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739|回复: 3

[转帖]摄影的画面构图——摄影画面构图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p>摄影的画面构图,就是把要拍摄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照片画幅里,使它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照片给观者的总的视觉印象,被摄主体在画幅中再现,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被摄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影调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配置,气氛的渲染……总之,它涉及到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 <br/>&nbsp;&nbsp;&nbsp;&nbsp;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照片的效果,使画面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 <br/>&nbsp;&nbsp;&nbsp;&nbsp;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照片上的形象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使主要的被摄对象鲜明突出,使它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要使观众易于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图能够尽快地为观众所领会,而不致使他们费解。照片上表现出的形象要有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喜闻乐见,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通过构图的安排,使一幅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好,更完美。 <br/>&nbsp;&nbsp;&nbsp;&nbsp;摄影画面的构图是从生活中来的。客观现实生活——拍摄现场,是构图的基础。摄影者在拍摄一幅照片的时候,怎样取舍画面,怎样安排被摄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怎样把欲表现的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都离不开现场的原有条件。在这一方面,摄影和绘画有很大的不同。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幅中任意安排作品的构图,需要的成份安排到画面里去,不需要的成份摈弃于画幅之外,并且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构图的形式,使它产生一定的形式感。摄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一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者无论在选择形象、安排构图、处理环境背景、考虑色彩配置等方面,无不受到拍摄现场原有条件的限制。拍摄现场中假若没有弯曲延伸的线条,你决然拍不出“S”形的构图;如果现场中没有巨大的空间,你也很难拍出具有强烈深远感的照片。所以,拍摄现场固有的生活图景,是摄影构图的基础。 <br/>&nbsp;&nbsp;&nbsp;&nbsp;我们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摄影者对画面的构图没有任何创作余地。他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并适当地运用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完美。因而,摄影应该有构图的基本技能和训练,把照片拍得更好,更有艺术感染力。 <br/>&nbsp;&nbsp;&nbsp;&nbsp;安排一幅照片的构图,要从总体去考虑。主体、背景、轮廓形状、影调配置、色彩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同时考虑到,凡是影响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因素,都要在按下照相机快门之前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统筹处理得当。比如,你在室外阳光下拍摄一幅人像,根据被摄者的面貌特征,你选取了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还要同时看一看投射光线的方向和高度是否对表现人物的外貌有利;也要注意背景如何,是否有妨碍美观的树杈叠在人物的背后?是否有电线杆“长”在被摄者头上?背景的色彩对表现人物是否有利?背景影调的明暗配置是否有助于衬托出人物形象?等等。假若拍摄角度的选择对被摄人物虽然合适,背景却十分杂乱,那么就要另选一处适当的背景;如果光线不好,则宜建议被摄者转换一个方向,使光线效果对表现他的外貌更为有利,或者另选一个时刻,待投射光线适合时再拍。所以,当你选择拍摄角度时,就要同时考虑到诸如光线、影调、背景、色彩等各种影响画面效果的造型因素,加以统筹安排,选择一个适宜的拍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 <br/>&nbsp;&nbsp;&nbsp;&nbsp;中国画论上讲:“画有法,画无定法。”(清&#8226;方薰撰&#8226;《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摄影画面的构图也是如此。