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058|回复: 15

立意与布局——读梦醒易人姐的一首小诗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梨花娇
   一枝香雪带风柔,欲露澄黄掩面羞。
   摇曳尘间君子爱,满山云色醉人眸。

    易人姐的诗写得越来越好,这一段时间看下来,感觉特别明显。
    这一首四句都好,让人惊喜地感觉。尤其前两句的描写,色、香、触、意都有,言简意浓,加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因而生动鲜活。第三句转得也好,不粘不断,借势而起,自然而然地吊起了读者的期待感。稍稍遗憾的是第四句接的不够,期待的那种高潮没有到来。就像一首歌,主歌过后,随着间奏起势的酝酿,大家的期待感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期待着副歌高潮部分的到来,而副歌的高潮部分,差不多都是音高的大幅度提升以及精彩经典旋律的呈现。如果间奏在吊起了胃口后没有随之而来的高潮部分而是复归于平淡,听歌的人就会产生不过瘾的遗憾。写诗我觉得也是如此。尤其是绝句,篇幅短小,更要精于布局,更求打人眼球的效果。想要惊人,除了立意之外,苦心布局就是必不可少的。曾季狸《艇斋诗话》:人问韩子苍诗法,苍举唐人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这则诗话里,可以看到古人对法度的重视。但这首诗的布局结构显然太过独特经典了,我们很难复制实现。大多数的布局还是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结构。前两句写景铺陈开局面,三句一转而欲振起,吊足读者胃口,四句竿头更进一步。正如它自己所写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结构,是普遍中的经典,递进、振起,像流行歌曲的主歌和副歌。我们初学写诗,模仿是难免和必需的,在这样的例子和它带给我们的范式中,我们应该学会对一首诗结构布局的思考尤其是三四句用力振起的这样一种模式的重视。
    那么我们该怎样在三四句上用力,让它们有更进一步的效果呢?我觉得无论写景写物,关合人事与哲理是最普遍也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就像《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不过人家做的相当高明,表面上依然是就眼前景物的感叹,至于哲理不哲理的,作者巧妙地把主动权交给了读者。就是那首打起黄莺儿的另类结构,其实也关合到了人事上——不得到辽西。我们再看老杜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似四句平行,都是写景。窗与门已经暗暗带出了主人公,千秋雪与万里船也暗含了多少人世感慨在?
    四月初回老家麻山寺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顺带写了几首绝句。其中一首写杏花和一首写古碑的我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单单描写杏花,古人好句子太多了,我又是个缺少才气的人,怎么用力也不可能写出: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这样的境界。况且绝句短小,如果没有才气出不了漂亮句子又结构平平,泛泛而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意思。只好避重就轻,努力扩大容量。当时繁华满枝,开得正热闹也正是繁华转向零落的时刻,轻风过处,落花如雪,大典檐角的铃铎声丁丁传来,这样的景象难免让人心生感慨,也会让人想起摩诘说法天女散花的典故。于是写了两首山寺杏花:
        山寺杏花1
           一角繁华寂寂春,含香体素态轻陈。我来犹有清风识,知是探花几世身?
       山寺杏花2
          高矮红墙隐翠苔,杏花如雪傍云开。倏然一阵风吹堕,便共檐铃传法来。
    这两首里面,对杏花的直接描写就两句,含香体素态轻陈和杏花如雪傍云开。这是我的短板,只能写到这里了,于是转而在人世的感慨和佛家的典故上开掘。这样做的好处,我觉得第一符合了山寺杏花的地理位置,第二,让一首短诗有了更多的层次感和容量感,不至于显得那么轻薄和浅透。
           古碑
       门锁重楼小寺深,残碑短草碧侵侵。轻扪细字求前世,似有轮回不可寻。
    古碑这一首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描写古碑实在也没什么可写的,勉强为之肯定费力不讨好。所以不如轻轻带过,转而开掘轻轻抚摸古碑时所带来的那种沧桑,世事无常轮回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易人姐的这一首绝句。其实这四句拆开来读都好,绝对的精彩。组合在一起,前三句依然精彩,只是第四句,一个很好的句子,放在这里显得就有点弱了,有压不住前三句,带不出预期的精彩的感觉。为什么呢?结构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第一句和第四句互换。
    满山云色醉人眸,欲露澄黄掩面羞。
    摇曳尘间君子爱,一枝香雪带风柔。
   是不是依然严丝合缝?第四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依然精彩?而精彩的第一句放在了最后是不是依然不那么过瘾?那说明了什么呢?结句又回到了起点,没有高起来,振起来。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也就是梨花,第三句一转一提,马上要关合人事,期待感起来了,第四句却落空了。不是一点没有关合到,只是,意思意境依然和前面差不多,平,还是平。
    我们再看几首古人的绝句。
      出惠山遥望横山   杨万里
   三日横山反覆看,殷懃送我惠山前。
   常州更在横山外,只望横山已杳然。
       白云  陆韬
   白云缕缕青山出,云自忙时山自闲。
   惟有野人忙不了,朝朝洗砚写云山。
特意找了两首词句重叠回环往复的诗来看,我们看即便第四句多有重复第一句的地方,但在意思意境上,是不是更高了或者更进了一层呢。
    古人说: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们读古人诗也是这样,我们学理论也这样。别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模式一种理论,关键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反复揣摩反复练习,成为我们自己的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到那时,自然而然不必再去模仿,照着古人的瓢来画葫芦了。所谓法尽诸法而无法,正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 2011-5-1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邵官屯


    我不懂格律,但这不妨碍我为你的文采叫好!
发表于 2011-5-1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学习,欣赏
发表于 2011-5-12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093250174839403588_副本.jpg
匿名  发表于 2011-5-12 18:37 | 来自河北
一枝香雪带风柔,欲露澄黄掩面羞。
   摇曳尘间君子爱,满山云色醉人眸。
发表于 2011-5-1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样的东西,邵兄该受累多发些。不知道别人如何,我是半点理论知识没有,全凭感觉来的 书读得还是太少了啊,我都纳闷你为什么老说我懂得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曾侍宫霄


    宫宵老师,说实话,格律很多时候真的是一种束缚。情动于衷,发之于心可也,诗经:采采芣苢,何尝拘拘于格律?自鸣天籁一派好音!您写的东西,许多都是发自于心的对生活的感动,如果求之于格律,受了束缚,反倒伤了自然。
我个人对格律的嗜好,纯属偏执型的自娱自乐而已,人不可无癖,我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戴师索师关注,一点小感想,想同同好们分享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6# 若水梅痕


    你怎么老是妄自菲薄?我们又不是学者,到这个份上,可不书已经读得不少了?相信我的眼力,这点感觉还是有的。就写诗词来说,大体能够用,当然,写古诗,除了海量阅读古人诗词外,古典文化的背景应当不厌其深。你的诗词我觉得已经到了能用上力的阶段,接下来,应该是这个力用的恰到好处,出诗眼,出好句的阶段。当然,用力的阶段,应该是很漫长的一个阶段,甚至,大多数人也基本只能达到这个阶段。能熬到山水依然,鸟兽不惊的境界,只能是大家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8 威望 +1 魅力 +12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8 + 1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12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了  
个人感觉这版块 像这贴子应多出
邵官屯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0# 画蝶


    别叫老师啊,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心理素质差。
发表于 2011-5-1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邵官屯


    这篇诗论以情说理、逻辑严谨,写得很到位、很透彻,可见作者积淀深厚。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2# 老城


    感谢程老师您的关注,我也是初学,有了点想法就想和大家探讨。
发表于 2011-5-1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11-5-1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邵官屯


    读了一首好诗,更读了一篇令人享受的好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