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蝈蝈儿唱天籁
周未到早市闲逛,突然听到路边传来一阵阵“歌歌儿,歌歌歌儿”的叫声,转过头一看,原来是路边一位老者坐在那里,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蝈蝈儿笼在那里叫卖。
记不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蝈蝈儿的叫声了,我顿时被这久违的天籁之声所吸引,索性停下脚步坐在那里,一边欣赏它的歌唱,一边让自己尽情的沉浸在蝈蝈儿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和对往事的回味之中,让自己回到那个飘逝已远的童年岁月……
蝈蝈儿的叫声里有我纯真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儿时的我生活在农村,蝈蝈儿是很吸引人的小动物,是个能给人留下无限回味和暇想的小精灵。炎热的盛夏,是孩子们一年四季中最快乐的季节,而这个季节也正是蝈蝈儿叫的最欢实的时节。特别是对于男孩子,夏天去庄稼地里逮蝈蝈儿是一大乐趣,捉回来放在自己编的蝈蝈儿笼子里,听蝈蝈儿欢唱,是一种充满田野情趣的享受,其意境妙不可言。所以,每天晌午,我们总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提着蝈蝈儿笼子到庄稼地里逮蝈蝈儿,走进田野里,呼吸着青纱帐里独特的气息,那种感觉和气味儿至今仍回味无穷。
丰润人有养蝈蝈儿的习俗,可能因为它有欢乐、吉祥、多子多福的寓意吧。要说蝈蝈儿最多的地方应当是豆子地、花生地、白薯地,因为鲜绿的嫩叶、艳丽的小花是它们的最爱,正因为此,每次我们都不会空手,有时捉三个,有时捉五个,兴高彩烈的回家。自己留下喜欢的,多余的便让家里的大人拿到城里卖掉,换回钱来给我们,我们再用蝈蝈儿换回来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铅笔、本子之类的物件儿。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丰润城南最常见的是通身翠绿、额头长着两条长须、叫声清脆的蝈蝈儿,因为这种蝈蝈儿大多生长在豆子地里,所以,人们叫它“草蝈蝈儿”,也叫它“豆蝈蝈儿”,这种蝈蝈儿的叫声相对小些,音质相对细一些,但很容易捉到;还有两种蝈蝈儿的叫声很大,声音拉的长还动听,很受人们的喜爱,只是不太容易捉住,一种颜色稍有些黝褐色,叫声很响亮,人们称它为“铁蝈蝈儿”;另一种颜色浅褐中泛着红色,叫声极响,如天籁之声般的清脆悦耳,足可传到二、三里地之外,只是很难捉到,可却倍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叫它“铜蝈蝈儿”,它可是蝈蝈儿中的极品。一般说来,人们从蝈蝈的叫声就能听出大概属于哪一种。那时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还有两种更好的蝈蝈儿,一种名叫“银蝈蝈儿”,另一种名叫“金蝈蝈儿”,也叫“山蝈蝈儿”,那才是蝈蝈儿中的极品呢,不过这两种蝈蝈儿只有在山里才有,人们一般是看不到的。记得那一年,一个小伙伴到丰润北部左家坞的姑姑家玩,带回一个蝈蝈儿,那叫声明显的比我们这里的大不说,还格外的悦耳动听,他说是姑姑从山里捉到的,可着实让我羡慕的好几天都没睡好觉。直到后来我长大参军来到北京昌平,部队到白羊城搞野外驻训,我才真正的看到了大山里的“山蝈蝈儿”,那个儿大的让我惊奇。据当地人说,这种动物连蝎子都不敢惹它。那叫声,更是大的出奇,以致于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逮着它。只要它一叫,顿时会引起漫山遍野的回声,响彻整个山谷。只要我们的坦克发动机一响,便惊扰了它,它们便跟着叫起来,这两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不亚于让人们欣赏一曲给人震撼的交响乐。我想,那才是真正的“金蝈蝈儿”吧。
