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917|回复: 16

[桃李花开] “鳳凰诗丛”新书发布暨鳳凰五诗人(暨诗人张凡修作品朗诵会)(汲古书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鳳凰诗丛”新书发布暨鳳凰五诗人作品朗诵会(汲古书店)

【董老師廣告時間】

“鳳凰诗丛”新书发布暨鳳凰五诗人作品朗诵会(第一场)

2011年6月26日上午


汲古书店

将举办“凤凰诗丛”新书发布暨鳯凰五诗人

东篱—唐小米—张非—郑茂明—张凡修

签名售书和作品朗诵会活动

496b1c63ha5b4cd2f4bef&690.jpg

1103071449397e13bc34296620.jpg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96b1c630100up8w&url=http://s16.sinaimg.cn/orignal/496b1c63ha5b4cd2f4bef][/url]

发表于 2011-6-2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别卖了,赠送吧,能挣几许银两啊
发表于 2011-6-24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至今没有想明白
我爱玉田123 发表于 2011-6-23 22:07



    这有啥想不明白的?
别想了,看累住。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张凡修《丘陵书》被《诗选刊》第6期封三“本月推荐书目”推荐    推荐评语全文如下:

《丘陵书》张凡修著
  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获奖者张凡修的诗,从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的“丘陵”。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土地的深层次对话,唯此,他的《丘陵书》才成其为一部真正的好书。书中收入了张凡修2009年以来创作的100余首新诗,无论是“母性辽西”、“父亲辽西”,还是“我的辽西”,始终都离不开土地的根基。他的诗不说教,不高蹈,不虚飘,有着自然的天籁和泥土的芬芳,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思索,是唐山大地上“一颗最饱满的高粱”。

广而告之——《丘陵书》邮购价每本20元(含邮资):

农行卡 95599 8065 08405 43013   张凡修  
邮政卡 622 188 124 001 480 4431 张凡修

邮局汇款:064102 河北省唐山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张凡修   手机  13703341419   

打卡或汇款后请您手机短信或博客纸条儿告之你的通联地址(需有邮编,地址越详细越好),如需签名请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张凡修的辽西  (10090字)

——读张凡修著《丘陵书》



◎王者玉(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  原文博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f885801017qwc.html

                     

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

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



——秦兆阳



                                                 一



  第一次见到“张凡修”这个名字,是在友人的博客上;第一次晓得张凡修乃是一位好生了得的农民诗人,——创作硕果累累,诗名遐迩闻名,——是在与友人的一次通话中。后来,进进出出于张凡修的诗歌博客,断断续续地阅读、学习了他的一些诗作。譬如,《母亲的棉花》、《母亲的胃》、《火车开进高粱地》诸篇,印象很是深刻。起初,张凡修的博客,首先引起我莫大兴趣的是诗人颇具特色的数条诗歌创作观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每次拜访张凡修的博客,对他精心置于首页右侧框栏里的诗观,我都会认真地品赏一番,即便时间紧,也要粗粗地扫视几眼才算过瘾!浏览得回数多了,我遂用“三越”“五化”“三贴近三远离”“三不”等缩略语来归纳、记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诗人张凡修概括精当的理论精髓三条,我已能随口道来:“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

  我收到友人于数千里之遥寄赠来《丘陵书》的日子,是2011年5月23日。这一天距今年的“黑色六月”——高考仅剩下短短两周的光阴,此时我这个毕业班的“班头”带领学子们备战高考,正进入冲刺的最后一个时间段。没黑没白,忙忙碌碌,杂七杂八,焦头烂额。本打算待高考结束之后再来细嚼慢咽这部广受欢迎的诗集,可甫一翻开书卷,我立刻就被集子里的一首首精美的诗作强烈地吸引住,简直可以说真是到了一种欲罢而不能的地步!

一部诗集,何以名之“丘陵书”?