它有一些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进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举例来说,拍摄一幅带肩的肖像照片,一般说来,被摄者的面部在整个画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太偏右,而且,被摄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转向画面的一侧,那么,其视线前言比脑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间,以免产生局促碰壁之感。可是,也有一些肖像照片,在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却大胆打破这样的规律,将被摄者的面部处于画幅的一隅,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并使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线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任意而行,草率处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照片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影响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得是否鲜明。因此,我们对有关摄影构图的一些基本要领要进行必要的研究。</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5:06: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p>摄影的画面构图(中)——观察与研究被摄对象</p><p>在一幅照片的构图过程中,摄影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被摄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它的特点,找出最佳拍摄方案。如有可能,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越具体、越周到越好。若缺乏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就很难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它的方法。</p><p>&nbsp;&nbsp;&nbsp;&nbsp;经验不足的色友,对于自己的被摄对象往往缺乏仔细的观察研究,便匆忙进行拍摄。由于没有下功夫观察和分析被摄对象,就不易发现被摄对象最宜于表现的部分和最理想的观看角度,在你拍出的照片中,并没有把被摄对象最有表现力的外部形象再现出来。当然,这样的构图自然不能算作最好的。拿拍摄风景照片来说,初学摄影的人,摄了好多照片,因为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他,不断激起他的拍摄欲望。可是,等洗出照片之后,往往会发现不少照片不能令人满意,被摄景物在照片上显得很一般,缺乏感人的力量。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可是,在拍摄现场未进行周密的观察,对被摄景物缺乏仔细的分析研究,没有找到最佳拍摄方案和最合适的拍摄角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br/>&nbsp;&nbsp;&nbsp;&nbsp;再以拍摄人像为例,拍半身还是拍全身?从哪一个方向去拍,被摄者的形象和轮廓显得最好?背景环境要包括多大的范围?从什么样的高度去拍对表现被摄者的外貌最为有利?这一类的问题,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拍摄效果。 <br/>&nbsp;&nbsp;&nbsp;&nbsp;通过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分析、研究,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align="center">确定画面范围&nbsp;<br/>选择拍摄方向&nbsp;<br/>决定拍摄高度&nbsp;<br/>&nbsp;&nbsp;&nbsp;&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确定画面范围</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一切被摄对象,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一座建筑,有其周围的环境,或坐落在山脚下,或修建在庭院中,或屹立在广场上。</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2.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3.jpg" border="0"/><br/></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一个人物,也有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有其陈设的环境,或是桌面,或是台架,还有衬托它的背景环境、背景要交待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对大自然中有广阔环境背景的一些被摄对象,你打算用多大的画面范围去表现它?用较大的画面范围着重表现被摄主体?这个问题在拍摄现场必须首先明确起来,以便根据既定的拍摄意图决定画面范围的大小。假若没有这种明确的构思,拍出的照片往往缺乏特色,没有感人的力量。</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4.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5.