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业 关于爱好 儿子小时顽皮可爱又懂事,身边的人也都很喜欢他。他喜欢唱歌,特别喜欢军旅歌曲,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放音乐给他听,他就立刻停止哭闹,很专注地听。后来大一些,学说话了,我们放光盘时,他就跟着唱。尽管咬字不太准,但儿子嗓门很大,音色很亮,乐感也不错。到了三四岁,见到音乐老师的风琴,他就上去,又是蹬脚踏板,又是在键盘上比划,很像那么回事。因为我们住在学校,隔壁就是幼儿园,所以他经常到那里和大孩子一起玩。四岁那年,他在幼儿班学会了《卖报歌》,回来就不停地给我唱。那天在办公室,幼儿班老师给他个大苹果。他忽然告诉老师:“老师,苹果里面也有‘啦啦啦’。”边说边在苹果上拍着《卖报歌》的节奏,老师笑得前仰后合,说这孩子真可爱,真有音乐天分。 一天午后,我发觉孩子回家拿了好几次苹果,又好长时间不回来,听见隔壁幼儿班很是热闹,就去看。 我推开门一看,哭笑不得:我们的儿子正站在讲桌上,一边两手来回舞动,一边气急败坏地跺着脚大声吵吵:“都别瞎说了,跟我唱!”那一帮孩子一边吃苹果,一边大声说笑。见我进去,儿子气得要哭了,说这些孩子都不听他的。他想指挥他们唱歌,可谁也不听,就回家拿苹果分给他们吃,可这些孩子还是不买他的账。 儿子还喜欢玩具汽车,我们前后买了足有两大筐各式各样的汽车。他最喜欢的还是大的军用汽车,经常一个人在操场上撅着屁股一边唱歌一边推着跑。他还特崇拜军人,喜欢穿绿色的迷彩服。就是现在,一到家,还是拿出一大堆塑料兵,摆得到处都是。那时候,我们带着他出去玩,只要一看见当兵的,他立刻欢呼雀跃,两只小手扶着车把,从小座上立起来,冲着人家大声唱《当兵的人》。 他上小学了,老师看他很喜欢音乐,乐感也好,让他进乐队。我很支持他,爱人却有些反对,说影响学习,因为他们遇到要演出的时候,经常利用正课时间排练。但看着孩子都要哭出来了,别的老师也说,小学那点东西,就是耽误几节课,回来一补就补上了,就答应他去了。 儿子对音乐痴迷得很,除了在学校练,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唱个不停。还给我讲美声唱法的要点,怎么用吹瓶嘴的方法练习气息。坐在饭桌前,也两只小手在桌子上敲着歌曲的节奏,嘴里一会模仿架子鼓,一会换成小号,学校排练时到哪个乐句用哪种乐器,他都把音色模仿的惟妙惟肖。齐奏了就加大音量。串门子的见了就笑着说,你儿子那小嘴可真巧!开始他用筷子敲碗,我们嫌他烦,他就用手敲桌子了。就连写作业,也一边写字一边大声地唱,很是卖力气。我提醒他不知多少次,一心不可二用,他就是改不了。好在,我检查了几次,没发现作业有敷衍的迹象。他很快就成了主力,会唱歌、吹小号,还能演小品,老师说他学东西最快,很快就可以帮老师教学生了。他也洋洋得意地说,自从他进了乐队,有他参加的节目就一再在县里获奖,尽管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仍然自豪得很。每次去供销大厦玩,他就磨着我们去卖乐器的地方看,说他想买小号。我们觉得学校有,他随便玩,就没买。但他每次去都要看看,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开。其实,爱人还有自己的用意,他怕孩子陷入音乐不能自拔,耽误学业。在他上六年级的时候,爱人就开始反对他参加演出了,好在他成绩不断上升,维持在前三名以内。 他小考不理想,以往总是一二名,那次居然考了十几名。老师们说,他这个成绩很玄乎,抓紧了,可以考上一中,如果大意了,也可能就耽误了。这回爱人说啥不让他参加乐队了,尽管音乐老师征求了几次她的意见,孩子也找老师想报名,爱人还是狠心拒绝了。 儿子好长时间闷闷不乐,不唱歌也不说话。有一次爱人回来告诉我,儿子居然偷偷去乐队排练了,她给叫回来,训斥了一顿。可没想到,几天后,他又去了。在办公室,他低着头,眼里噙着泪水,一言不发,但晚上没吃饭,而后在爱人面前大哭了一场。爱人说,儿子在她面前呜呜地哭,哭得天昏地暗。她当时被哭得也很难受,啥话没说,就想答应他了。不过,后来他没再去排练,也不再提音乐的事了。我提醒他,学校毕竟还有音乐课,也能学很多东西。学习之余,一样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他不作声。我想,那段日子,他心里一定很难过,特别是看见其他同学去排练的时候。家长的斥责,音乐的诱惑,让他纠结,再纠结。 几年过去,爱人也感叹:“咱们儿子那时成天唱,现在大了,也不唱了。”后来我也问儿子,现在还想唱不,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他已经挺过来了,不再想了,他觉得自己那时很幼稚。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但我们也是无奈之举。也许我们不过培养了一个平庸的白领,却扼杀了一个音乐天才,但成为音乐天才的风险让我们望而却步。我们希望孩子快乐,希望学业有成的同时,爱好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目前严酷的现实谁都知道,所谓减负,是很多人的痛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追两只兔子的结果心里都明白,所以,我们只能牺牲孩子的爱好。好在孩子有上进心,今年考上一中后成绩也很不错。我现在只祈望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不要变成学习的机器。回来的时候,我也见他经常听他们当初比赛的曲子,听一些流行歌曲。也许是大些了,学会适应现实,学会处理学业与爱好的关系了。 但即使这样,想起这件事,我仍然觉得遗憾,觉得有愧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