  乍见此书书名,我曾感觉颇有点儿怪怪的意味。——其实,这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

  张凡修老家是河北唐山,2007年8月,他来到辽西建平,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辽西“遍地丘陵,山地贫瘠,十年九旱,风沙满天”(张凡修语,见《<丘陵书>代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征夫戍边,思妇念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辽西广袤大地,昔时征战不休,烽火连天,战祸惨烈,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乱离人不如太平犬;辽西丘陵山地,“驴耳朵般支棱着沟沟岭岭”,“瘦削,但硬挺”(《驴耳朵沟》),今日当地农民生活依然窘困,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张凡修生活在辽西,算是彻底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在这里,他一面辛勤地劳作,一面不停地思索,灵感袭来当即拣起钢笔或者打开手机记下诗行,他“写下了大量关注辽西贫困丘陵地带,体察辽西农民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见《丘陵书》封面折页“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转引自陈忠实《白鹿原》扉页)。其实,细细思来,杰出的诗作亦是如此。中国诗歌自《诗经》以降,《古诗十九首》,汉魏六朝乐府诗,唐朝“诗圣”杜甫铸就的“史诗”,白居易的诗,现当代诗坛上的臧克家、张志民、闻捷、梅绍静……现实主义长河滚滚流淌,现实主义大纛高高飘扬,一部诗史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史与抗争史,精神史与心灵史。

  “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在尘土里”的张凡修的诗,真实而传神地记录了辽西农民的生存现状,酸甜苦辣,坚韧顽强,梦想憧憬;张凡修的诗,是辽西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辽西农民的心灵历史。“那么多为人忽略的,那迟缓的、喑哑的蹄声,如果没有将它写下,我将终生后悔”(见《<丘陵书>代序》)——诗人张凡修个人如是说。因此,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出版,并且定名为《丘陵书》。

  《丘陵书》共收诗作108首,其中第一辑“母性辽西”32首,第二辑“父性辽西”32首,第三辑“我的辽西”44首。









                              二







  “辽西十年九旱”(《驴耳朵沟》)。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我们且看张凡修如何渲染气氛,经营意象,抒发情思,如何成功地向我们展示辽西大旱的真实情状。

  “(父亲)攥着这棵苗,只叨咕一句话:∕今年雨水少,今年雨水少……∕临近家门,父亲才不情愿地松开手”(《薅去那棵苗》)。这里诗人通过父亲焦心、忧心、痛心、揪心的叨咕之语,即父亲的高声独白,内心独白,来渲染旱情之严重,之严峻,之严酷。父亲的独白,简直如同灌进读者的耳管一般。

  “咕噜噜,咕噜噜∕∕响声叫了一夏天∕叫蔫了高粮,叫瘪了黍子,叫死了玉米∕秋天未到。仅有的谷穗提前收割入场∕碌碡又加粗了一圈儿∕石头从谷穗身上一遍遍滚过∕声音大得吓人∕谷粒秕得疼心∕∕咕噜噜,咕噜噜”(《旱天雷》)。碌碡的叫声——“咕噜噜,咕噜噜”——在诗中两度出现,于诗篇结尾处,诗人又强调说道这“声音大得吓人”。

  诗中反复出现的这两个拟声词,给人的感觉:沉重,单调,撕扯着人心!这朝前滚动着“三根木棍固定着的”碌碡,直碾到读者的心坎之上。——苍天在上哟,要知道,这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啊!

  “一个活在农谚里的人,开始∕烦躁农谚。烦躁一场雨的远,如同∕与蒙族汉子私奔的三女儿∕三年,都没进家门∕∕女儿是一场雨。她飞了,她随风飞远∕飞到老哈河对面,在细草间藏起了雷声”(《一场雨的远》)。这里运用了常人意想不到的比喻。诗人取譬设喻,把一场久盼不至的雨,——挽救庄稼生命的雨,拯救农民生命的雨,比喻成与人私奔三载未曾一次登临娘家门坎儿的三女儿。唉!这个三女儿,桀骜不驯,一意孤行,一年三百六十日,不闻爷娘唤女声。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新奇,直令人啧啧称赏,拍案称奇。

  “四十天无雨。村庄可怕地静默∕黑驴也吧哒着干裂的嘴唇∕正灌浆的穗子耷拉脑袋向稗草讨水喝∕稗草匍匐在垄沟的凹处∕挤几只蝈蝈的胆汁救急∕趁着夜色,又去∕寻找露水 ”(《父亲的稗草》)“耷拉脑袋”的穗子,“向稗草讨水喝”;“匍匐”的稗草,挤胆汁,寻露水,这又是几个巧妙的拟人修辞格的妙用。这样就把穗子与稗草们写得活灵活现,它们要和你对话了,它们要结伴向你跪拜乞水了:救命呀,老乡!我们快要渴死了,借问清泉何处有?