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6.jpg" border="0"/><br/></p><p align="left"><br/>&nbsp;&nbsp;&nbsp;&nbsp;确定画面范围,意味着把你要拍摄的对象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不管你拍摄的范围是大或是小,它都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对更广阔的自然环境来说,它都是一种“分离”,至于所选取的这一部分范围,其大小完全由你自己决定。&nbsp;<b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摄影画面所包括范围的大小,与被摄对象至摄影者之间的距离和所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有关。所以,变更摄影画面范围,可以在拍摄时移动摄影距离或者通过改变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达到。拍摄距离远,镜头焦距短,可以获得范围较广的画面;反之,摄影画面包括的范围则较小。 <br/>&nbsp;&nbsp;&nbsp;&nbsp;摄影画面范围的大小,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远&nbsp;景&nbsp; &nbsp;全&nbsp;景&nbsp;&nbsp; &nbsp;近&nbsp;景&nbsp;&nbsp; 特&nbsp;写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远&nbsp;&nbsp;&nbsp;景 <br/><br/>&nbsp;&nbsp;&nbsp;&nbsp;远景照片的画幅中包括范围很广的景物,显示出被摄场景相当广阔的环境和背景,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向观众展现出被摄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是,它不能鲜明地显现出被摄主体的细部。远景照片不能肩负具体工作展现被摄主体的任务。由于这一类照片常常是在较远的距离上拍摄的,或者不具备足够的距离时用广角镜头拍摄,被摄体的影像总是相对地小一些,细部不能给观众强烈的印象。下图是一幅以表现环境气氛为主的远景照片。这幅照片的目的不是向观众具体地介绍楼房的细部,而是着重表现它的规模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表现出它的地理位置和整体形态。它使我们从总体上看到了小区的地理特征,展现出气势。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7.jpg" border="0"/></p><p align="left"><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全&nbsp;&nbsp;&nbsp;景 <br/><br/>&nbsp;&nbsp;&nbsp;&nbsp;全景通常是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距离上拍摄的画面。它的画面效果与人眼通常的视觉相近,比如,从3米至5米远去看一个人,从15米至30米去观看一座建筑。拍摄全景照片,不论是拍人或拍物,要求表现其全貌,比如,人物拍全身,建筑物拍整体等等。这种拍摄方法,与远景照片相比较,被摄主体的形象会更鲜明,能够给观众留下明晰的印象,也能表现出一定规模的环境背景,但是画面中的气势不如远景磅礴,照片上所展现的场景不及远景辽阔,被摄主体的细节也不能很鲜明地再现。下图便是一幅全景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楼房的全貌,照片上也有表现出一定的环境特点,但是却不能有力地显示主体物的细节——比如楼房的细部结构。</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8.jpg" border="0"/></p><p align="left"><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nbsp;&nbsp;&nbsp;景 <br/><br/>&nbsp;&nbsp;&nbsp;&nbsp;从相当近的距离上拍摄,或者从不太远的距离上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以获得一幅近景照片。在近景照片的画面内,所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好像人们从近处去观看被摄对象所得到的视觉效果那样,被摄对象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细部,容易给观众留下很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近景照片所包括的景物范围虽然较小,但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影像显得较大,被摄对象的质感和细部表现得好,画面中也不至于包含一些不必要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环境背景,画面容易显得简洁,像是精心剪裁过的一样,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近景照片对环境的表现是有限的,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特点。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9.jpg" border="0"/></p><p align="left"><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特&nbsp;&nbsp;&nbsp;写 <br/><br/>&nbsp;&nbsp;&nbsp;&nbsp;特写照片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常常用来展现被摄对象自身结构上的一些细节,能显示出观众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状态和形象,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如微小的的昆虫、货币上的图案、织物的花纹等等。