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422|回复: 20

旭宇艺术馆再征稿第二十七篇:槐子花之《平凡的感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平凡的感动

                                             ——记敬老模范张欣


                                                               

                                                         作者:槐子花




她的故事平平常常,她的笃孝感人至深。

她叫张欣,1972年出生于玉田县唐自头镇大山王庄村,一个地处半山区的偏僻村庄。大山王庄三面环山,盛产各种水果。桃、梨、杏、苹果、柿子等都有,白薯也小有名气。

张欣有姐妹四个,她排行老大。家里除了五亩地,还有两片果树,其中一片还在半山腰。爸爸爱喝酒,得过胸膜炎,还不加节制,所以体质很差。他只能看看桃树、薅薅草,干些小杂活,家里外头全靠母亲一个人。就是卖水果,也是她一个妇道人家用加重自行车,一边一大筐托到集市上卖。姐妹四个,要吃要穿要上学,奶奶三天一轮班。年近八十的姥爷膝下无子,也和他们一起过,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家里活计多,劳力少,开销多,收入少,日子十分艰难。但父母都有一个优点:孝顺。这点,全村人哪个提起来都赞不绝口。爸爸和两个老人都和睦相处,稍有差样的饭菜就把老人叫来。老人有了病,马上搬着铺盖到老人房里,日夜不离左右。妈妈呢,更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就说做饭吧,奶奶要吃饺子,姥爷想喝粥,几个孩子也这个吃这个,那个要那个。妈妈从不嫌烦,二话不说,先把老人的一样样做好,端过去。然后再给孩子们做。有时饭都做好了,老人忽然不想吃了,她就重新做,或者去买。

家境艰难,父母笃孝,都在小张欣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潜移默化中播下了孝顺的种子。所以,她从小就非常懂事。在学校,她不爱言语,但功课门门第一。她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取得好成绩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在家里,她一放学就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洗衣、做饭、喂猪、洗碗、收拾屋子等等。而且,她从不和别的同学比吃穿。她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孝顺父母,一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她没能考上当地最好的学校——彩亭桥中学,觉得对不起父母,她大哭一场。但她发誓,下次一定不让父母失望。于是,到了初中的她,对父母更加体贴孝顺,学习更加勤奋刻苦。每天放学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热乎乎地叫声妈,然后把书包放在桌子上,去帮妈妈做家务。吃饭时,她总是先把饭给父母盛好,父母动筷自己才吃。收拾完碗筷,就打开书包,拿出课本、文具、本子,认认真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990年,张欣以优异成绩考上玉田师范,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那时大山王庄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差,家长也不重视,辍学严重。到初三中考时,几十人的班也就剩下十几个人,成绩可想而知,好多年中考升学率为零。

到了师范,没了升学压力,工作有了保障。于是,有的学生开始无忧无虑,讲究吃穿,有的还谈对象,张欣却依旧省吃俭用。在师范的三年时间里,除了缴纳桌椅押金费等学校规定的费用,她从不向家里要一分钱。当时她们的饭票,是家里用粮食到粮店换来粮票,再用粮票到学校换饭票。国家每月补贴17元钱,学校一般给学生兑换成菜金。菜金不够用,自己补,用不了,返还现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吃饭菜总是买最便宜的,每次从家里回学校,她都带回两大瓶咸菜,尽量不让菜金超支。第二年过年的时候,她把每月节省下来的菜金加在一起,居然攒够8元钱。她拿着8元钱给奶奶和爸妈各买了二斤蜂糕……张欣的衣服,除了校服,就一身可以换洗的衣服,穿得打了补丁也不换。冬天到了,看别人长发披肩、穿着入时,皮鞋锃亮,张欣不为所动,也从无怨言。她仍旧梳着学生头,穿着妈妈做的棉袄、棉裤、棉鞋。张欣说,当时整个师范,穿大棉鞋过冬的,只有她一个!师范三年,她从未买过零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买过任何化妆品,她觉得朴素就是最美的。她默默无闻地学习各门功课,钻研教育教学规律,为将来的工作打基础。至于谈对象,她想都没想过。因此,不知多少男生向她投来热辣辣的目光,却被她无动于衷的单纯的大眼睛回绝了。

