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970|回复: 3

1953梅兰芳率京剧名角慰问团赴朝演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1953梅兰芳率京剧名角慰问团赴朝演出

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副团长梅兰芳为志愿军指战员演出


  1953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决定组织4000人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并推选贺龙为慰问团总团长。下设几个分团,每团都附有歌舞、曲艺、戏剧、杂技等文艺团体。10月初到达朝鲜。当时的朝鲜,虽已宣告停战,但美、李(承晚)集团仍不断制造种种矛盾,明的在遣返战俘上耍花样,暗的经常派遣特务搞破坏、探军情、放冷枪。三年的战火,尤其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使朝鲜的所有城镇,没见到一座完整的楼房,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志愿军虽有一套庞大的指挥、办公、通讯、生活等地下工程,但若接待大批的文艺团体演出,确有很大的困难。为此,大部分文艺团体都化整为零,组成小分队,深入到各个团队作慰问演出。
  第三分团是全国京剧名角组成的慰问团,由梅兰芳任团长,有名旦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言慧珠,老生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名丑萧长华以及小生、花脸等京、津、沪京剧名流。志愿军指战员们都感到,若能在一个晚上欣赏到众多名角同台献技实为眼福。慰问团的演员们也都愿意满足“最可爱的人”的要求,但如果在朝鲜的坑道里演出,没有两三个月是无法完成的。为此,经志愿军领导研究决定:第三分团演出场地设在鸭绿江畔的安东(今丹东)市。部分志愿军的营、团以上干部和伤病员,分批到安东观看演出。组织、接待这一任务由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负责,并要求做到“热烈、安全、周到”6个字。“志办”接受任务后分工为:食宿“周到”由后勤部负责,“热烈”“安全”由政治部负责。我当时是政治部的宣教干部,就在“热烈”这二字上做文章,除布置会场、张贴标语、安排场次外,还要了解演出节目内容。梅兰芳对我们说,每场演出,主要演员全部上场,不采用轮换制。节目有:《空城计》,马连良饰诸葛亮;《徐策跑城》,周信芳饰徐策;《甘露寺》,谭富英饰孙权;《武家坡》,程砚秋饰王宝钏;《三娘教子》,尚小云饰三娘;《春香闹学》,言慧珠饰春香;还有《群英会》,由数位老生、小生、大花、三花一起上场演出,来一出京剧名角“群英会”。最后压轴戏由梅兰芳自己在《贵妃醉酒》中饰杨玉环。对整个节目的安排,志愿军领导非常满意。慰问仪式很简短——慰问团长致慰问词,志愿军领导致答词。为了表示对慰问团的热情和感谢,同时也增添会场的热烈气氛,每一节目演出结束时,志愿军向主要演员献花。整个晚会结束时,梅兰芳到后台卸妆后,同观众见面。
  战时的安东市,曾被美国飞机多次轰炸过。1951年9月中旬,志愿军的空军开始参战,击落美机数架,并捕俘了数名美军飞行员后,美机有所收敛。但对侵略成性的美帝国主义,安东人民仍保持警惕性,全市的机关,团体、学校和居民全部疏散到外县和农村,所有公房都交给志愿军安排使用,整个城市形同军营。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市政府只有简易的招待所,并没有什么宾馆、饭店等大型的住宿设施。再加上安东是前线城市,留下来的只有空房子。还好市委党校的课桌椅还在(其他学校的课桌椅都搬到郊区去上课了),我们就把慰问团接到党校去住,以课桌拼起为床,从陆军医院搬来干净的被褥为铺。这些名演员,他们每人都有一套小班子,琴师、掌鼓、化妆师、服装员,甚至烧茶水的都由专人负责。因此,我们给每位名演员安排一间大房子,吃的是大锅饭。食宿虽然简陋,可慰问团的同志都非常满意,他们说与前几天在朝鲜的战地上相比已经好得多了。演出地点设在市劳动宫礼堂,有千人坐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给演员献花这项任务,当然由宣传部负责。北方深秋的10月,树木都已凋零,何况鲜花!再加上处于战火前沿的城市,寻找鲜花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只好到外县向居民、学生征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三天内,我们征得可分扎10束的鲜花,但名演员那么多,又是演出好几场,怎么办呢?慰问团的同志主动提出用“台前接花,后台还花”的办法,解决我们的难题。这10束宝贝鲜花,专门由一位女同志精心养护,确保演出时不凋谢。每晚我从陆军医院抽调来10名年轻护士,坐在台前侧面等待献花。每出戏,我都给她们指出哪几位是主演,并分配某人送花给哪位演员,不许献错,献重复。最后一出戏是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结束时是8个宫女站在两旁,贵妃在中间,宫女虽非主角,但为加强热烈气氛,宫女也各拿一束鲜花谢幕,台上台下齐欢腾,热烈情绪达到高潮。每晚我台上台下奔跑,一连6个晚上,与他们熟识了,我成为志愿军与慰问团间的演出“联络员”,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他们平时工作、生活的情况:

  为了紧缩演出人员,《贵妃醉酒》一剧的8名宫女在当地剧团中临时借用。安东市的京、评剧团的演员们得此消息后,一下涌来了一二十名旦角,让梅兰芳挑选,因为大家都认为,能与梅大师同台演出,虽当配角也感荣幸。最后,身段稍为整齐的8位演员被选中。梅兰芳与她们问长问短,谈笑风生,毫无大师的架子,共同排练一个下午,体现出真正艺术大师的风度。

  在安东慰问志愿军5场。最后一场的晚上,场外突然聚集数十辆汽车,同时响起喇叭。经了解,原来日夜奔跑在中朝运输线上的驾驶兵,他们两头都看不到文艺节目,要求能在国内满足他们的愿望。梅兰芳知情后,决定延长一天,在临上车前的白天,为英雄的司机们加演一场。司机们听到这一答复后,又长鸣一阵喇叭表示感谢。后来安东市政府向慰问团同志请求为地方干部和支前模范们增演一场。慰问团同志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在安东市前后一周,艺术大师们满载志愿军战士们的深情和人民的赞誉返回。临上车时,我把难得的一大束鲜花,亲自献给梅兰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剧团,大部分还是私有制的,他们是依靠票房收入为生的。中等城市的普通剧团演出,每张票一般票价是8角至1元左右,而当时1角钱可买4个鸡蛋,像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周信芳这一级演员出台,票价均在8元至16元左右,若梅兰芳演出票价则更高。因此说,这些名演员在朝鲜多演出一天,剧团每天就少收入千元计,个人则百元计。同时,这些艺术家们不但慰问演出期间没有收入,而且还要付给琴师、掌鼓师、化妆师等人工资。可是他们为了表示对志愿军的热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与世界头号强敌美帝国主义较量感到自豪,他们不计金钱损失,这是高尚的艺德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志愿军

慰问团文艺工作者为志愿军指战员演出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陈沂任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

发表于 2011-8-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