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16|回复: 2

古今书法家轶闻(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2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书法轶闻,往往事出有因,或可查考,或查无实据,有些从表面上看似为荒诞,然细细思之,则自有一种文化意味。许多轶闻带有笔记小说的特色,生动有趣,为人们喜闻乐见。
  本附录共辑二百余条轶闻,分汉字和书体、灵感和创造、神授和勤学、书法和酒、书法欣赏、书法和文化交流等十一类。
  略加按语, 或补充轶闻, 或阐释其文化含义。

() 汉字和书体



  仓颉,黄帝之史也。首有四目,通于神明,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 ……文字既立, 天为雨粟, 鬼为夜哭。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按〕此轶事原载于《说文解字 ·序》、《淮南子》等。汉字的起源, 至今仍是个谜, 古人将其寄托于神化的仓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人常引 《荀子 ·解蔽》: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来批驳此轶事的真实性。但人们敬惜字纸的文化行为,却就是基于这一神秘的文字起源说而生成的。人们崇敬文字,力求把字写好,惜墨如金, 以至以书取仕, 无不与此有深层的文化联系。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卫恒 《四体书势》



  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 ……行书者, 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 ……草书者, 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

——张怀瓘《书断》



  〔按〕各种字体、书体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至今已基本清楚, 得益于近二十多年的考古新发现。 某一书体(字体)由某人所创造的传说,也似乎不必再作文化考察了, 于是, 书体的生成和演变均源于社会生活的实用需要。但实用文化形态和审美文化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也就被遮蔽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创造、发展中的作用,一旦被这样消解, 书法史, 乃至文化史又将怎样构建呢?

() 灵感和创造



  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 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之书。

——张怀瓘《书断》



  (),苏州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 自视以为神。世号张颠。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 《新唐书·艺文传》



  长史(张旭):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 : “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 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 子其书绅。’”

——颜真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 “张长史私谓彤曰: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 握公手曰: “得之矣。

——陆羽 《怀素别传》



  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甚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

——文与可 《论草书》



  予少时学帖,自恨未及其自然。近刺雅州,昼卧郡阁,闻平羌江暴涨声, 想其波涛迅驶掀磕之状, 无物可寄其情, 遽起作书, 则心中之想, 尽出笔下矣。

——雷简夫 《江声帖》



  耒僰道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 辄能用笔。
  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黄庭坚 《论书》



  鲜于枢公早岁学书,愧未能如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 行泥淖中, 遂悟笔法。

——苏天爵 《滋溪集》



  ()释如晓,幼不知书,年二十余以罪逃临安山中,独栖古庙十余年。深山月朗,见竹影在地,豁然有省,折桂枝画炉灰, 遂善书。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三



  昔人学草书入神,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得个入处,或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或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夫岂取草书成格而规规效法者!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 老来窘隘而已。

——郑板桥 《郑板桥集》



  〔按〕书法的抽象性特征,一是汉字,二是点画线条。其艺术形象的创造跟客观世界的关系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而构连起来的呢?在这些轶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此的三者关系:书法家作为创作主体,置身于客观世界,感悟客观世界,并将这感悟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书法本体。人们常把这类感悟的所得叫作艺术灵感。郑板桥语是解释灵感由来的最精当的评述。长期积累、精神专一的艺术思维活动所培育而成的艺术敏感力是触发灵感的基础。
  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坼壁路等等,是书法审美中的传统术语,通常意指用笔的审美,也有阐释为师法自然的。如屋漏痕一语,有的认为是指藏头护尾,力在其内;有的认为是天工造作,绝无人力所使。但这些解释放到屋漏痕生成的语境中去考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屋漏痕夏云多奇峰坼壁路到底存在什么差距,使怀素自认不如。在这里,颜真卿用禅谒棒喝禅僧怀素,感悟自得处处皆有,近在咫尺,用不着去寻遇远求。所以,在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坼壁路、屋漏痕等具象上去印证书法的艺术形象, 甚至在它们之间强比优劣长短, 似乎都不合古人心意之所在。

() 神授和勤学



  蔡中郎邕初入嵩山学书, 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写史籀、李斯 《用笔势》。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甚异,授以 《九势》,遂造八分。
  ()路温舒长君,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 截以为牒, 编用写书, 稍习善。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王羲之善小篆、隶、行、草、八分、飞白。七岁能书,12,于父旷枕中见卫夫人所传蔡邕笔法,窃而读之,书遂大进。卫夫人见之,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羲之后学李斯、曹喜书,蔡邕《石经》、梁鹄八分、钟繇等书,张昶《华山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日月。又言自于山谷中, 临学钟氏及张共正书、草书二十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縠、藤柴、反复书之。