这一类的照片,常常是用“微距镜头”从极近的距离上拍摄的。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0.jpg" border="0"/></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1.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2.jpg" border="0"/><br/></p><p align="left"><br/>&nbsp;&nbsp;&nbsp;&nbsp;从上面例举的照片可以看出,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画面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对观众的感染也各有偏重。摄影者要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拍摄意图,选择和确定适当的画面范围。需要远一些拍还是近一些拍?环境背景要表现多少?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还是局部?在现场必须明确抉择。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选择拍摄方向 <br/><br/>&nbsp;&nbsp;&nbsp;&nbsp;除去仔细确定画面范围以外,摄影者还应当围绕被摄对象多走一走,多看一看,目的是寻找最理想的拍摄方向——被摄对象前后、左右的不同方向。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你自己会发现,随着你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被摄对象的轮廓形状会有很大的变化,画面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被摄主体与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背景关系也有了改变。虽然是同一被摄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画面里会出现多种形式的造型效果。有的拍摄方向,被摄主体的形状显得更美一些,更有表现力,画面结构更有特色,主体与前景、背景结合得更理想一些;有的拍摄方向则较为逊色。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不难找到最理想的拍摄方向。你始终应当记住,围绕被摄对象多走点路,多认真观察观察,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nbsp;<br/>&nbsp;&nbsp;&nbsp;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下面两幅照片。</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3.jpg" border="0"/></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4.jpg" border="0"/></p><p align="left"><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决定拍摄高度 <br/><br/>&nbsp;&nbsp;&nbsp;&nbsp;在确定画面范围和拍摄方向的同时,还应当周密考虑一下,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究竟适合从多高的角度上去拍摄。你不妨在被摄对象前面从较低的位置到较高的位置多看一看,仔细分析一下眼前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选取一个最理想的拍摄高度。有些时候,对于一些场景,当你仰拍或俯拍时,比从一般高度上平拍,会使照片更有吸引人的力量。&nbsp;<br/>&nbsp;&nbsp;&nbsp;&nbsp;</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5.jpg" border="0"/><br/><br/>对于这样需要对称构图表现的作品应该采取图片这样一般平拍的角度</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6.jpg" border="0"/><br/>为了表现桥的气势,应该采取这样仰拍的角度</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2-17.jpg" border="0"/><br/><br/>为了表现村庄的全貌使用俯拍的角度</p><p align="left"><br/>&nbsp;&nbsp;&nbsp;&nbsp;在选择拍摄方向和考虑摄影点的高低时,要根据下列因素进行抉择: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被摄对象的特征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照片的造型效果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投射光的方向 <br/>&nbsp;&nbsp;&nbsp;&nbsp;(1)&nbsp;被摄对象的特征 <br/>&nbsp;&nbsp;&nbsp;&nbsp;有一些被摄体,前、后、左、右、顶面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如人物、建筑等);有一些被摄体,没有这些明显的不同,但从不同的方向上去观察也能呈现一些差异(如风景、树木等);也有一些被摄体,从不同的方向上去观察,则没有更多的区别(如塔、灯柱等)。对于前二者,假若从某一方向上去观察,可能比其它方向更好一点,其外部特征更有特色,则值得去观察研究,多多分析比较,以便选取最好的拍摄方向和最适宜的拍摄高度。 <br/>&nbsp;&nbsp;&nbsp;&nbsp;(2)&nbsp;照片的造型效果 <br/>&nbsp;&nbsp;&nbsp;&nbsp;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的变化,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造型效果。