿。

点评

英雄所见!所以,我说他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有这一句话,不言自明,别的话就不能再往下说了,先生替我说出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17 16: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屡败屡战 发表于 2011-10-17 14:16
您谦虚的态度令我感动。我不单是指您这篇文章,从古至今对于宋江的评价,还有身边的人谈论宋江,大家都 ...

英雄所见!所以,我说他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有这一句话,不言自明,别的话就不能再往下说了,先生替我说出来了。
发表于 2011-10-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本篇书评很有分量!谈历史人物联系社会现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本来就是昨日的延续,诚所谓知古观今。多了解一些历史,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及问题,无疑大有裨益。

点评

但愿我们这些做为后人的人,能从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里学到真知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23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燕石斋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01
本篇书评很有分量!谈历史人物联系社会现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本来就是昨日的延续,诚所谓知古观今。 ...

但愿我们这些做为后人的人,能从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里学到真知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