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39|回复: 3

唐山玉田8旬翁6年建成“农村博物馆”(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王天译/文 张啸龙/图
  提起张德老人的“农村博物馆”,居住在玉田县唐庄村的村民人人皆知。6年来,赋闲在家的老人走街串巷,先后花费十多万元,从坊间收藏近现代农村民俗用品达3000多件,最终建成了现在的“农村博物馆”。
  6年收藏展品3000多件
  11月30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玉田县唐庄村张德老人家中。尚未进门,摆在路边的大大小小十多个石磨就已印入眼帘。“院里实在放不下了,只好摆在门口。”张德老人说。
  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张德告诉记者,他退休前是玉田县公安局彩亭桥派出所所长,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公安一线,然而退休后的闲散生活却让他百无聊赖。“那还是2004年6月的一天,家人收拾老院子,翻出了一个60年代的铁制手摇水车,要去卖废铁。”张德说,他立刻阻止了家人,并且又细心地将水车收拾了出来,“如果一旦被卖了废铁,也许后人就再也见不到当年的人们是怎样取水了。”
  水车收拾出来后,深受启发的张德忽然有了冲动,“自己家有水车,别人家肯定也有很多已经没有用但很有纪念意义的‘老古董’,自己何不把这些都收集起来留给后人?”张德说,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从那以后,熟悉他的人一旦发现了这类物品,便都会送给他。
  然而,单靠身边的人收集赠送远远不够,为了得到更多的‘老古董’,已经70多岁的张德几年间骑着自行车走遍了玉田的大街小巷,“有的时候看上了一件物品,但人家不想卖,自己都会往返三四趟。”张德说,就这样,6年间,他先后从河北、天津和吉林等地收集了3000多件物品。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耗资6万建成“农村博物馆”

    “几年来的辛苦收集,只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张德说,要不是2009年10月的那件事,他到现在也不会想到去盖房子建“博物馆”。

    由于张德家中房子有限,在建“博物馆”之前,张德收集的物品或是堆放在庭院当中,或是安置在一个简易棚内,然而2009年10月的一天,张德家中失窃了。“丢了17个毛主席像章,还有清代的瓷瓶、古代书籍、‘16两制式’的古秤和两部民国时的军用电话。案件侦破以后,大部分物品都没能追回。”张德说,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事后他痛定思痛,认为失窃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太过于大意,没能妥善安置这些物品。那年冬天,张德拼凑了6万余元,在院落当中新建了3间厢房,把这3000多件物品中的小件分门别类的安放了起来,从那以后,凡是来参观的游客便都将这3间平房称作“博物馆”。

    在张德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间约40平米的平房内,从明代的油灯到民国的烟袋火镰,从运输用的木制手推车到用来走街串巷的钱袋,从当年富人家才能拥有的留声机到穷人家也必备的瓦盆等等,几乎涵盖了过去农村生活所用到的所有物品。“为了更好的便于参观,我把它们分成了灯具、酒具、烟具、茶具、红色经典、家电、炊具、书籍和其它生活用品等等。”张德说,这些物品虽然都很轻微,但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这些年唐山每逢有大型的展出,都会从我这借走二三十件物品。”张德自豪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农村博物馆”免费让人参观

    张德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便不断有游客慕名赶来参观这些“老古董”,也是从那时开始,时年74岁的他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有很多物品,40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但这些物品又是当年非常实用的东西,”张德说,他能说清楚所收藏展示的每件物品的来历和用途。

    尽管从未做过宣传,但从2005年开始至今,张德的“农村博物馆”已先后接待了来自唐山各地以及天津等地数百名游客,面对这些游客,张德不仅分文不收,还会为他们提供休息的桌椅和茶水,“有好多次,赶来参观的人喜欢上了哪件物品,非要高价从我这买,但再高的价钱我都不会卖。”张德说,这些年间,他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几乎全部用在了这上面,但从来没有卖过一件物品,“我从没打算靠这些赚钱,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过去的百余年间,农村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欢迎更多的人来参观。”张德说。
发表于 2011-7-19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