从通常的角度上拍摄,往往和人们所习惯的视觉效果相近,会使照片的造型效果显得不凡;选择不同平常的拍摄角度,常使画面的造型面目一新。一般说来,从被摄体正面拍摄的照片,透视变化最小,造型效果较为平板;从稍侧一点的方向拍摄,容易增强画面的透视变化。鸟瞰和仰摄的照片,也常常给人们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觉形式。 <br/>&nbsp;&nbsp;&nbsp;&nbsp;(3)&nbsp;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 <br/>&nbsp;&nbsp;&nbsp;&nbsp;不同的拍摄方向和高度,会使主体与背景之间的搭配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直接涉及到画面的结构。对主体来说是最理想的拍摄角度,对背景可能不一定合适。如果主体是可以移动的,或者背景可以变换,问题则比较简单,只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搭配适当便可。倘若背景没有可能变换,则应利用摄影造型手段使其削弱,不显得那么突出。比如使它变虚,或处理在阴影中等等。 <br/>&nbsp;&nbsp;&nbsp;&nbsp;(4)&nbsp;投射光的方向 <br/>&nbsp;&nbsp;&nbsp;&nbsp;选择拍摄方向和高度时,还要考虑照明光线的投射方向对画面造型是否有利,不可顾些失彼。假若拍摄角度理想,光线的投射方向不适宜,可以等待光线的变化,在灯光下则可重新调整照明。如果主体是可以移动的,也可以转动其方向(照相机也相应移动,保持最佳拍摄角度),以适应照明光线的投射方向。</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p>摄影的画面构图(下)——摄影画面的构成</p><p>在观察研究被摄对象的基础上,确定了拍摄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构成摄影画面。这里指摄影画面的组成,即怎样把被摄对象有机地、令人感兴趣地安排到画面里,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力求在表现形式上有感染力。下面,将对构成摄影画面的一些主要造型因素作一介绍和阐述。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画幅比例 <br/><br/>&nbsp;&nbsp;&nbsp;&nbsp;当你在拍摄现场选定了摄影点进行拍摄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画幅比例。你打算拍摄横幅画面还是竖幅画面,或者是长方形画面?你打算按照照相机片门规定的画幅比例构成画面,还是想把照片拍成横长或竖长的形式?当然,这主要依靠被摄对象的性质、形状甚至它的动向来决定。比如一座高塔,由于它本身是耸立向上的,常常是用竖幅画面去表现这座塔,也许会比照相机片门固有比例的竖幅画面更有表现力。再比如,假若你拍摄的是车辆的竞赛,那么,你采用横长的画幅比例,并在车辆行进的前方留出一定的空间,便可以在视觉印象上增强车辆竞赛的动感。</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1.jpg" border="0"/><br/></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2.jpg" border="0"/><br/></p><p><br/>&nbsp;&nbsp;&nbsp;&nbsp;以上两幅作品可以进一步说明这方面的道理。前者是在表现塔的一个侧面,利用竖画幅、低角度表现了塔的铮铮铁骨;同时作者给作品起名叫《龙骨精神》。 <br/>&nbsp;&nbsp;&nbsp;&nbsp;而后者则是用横长的画幅拍摄的。由于画幅呈现横长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沿水平方向朝左右两方面延伸,加强了层峦叠嶂的辽阔感。 <br/>&nbsp;&nbsp;&nbsp;&nbsp;上面这两幅照片,主要是根据被摄对象本身的特征决定画幅的比例。如果我们用横画幅拍摄塔,用竖画幅拍摄山峦,必定得不到好的效果。但是,有一些被摄对象,既可以用竖画幅画面去表现,也允许用横幅画面去拍摄。遇到这类情况,便可根据你自己对被摄对象的感受和表现意图选择一定的画幅格式。&nbsp;<br/>&nbsp;&nbsp;&nbsp;&nbsp;从上面列举的照片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画幅的比例,不仅仅是长宽的比率和横竖格式问题,对于加强掌?氖泳跣Ч?财鹱胖匾?淖饔谩?<br/>&nbsp;&nbsp;&nbsp;&nbsp;画幅的格式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直长、横长、横幅、竖幅之外,还可以是方形的,甚至是圆形的等等。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兴趣中心 <br/><br/>&nbsp;&nbsp;&nbsp;&nbsp;观众欣赏一幅照片,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幅中他最感兴趣的地方,那儿给他的印象最深刻,最吸引他的视线。我们把这些地方叫作画面的“兴趣中心”。在拍摄一幅照片的时候,要通过构图、用光、色彩、影调等一切造型手段,使画面里的兴趣中心鲜明突出。从构图方面来说,要尽量在画面中把它处理得醒目完美,成为画面中最突出的部分,其它部分作为它的补充或呼应,处在相应的较次要的部位,不能使画面结构零乱,主次不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要表现的意图在照片上就会体现得更加鲜明,画面的布局就会显得有章法。</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3.jpg" border="0"/><br/></p><p>&nbsp;&nbsp;&nbsp; 如图,画面里的MM是这幅照片的兴趣中心,在安排画面构图时,便以MM作为考虑的主要之点,使它在画幅中处于醒目而突出的地位,画面中它的部分以虚化的树枝为内容,构成了一个画框。