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001|回复: 0

语言模式(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当你独立思考或自言自语时,你用什么语言模式?
语言模式,作为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指一位发言者根据给定的上下文的语言变化。每个人都有一个语言模式指令系统。那么,当他/她在思考或自言自语时将选择哪一个“内心语言模式”呢?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我学普通话,但从技术上讲我的母语是我家乡的方言。作为中国人来说,这是常见的情况。在中国大陆普通话是标准的语言,并在教育和大众传媒中正式实施。经过多年的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参与,普通话和方言都成为在中国的两种主要谈话方式。对我来说,我的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但是可以相互理解;对于另外一些其他的中国人,他们的本地方言和普通话有显著分歧,甚至彼此无法相通。例如:广东、上海话(模糊不清晰,相互难理解的语言是否是真正的方言或是独立的语言虽然仍有争论)由于不同的交际语境,两种语言模式可以交换使用。例如:来自同一地区的人交谈时用当地方言。同时交谈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的采用普通话。但是,在自言自语时将使用哪种语言?我询问了几个中国朋友,答案多种多样。有些人说,他们会根据主题改变语言模式。如学术主题用普通话,日常主题用方言或者根据外部环境。例如:当他们在自己的家乡被方言所包围,他们更倾向于用相同的方式交谈。而他们在另一个城市,更倾向于用普通话。对于我自己,我意识到我内心的语言模式几乎总是普通话——不管主题或环境。虽然这些答案只基于自我基础,可能未必总是准确的。我很好奇什么因素导致答案上的差异。这可能是普通话与方言的相类似(虽然有所不同)。所以可能看起来不是很有必要在两者之间转换。或者,我本地方言较少更接近普通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替代品”。但是,对于那些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保持“母语”特色更有意义;或者,这种方言是更能抵抗普通话的“污染”。这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例如:正规的教育年限因素、接触大众媒体或者每个语言模式熟练程度。这可能导致新的主题:一个标准的语言同时要保证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当地方言,维护被取代或被污染的标准之一,保持说话人的本地身份或归属感是不是也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