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抗战综述
【 冀东这个说法,本来是作为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域来源于解放前的“河北省冀东道公署”包括临榆(山海关)、抚宁、卢龙、昌黎、滦县(滦南、唐海)、乐亭、丰润(丰南)、玉田、遵化、迁安(迁西)、宁河、宝坻、武清、蓟县、三河、香河(大厂)、通县、顺义、平谷、密云和唐山市(唐山1928年设市,1938年正式设立唐山市公署)。
1937年7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由通县迁到唐山,标志着唐山正式成为冀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由上面可以推断出冀东的区域包括当今的唐秦大部(不含青龙),天津北部的宁河、宝坻、武清、蓟县,廊坊北三县三河、香河、大厂,北京东部诸县通州、顺义、平谷、密云。
俗称的冀东地区北面以长城为界,西面接壤北平和天津,南面东面是渤海。】
抗日战争末期,冀热辽地区是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这个抗日根据地始称冀东,继称冀热边、冀热辽,始终是晋察冀的组成部分,受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以下简称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和晋察冀军区直接领导下,八路军第四纵队(以下简称四纵)挺进冀东,中共冀热边特委发起抗日大暴动,里应外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冀热辽子弟兵诞生了。 冀东大暴动是成功的。1938年7月到10月,在500多万人口的地区掀起全民性的抗日大暴动,组织起10万人枪的队伍(其中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联军约7万人),控制了东起抚宁,西达通县,北自雾灵山,南临渤海的广大农村,并一度攻克9座县城。形势之猛,范围之广,参加人员之多,在抗战史上之多,在抗战史上是少见的,轰动了全国,也风闻于世界。从此,开创了这个抗日根据地。 后来,从主观方面说,由于领导失误,大暴动组织起来的队伍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推迟了建成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时间,但冀东大暴动仍为它的建成打下基础,并对其日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冀热辽子弟兵在中共领导下,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走过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终于建成了摧不垮的以冀东为基础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在日本投降时,冀热辽军区部队奉命迅速进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歼灭、受降大批日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迅速进抵沈阳,成为中共向东北进军的先遣队,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在坚持冀东游击战中成长
1938年9月,四纵和抗联领导在九间房会议上作了总撤退的错误决定后,抗日联军5万人随四纵西撤,途中受了严重损失,转移到平西的仅2000人,其余返回冀东,仅保存下来约1400人。他们和四纵留下的3个支队约1000人,分别在丰(润)、滦(县)、迁(安)、遵(化)、兴(隆)、蓟(县)、平(谷)、密(云)三小片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他们在3万日伪军包围之下,不断与日伪军作战。在最困难时,大部在群众掩护下潜伏起来,未受大损失。 1939年6月,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召开的军城会议决定,不再派主力进军冀东。冀东游击战争,主要靠现有队伍坚持,先建立多块小片根据地,逐步形成大片。