1993年,她自己主动要求到自己父母所在地——大山王庄中学任教,人们不理解,别人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偏僻的村庄,她倒要进去!她并不解释,只是在单位踏踏实实干工作,回了家尽心尽力帮妈妈做家务。节假日,就和妈妈一起锄草、浇地、卖水果。工资308块,她自己留下8块钱作为一个月的零花,其余全部交给妈妈——一分不差。参加工作了,她居然还是穿着师范的校服,洗了又洗,补了又补。后来同宿舍的老师实在看不过去,硬是给她买了一件衣服,并把旧的给藏起来,她实在没办法,才换上了新衣服。

转眼她已经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其实从她上中学就有人对她情有独钟,可惜,全被她忽略了。后来有人明确提出来,她也以自己上着学不方便找对象为由拒绝了。因为在她心里,除了学业有成,就是孝敬父母。参加了工作,一切顺理成章。于是媒人纷至沓来,前后不下二、三十个,可是没一个让她动心的。父母问起来,她要么说头发长了,看着不舒心,要不就说光头也不顺眼,不爱说的说蔫,爱说的嫌絮叨……有时就一声不言语,说没想好。张欣是正式工,人品好,模样端正,条件高在情理之中,可再高也得有个上限不是。那么多,就没一个合适的,她究竟在想什么呢?

终于有一个原来师范的好朋友看透了她的心事。劝她说,知道她是惦着家里。可她这也是一辈子的大事啊,也不能到老不嫁呀。找个合适的对象,自己日子过好了,对父母好点,不就啥都有了?

朋友的话她理解,但看到妈妈那么辛苦,家里经济那么困难,自己工资没到手,已经给计划出三个月了。自己怎么忍心撇下父母不管呢?

机会终于有了。学校一个小伙子打动了她,原因恐怕小伙子自己都没想到,他只是真心喜欢上了她,却不知她为啥看上了自己。人品、性格、体貌等自然要考虑,但她主要是看上了小伙子的孝心。小伙子来之前,学校正做她的工作,希望她教音乐,而她虽在师范学过,却不大通,也不是多感兴趣,正好这小伙子会音乐,解了她的围。一次,他在聊天时,说自己母亲这辈子很不易,离过婚,为了自己又不肯再嫁,以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并且,只要未来的对象对妈妈好,他一切条件都可以谈,甚至到女方家里也无所谓。这几句话说到了她的心里。其实话不在多,在于你恰恰说到了点子上。

于是,接到小伙子情书的时候,她破例对妈妈讲了。妈妈却反对,因为小伙子是农村户口。她很为难,自己从小到大,处处听妈妈的话,习惯了。可自己又感觉小伙子不错。矛盾了几天,还是一狠心,以自己还在进修大专为名推了。小伙子不甘心,因为在言谈举止中已经感觉到她的好感。再说,自己也是真心喜欢这个好姑娘。于是,就给她回信说,如果说上着学,影响学业,还有情可原,哪有以进修为名不嫁的?那里还有很多结过婚的呢,该怎么算?在小伙子追问下,她说明了原委,说就算她愿意,妈妈不高兴,她也不会觉得幸福。看着妈妈近来为这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她受不了。小伙子便说,自己想想办法看,先别拒绝我。她就说,只要想办法让妈妈高兴就行。小伙子找和她家有亲戚的老师从中说和,结果白跑一趟。后来一想,关键还是在张欣身上,她愿意就好办。再说,有这样的闺女,家长也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于是,一咬牙,小伙子自己找未来的丈母娘求情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小伙子一说他们彼此情投意合,不愿分开,并表示以后会善待老人。张欣妈妈便说,自己是不大愿意,可如果闺女实在愿意,她也不深管。自己对孩子娇生惯养这么多年了,哪能因为这事让闺女憋屈坏了呢?