…………

  读罢这些诗章,即便你是一个自幼在大都市里长大生活于“象牙之塔”里的文明人文化人,即使你是一个常年不事稼穑的地地道道“非农业户口”的,“吃国粮”“吃商品粮”的人,也一定会明晓一个基本的道理:大旱猛于虎!长期近乎靠天吃饭的辽西农民,其苦况惨状已然可想而知矣。你闭上眼目,“揣摩不透”的齐老九们,就仿佛真真切切地立在了你的对面,泪水涟涟,椎胸跌足,发出他们长期憋闷于心头的“天问”:“那本该鼓胀的豆荚又凹瘪下去∕这日子,怎么老是一节节坍塌呢?”(《一沓钱的泪》)

  辽西大地,“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樊中慰诗句,转引自《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2期,冉荣中文《捍卫诗歌贞操的孤独者》)。品赏这样的诗句,你真的能轻轻耳闻到辽西农民的太息之声,你真的能隐隐感受到辽西农民的啜泣之音。——皇天在上呐,要知道,这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啊!

  2011年5月23日这天(“小满”节气已过,已经是农历四月廿一了),沪地著名学者、教授鲍鹏山老师在其新浪微博写道:“江西、安徽等地终于下雨了。农民可以插秧了,我们有饭吃了。感恩天地,感恩农民。”读着鲍鹏山关注人间关心民生的微博文字,我又一次忆起张凡修叙写辽西大旱的妙句。他的诗,真的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只要你读了,那么,你就不太容易忘掉了!“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邵康节),这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善良人发诸内心的期盼呀!







                             三







  诗言志。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张凡修曾经是“饥者”,他亲身经历过填不饱肚子的苦难时代,他对饥饿的感觉铭心刻骨,他用他的诗“歌其食”;张凡修一直是“劳者”,他一年到头都在劳作,他用他的诗“歌其事”。

  “一九六一年的夏天,实在是太难熬了”(《布鞋上的雨》),为何“难熬”?因为饥饿。“熬过三年,后来习惯成自然∕只要看一眼装过米饭的空碗∕她就会将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母亲的胃》),诗中的“三年”,是指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自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

  1959年至1961年,时代关键词:灾难,饥饿。

  张凡修的诗歌,《母亲的胃》写母亲忍饥挨饿,想尽一切办法,让全家老老少少度过灾难。

《布鞋上的雨》,写父亲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极端艰难。

  “辽西大地上的父亲,就是这样辛劳,勤恳,忍辱负重”(张凡修语,转引自《<丘陵书>后记》)。读《丘陵书》里的父亲,令人想起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父亲梁三老汉,令人想起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的父亲孙玉厚,令人想起的画家罗中立的杰出油画《父亲》……

  “在我四岁幼小的心灵里,也过早地记下∕黄豆粒般大小微弱的灯火,以及∕父亲布鞋上,一滴难以下咽的雨”(《布鞋上的雨》),写灾难给“我”留下强烈记忆。

  《母亲的胃》写母亲的“空碗”,《布鞋上的雨》写父亲的“布鞋”……起笔于低处,令人感怀;着眼于细处,令人感伤;下手于疼处,令人感喟。

    张凡修诗中的人物,除了辽西大地上的父亲母亲们,还有“亭亭玉立”的姐姐(《马莲草》),黑山嘴村的女人们(《雪事》),“天生厚道”的齐老九(《一沓钱的》),“揪下一颗谷穗插进瓶子里”的王三亮(《一颗谷的秕》),“借了齐老五的赌债”的李二(《奎德素的驴群》),经营着鱼塘的张老八(《冷战》),迷信的齐婶和“愚昧”的齐三亮(《落枣时代》)……这些人,平凡得就像辽西山沟里的一株小草一般,但是,这些父老乡亲亦同样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的形象烙印于你的脑海深处,变成了你的精神伴侣,挥之不去,忘之不掉。