事后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晋察冀军区决定,冀东部队统编为八路军第十三支队(1940年7月改称冀东军分区),李运昌任总司令,李楚离任政委,包森任副司令员,曾克林任参谋长,刘诚光任政治部主任。辖两个团,陈群任第十二团团长,刘诚光兼政委,包森兼第十三团团长。一年后完成统编。这时,冀东党的领导机构称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委(以下简称冀东分委),李楚离任书记,李运昌、周文彬为委员。 1939年夏秋,冀东子弟兵主动出击。北宁铁路以南、还乡河两岸、遵化和蓟平密平原都有子弟兵活动,打了不少胜仗,攻克一些据点,歼灭日伪军数百人,队伍扩大到4000人。 1939年9月,抗联部队连同第一、三支队及300名地方干部总计千余人,由李楚离率领开赴平西整训,只留包森第二支队和蓟遵兴游击队等约1500余人在冀东坚持。 1939年秋末,冀热察挺进军派刘诚光率28名干部到冀东。不久,又派陈群把平西整训队伍中的200余人提前带回冀东,增强了冀东的兵力和干部。 1940年元旦,冀东分委在遵化阁老湾召开会议。由李运昌主持,决定巩固和扩大冀东根据地。加强党政军建设和发动群众工作等。会后,由包森、李子光到盘山,开辟西部根据地;周文彬、丁振军、刘诚光、陈群巩固丰滦迁根据地;李运昌、徐志、耿玉辉开辟以鲁家峪为中心的丰玉遵地区。冀东部队整编为8个总队。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冀东办事处也建立了。从此,冀东党政军都有了统一领导,并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子弟兵达到2000人。 这时,子弟兵虽弱小,反“扫荡”却从未间断。1—5月作战数十次,歼日伪军数百人,肃清土匪,争取伙会,终于开辟出盘山区和鲁家峪两块新根据地。 1940年1月,第十二团在平西正式组建。6月,曾克林率整训部队和大批干部返回冀东,在盘山与包森会合。7月,十二团一营和一、二、六总队在包森、曾克林指挥下,于盘山百草洼伏击,全歼日军武岛骑兵中队。这是冀热辽子弟兵首创成建制全歼日军的战例。 秋冬,第十二、十三团先后完成建团(原8个总队分别编入这两个团,单支队撤销后,队伍编入第十三团)。在冀东军分区统一指挥下趁青纱帐季节转战于平原,连克蓟县、宝坻、玉田、丰润等县的上仓、下仓、林亭口、八门城、鸦鸿桥、三女河、任各庄、鲁各庄、胡家营等20余据点,在平谷水峪和杨家会两战击溃日军一个大队,并一度入唐山市。全期作战100余次,歼日伪军1000余人。 在战斗中,冀热辽子弟兵迅速成长起来,主力团和游击队发展到4000余人,军政素质显著提高。游击区包括丰(润)、滦(县)、迁(安)、遵(化)、玉(田)、蓟(县)、平(谷)、兴(隆)8个县的绝大部分,还跨入密(云)、顺(义)、三(河)、宝(坻)、宁(河)等县,全区连成一大片,人口约200万。 在战斗中,成立了冀东区专署(十三专署),下辖7个县政府。冀东分委下设东、西部地委。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迅速展开。群众以报国会形式广泛组织起来,早期民兵(武装报国队)也在许多地方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党政军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大片游击根据地业已形成。 这个地区,处在雾灵山南部长城内外的山地和平原,人民经过大暴动的洗礼觉悟高,中共的基础好,物产丰富,人口多,对子弟兵的补给力强,成为坚持和发展冀热辽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区。优先发展这个地区,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1940年12月,冀东分委在盘山召开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全面工作。在军事方面,要求继续加强两个主力团的军政训练,迅速发展县、区游击队,广泛组织民兵,以便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为此,军分区成立了营级规模的教导队,训练主力团连排级干部和游击队领导骨干。 1941年1—5月,主力团“大战红五月”,作战200余次。其中玉田县渠梁河一战,毙伤日伪军近400人。冀热辽子弟兵打出威风,小股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 在粉碎“治安强化运动”中壮大
