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袁开第,字杏村,玉田县石臼窝人,生卒年代不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最初任职为内阁中书。同治三年(1864年),以知州衔选派到贵州省,而此时的贵州大地已经燃遍了起义烈火。贵州境内居住着苗族、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因为难以忍受清朝政府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难以忍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勒索,又受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他们揭竿而起,声势浩大,把地方官军打得焦头烂额,穷于应付。《清史稿》有这样的记载:“贵州之匪,总名有六:曰苗匪、教匪,曰黄号、白号,其小者曰杠匪、仲匪,其他滥练、游勇、逆回、悍夷,揭竿踵起,不可悉数”。这里所说的“匪”是封建统治者对各族起义军的诬称。
袁开第到达贵州后,先被委任为永城(今永城县)通判。上任不久,当地就爆发了被诬为“杠匪”的苗族起义。义军来势凶猛,将永城团团包围。袁开第率众拼命死守,设计将这股起义军击溃。此后,他又采取种种手段,招降苗族起义将士数万人,使永城一带的起义军受到重挫。自此,贵州督抚把他看作支柱和栋梁,委任他为宁州(今威宁县,在贵州省西南部)知州,并授予知府衔。
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袁开第被提拔为黎平知府(今黎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次年,铜仁府(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黎平府相邻)龙桑坪地区的苗族群众聚众造反,攻入县城,杀死县官,附近苗族群众纷纷响应,声势越来越大。袁开第“临危受命”,到铜仁镇压,他采取“怀柔”政策,对起义军展开政治攻势,使很多义军将士放下武器。在起义军势力大大削弱之后,袁开第动用精兵,捕杀了起义军的首领,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光绪元年(1875年)冬,黎平府有一支名为“滥练”的义军,联合六硐(贵州省平塘县境内)苗族义军,连续攻占永从、下江等几座县城。此时,四解牛地区的苗族人民群起响应,起义烈火燃遍黎平府。袁开第奉命前往“剿捕”。此时,清朝政府意识到贵州省内形势严峻,派遣驻扎在湖北、湖南境内的大批官军到贵州镇压,实行“黔楚合剿”。由于兵力相差悬殊,苗族起义军虽然英勇抵抗,仍然无济于事。在反抗烈火被扑灭之后,袁开第把起义将士的财产和土地全部收归官有。
镇压苗族起义的战争结束后,袁开第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在恢复生产、发展教育、处理诉讼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他通过多方努力,恢复了本府的常平仓,并使藏粮逐年增加;他曾严厉打击挑拨是非、侵害百姓的官府胥吏与讼师;他曾广设“义学”(即免费学校),妥善解决黎平书院的经费问题,亲自指导和督促本府生员读书上进;苗族聚居地区曾经沿袭着“近亲结婚”的陋俗,“同姓为婚,及姑女必为舅妇”,袁开第曾出示布告严格禁止。光绪四年(1878年),袁开第因丁忧卸职还乡。光绪末期,被启用为云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
袁开第的书法很有功力,曾重刊《忠义堂颜帖》。至今,贵州省内的一些风景区以及我县杨家套乡达王庄村的王氏宗祠内,仍留有他的墨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