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孟昭林 我一生爱好书法,痴迷楷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欧、颜、柳、赵四大家楷书都曾临习有年。其中以欧(阳询)楷临习时间最长,也最得心应手。无须讳言,它是我此生从事的几种不同专业中,又一个小有所成。 提起这个“小有所成”,首先感谢我的近邻书友姚光满先生的热心推荐。当年我在学颜(真卿)楷时,数年不见显著成效的茫然之际,是光满先生指出,说我根本不适合学颜,应该学欧,并说欧楷字形好看,雅俗共赏有“唐楷之冠”的美称,我深以为是。事后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弃颜学欧,并确定了奋斗目标:从欧楷雅俗共赏的“俗”字,即平民百姓的审美意识出发,兼收并蓄古今欧楷名家之长,从中生发出具有自己个性,为当今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欧楷;与此同时,在内心深处隐隐萌发着一副不是对联的对联:以最平常的心态,书写最平常的字;把最平常的诗文,写给最平常的人。在此姑且叫它“学欧心语”吧!是年我已七十岁,自知时间不多了,于是不避寒暑,日夜兼程地行动起来。以学古人欧阳询代表作之一的 《 九成宫 泉铭 》 为主,兼学今人卢中南和田蕴章等先生的欧楷。光阴荏苒,流年似水,至今已有15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日复一日,午夜方眠,凌晨又起,废寝忘食在所难免,自然是辛苦备尝;然而年复一年,写起来顺手,年年有所进步,渐渐产生成就感,又是其乐无穷。 单说 2004 年,也就是我学欧楷的第 9 年,应我之邀,玉田县城最繁华的供销大厦书画负责人郑久长先生,看过我的作品之后,赞叹不已,立即决定在其二楼新时代书画廊,为我的欧楷作品举办展销,一展就近两个月,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展销结束后不久,前来登门投师求教者接踵而至,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在求教者中,有我同村的一位小字辈张双 ,他不仅学历和悟性较高,而且志存高远,跟我学了一个时期之后,又不远二百余里,前前往天津,按时聆听夙有“津门欧楷第一人”之称的田蕴章先生授课。通过双 使我的字有幸得到田先生的亲自指点,当我将自己的作品托双 向田先生请教时,田先生既重视又热情,过目之后对双诩说“好,楷书比行书好,楷书之中小字比大字好”。并说我的欧楷有自己的东西,随后又让在场听课的弟子们传看。对此我既万分感激,也十分理解田先生的良苦用心,在“好”字当头鼓励的同时指出我努力的方向。自此以后,我以超常的努力,练习楷书大字和行书。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田蕴章先生的高足,我的忘年好友杨健君先生,为我这本书撰写文章。这是一年前老一辈书家张耀海先生首先提出的,我也认为非这位年轻人莫属。在此期间从未就我的学书情况向健君先生说过什么,只给他一本 《 孟昭林楷书 》 十几页青一色欧楷的小册子。居然写出这么一篇涉及方方面面、洋洋洒洒的点评文章,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更没料到健君先生在其文中说我的楷书,可以称为“孟氏欧楷”。又说与欧楷相比:“去其方刚,化为妍美;去其险峻,化为平和”。捧读之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我感谢健君先生对我的字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然而又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思来想去,决定以健君先生的这段颇可玩味的评语,作为我今后的目标,继续奋斗下去,直到名副其实,方为快事。 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同行好友刘维耀先生,为我介绍的诗人、画家和艺术评论家王俭廷先生,那时作为尚未谋面的朋友的朋友,在第一次通信中居然能直截了当、痛快淋漓地对我的字提出批评,仅就这一点就令我顿生敬意。我们编剧一行,有句老话说得好“戏贵曲,人贵直”。至于王先生说我的字好看,“而不耐读”,我以为一箭中“的”,这正是我经常思虑的问题之一;也是我的欧楷与当今几位欧楷大家的书作重要的差距。我认为从“不耐读”到“耐读”,这是艰难的一步。要想如愿以偿,以我并不聪慧的天资,只能是较长时间地下笨功夫,努力提高字内功和字外功,全面提高书法素质,方有可能,我决心试一试。在此,我向田蕴章、杨健君、王俭廷、张耀海、姚光满和刘维耀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再说玉田书画院负责人李广达先生,他不仅和健君先生我们三人,对本书主要方面的一些问题共同研究决定之外,同时还独揽所有出版的事务工作,可称辛苦。我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昭林于寓所静心斋
2010 年 7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