日本侵略者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大本营要求华北方面军“确保华北治安”。华北方面军1941年初就制定出“治安强化运动”(以下简称“治强”)计划,其中包括把冀东建成“治安模范区”,由治安军独自“确保冀东治安”,调走日军。第一次“治强”先从冀东开始,日军大肆宣传以“十万精兵扫荡冀东”。从1941年6月开始,冀热辽子弟兵英勇地开展了反“治强”之战。 1941年夏季反“扫荡”失利 日军为了消灭冀热辽子弟兵,动用兵力有: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关东军西南防卫部队、伪满军、华北治安军、警防队等,连同地方伪军共6万人以上,其中日军约3万人,于5月下旬完成其“扫荡”部署。当时,军分区司令部失于侦察,未能及早发现日军的阴谋,以致反“扫荡”中处在被动地位。从6月1日—7月3日,与日军在蓟、玉、丰平原苦战多次,虽毙伤日军不少,终因寡不敌众而多次失利,主力团和游击队各损失1/3,失去了反“扫荡”的能力。7—8月间,子弟兵重新集结,收拾起旧枪支,动员青年参军,使主力团和游击队都得到补充,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并趁青纱帐季节广泛出击,歼灭小股日伪军,攻克一些据点补充了武器,配合恢复地方工作。 8月,冀东分委由李楚离主持,在遵化大张屯召开会议,总结反“扫荡”失利的教训。决定以主力团大部分兵力开辟热南。子弟兵在工作团配合下,迅速扩大了雾灵山区和开辟出都山区。 冬季打治安军战役大捷
1941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为冀东八路军所剩无几,就决定在第三次“治强”中实现以治安军代替日军控制冀东的计划,把治安军主力20个团3万多人部署在丰、玉、遵、滦、迁5个县,同时把日军二十七师团继续调走。治安军野心勃勃,企图在布防结束后,以所谓“猛打穷追”战术击败八路军主力,一举把冀东中心地带占领。 冀东分委和军分区认为,日军的阴谋倘若得逞,冀东必将陷入困境,于是决定开展打治安军战役。12月15日首战于遵化四十里铺,歼第三集团第六团1个营。12月26日至1942年1月6日,先后在遵化东双城、刘备寨、旧寨、东亮子河各歼1个营。治安军接连失利后,迅速改变战术,收缩据点集中出击,并由日军参战。但八路军越战越勇。1月13日,遵化果河沿之战,全歼第二集团第四团,击溃集团司令部及第三团。1月20日迁安杨店子之战,给治安军第二十团以歼灭性打击。这两战之后,治安军放弃了原定目标,只求稳住阵脚。日军也迅速调回。2月5日遵化南贾庄之战,又击毙日军中佐大队长田口以下官兵70人。此战之后,日伪和八路军都认为已告一段落,于是战役结束。此次战役历时53天,冀东子弟兵直接参战的有第二十团、十三团各1000余人,游击队先后参战的近1000人,在冀东人民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因时因地制宜打击日伪军,主要作战20余次,共毙伤俘伪军约5000人,瓦解伪军约2000人,毙伤日军中佐以下526人,激获各种炮8门、轻重机枪68挺、长短枪2500余支、弹药24.7万发。攻克、逼退杨店子、双城子、平安城等据点多处。战果远远超过八路军预计,更大出日伪军之意料。日军二十七师团步兵团长铃木启久少将说:“不知八路军那里来的力量,把治安军打得溃不成军?”冈村宁次也承认“对冀东应有再认识”。2月17日包森副司令员在遵化野瓠山对日伪军交战时牺牲。日军称“包森司令长官战死!”可见日本侵略者对他的敬畏。打治安军战役的胜利,宣告了日军在冀东第三次“治强”的彻底失败。从此冀热辽子弟兵的装备更新,军政素质大有提高,成为敌后战场上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 反“蚕食”斗争 第三次“治强”彻底失败后,日军把二十七师团主力又调过来,比其原驻冀东的兵力更多了。治安军主力虽仍留在冀东,却只能当日军的配角。冀东子弟兵比一年前增加一倍,但日伪军兵力仍占绝对优势。1942年4月起,日伪军七八万人,对冀东实行第四次“治强”,在喜峰口至古北口长城线以南的基本区反复“扫荡”、“清剿”、“剔抉”、“鲸吞蚕食”。冀东子弟兵英勇反击。第十二团二营四连和军分区警卫二连等,在铁厂附近的甲山战斗中,与3000余日伪军激战终日,打退多次进攻,毙伤大批日军,但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团政委刘诚光以下阵亡200余人。铃木启久说:“共军斗志旺盛,直到全体战死为止。”那时子弟兵不可能在基本区与日伪军决战,只能转移外线,主要是向热河发展。1942年4月至6月,基本区遭受不同程度的“蚕食”,有些地区变质。 7月,子弟兵进行复仇战役,回到基本区,在干河槽、彭家洼、石各庄、大稻地、洪水庄等地,与日伪军交战80余次,毙伤日军官兵近1000人(其中包括击毙小板高义大佐及佐佐木大队长),毙伤俘伪军官兵2000人。 