   一个成熟而多产的优秀诗人往往有属于他(她)自己的意象系列。

  张凡修的诗章,就常常出现棉花、高粱、荞麦、玉米、稗草、向日葵、青蛙、虫子、雪等等独特意象。这些动植物等等,都是农村、山沟所习见的东西,诗作者给人的感觉,好似信手拈来,用它们表情达意,凭它们传递心声,借它们探幽发微,但又无不恰切,无不到位,无不形象,令人感到无可更替。“诗人运用独特的视角、陌生化的手法,深入熟悉的事物和情感,都给诗歌增添了别样的余味”(张德明语,转引自《<丘陵书>代序》)。

我们知道,诗的寓意绝非诗歌的外加之物,诗的寄托也一定不是概念的简单图解。寓意和寄托是由诗歌的形象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

  张凡修的诗作,常常令读者自然地聆听到“弦外之音”,体验到“弦外之意”。母亲侍弄棉花,让我们想到母亲为了她的儿女们付出的万般艰辛(《母亲的棉花》)。《母亲的冬藏》一诗,“从母亲藏萝卜、藏白菜的农活入手,将母亲对天下儿子的珍爱与期盼尽量写得亲切与自然”(见《<丘陵书>代序》)。……这些让我们联想到天下母亲的伟大,让我们感念天下母亲的美德:“朴素。定力。沉默。固守。承担”(《让石头体验轻》)。让我们想起歌德诗剧《浮士德》结尾的著名诗句——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









                           四









    下面,我试着从《丘陵书》中撷取一、二首诗作,略加一点儿自己的笨拙浅析。



    先看一首《老舅的腿》。





老舅的腿愈发细了。

十岁前我不知道老舅长啥样子

爸爸为了入党与富农的姥姥家断了关系

一九七六年大地震时老舅偷偷来看我们

老舅的腿让我记住了粗壮



高成份耽搁的老舅四十一岁才娶来妗子

妗子身后拖着表妹十二岁细长的腿

第二年,小表弟也蹬开一双嫩腿

妗子残弱多病。老舅恨不得多长两条腿

他那一手砌门楼的好活计

终未将自家的篱笆,添上一块砖头



老舅的腿愈发细了。

过完年,表弟刚好十八岁

或许妗子实在不愿再拖累老舅了

半夜里喝下一瓶农药就寻了短

看着表妹,表弟,绕棺材三圈儿哭哭嚎嚎

我的腿肚子一直在颤栗



不忍心看,老舅的腿愈发细了

老舅却欣喜地拿出两条狗皮棉裤

外甥你瞅瞅,你衿子在死前已藏好了的

我的腿今冬不会冻着,也不会着凉

暖和了腿就有底气

有底气就长肉哇





                        ——《丘陵书·父性辽西·老舅的腿》





  《老舅的腿》这首诗的首行,“老舅的腿愈发细了”。平易简洁,真正的起笔切题迅速。

“老舅的腿愈发细了”,如此起首,恰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

紧接着,“我”就开始了忆旧:“十年前我不知道老舅长啥样子”,这似乎不近常理呵!“我”竟然十来年未曾睹见老舅的面庞,这是怎么一回子事儿呢?原来,“爸爸为了入党与富农的姥姥家断了关系”。此处写那个阶级斗争的时代,“唯成分论”时代,那年月所谓“地富反坏右”,都要绝对靠边站。“姥姥家”的人,属于那个时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时代所歧视、所打击的对象。

可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并没有亦不可能被彻底阻隔切断,“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时老舅偷偷回来看我们”。这次,我见到老舅,“老舅的腿让我记住了粗壮”,艰难的处境与条件,生活的磨难与酸辛并没有将老舅打垮,老舅顽强地支撑着,生存着,生活着。一双“粗壮”的腿,令我们想到老舅“蹬蹬蹬”走起路来脚底生风的强健。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用高度概括的语句,写老家在政策好转后,生活的变化,生活的依旧不算容易。真正是“复杂简单化,繁琐清晰化,迷团拆解化”。