事情总算有了眉目。张欣对他要求很简单:一是对她父母好,二是对她好。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他就把她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吃饭一起吃,干活跟着干。

1997年,张欣和对象被安排到团城中学任教。尽管那里被称为“43中(全县43所中学,他们总是第末。)”,但她教的班抽考全县第一,统考全镇第一。这是团城中学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几乎与此同时,校领导以及好多学生、家长,都担心她会走。因为那个地方被人们戏称为“实验基地”,意思是说,外地老师呆个一年半载就走,很难留住。她总是淡淡地说,除了学校搬家,她就会一直呆下去。这其中,一半是对山村教育的钟情,一半是对父母的那份孝心。

也就在那一年,张欣的父亲在一天早上突然离世。她悲痛欲绝,还得帮妈妈料理后事。她从自家拿出4000块钱应急,事后又给妈妈一千。可最紧迫的事是妈妈怎么办。姐妹几个都结了婚,家里那么多活计,又有八十多岁的姥爷躺在炕上需要照顾,妈妈一个人哪里照看得过来?而且姐妹几个就自己离家近,自己又是老大,自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张欣和对象商量后,决定搬到大山王庄,和妈妈一起过。多年来,张欣对象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对老丈人、丈母娘孝敬,对象那里一切好说。甚至他们小两口生了气,只要把她爸妈抬出来,一切烟消云散。有时他干脆有了不愉快就帮她妈干活去,回来告诉张欣,不但烦恼全丢,还会得到奖赏。不管对象还是孩子,只要对妈妈言语稍有不敬,张欣立刻严肃起来,甚至大声斥责。当然,她不仅仅对丈夫、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也处处做出表率。每天回到家,她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做饭。吃饭时,总是把好菜、好饭放在妈妈面前,给妈妈盛饭、夹菜。吃过饭,就陪在妈妈身边,直到妈妈困了才回去睡觉。每天上班前,都要把早饭做好,并对对象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帮妈妈干活,别偷懒。有了吃的,一定先摆在妈妈的屋里,别光顾自己。

张欣不仅对自己妈妈好,对婆婆一样十分孝敬。结婚第一年过年的时候,她就给妈妈和婆婆各买了一件高级羽绒服。其它如买东西、给钱等等,只要妈妈有的,全有婆婆一份。一年冬天回家,看婆婆舍不得买煤生炉子,自己立刻到商店买了一个电暖气送去。自己成绩优异得了一个万年历表,她想起婆婆墙上的石英钟已经旧得看不清钟点,二话没说,就给婆婆送去了。婆婆有了活计,自己没时间去,就事先把钱送去,让她雇人,免得累着。婆婆病了,两口子就搬回家里,守在婆婆身边。为了买到一套婆婆爱听的皮影戏《五锋会》,她跑了一个周末,转遍了县城所有的音像店,才买到,她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最近,她又私下和对象商量,将来有了钱,买了楼,把妈妈、婆婆都接到家里,让二老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不仅如此,就是左邻右舍、上下班的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她也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张欣拿着一兜子好吃的,有花生、瓜子、糖块出去玩。看见一位老奶奶可怜巴巴地坐在石头上掉眼泪,向人们哭诉儿子不孝,晌午饭到下午五点还没送来,张欣眼泪立刻下来了。想都没想,就把兜子一股脑塞给了老人。头年冬天,一位老大爷,雪天出来,推着自行车,不小心撞在她车子上,两人都栽倒了。张欣顾不上自己脚痛,赶紧过去把老人扶起来,嘘寒问暖。问可栽坏哪里,是不是需要检查。之后让老人坐在路边休息,根据老人提供的电话联系他的家人。而张欣自己,右脚肿了半个多月才好,但她从始至终,只字未提……