包森、刘诚光牺牲后,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为加强对冀东部队的领导,于1942年6月至9月,先后派彭寿生、李中权、舒行、赵文进、耿玉华等到冀东工作。彭寿生任军分区参谋长,李中权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舒行任第十三团团长,赵文进任第十一团团长。耿拟任第十一团政委,牺牲于途中。李中权参加地委常委,并传达了聂荣臻对冀东工作的重要指示。 1942年秋冬,日军又进行第五次“治强”,全区日伪军已增至10万人。在基本区,日伪军不仅以强大兵力“扫荡”、“剔抉”,而且强拉民伕10万(约400万人次)挖封锁沟,筑封锁墙,总长度1000公里以上,把基本区细碎分割,并且沿沟建立数百碉堡严加封锁。冀东子弟兵无法在基本区活动,地方干部也纷纷撤出,以至玉、蓟、遵、丰等县大部分基本区变质,少数地区游击队和地方干部只能极隐蔽地活动,而且随时有被挤出的危险。人民群众也惶恐不安。 “敌进我进”
1942年7月,十三地委和军分区认真贯彻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的一系列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和主力团地方化。这时大团改为小团,新建第十一团,赵文进任团长,并在此后一年里先后建立了8个地区队。1942年9月,在北宁路南建立第一区队,随后又在西部成立第二区队。在战略上进一步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向敌后之敌后挺进”。冀东子弟兵在长城外开辟出热中光头山区和热东、辽西一些地区,在长城内开辟了滦河以东和铁路以南及通(县)三(河)香(河)游击区。全区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了。在第四、五两次“治强”期间,冀热辽子弟兵在极艰难的条件下苦战,人员未减少,在逆境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恢复基本区 冀热辽部队采取“敌进我进”方针虽有成效,但处于中心的基本区大部变质,使子弟兵的处境十分困难;关东军正在热南制造“无人区”,八路军也将在那里处于险境。所以,只有恢复了基本区,才能巩固和发展“敌进我进”的成果。 1943年2月,军分区发动了第一次恢复基本区战役。冀东子弟兵2600人分3路向基本区突击。中路由李运昌统率第十一团、警卫部队和四区队1000余人,直抵唐山以西之南坨,西路第十三团进至蓟县九百户,东路第十二团进至滦河附近。3路都进行了激烈战斗,杀伤大量日伪军后,安全转移。这次战役取得了政治上的巨大胜利,它增强了八路军必能恢复基本区的信心,大大鼓舞了基本区人民和干部的斗志,为完全恢复基本区打下基础。 1943年夏季,第二次恢复基本区战役开始。军分区直属部队、第十一团、四区队于丰玉遵发动了全面攻势,横扫日伪军据点,平毁了日伪军苦心经营的沟壕碉堡,打破了日伪军的分割封锁,摧毁了大乡一级的伪政权。第十二团等恢复了丰滦迁基本区,第十三团恢复了蓟平密,巩固了通三香地区。与此同时,第十二团在滦河东,一区队在北宁路南积极作战,把隐蔽区变成公开的游击根据地。经过3个月奋战,把基本区基本上夺了回来,新开辟的地区也有所巩固,与1941年比,冀热辽全区县治、面积、人口、军队都增加一倍左右。 从1941年夏季到1943年秋季,冀东子弟兵经过几个回合,终于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治安强化运动”,挫败了其战略阴谋。但在冀东子弟兵全力恢复基本区期间,满洲日伪军加快了集家并村的速度,把西起独石口东,至绥中县的广大地区变成“无人区”,此后,抗日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激烈战斗中准备大反攻
由于热南、滦东、路南新区的大部分已形成游击根据地,1943年3月晋察冀分局决定:冀东地委扩大为冀热边特委,成立冀热边行署(军分区机构未变)。全区划为5个地区,各建地区委和专署。各地区由主力团或直属区队,领导本地区的地方武装和后勤工作。日伪方面也有很大变化。日军二十七师团调走,冀东东部由独八旅团接替,南部由独九旅团接替,西部仍由六十三师团之六十七旅团守备。日军华北特别警备队(宪兵改编,简称北特警)的主力开始调入冀东。长城以外仍由关东军西南防卫部队守备,伪满军及警察部队已大量增加。全区日伪军常驻兵力已达10余万人。此后,双方战斗之频繁,投入兵力之众多,都超过以前。日伪军兵力虽然加强,也不能再进行全面“蚕食”了,所以战略上乃改为以长途奔袭为主,只在交通要道和据点附近“剔抉”、“清剿”、进行小范围的“蚕食”。 