  老舅四十一岁才成了家,添了一双宝贝儿女。写这两个孩子,诗人也是选用了“腿”的意象:“妗子身后拖着表妹十二岁细长的腿∕第二年,小表弟也蹬开一双嫩腿”。这正是诗人从生活中“寻觅”“捕捉”到的“不易人察觉的细节,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易被人不屑的土话”。

  有了爱人,有了孩子,老舅的生活多了温暖,可“妗子残弱多病”,老舅较先前愈加忙活,诗人还是用“腿”这个重要意象来表达——“老舅恨不得多两条腿”。

  老舅本来有“一手砌门楼的好活计”,可是他“终未将自家的篱笆,添上一块砖头”。这正应了旧时俗话“卖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编凉席的睡光床”。

“老舅的腿愈发细了”,——这是此句第二次出现,这是诗人再一次咏叹!

表弟十八岁那年,妗子“半夜里喝下一瓶农药就寻了短”,“我”难过,“我”哭泣,“我”痛苦,“我”悲伤,“我的腿肚子一直在战栗”,葬礼上,“我”是不忍心看老舅,但又确实地瞥见了——“老舅的腿愈发细了”,——这是诗人第三次感叹!

  “老舅的腿愈发细了”,这是全诗画龙点晴的诗眼所在!

  然而,本诗所叙故事的结局却出奇地平静——出人意料的平静,诗人甚至用上了“欣喜”这样的字眼。

“老舅却欣喜地拿出两条狗皮棉裤∕外甥你瞅瞅,你衿子在死前已藏好了的∕我的腿今冬不会冻着,也不会着凉∕暖和了腿就有底气∕有底气就长肉哇”。这竟然有点儿像喜剧的收煞,令读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这引起读者许许多多的人生思考,你想流泪,你想哭泣!

  这样的结尾,令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东晋名相谢安,曾问他的子弟们:“《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也就是后来淝水之战的主帅谢玄应声答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这样评论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评析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这些名家妙评,早已成为诗家口头禅。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张凡修用他所挚爱的诗歌,带领我们一道去领略去感受去体验辽西农民的大善大美、大哀大痛、大喜大悲;他用他优秀的诗歌,表达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张凡修的诗笔,极其讲究感情的控制与节制。继承并发扬着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正是中国人性格中温和中庸、温柔敦厚的底色之自然流露。





再来看一首《在于》。





在于他的不起眼儿。

在于他,每家每户红白喜,娘生日,孩满月,上梁,迁居

烧火的好手艺:

该猛猛,该大大,该小小,该慢慢,该文文,该细细,该软软



突然有一天他死了。



在于他活着时人们的不在意

在于他死后时人们的太在意



在于他走了,米饭生,螃蟹烂,牛肉嚼不动

在于不习惯。在于后来不习惯也要习惯

每家每户红白喜,娘生日,孩满月,上梁,迁居

下馆子,定席面



在于,再不见乡里乡亲围坐一堆一团

场面的熙熙攘攘壮观博大喜庆热烈

在于灶膛里的火苗。和他一起

疲惫得悄悄离去





                              ——《丘陵书·我的辽西·在于》





  《在于》一诗,起句非常凝炼。

  “在于他的不起眼儿”。横空盘硬语,平地起波澜。

  “在于他,每家每户红白喜,娘生日,孩满月,上梁,迁居∕烧火的好手艺”,他虽然“不起眼儿”,但关键是他又非比寻常,他又很不一般,他又有他自己的绝活——“烧火的好手艺”。

  “该猛猛,该大大,该小小,该慢慢,该文文,该细细,该软软”,这里诗人连用叠词七个,恰似各种各样的火焰从灶膛里跑出来,升腾于读者的面前。

  但他毕竟不是那京戏舞台上大宋朝烧火的丫头杨排风。杨丫头哼唱着“秋风飒飒惊夜梦,金鸡三唱天将明”,手持烧火棍,奔赴疆场立功劳。宋仁宗封她叫“火帅”,上下对她刮目瞧!

