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236|回复: 1

家有两枚“劳卫制”证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我家有两枚“劳卫制”证章(见照片),一枚是笔者1952年在北京工业学校上学时获得的,另一枚是老伴1954年在保定三中上学时获得的,一晃50多年过去了,不约而同回忆起,在那个年代学校的学生自觉锻炼身体蔚然成风,为达标拿证章的情景时时呈现在眼前。
  “劳卫制”是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经验,在学校、部队和机关推行一套体育锻炼制度。“劳卫制”全称是“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改变列强称我们为“东亚病夫”的形象而锻炼,为将来参加劳动与保卫祖国做好准备。
  我国推行“劳卫制”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1年在北京、上海大中院校试行“劳卫制”。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文要求推广“劳卫制”。笔者的“劳卫制”证章就是在这时获得的,是比较早的一种。第二阶段,1954年5月4日,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这时,从学校到工厂,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都积极推广“劳卫制”,老伴的“劳卫制”证章就是在这个时刻获得的。第三阶段,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体质普遍下降,党提出“劳逸结合”政策,“劳卫制”随之停止。1964年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4年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试行条例》。
  我们记得“劳卫制”锻炼项目标准有体操、短跑、长跑、单杠引体向上(或俯卧撑)、跳高、跳远、掷铅球、跳绳(爬杆)等,每个项目都有具体标准。其中一项不达标都不能获得证章,所以那时锻炼必须全面,不能偏项。这些项目很科学,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灵巧,是对人体素质的全面要求。当时参加“劳卫制”锻炼可积极了,记得喊的最响的口号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为祖国锻炼,锻炼为祖国”。清楚地还记得,我们都有项目达不到标准,于是抽空就锻炼,不达标不罢休。老伴上学是走读生,每天要走十来里路,在学校还是体育爱好者,现在还保存着一枚百米第三名奖章。说句老实话,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得病是啥滋味。
  现在我们都到了古稀之年,虽然有些病,但有那时身体素质底子,还算硬朗,上街购物均为以步代车,10里8里不在话下,无不和“劳卫制”锻炼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青年学生锻炼时间很少,许多学校似乎忘记“身体好”这个本钱,过分强调“学习好”,甚至体育课被其他课程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清楚地记得,笔者在北京一中上初中时,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中间挂着毛主席像,左边是“健康第一”,右边是“学习第二”的横标,这是毛主席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工作。”这段话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些现代教育家的一贯主张,衷心祝愿在学校尽快落实,使青年学生体魄更健壮。          刘铭元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50年代原学院副院长顾凌申给学生颁发劳卫制奖章
[/t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