冀东军分区进行恢复蓟玉宝之战 1944年1月20日由参谋长彭寿生率警卫连和十三团、四区队各3个连进兵玉蓟边界。四区队500余人驻黄土坎村,遭到独八旅团、独九旅团和六十三师团3路日军1500多人、伪军200人奔袭合击。四区队坚守村庄苦战终日,毙伤日军500余,击毁坦克1辆。四区队仅伤亡53人。第十三团侧击日军,伤亡20余人。此次大胜为彻底恢复蓟玉宝准备了条件。 1944年秋季,冀东军分区又发动攻势。李运昌率第十一团、六区队、四区队等部约2000人,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恢复了蓟县“蚕食”区。秋季,第十二团在卢龙桃林口,迁安彭家洼两战歼灭日伪军600余人。军分区直属部队等夜袭唐山附近之马家沟绥靖军(治安军改称,下同)工兵团,歼日伪军600余人。第十三团在平谷北部和西部两战歼日伪军800余人,并一度攻入平谷城。全季较大战斗100余战,歼日伪军数千人。8月,在昌黎七里庄营救美军B29机组7人,安全送到延安(1945年2月在平谷城以东又营救了另一美军机组11人)。 日伪军、八路军争夺冀热辽的新部署 冀热辽地区不仅是日本全面侵华咽喉要地,也是战略退却的最后掩护阵地,对防美防苏都有重要作用。日本侵略者把冀东做为实行“重点主义”的重要地区。从八路军方面说,这里是战略反攻时收复东北的前进基地。所以双方1944年秋季以后都有新部署。 1944年7月,华北日军把冀东东部(冀东道)划为特别行政区,派姜凤飞中将出任“行政公署”和“绥靖公署”主任。同时日军北特警司令部移驻唐山。以后北特警10个大队全部进驻特别行政区。1945年1月,伪满“华北临时派遣军”(铁石部队)3个旅进驻冀东,并由北特警司令官加滕中将兼铁石部队司令官。同月,热河省警察队(一心队)10个大队4500人进驻遵化县城,也由加滕指挥。从此,特别行政区内的日伪军,都置于北特警司令官之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长城以外的满洲伪军也有所增加,正规军达十几个旅,警察队(即讨伐队)数十个。华北治安军主力更留在冀东。在1945年初时,专用于冀热辽的日伪军总数达17万人,其中日军约5万人。在冀东全区,日军撤退了一些次要据点(全区仍保持据点数百个),以增加机动兵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解放区,中共中央1944年7月末决定,晋察冀军区下设4个二级军区,冀东军分区扩大为冀热辽军区,冀东成立冀热辽区党委和行署。由李运昌任区党委书记,李楚离任副书记。军区由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委,詹才芳任副司令员,李楚离任副政委,彭寿生任参谋长,李中权任政治部主任。张明远任行署主任。军区下设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5个军分区,全区有9个主力团、20余个县支队、300余个区小队。冀热辽子弟兵队伍进一步壮大了。从1944年秋季以后,晋察冀分局连续指示:要极力向东北扩大解放区;要充分利用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有利形势,积极开展伪军工作和敌占城市、交通要道的工作;要充分认识日本侵略者越临近失败冀热辽越紧张的特点,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作战,避免无谓损失;要积极扩军,进一步壮大冀热辽子弟兵,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区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些指示,与日伪军展开白热化争夺。 子弟兵采取许多办法对付日伪军的“奔袭”。部队特别是领导机关经常转移,非必要时队伍不过分集中;军民加强保密工作,使日伪军不易捕捉“奔袭”目标;广泛破坏公路和日伪军的通讯线路,挖道沟,以限制其快速运动。一但遭到“奔袭”,或及早转移,或坚守村落,以夺取反“奔袭”胜利。从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子弟兵反“奔袭”作战100余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也在窜岭庙、杨家铺、官庄等战斗中付出重大代价。其中1944年10月杨家铺一战,阵亡地委、团级以上干部周文彬、丁振军、吕光、王少奇等6人,伤亡指战员400余人,是冀热辽伤亡主要干部和官兵最多的一次战斗。但日伪军的“奔袭”不能阻止子弟兵的发展。杨家铺战斗之后,子弟兵给日伪军的打击日益沉重。1944年末,一区队通过内线关系,里应外合歼灭乐亭县刘石各庄据点绥靖军第五团,俘伪军官兵700余人。