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040|回复: 21

保举亲友就是用人腐败吗?——与玉叟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昨天看了玉叟先生的一个回帖,其中提到:“袁开第确曾陷入‘保案’之中,确实存在用人腐败问题”。接着引用《国闻备乘》一段原文,并解释了大意。又说:“黑纸白字写在那里,人家硬是不信,只能由他去了”。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要搞清楚这段历史积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清代官吏管理制度有关常识。    齐鲁书社1993年5月版《中国历代官制》第八章《清代官制》第四节《官吏管理制度》一、选官制度中介绍了清代政府三种选官途径:1、科举、学校;2、承荫、保举、题补升调;3、捐纳。其中对于保举,是这样介绍的:“保举范围广泛,官吏、幕僚、教职、候补官员、富绅均可保举。富绅主要通过赈捐保举得官。官吏、幕僚等多以劳绩列保。河工为官员保举重要方式”。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理解:保举是清代选官的一种制度,是公开、正当、合法的一种途径。
    我们再来看一下玉叟先生对《国闻备乘》片段的引用与解释。
    《国闻备乘》卷三载《保案之滥》一文,其中一段云:“藩司邵积诚、袁开第,臬司全绩,贵阳知府严隽熙各援其子弟幕宾得官。”玉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大意是:袁开第与贵州的几位高官一起,都曾通过不正当方式把自己的子弟或幕宾塞入官场。”这样的解释是否妥当,读者自会见仁见智。这里,笔者也想试解一下,一并向广大网友请教。通过查阅《中国历代官制浅释》与《康熙字典》等工具书,笔者认为上述一段引文可做如下解释:“藩司(即布政使,主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官员。)邵积诚、袁开第,臬司(即按察使,隶属于总督、巡抚的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全绩,这里应解释为:经臬司考核,政绩全优,贵阳知府严隽熙分别援引国家制度保举他们的子弟或幕宾得到官职”。
    话至此处,袁开第的用人腐败问题存在与否还需争论吗?
    对于玉叟先生的学问、贡献,我一向是敬佩有加的。但参与学术讨论是对事不对人,古人云:“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故晚生斗胆犯上。如有得罪,还望谅解!
发表于 2011-7-1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2# 博雅斋


    中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二号
     您的用心良苦,但此论似乎不合时宜!学术讨论席上求的是历史真实,讲的是平等讨论,看的是真理在谁的手上,不是讲究情面的地方。否则,长者为尊,卑者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学术还有可能健康发展吗?此处讲伦理纲常,实为过时之论也!
发表于 2011-7-10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东方一剑

建议您将《国闻备乘》的下面这段原文认真研究一下。

保案之滥


  近世保举之弊,十倍于捐纳,百倍于科举。始时河工安澜有保(永定河、东明黄河、南河、漕河两年各保二十员,山东黄河两年保四十员),漕运有保(江浙海运、本省津通每岁各保六十员),边防有保,五城水会有保。已而洋务大兴,使馆随员有保,出洋肄业有保,机器局、船政局、洋务局、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莫不有保。各定年限,分别等次,开巧宦幸进之门,谓之例保。始而剿匪获盗有保,河工合龙有保,各馆修书有保(会典馆、方略馆、国史馆、玉牒馆),庆典有保。已而海防有保,劝捐有保,招垦有保,筹办电报、铁路有保,救护商船有保,督销缉私有保,厘金溢额有保。一岁保数十百案,一案保数十百员。刁绅、劣幕、纨绔皆窜名其中,谓之案保。辛丑车驾西归,或云宜素服郊迎哭庙而后入,未几各部院大臣开单入奏,某某居守有功、某某扈从有劳,各保升阶,鲜不破涕为笑。又经残破之后,大兴土木,城工、陵工奖叙甚优异。广西初报肃清,游匪数十过黔境,掠丙妹四寨,会垣发兵追之不及,遂张皇入告,保列百余员。藩司邵积诚、袁开第,臬司全绩,贵阳知府严隽熙各援其子弟幕宾得官,仁怀同知涂步衢贻书来告,予甚诧之,后询普定令邹炳文,云:外省保案莫不如是,非独丙妹也。丙午五月,从御史刘汝骥言,令政务处严定限制章程,冒滥犹自若也。前明用人只科举一途,及其亡也,人才之众不减我乾、嘉全盛之时。或顾谓科举所学非所用,岂不诬哉!     此文载于<中国古籍大会>之《国闻备乘》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5# 玉叟


    《国闻备乘》这部书我已在网上找到,对卷三这篇文章进行了认真研究后,才发帖与您讨论,因水平有限,缺点错误一定难免,欢迎您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11-7-10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举贤不避亲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再将《国闻备乘》简介一下:
《国闻备乘》,作者胡思敬,字漱唐,号退庐居士,江西新昌人,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国闻备乘》共四卷,集中记述清末掌故、逸事,翔实有据,是研究清末政治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该书网上亦可查到,感兴趣的网友亦可查阅。
发表于 2011-7-11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现在有权势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弄到机关上班.
匿名  发表于 2011-7-12 11:50 | 来自河北
回复 9# 一笑了之


    在清代,有功官吏保举子弟得官是公开、合法之事,无可厚非;现代官吏再这么干,就是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7-12 19:12 | 来自河北
回复5#
在这个问题上,玉叟老师确实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7-13 20:25 | 来自河北
回复 11# Guest from 110.243.113.x


    搞历史,因为资料的关系,谁也难免出现失误。历史科学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下逐渐趋向客观真实的。谁也没有能力垄断历史,乱吹乱捧会让人变得轻浮,批评与争论反而会使人清醒。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2# Guest from 110.243.229.x


    您的见解深刻、精辟,我很欣赏。我很看不惯那些过分的吹捧者,称赞要恰当,批评要中肯,这样才会对朋友有利。赞之则捧上天,恨之则欲其死,这与鲁迅先生批判过的捧杀与棒杀有何区别?理智者当戒之!
发表于 2011-7-1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3# 东方一剑


    一剑兄你好!菜疙瘩这厢有礼啦!
    “称赞要恰当,批评要中肯。”菜疙瘩深以为是!
     我们的论坛,我们的版块,真的需要客观理性的争鸣,有理有据的辩驳。
     历史是一门科学,切忌感情用事。这就是它与文学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4# 小菜一碟


    谢谢版主的支持!
发表于 2011-10-23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叟认为,《国闻备乘》的这段记载,关键不在于保举,而在于“滥”。袁开第等人乘机将自己的子女和幕僚拉入官场,是“保案之滥”的一个具体事例。所谓“滥”,是说他们的保举不是正常的合理合法的保举,而是在滥用职权,违规操作,纯属循私舞弊。正因为如此,仁怀同知涂步衢才写信告发他们。

另外,“全绩”在这里是个人名,贵州按察使姓全名绩,这两个字与考试、成绩之类没有任何关系。

非常愿意与青年才俊一起讨论切磋,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