——郑杓 《衍极》刘有定注



  告汝子散: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书 《乐毅论》一本及 《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王羲之 《笔势论十二章·序》



  陈释智永,右军七世孙,徽之之后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业成方下。所退笔头,置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人来觅书及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之铁门限 又取笔头瘗之, 号为退笔冢”, 自制铭志。
  释怀素,字藏真,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用功甚勤,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性疏放不拘细行,嗜酒,凡一日九醉,时人因目其书为醉僧书。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尝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又云:人人来问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三



  (父颜惟贞)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

——颜真卿 《颜惟贞碑铭》



  韩忠献琦少年贫时,学书无纸,庄门前有大石,就其上学字,晚即涤去。遇烈日及小雨,张敝繖自蔽,率以为常。
  欧阳文忠修四岁而孤,母郑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掇合异同, 谓之 《集古录》。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米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 夜必收于小箧, 置枕边乃眠。

——米友仁跋 《米芾·临右军四帖》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 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巎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 《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帚濡水,学书于砌, 或书于几, 几石皆陷。

——解缙 《春雨杂述·学书法》



  (钱坫)工篆书,然在家未尝学篆也。初入都省詹事(钱大昕),詹事授以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三月不能成字。忽患癎,医者诊之,脉无病而手足厥冷,目瞠视,鼻微有息而已。如是者七日。忽中夜跃起,濡墨作篆书乾卦象毕,不胜饿而寝。翌早詹事来视病,尚未寤,见案上篆,大惊,呼问病状。答曰: “儿故无病,梦至石室,见唐巾老者,指授笔法七日夜,作成辄批抹,最后书乾卦象。老者曰可矣,儿遂觉。追忆笔势,中夜作此幅。詹事详询梦中所见,盖即少温(李阳冰)也。时都中能作篆者,惟翁覃谿学士。闻是事,索所书观之,叹为神授。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按〕以上轶事和前面所录的感悟、灵感式的艺术创造可互为参印。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确实感人肺腑。他们肯下笨功夫,不靠小聪明,甘坐冷板凳,并非全为了以书取仕的功用目的。 作为传统士人必备的文化修养,作为艺术追求,书法已成了他们的人格力量的象征。笔法神授说,固然荒诞可笑,但与大量的勤学苦练的轶事相伴相生,似也揭示了古人的信念——事在人为,而非神授。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笔法神授说,即为梦中的灵感。蔡邕独居一室,恍然见一客。岂非一种非梦似梦的境况?再引一例来说明。唐虞世南师同郡沙门智永书,妙得其体。尝自谓昔梦吞笔,后梦张芝指为一道字,方悟其法。用功甚勤,尝被中画腹书,故末年尤妙。”(马宗霍 《书林纪事》)
  用笔、笔法、笔势在历代书论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是书法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之一。然而,其中所包含的技巧、技能,是操作性很强的感性动态物,在静态的点画中难以被清楚地描述复现出来。 于是口传手授式的书法教育机制就此形成。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卫氏书法世家属父氏相传。张芝、索靖属母氏相传。颜真卿上祖五世以下,均与殷氏联姻,且均为书法世家。颜真卿父亲受教于舅父殷仲容,殷仲容父亲即是殷令名,书有《裴镜民碑》。而颜真卿曾说:“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至小子斯道大丧。”(《草篆帖》)所以,颜、殷两门是父氏、母氏两种世传方式的并存。泰山羊氏原并不以书法称世,待蔡文姬妹妹嫁到羊氏家后,其子羊祜才史称善书,以后羊氏世家书家辈出,羊欣尤为著名,属联姻中新生的书法世家。书法的家族世传性现象,强化了书法艺术风格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历代书家勤学苦练,一是为求书法工夫,得功力;二是为求心手双畅, 使手上工夫达到一种可以进入自由王国的高度境界, 以使精神的自由王国通过手的自由王国体现在书法作品中。这两种自由王国的结合,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书家往往选择作为结合的媒介, 除张旭、怀素外, 还有许多。

() 书法和酒



  唐何延年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祓契,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尺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 终不及此。

