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9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让梦引航
禅林寺
禅林寺景区生长着9株2200年生古银杏树和4株600余年生银杏树,胸径为0.32--1.48米,树高13--23米,冠幅7×7--24×24米。在当地流传着“先有禅林后有边(边指边关,即长城),银杏还在禅林前”的说法。据史料考证,这些银杏植于汉代,距今达两千二百年左右,历经沧桑与劫难,现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其中须三人合围的雄树“龙种”和“雌树堂”树姿健美、奇特,在河北乃至全国均实属罕见。
禅林寺记
明. 张 杰
禅林者,五峰山古寺也,寺门榜大书五峰禅林,从山也。土人略其名曰禅林寺。《五峰山志》名之五峰禅林,榜名之。土人概不习贯禅林於寺、贯山于禅林而已。山高而广,丘壑分交,幽深具变,山之才,无土石不松之阴,无隙山也,春深而花,杏与松辨粉粉;霜深而叶,梨与松辨鲰鲰。又山之姿也,巅处开五老峰,峰次如朝恭座位,中端然,肩下两峰佥坐,左右峰视中峰侧矣。峰名中紫盖东快目又东瑞云。快目下一蒲团地,古松可倚,未来时,有老行脚诵经树下,一虎俯而听。土人异之曰伏虎师,为结茅以渐而寺。寺制阔然,碑大小凡七,多俚,无可采。殿角左一藓剥者,字蚕注无几,摹之,犹姚秦时重修文也。西络羽,又西虎岩。虎岩者,听经之虎旧巢於岩也。山半悬石,曰鸡鸣石。取小石叩之,谷谷作群鸡声,昔犹能唱。后为道士睨之,若失去雄,唯雏喙耳。五峰轩轩空举,无高下,若列仙之相顾以语者。左左别为静室曰东庵,客至可散步,可坐,可下榻。诸壑水逆庵右汇溪,磐带而出。入山之路,又右缘于溪,间乱溪过,溪边卧石方丈黝质,一足迹如印,相传制毒龙僧迹也。近寺古松阴夹迳,行者凉豁,驻马一望,松峰峰岭岭岩岩壑壑,天地太古,何所从而遽来,不知山几重矣。
注释:
(1)鲰:zou青绿色。(2)佥:qian全,都。
参考译文:
禅林寺是五峰山中的一座古寺,寺的匾额上大字写着“五峰禅林”依从山名而得。当地人省略去五峰称其为“禅林寺”。《五峰山志》给它起名“五峰禅林”,匾额写上了它的名字。可当地人都不习惯把禅林和寺连贯起来,把山和禅林寺连贯起来。
此山高峻东西绵延,土丘深沟交错分布,幽深而有变化。山上树木很多,凡有土石的地方都被松树树阴遮盖着,几乎没有缝隙。春深开花时,很难分辨杏花粉松花粉;霜重时树叶被霜打后,很难分辨梨树叶松树叶。另外,山顶处排开五老峰,山峰排列次序,如同朝拜的座位,中间的端端正正,肩下两峰全都象坐着,左右峰看着中峰的侧面。峰的名字,中峰叫“紫盖”东边的快叫陕目”再东一点的叫“瑞云”。快目峰的下部有一块蒲团大小的地方,有古松可倚靠。没有建寺的时候,有个云游的老僧在树下诵经,一只老虎趴在那里听,当地人对此很惊异,把这个老和尚称作伏虎师。为他盖了茅草房,由此渐渐地建成了寺院。寺的规模很大,石碑有大有小,总共七块,大多都粗俗,不可取。殿角左边有一块苔藓剥落的石碑,字被腐蚀的没剩多少,照样子写出来,原来是姚秦时期重修寺庙的文章。中峰西边的山叫“络羽”,再西边一点的叫“虎岩”虎岩,是听经老虎的旧窝在山岩上。山半腰有一块突出来的悬祥棘寺记石叫“鸡鸣石”。用小石块敲击它,就会发出群鸡的咕咕叫声,过去还能听到大声地叫,后来因被道士斜眼看了,好象没有了雄鸡的叫声,只剩下小鸡的叫声了。五座山峰高高地向天空中伸去,不分高下,好象几位神仙转过头来相互谈话的情形。左边的左侧,外建了一个静室,叫东庵,客人来到后,可以散步,可以休息,可以住宿。
各个山沟的水在东庵的右上方汇合成溪,溪水象带子一样,从石头上流下来。
进山的路,又沿着右边溪水,一会靠溪水这边走,一会过溪靠溪水的另一边走,溪边卧着一块大石头,约一丈见方,黑色质地,上面有个足迹,好象是印上去的,相传是制服毒龙的僧人的足迹。
离寺不远的山路都被古老的松树阴遮盖着,行走的人感觉特别凉爽舒适。勒住马放眼一望,松树,峰峰岭岭,岩岩壑壑,(到处都是)天地太古老久远,不知从什么地方骤然而来,使人不知道山究竟有几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