既活跃了整个画面,同时更容易使MM突出出来,成为画面中最醒目地方。</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4.jpg" border="0"/><br/></p><p><br/>&nbsp;&nbsp;&nbsp;&nbsp;上图也是同样的例子。照片上拍摄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的瞬间。坐在椅子上的她成为画面的兴趣中心,在构图虽然所占很小的面积但是却占据有主要的地位。她的动作、体态表现得十分鲜明,成为画幅中最吸引观众视线的地方。从构图上重点突出她主要是靠大面积有规律的背景为依托。在大面积的规律上添加一点矛盾,这样矛盾点很容易就会成为视觉的中心。&nbsp;</p><p>有些照片表现出一定的情节性,画幅中人与人之间有某情感联系,或人与物之间有内在的呼应。在这种情况下,画面中人物视线集中的地方也会形成一种“兴趣中心”。这种兴趣中心,不是从观众观赏角度上讲的,而是指照片里主人公的动作、行为和情感汇聚的中心。它也是画面构成上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p><p></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5.jpg" border="0"/><br/></p><p>&nbsp;&nbsp;&nbsp; 又如图,表现的是一个MM沉思或者低头的那一瞬间。这时,她的行动的焦点和情感都汇集在她的眼神上。那么,照片的画面构图也必须以这一兴趣中心为根据,使它处在恰当而醒目的部位。假若以整个MM或者周围的其他环境为中心则失去了所有的意义。&nbsp;<br/>&nbsp;&nbsp;&nbsp;&nbsp;兴趣中心在画面的构成上占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除非追求一种刻板的,对称的构图效果显著,往往不把兴趣中心处置在画幅居中的部位。而是常常使兴趣中心稍稍偏离画幅的中心,但又不过于靠近画幅的一边或一角,使画面既有多样变化,而又不失去视觉上的均衡。上面谈到的这三幅照片,都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安排兴趣中心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nbsp;&nbsp;&nbsp;景 <br/><br/>&nbsp;&nbsp;&nbsp;&nbsp;大多数被摄对象,是由多层景物构成的,距我们最近的被摄体到距我们较远的被摄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把被摄场景中靠拍摄点最近景物叫做“前景”。在安排摄影画面的构图时,如果能够适当地利用一些前景,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br/>&nbsp;&nbsp;&nbsp;&nbsp;画面中利用了前景,能使构图富有多样性的变化,使照片上增强空间的深度感,或者在视觉效果上有利于画面的均衡。有时候,前景还可以直接说明照片的主题,或富有一些装饰趣味,美化画面。也可以利用前景的色彩,增强照片上色调的变化。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6.jpg" border="0"/><br/></p><p><br/>&nbsp;&nbsp;&nbsp;&nbsp; 如图,这是在北京转河的一幅风景照片,利用亭子的飞檐作为前景,与远处的建筑相呼应,构成画面。这样,由于前景的飞檐靠拍摄点近,建筑距拍摄点远,因而表现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同时,桥和飞檐以及他们的倒影在画面中构成了一个大大的X,它们不仅有助于画面的平衡,还使这幅相当静止的风景照片增加了一些活力,显得富有生机,具有动感。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7.jpg" border="0"/><br/></p><p><br/>&nbsp;&nbsp;&nbsp; 上图是拍摄足球比赛的佳作,利用足球作前景,而之后的所有人的实现都集中在它的上面。这样增加了构图上的变化,不致使画面显得平板单调,也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又由于精彩瞬间的把握,前景富有装饰趣味。 整个画面既精彩有有着丰富的趣味。<br/>&nbsp;&nbsp;&nbsp;&nbsp;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前景把画面“框”起来,使画面中的景物或人物处在框形之中。这种前景,易使画面显得完整、严谨、内向,也可以表现出空间深度。 </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arts.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6-8/25/03-8.jpg" border="0"/><br/></p><p><br/>&nbsp;&nbsp;&nbsp;&nbsp;上图的前景主要是为了说明照片的主题的环境。同时,绿叶将主体包围其中使得视线完全集中在主体上。这是用前景直接表现环境突出主体的一个例子。 <br/>&nbsp;&nbsp;&nbsp;&nbsp;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前景的作用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用作前景的物体也很不相同,前景在画幅中的位置也十分灵活……总之,可以任你在拍摄现场机动处理,自行选择。但是,前景的运用要与画面表现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前景本身在造型上也应该是美的。有一些画面并不需要前景,或用了前景反而削弱了照片的感染力,则不要生硬地搬用前景。 </p><span></span>
发表于 2006-11-9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谢楼主为大家做的贡献,强烈推荐寒雨为摄影技术讨论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