——赵构 《翰墨志》



  (贺知章)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兴酣尤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之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 如虫豸飞走, 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马宗霍 《书林纪事》



  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醒醉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仆亦未免此事。

——苏轼 《东坡题跋》



  (苏轼)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

——黄庭坚 《东坡墨迹跋》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黄庭坚 《论书》



  米元章知雍丘县,子瞻自扬州召还,乃具饭。既至,则对设长案, 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到其上, 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 《宋人轶事汇编》引 《东山诗苑》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至作尺余大字,肆笔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肤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气,则酒后颇有佳趣。

——赵构 《翰墨志》



  赐休暂解薄书围, 醉中草书颇入微, 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临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稀。稚子问翁新悟处, 欲言直恐泄天机。

——陆游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鲜于枢) 每酒酣傲放, 吟诗作字, 奇态横生。
  (杨慎)谪戍云南,益自放,尝醉……。诸土酋以精白绫作裓遗诸伎服服之,酒间乞书,醉墨淋漓。诸酋辄购归,装潢成卷。慎尝语人曰: “老颠欲裂风景,聊以耗壮心耳。
  (张弼)草书尤多自得,酒酣兴发, 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攲如堕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 虽海外之国皆购其迹, 世以为颠张复出也。
  (归庄)性豪放,善饮,酒酣落笔,辄数千言不能止,为诸生应院试,酒瓶累累笔墨间,日未晡成七义,分真草
  隶篆书五经文字。提学御史元炜怪而黜之,惜其才,旋复焉, 欲求其书, 以酒至者。 长笺短幅, 挥洒不倦。
  (八大山人)性孤介,嗜酒。爱其笔墨者,多置酒招之,预汲墨计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马宗霍 《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



  〔按〕书法和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酒酣兴发,创作书法,尤其是草书创作,不仅书法风格狂放不羁,连创作时的情感表露、 身态动作等都带有浪漫的艺术表现意味, 以致成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杜甫 《饮中八仙歌》、李白《草书歌行》、李颀《赠张旭》、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鲁牧《怀素上人草书歌》、贯休《观怀素草书歌》等等,举不胜举。陆游的酒中草书歌, 更显得特别, 是自我醉墨的自我吟哦。
  人的内心之意往往会因主客观各种因素的缠绕而不能很畅快、明白地表露出来。有的虽能通过自我的精神、情绪的调节来冲破这种种压抑,把心意表达出来;但有的很难靠自我的理智来完成这种心理的解放, 往往需要借助外物来促使这种心理的解放。酒,就是人们常常选择的最佳物。酒后吐真言,露真情,酒力不但能冲破心理枷锁,而且能使人的精神和意念, 不管是前意识之中的还是潜意识之中的,都能被调动、催发、感兴而表露出来。酒能使人处于一种短暂的精神、 心理的解放和自由之中。 此时,物我两忘,种种横拦在心意之上的主客观因素都化为乌有,唯独心意之焕若神明。在此时挥毫,心手合一,达到了尽情达意的创作境界。
  酒力还能促使人体血液循环适度加快, 使思维活动显得更有生命力、更激越,导致思维、精神活动的外化。作为书法家来说,就外化为书法创作,不但手的挥写受到这种激越思维活动的驱使, 而且连身躯都可能连带着外化活动,包括发声器官和脸部表情。所以,酒中赋诗、酒中作画、酒中吟唱、酒中习武、酒中起舞、酒中作书等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酒神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主宰艺术的神灵, 不无道理。
  醉墨之书,是似醉非醉状态中的创作,一旦真醉而神志不清、目不辨五色,那就只有醉酒而无醉墨了。酒仅是沟通心灵世界和手腕工力的催化剂, 无心灵世界和手腕工力,就会象鲁迅先生所说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 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 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藉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述学第二十三》, 自述学书经历:十一岁时暇辄弄笔,初临 《乐毅论》及欧、赵书,
  无佳拓, 久之不能工。后师从朱九江,昼作势, 夜画被,数月乃少自然。及久居京师,多游厂肆, 日购碑版,于是尽见秦汉以来及南北朝诸碑,泛滥唐宋。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若以暇日深至之,或可语于此道乎?
  腕下之鬼,可以勤学苦练驱之。心中之鬼,或可借酒力驱之。眼中之鬼,当以品鉴博览驱之。三鬼尽驱,尚可臻心、 眼、 手三位一体之化境。 驱眼中之鬼法如下。