桃花开了又谢,小草青了又黄。时光一年年过去,转眼张欣已经40岁,经过40年风风雨雨,细细的皱纹也悄悄地爬上眼角。40年来,她有耕耘,有收获,有苦恼,有欢乐。但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世事如何变迁,她心中那份孝心、那份大爱却如松柏,永远翠绿,永远年青。

清明节到了,张欣在坟前流着眼泪告慰父亲:爸爸,您走得早,女儿不能在您床前尽孝,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但我会永远把您记在心里,并按照您的嘱咐,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妈妈、善待公婆,善待所有老人;让孩子快乐,让家庭和睦,让世间有更多温暖。愿您含笑九泉……

听说了这件事,笔者感慨良久:孝为百善之首,立国之基。为父母尽些孝道并不难,难的是一生一世,难的是始终如一;难的是对公婆亦如亲生父母,难的是把所有老人都看做亲人!如果全社会的儿女都像张欣这样,孝敬父母、善待老人,充满爱心,和谐社会的进程一定会前进一大步。

而张欣本人,并不以此炫耀,她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

这就是张欣,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她用朴实善良的心,书写着人间真情,她用平凡无私的爱,感动着每一个人。

(作者严正声明:尽管根据当事人意愿,隐去真名,但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此文未参考或引用任何文章或者资料。特此声明。)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0 收起 理由
海之韵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26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信!
发表于 2011-6-2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信!
无用功 发表于 2011-6-26 19:54



   俺也信,纪实文学,很有说服力。这朵花给槐花儿童鞋戴哪呢?
发表于 2011-6-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celm


   
发表于 2011-6-26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无用功


    这种文章瞎抄、胡编的太多。
发表于 2011-6-27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婉婉道来,感人至深!
发表于 2011-6-27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5# 槐子花


   
发表于 2011-6-27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另外我老觉的你和张欣的关系不一般耶?
发表于 2011-6-2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8# 无用功


    写纪实性文章必须对采访对象深入了解(不一定都是本人),不然怎么会真实感人呢?想打动人就得写到位,想写到位就得采访到位。我们的关系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呀,她女的,我男的。怎么了?——你别三句话离不了本行好不好?咋说说豆走板捏~~
发表于 2011-6-2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7# 曾侍宫霄


    曾侍先生自从我出现在论坛,就一直热心帮助我,坚定支持我,也给了我一份平凡的感动。
发表于 2011-6-2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6# 海之韵


    这篇纪实性作品也能得到认可,能使你和大家感动,有些始料不及。因为我为表达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悬念等表现手法,吸收了人物通讯的写法,我觉得这样效果更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论坛里的朋友确实素质很高。另,论坛之所以办得这么红火,与包括田雨、梅痕、爱民、邵官屯和您在内的各位版主们兢兢业业、热心参与关系很大。除了积极参与写稿、评稿,对作者们也一见如故,让人钦佩,也让人感动。
发表于 2011-6-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3# 苏小娅


    花给我了,我就有权处理。就把它送你好了,你想插哪插哪。
发表于 2011-6-28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这篇记事体小说是继姚春利的十八年守望之后,第二篇小说了。通过对于典型的形象描述,把阳公的笃孝与仁爱烘托了出来,不啻为一篇佳作。
发表于 2011-6-2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3# 燕石斋主


    谢石老师点评。石老师德高望重,见多识广。被您肯定,荣幸之至!说实话,包括上次征文,我都在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手脚”,我认为,作品得有自己的风格。这是21世纪的槐子花在写这篇文章,而不是其他年代,其他人的作品,所以就爱搞些小动作。这就难免会担一定的风险,可以说非常新颖,可以说出奇制胜(张树云老师评语),也可以说乱了章法。所以,我专门为那篇文章拜访了一位古文物专家,和一个专攻古文学的大学教授,探讨文体及语言问题,得到肯定的答复,才斗胆投稿。好在也得到您和春力大哥的肯定,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发表于 2011-6-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4# ziminxinyi


   非常感谢,一直得到你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