在日伪军其他据点附近开展了反“蚕食”、反“剔抉”斗争。 1945年2月至5月,子弟兵连续进行3期打伪满军战役。先后作战约200次,毙伤俘日伪军5035人。子弟兵伤亡1500余人。其中北宁路南小营一战,伪满军(铁血部队)骑兵旅被第十四团歼灭700人马,该旅被迫讨饶。北宁路的日军高级官员也主动与八路军拉关系(这种事前所未有)。从此,路南形势大为好转。宝坻赵各庄一战,十八军分区十区队等与独九旅团一部交战,毙日军100余人,日军掘内文夫大队长因全军覆没剖腹自杀。此战之后,日伪军对这个地区无重大军事行动。 1945年6月,冀热辽军区发动了扩大热辽解放区战役。第十四、十五、十六军分区2000余子弟兵分3路北进。西路到达隆化、围场,中路到达承德东北逼近赤峰,东路接近朝阳、锦西。他们与围追堵截之日伪军苦战多日,顽强地坚持斗争,直至日本投降。此战役不仅解放“人圈”多处,而且把收复东北的基地向前推进一大步。同时,长城以内的解放区也扩大了,直抵平津近郊(北平南苑、天津金钟河南),多点打通与冀中军区的联系。全区日伪军已被孤立在点线上。 政治整军 冀热辽子弟兵经过大暴动的洗礼,政治觉悟高,打仗勇敢,纪律良好。但由于长期处在高度分散的游击环境中,游击习气较重,还残存着军阀主义影响,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也有些问题。为了使官兵的革命斗志在长期艰苦的战争中经久不哀,1943年初,军分区按照晋察冀军区指示进行政治整军。当时基本区被“蚕食”,关东军又加紧在热南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子弟兵在形势不利,物质条件很差的条件下苦战,所以政治整军的首要任务是使官兵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此,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形势和中国抗战形势教育,以及本地区的形势教育。经过形势教育,官兵明确地认清抗战必胜的客观必然性,勇于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还通过政策教育,提高部队政策观念,把对上层人士、伪军、伪组织人员的政策都变成了官兵的自觉行动;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也有进一步改善。此后,主力团和游击队党的建设显著加强,政治工作走上正轨,平时政治工作和战场鼓动工作都加强了。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冀热辽子弟兵的操场教练极少可能,演习和打靶更无条件,刺杀、投弹、射击三大技术训练只能在房前屋后进行。战士的作战本领和军官的指挥能力,都靠实战锻炼。这样的训练虽不系统却很实际。政治工作加实战锻炼,培养出军政素质优良的子弟兵。 坚持“千里无人区”斗争 “千里无人区”是以热河南部为主的大片“无人区”,东起山海关外绥中县,西至平北独石口,北达承德东北的光头山,东西长35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不等。许多地方还跨入长城内侧几公里至20公里左右。它是日本侵略者为防止八路军向东北发展,采取集家并村的办法造成的特殊防御地带(日军称为绝缘体)。它的大部分在冀热辽,一小部分在平北。“千里无人区”分3个层次:部落,俗称“人圈”,设在交通线上;部落附近为准种禁住区域;此外是“无住禁作地带”(以下简称“双禁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万以上。集家并村早在1941年秋末已经开始,由于冀热辽子弟兵和人民坚决抵制,进展甚缓。1943年关东军集中日伪军10万人,在华北方面军配合下,以极残酷的手段进行集家,在“双禁区”内,摧毁一切生存条件,屠杀所有抗拒集家的人,终于把“千里无人区”造成了。 在“千里无人区”内,常驻日伪军达数万人。仅兴隆一县,日伪军与人口之比高达1︰7。他们对“双禁区”不间断地“扫荡”、搜捕,对部落经常检举,大量屠杀、拘捕、流放居民,以达彻底绝缘。他们还强迫居民组成自卫团,以阻拒八路军和抗日地方干部进入。 “千里无人区”形成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很难进入。但他们仍采取突击的方式深入进去,打击日伪军和发动群众。如1943年春,军分区特务连在青龙县之黄花峪歼灭伪满讨伐队一个中队。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指挥第十三团特务连和分区侦察连,在王厂沟歼灭由宽城来犯的日军春田中队。