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67|回复: 12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1.摄像一定要学编辑,有了编辑意识能更好的拍摄有用的画面。

2.拍摄现场和导演发生争执时切记,最后妥协的一定是你摄像,记住剧组导演最大,这是原则。

3.除非特殊效果和要求,若是时间允许的话,作为摄像能用脚架应尽可能用。(许多年轻摄像为了展示自己的肩膀有多稳, 非常喜欢机器上肩。但你肩膀再稳永远不可能比脚架稳。上肩的镜头不可能有绝对的“不抖”,只要你有心脏,只要它还在跳的话你的机器必定在抖。)许多导演在剪辑的时候经常会临时决定让画面有些特殊效果,比如抖动。通过编辑特技是可以让原本不抖的画面抖动的,但如果导演要不抖的画面,已经抖动的镜头是不可能变 回不抖的,除非是静帧!所以信肩膀不如信脚架。

4.室外拍摄尽量不要对白屏,尽量用“预设”。(很多新摄像拍片子老怕自己色温偏调,一直不停的对白屏。一个标准的白色它在不同的环境、天气、灯光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白色的,通过摄像机内部的一个标准强行把它调整为原来的本白,即所谓的调“白平衡”。但不管早晨、傍晚、 阴天、酷暑都不停的调“白平衡”的话,那在自动光圈的情况下,你拍出来的画面永远都是晴天,这是很不真实的。当然除非你想要这样的色温,你需要在阴天拍出晴天的效果,那另当别论。

5.室内演出、舞台演出、夜景灯光,想都不要想,永远是3200K。

6.拍墓地的时候,镜头中的墓碑千万别对着正面,永远只能看见墓碑的反面。(死者的名字是不应该出现在镜头里的,就算是拍纪录片现场没时间给你调整你也要尽量避讳。因为它即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拍摄者的忌讳)。

7.拍比较大的会议记录时,反应镜头少给特写,两个人三个人的镜头应该居多。特别是圆桌会议。

8.拍摄领导出席时记住每个领导的镜头画面必须一样大。

9.记住自己的每个镜头都必须超过8秒,即便编导最后只用你2秒。

10.镜头运动时,起伏和落伏留4秒,做到一个镜头导演能分拆成三个用。

11.拍新闻或纪录片随机长时间采访时,要听被摄者的声音,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

12.照片拍出来可以拿在手里竖着看,但观众不可能把电视机竖起来。机器可以歪着拍,但竖起来,想都别想。

13.现场钓竿录音时,让你的录音师站在你的右侧,让他能随时看到你机器的ZOOM。

14.摆拍调光时,有些灯光大师会调出一些漂亮无比的灯光效果,但它可能与你和导演想要的镜头完全不着调,这是他们的职业病。别太宠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拍专题时犯过2.5.14条的错误
发表于 2011-3-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1-3-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李老师,3200K怎么测的?
发表于 2011-3-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我还没入门,好些术语都看不懂
发表于 2011-3-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老李真棒!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李老师,怎么测的?
听松 发表于 2011-3-4 18:51



    3200K属于低色温,高色温6400K,在摄像机里有设定,家用摄像机手动里,用小灯泡显示(白炽灯),索尼摄像机显示(室内)一般1300W的新闻灯是标准的3200K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大多摄像师为了省钱(灯管不爱烧)都用1000W的新闻灯,色温大约2800K,用眼睛看颜色发黄
发表于 2011-3-8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大多摄像师为了省钱(灯管不爱烧)都用1000W的新闻灯,色温大约2800K,用眼睛看颜色发黄
玉田老李 发表于 2011-3-7 18:35



    谢谢.
发表于 2011-3-8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真知灼见 经验真经之谈
发表于 2011-4-2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老李说的不错
匿名  发表于 2011-8-11 06:40 | 来自山西
写的真好
发表于 2011-10-2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第四点。 李老师,我想问你。 难道 阴天 或者傍晚 在室外调白 用自动光圈 。出来的 就一定是晴天吗? 我怎么没感觉到。 那你说 什么情况下调白好一些。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