捉蝈蝈儿的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样是令人难忘的。因为蝈蝈儿有一对明亮的复眼,可以观察到四面八方,所以它的警惕性很高,稍有动静,那精灵般的虫儿就会马上不叫了,在绿色的庄稼地里,在它身体的保护色的迷惑下,你很难再发现它的。但它们忘情地鸣叫时,往往会失去警觉,忘乎所以。所以,我们先是顺着蝈蝈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偷偷摸摸的来到地边上,再伏下身子用耳朵专心的听,那动作很象是电影里的日本鬼子探地雷。听见蝈蝈儿叫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足的走过去,看准蝈蝈儿所在位置时,慢慢接近它,以极其敏捷的动作,对准蝈蝈连同庄稼叶双手猛然一合,把它拿下,若手心中有了动感,那就是逮着了,不然,仍要三下两下的再逮。然后再小心地一点点地打开手掌,用手指捏住蝈蝈儿的颈部,或是直接把它放入腰间事先准备好的蝈蝈儿笼子里,或是用豆叶将它包起来,打上一个扣,任蝈蝈如何挣扎也是逃脱不了。有时逮蝈蝈儿不小心,还会被它凶狠地咬住掌心,那种疼痛也是撕心裂肺的。可一旦看着那可爱的蝈蝈儿被自己攥在手心儿里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于心。回到家里,把蝈蝈儿装进自制的笼子里,放上朵窝瓜花、葫芦花或是丝瓜花之类的,仔细欣赏自己逮来的“宝贝儿”:绿腿绿肚、绿脸红牙、红眼棕须,一双金黄翅膀显示着它特别的魅力。耳边听见蝈蝈儿叫,那种兴奋劲儿、心里那个美劲儿就别提了。蝈蝈儿在笼子里喂养一段时间后,它就适应环境了,就能天天听到它清脆、圆润、悦耳的歌声了。
捉蝈蝈儿的过程是如此的刺激,然而蝈蝈笼子的制作又是另一番的乐趣。丰润南部养蝈蝈儿一般都用蝈蝈儿笼,这种蝈蝈儿笼用的主要材料是找几根高粱穗儿下边那一节秸杆儿,丰润人叫它“箭杆儿”,在铺好的沙土上按自己想要做蝈蝈儿笼的大小,按竖直、横平交错插好,用细绳或是铁丝绞紧就行了。这样的笼子可以做成多层,往往一个笼子里可以养几个蝈蝈儿。还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先剥下高粱秸杆儿的外皮儿,丰润人叫做“细篾儿”,而后做成圆形的或是方角形的小笼子。讲究一点的,也有用蝈蝈儿葫芦养蝈蝈儿的。那时年代的夏季的农家院里,每家每户的窗前或是寨子上都会悬挂着几个形状不同的蝈蝈儿笼子,往往是这家的一叫,那家的紧跟着叫,不一会儿就连成一片,响遍整个村庄。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是那“歌歌儿,歌歌歌儿”的叫声,给庄户人家带来了快乐和吉祥,让整日辛勤劳作的人们在尽情的欣赏着那美妙的虫鸣的同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而快乐的夏天。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有好多年没有到蝈蝈儿的叫声了,有人说是由于人们对农药的大量使用,有人说是因为耕地的大量减少,还有人说时下的人们为了多赚钱,改变了原来种植的作物品种,蝈蝈儿在乡下也是很少见了。是啊,自己久居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笼子”里,怎么能到田野里听蝈蝈儿那精灵般此起彼伏的天籁之音呢?现在的孩子们既没有我儿时的经历,也没有有我童年的记忆,恐怕连蝈蝈儿是什么样子都不会知道了。但我却产生了这样一个担心:莫非蝈蝈儿这个小动物,也将会变成传说里面的东西么?多年以后,是否还会有人想起那在烈日下耐心等待的身影和蝈蝈儿那此起彼伏的动听歌唱吗?这个给千百代人们带来无数欢乐的精灵,莫非真的要消失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么?
但我却很喜欢听蝈蝈儿的叫声,每当听到这种叫声,心情就特别愉悦,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田园牧歌的景象,是对童年时光的回味?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是怡然童趣的延续?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让自己尽情的陶醉在蝈蝈儿那“歌歌歌儿,歌歌歌儿”的欢叫声中,因为只有在这天籁之声中,我才能感觉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年代,又变成了那个无忧无虑单纯稚气的小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