从1943年到1945年,冀东子弟兵第十一、十二、十三3个主力团及其所属的区队,不断这样深入进去,作战多次,歼灭不少日伪军。他们采取更多的办法是,派出小分队和武装斗争。如活动在雾灵山东翼的北进武工队,派出时不足100人,到日本投降前扩大到500人,分散在数十条深山沟里坚持斗争。 在“千里无人区”的斗争中,人民的力量显示最充分。“双禁区”内有5万人坚决不进部落。他们高度分散在深山里,住山洞、地窖、忍饥挨饿,过着近似原始人的生活,进行着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可以说男女老少都是兵,是最彻底的全民皆兵。基干民兵经常独自承担战斗任务,用步枪、手榴弹、地雷打麻雀战,被日伪军围住还要打阵地战。他们锄奸防特风雨不漏。他们还和地方干部在一起深入部落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团结人民,争取伪方人员。他们坚持生产,一次收获往往经过多次反割青斗争才能实现。他们还创建一些小型基地,储备粮食和其他物资,可供1个连短期休整。至于为八路军侦察、放哨、送信、带路、运送物资、掩护伤员以及配合作战,也都在特有条件下进行。 坚持“千里无人区”斗争,主力军和游击队是骨干,没骨干人民就坚持不了。那5万人民(基干民兵)是基础,没有他们主力军和游击队就寸步难行。“双禁区”仍保持着中共党的组织和政权机构,实行着高度一元化领导,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灵活多样。这里不只是各方面关系融洽、团结一致的战区,它本身就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这个集体在党的领导之下,党政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顽强斗争。他们得到基本区的多方支援。他们人虽少,能量却很大,保住了成万平方公里的游击区。日本侵略者造成“千里无人区”,虽然给八路军向东北发展设置了障碍,却不能使之绝缘,长城内外仍然连成一体,互为依托。到1945年,日军无可奈何地承认:“共军向河北省北部及满洲国境伸张势力,该方面的治安已感不安”。 “千里无人区”里的数千个部落是东方集中营,人民被日军屠杀、折磨、流放以及瘟疫冻饿而死不下20万人,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冀东子弟兵在坚持“千里无人区”斗争中,也付出昂贵代价,长期在这里坚持战斗的第三区队区队长苏然(高桥)在光头山英勇牺牲,迁遵兴县长姚铁民,被捕后在承德昂首就义,为此而献出生命的子弟兵、民兵、地方干部数以千计。 大反攻中的冀热辽子弟兵
日本投降时,冀热辽主力部队已发展到3万人,游击队5000人,民兵达22万人。8年来抗击日伪军3万人至17万人,几乎无日无战事。累计毙伤俘日伪军不下7万人,激活武器不下5万件。主力团的机步枪只保留日本六五式和捷克七九式,每连平均有机枪、投弹筒七八件,弹药充足,装备超过一般正规伪军。八路军只需自制手榴弹和地雷,就保证了主力团、游击队和民兵的武器供应。到日本投降前,冀热辽北达赤峰、围场和辽西,南临渤海、西南抵平津近郊,全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万以上,共有县人民政府(包括县级办事处)31个。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冀热辽子弟兵接到延安总部发布的进军东北配合苏联红军作战的命令。经过8年浴血抗战的冀热辽子弟兵兴奋异常,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对日军进行最后一战。 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区按照党中央和八路军延安总部8月11日第二号命令,于8月13日组成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部,由李运昌统率主力向东北进军,配合苏军作战。东进部队分别由4名军分区司令员率领,计有8个团、1个营和3个支队,共1.3万人。地方干部有4名地委书记及党政工作人员2500人。共计1.55万人。主力部队和军地主要领导干部都占全区2/3以上。东进部队分第一第二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又分3路:西路由十四军分区司令员舒行、十四地委书记兼政委李子光率2000余人向承德进军;中路由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率3000余人向平泉、赤峰进军;东路由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4000余人向锦州、沈阳进军。