  “突然有一天他死了”。这简直尺水兴波,波澜再生。

接着又是两个以“在于”起首的句子,两句的内容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于他活着时人们的不在意∕在于他死后人们的太在意”。

  为何“不在意”?因为这太平常:他在时,谁家过事,他都是召之即来;

  为何又“太在意”?因为这让人太不适应:他死去,谁家过事,再也喊不醒唤不来他这位烧火高手了,大伙儿又实在不能找出拉来另外一个什么人来替代他。

  “他去了”,大伙儿的食饭“米饭生,螃蟹烂,牛肉嚼不动”,也就是说,不该生的生了,不该烂的烂了,该嚼动的嚼不动了。

  他永远的走了,“在于后来不习惯也要习惯”。再后来乡亲们再遇过事,都变成了“下馆子,定席面”,这样固然省事了,省心了,但是,“在于,再不见乡里”。

  张凡修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力求做到纯熟鲜活,干净利落,琅琅上口,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老舍语),不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不罢休。

  张凡修的诗作让人读出平淡,感到清明,感悟朴实,悟出朴素。

  追求平淡和朴素,乃是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及美学主张。古人对此论述可谓多矣。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宋·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古诗远矣,汉魏以来,音调体制屡变。作者虽不必同,然其佳者必同,繁浓不如简澹,直肆不如微婉,重而浊不如轻而清,实而晦不如虚而明:不易之论也。”(宋·刘克庄《跋真仁夫诗卷》)可见,平淡、清明看似简单、容易,其实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张凡修的诗,没有艳抹浓涂的做作,没有令人作呕的发嗲,没有貌似飘逸的虚假,也没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荒诞派”东施效颦的模仿。在张凡修的诗中,我们丝毫找不到“一点正经没有”的浮躁轻佻,看不到“过把瘾就死”的及时行乐,嗅不到“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泼赖皮相……当然,更没有半点儿时下不少“裤裆文学”(我这样随便乱用此等名称,自己都觉得亵渎了神圣的“文学”一词,恕罪!)所热衷描写的、所津津乐道的、那些绝对不登大雅之堂的男女酸调脏语烂情臭事。







                              五





《丘陵书》,其丰盈的内容,绝非我此一篇笨拙的小文所能全部概括得了的。我虽然絮絮叨叨,但还是挂一漏万;我尽管喋喋不休,仍然是不得要领。

辛勤地耕耘换来的是丰硕的收获,艰苦地积累换来的是非凡的成果。近年,诗人张凡修简直成了“获奖专业户”,张凡修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他的作品获河北省作协2010年度优秀作品唯一诗歌奖。河北作协专家组高度评价张凡修和他的诗作:“张凡修的诗歌,始终不离燕赵大地的乡土气息和文化气息,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对本真的农业日常生活的忠直,又保持了对现代诗歌艺术技巧的倾心磨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的诗歌提炼出了有关土地的细节的纹理;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同时为这些细节赋予了诗歌的灵韵”。(摘自“河北作家网”)张凡修的诗作颇受选家青睐,多次入选多种重要的诗歌选本,前段日子就有收入《丘陵书》中的三首佳作《火车开进高粱地》、《一条虫子一生的依托》、《一场渴雨》(此首收入《丘陵书》时易名作《一场雨的远》)入选《2010中国诗歌年选》(王光明编选)。



  张凡修,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掩卷《丘陵书》,我不禁忆起《诗经·王风·黍离》里的句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儿的黍子茂又盛,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著名诗人玉上烟这样评价张凡修:“他是从唐山大地废墟里走出来的一棵最饱满的高粱。”(摘自玉上烟博文)

  著名诗评家苗雨时这样评说张凡修:“我认为,他不是一个乡土诗人,而是一个大地诗人。”(摘自苗雨时博客)



  辽西有一个张凡修!

  久闻张凡修大名,久仰张凡修诗名。佩服张凡修这个人,在我的心目中,他完全佩得上“男子汉”这一掷地有声的神圣称号!

