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预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史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散文史》等。1977年恢复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拟定者。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平生为学,服膺鲁迅” 郭预衡,玉田县石臼窝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那年,跟随父亲到天津上学。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10来岁就独立阅读了很多古籍。1937年,他在天津读中学时因患病休学,回到玉田老家疗养。在一年时间内,他足不出户,聚精会神,独自阅读了大量图书,主要是史书。1945年,郭预衡毕业于北平(今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著名学者余嘉锡的助教。同时,他又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打算投师于著名史学家陈垣,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攻读。 研究生考试时,史学专业的试题一共四道,可是郭预衡只答了两道。事后,陈教授问他:“一共四道题,你为什么只答两道?”他实事求是地回答:“那两道题我不会。”陈教授又问他:“按说我只能给你打50分,可是我却给你打了70分!”郭预衡不解,问道:“这是为什么?”陈教授赞许地回答:“这是因为你那两道题答得太出色了!” 取得硕士学位后,郭预衡继续在北师大任教。最让他感到幸运的是,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派往匈牙利讲学,为期两年。当时,国内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许多科教工作者被戴上种种政治“帽子”,长期蒙受冤屈,甚至被迫离开他们心爱的岗位。远在匈牙利的郭预衡不但躲过了这场劫难,而且能够集中时间读书学习,从事学术研究。他从我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借来一整套《鲁迅全集》,认真研读,收获极大。本来,他只知道鲁迅是“五四”时期的一位大作家,并从这个角度在《光明日报》发表过研究鲁迅的文章。这次通读鲁迅的作品,才知道鲁迅不仅是作家,也是学者,而且是前所未见的学者。郭预衡称自己“平生为学,服膺鲁迅”,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个春秋,160余万字的巨著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郭预衡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专长和学术风格。“七五”期间(1986―1990年),郭预衡教授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散文史”的编撰任务,历经19个春秋,完成了一部160余万字的巨著《中国散文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大型散文通史,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的空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散文史》有三个鲜明特点。其一,郭教授不是从通常的“文学概论”的定义出发,而是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写出了中国散文的悠久传统。这就使这部史著所涉及的散文,完全跳出了传统散文史只限于抒情写景的“文学散文”的框框,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乃至骈文辞赋、八股文等等统统包罗在内;其二,他不是从一般的“作品评论”或“作品赏析”的角度,而是从“史”的发展角度评论作品,从而更好地描绘了中国散文的发展脉络,论述了中国散文的特征。读者不光读到了一部作品与其前后代作品的区别和特点,也读到了与其有关的史的知识;其三,郭教授不把它写成“文学史资料长编”,也不发脱离作品实际的长篇大论,而是援引一些较具史实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颇有清新脱俗之感。由于以上原因,这部著作获1991年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继获2001年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此后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郭预衡教授编著和主编的著作还有《历代散文丛谈》、《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华名赋集成》(上中下三册)等等。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几种教材,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面的需要,独出心裁,精思创建,分别编写,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方面教学的需要,被教育部高教司推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还获得了2000年度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
“郭预衡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 2000年10月,北师大中文系等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中国文学史编撰暨郭预衡教授治史思想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国学大师钟敬文先生为这次会议撰写的贺联是:“联语挥毫辛劳常代我,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大意是说,我不能参加会议,只能送去这一贺联表示祝贺;中国散文有了自己的历史,您(指郭预衡)是首创者。著名学者启功先生的贺词是“学标日星,福寿康宁,流传著述,如阜如陵。”《文学遗产》主编、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因患肺炎住院,为了参加这次会议,他违背医院的规定,偷偷地赶到会场,在大会上,他朗读了用文言文撰写的《贺词》。随后,大会主持人又转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关于“郭预衡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的祝贺电话,许嘉璐是因公外出不在北京而没能到会的。会上,北师大副校长郑师渠、北师大中文系主任刘象愚、廖仲安教授,曾任北师大校长的数学系王梓坤教授先后讲话,肯定郭先生撰写《中国散文史》在学术上的贡献。 据郭预衡教授的学生回忆,他讲课不仅史料丰富,举例典型,而且观点鲜明,以论带史,生动明了,学生都爱听他讲课;郭预衡教授一贯主张,写文章必须严肃认真,做到“文不苟作”。他严谨治学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为成千上万的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