李运昌率第二梯队5000余人随东路续进。3路大军于8月中、下旬分别与苏军在围场、隆化、承德、平泉、绥中会师。东路还于8月30日在苏军炮火支援下克战略重镇山海关。到9月3日,东进大军已收复、接管热河全省及辽西。东路又乘胜有锦州乘火车向沈阳急进,9月5日抵沈。李运昌也于9月14日率司令部到达沈阳。 冀热辽部队顺利到达沈阳后,9月14日曾克林(与苏军代表)乘飞机飞往延安,向中央汇报了冀热辽部队进军东北和与苏军关系等详情。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即决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9月17日东北局书记彭真及陈云、伍修权等在曾克林陪同下到达沈阳。不久,20余名中央委员也先后到达。9月下旬,李运昌按彭真指示,继续派部队和干部分赴东北各地,接管城市,建立人民政权,扩大部队,为续进东北的10万部队和2万干部开路。到10月末,又接管了辽宁、吉林、黑龙江60余座大中小城市,完成了先遣军的任务。 冀热辽军区倾注全力进军东北,留在冀东的主力不足万人。由于冀东人民踊跃参军,地方武装次第升级,主力部队得到迅速补充,新建起16个团,总兵力又达3万人。他们在詹才芳、李中权指挥下,到10月,已攻克和收复18座县城,与冀中、平北联成一片。冀东全境也成为续进东北10万大军的兵站基地。 挺进东北的冀热辽子弟兵在东北歼灭了拒不投降的日军残余5000多人,歼灭和受降伪军6万人。在冀东,由于日伪军接受了蒋介石的命令,拒不向八路军投降,几乎每座县城都是攻克的。其中玉田之战全歼守城之日军1800多人。蓟县之战全歼伪军1100多人。这些战斗,即使抗日战争的继续,又与解放战争衔接。从8月中旬到10月,毙俘、受降日伪军及接受伪军起义共9万人,其中东北6万,冀东3万。冀热辽全区(不包括到达沈阳以后)面积由8万平方公里增至2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由800万增至1900万,子弟兵由3万人增至13.8万人。 冀热辽子弟兵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在大反攻时进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为收复东北和创建东北根据地完成了先遣军的任务。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也付出很大代价。八年里牺牲团级、地委级以上干部数十人,营县级干部数百人,排级和区以下地方干部数千人,战士3万人以上。这是冀热辽人民的光荣。此外,人民死于这场战争的不下30万人。 冀热辽子弟兵对抗战的贡献,首先应归功于人民。经过大暴动洗礼的冀东人民觉悟很高,不仅输送数10万优秀子弟兵参军,而且不怕日伪军屠杀,英勇支援抗战,还组成20余万民兵直接参战,这是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和政策是正确的。冀热辽党政军领导机关,在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下,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最彻底的全民总动员,实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本地和外来干部一致,各阶层人民一致的抗日大团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才能实现大团结,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冀热辽解放区在抗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雾灵山南部为基础,长城内外互为依托,交替向四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子弟兵以游击战的战略进攻为主调,成功地进行了打治安军、“敌进我进”、恢复基本区、打伪满军、扩大热辽解放区等多次战役,并坚持了“千里无人区”斗争。八年里除大暴动后的大撤退是战略错误外,再未发生战略性失误。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是夺取胜利的保障。
来源:建忠的冀东抗战纪念馆http://wangwang648.blo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