  张凡修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云识天气,忙忙碌碌,放下耙子抄起扫帚;

  张凡修是行者,“一个人顺着河边走”,行走在“住进”“青蛙”的“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退至老哈河此岸。我赶着一辆驴车,慢悠悠固执地寻找一匹马的一小节骨头”;

  张凡修是歌者,“与秋天的高粱站一起”,“落枣时节”,痴情地歌吟于“老哈河此岸”;

  张凡修是仁者,推介同志诗作大张旗鼓,提携年轻诗人不遗余力;

  张凡修是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张凡修一边辛勤地劳作,日复一日;一边热情地歌吟,年复一年。“因为亲切,所以发现,因为热爱,所以捕捉”(张凡修语,见《<丘陵书>代序》)。“躬下身子从草根入手∕习惯于卑谦,习惯于低头,习惯于∕所有写过的诗歌,都在最后一行∕匍匐”(《匍匐》)。辛苦在其中,收获亦在其中;痛苦在其中,快乐亦在其中!

  在文化圈子里,只要一提起沈从文,一提起他的《边城》,人们立刻就想到湘西,就想到一生坎坷的沈从文的湘西;只要一提起陕西,人们立刻便想到路遥,便想到赍志而没的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陕西人更是以那种骄傲又挚爱的口吻极其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路遥”……

  我们有理由期待着:在并不辽远的将来,人们只要一提起辽西,就自然会想到张凡修和他的诗;只要一提起张凡修和他的诗,就立刻会想到辽西。

  我非诗人,压根就不懂什么诗艺。单单是喜欢赏阅张凡修的诗作。近读《丘陵书》(“中国·星星诗文库”此书之一;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第一版)——张凡修的第一部诗集,随手记下自己作为一个最普通的读者的一点儿感悟与联想,水平自知非常有限,态度却极其虔诚。这篇读后感习作,纯属外行看热闹一类,是野狐禅,那么,疏漏处,缪误处一定存于习作之中,诚望《丘陵书》作者张凡修及诸位专家、读友给予教正!



                     

            

                                    2011年5月28日子夜,草毕;

                                    2011年5月31日中午,改讫。

                                              于鲁西北高唐。





相关链接:诗人朋友和老师为我第一部诗集《丘陵书》写下的评论文字。感谢并感动中……

王志勇:以笔为犁,从平原到丘陵——读张凡修的诗集《丘陵书》


苗雨时:评张凡修的《丘陵书》


流泉:在泥土上生长的诗意——读张凡修《丘陵书》


魏国松:丘陵上的《丘陵书》


舍颦:诗人张凡修,种汉语的庄稼人

老镜:偶遇张凡修的读者


黄土层:一条路的话语,或许在鞘上谈论深入——读张凡修诗集《丘陵书》

何燕子:“我敬仰泥巴的伟大”——读张凡修诗集《丘陵书》

青莲居:温暖深沉的现实主义写作——读张凡修诗集《丘陵书》

三月:一篇流水账——张凡修印象

王者玉:张凡修的辽西——读张凡修著《丘陵书

匿名  发表于 2011-6-24 15:56 | 来自河北
后天就是26号。去不去汲古书店请曾侍宫宵定夺。
匿名  发表于 2011-6-24 16:40 | 来自河北
回复 6# 红日


   读过。谢谢这位南方的老师!
——“一个成熟而多产的优秀诗人往往有属于他(她)自己的意象系列。”评的很有深度,也很透彻!再次谢谢!

希望这样有水准的老师在我玉田出一个!
发表于 2011-6-2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刚刚看到,早该顶一顶的
匿名  发表于 2011-6-26 14:02 | 来自河北
热闹的午餐已经结束。只遗憾小菜你们没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6 14:07 | 来自河北
匿名  发表于 2011-6-26 14:21 | 来自河北
喝多了。对不起。
匿名  发表于 2011-6-27 11:39 | 来自河北
都喝多咧:)
匿名  发表于 2011-6-27 15:53 | 来自河北
篱扉喝多了吗?宫宵如何?
匿名  发表于 2011-6-27 15:56 | 来自河北
小非签了几本?
发表于 2011-7-5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非常遗憾!菜疙瘩一开始关注着,后来期末复习时间紧,没盯着看。等知道了,也晚了。
都谁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