() 书法欣赏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 十旬不返, 嗟其出群。


——卫铄 《笔阵图》



  魏武帝 (曹操) 破荆州, 募求 () 鹄。 …… (梁鹄)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

——卫恒 《四体书势》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 《题卫夫人 〈笔阵图〉后》



  桓玄爱重书画,每宴集辄出法书示宾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书大点污,玄惋惜,移时,自后每出法书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尤爱羲之父子书,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欧阳询)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希坐, 至宿其旁, 三日乃得去。

——朱长文 《续书断》



  绛州有篆字与古不同,颇为怪异。李阳冰见之,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验其书是初唐,不载书者名姓。碑有碧落二字, 时人谓之 《碧落碑》

——李肇 《国史补》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 甚始也难, 则其合也必久。

——欧阳修 《试笔》



  坡翁(苏轼)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林逋善行草书。 ……陆放翁谓: 见其书方病不药而愈, 方饥不食而饱。

——马宗霍 《书林纪事》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微,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李清照 《赵明诚·金石录·后序》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只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 王笑不答。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着诣子敬。子敬便书之,正、草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制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虞龢《论书表》



  (贺知章)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砚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一纸才数十字, 世甚珍之。

——朱长文 《续书断》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 “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 “某实非论事,但靓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 “先父爱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

——张固 《幽闲鼓吹》



  (明朝)姚继者,广孝少师养子也。初少师赈济还吴,见酒帘字,问知一少年书,呼而见之,养以为子。太宗官之, 赐名曰继。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六代遗笺今尚存,石工塑匠也知门;(魏碑刀法即其笔法。今河南刻工下手即如魏碑,故伪石遂众。余藏有唐高宗辛未伊州塑匠马振远书天请问经,规矩俨然。)唐朝院手原流远, 可惜规规定一尊。

——马叙伦 《石屋余沈·论书绝句》



  张弼草书名一世, 自号东海,东海之名,流播外裔。……守南安时, 各郡收兵议赏, 武夫悍卒乃惟愿得弼墨妙。而过客亦往往以是罢诛求焉。岁以笔札佐郡费类此。

——马宗霍 《书林纪事》



  (王澍)告归后,书益工。远近士大夫家, 以金币请者无虚日,然不问家人生产。贫士丐其翰墨以举火者,亦应之不倦。

—— 《清史稿·王澍传》



  何子贞绍墓工书有重名,先后为人书楹帖以数千计。……自蜀归,再返道州,虽农野妇孺亦踵门求书。僻邑无良纸, 悉书之不拒也。 某常困于酒, 为书联语, 则云:“爱书不厌如平壑, 戒酒新严似筑堤。勉其业亦止其饮也。……子贞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提督四川学政,所至仪从简朴,屏绝供将,舟本次顿,不废笔砚,沿途州县官吏及缙绅之求书者,随到随遣,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无懈笔,无倦容。行馆侍者,或不愿得赏金而愿得书者,公亦笑而予之。……子贞与杨息柯翰交颇厚,杨亦酷摹其书。杨官永州时,公往访之。距城数里,忽觉饥倦,因憩村店具食。时资装已先入城,食已,主人索钱,公无以应,请为作书,主人不可,乃质衣而行。息柯闻之笑曰: “何先生书亦有时不博一饱邪。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林散之耄耋之年,往南京中央路,两个小学生登门求字, 送给散老两块宝宝乐”, 散老大笑, 欣然命笔。

—— 《中国书法》19891期李秋水文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看,这本不是奇事,……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 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朱光潜 《艺文杂谈》



  〔按〕数千年来,书法家们的孜孜求索,人们的钟爱,居然是一个非艺术的怪物。然而林语堂 《中国人》(又名《吾土吾民》)却说: “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 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 书法和文化交流



  (萧子云)出为东阳太守。百济国使人至建邺求书,逢子云为郡,维舟将发。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许步,行拜行前。子云遣问之,答曰: “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 获金货数百万。

—— 《南史·齐高帝诸子·上》



  (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神尧(李渊)叹曰: “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 彼观其迹, 固谓其形魁梧耶。

——张怀瓘《书断》



  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指柳公权书),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 皆别署货贝, : “此购柳书。

——朱长文 《续书断》



  李致尧时雍工书, 崇宁间与米芾同为书学博士……能声高出米芾。又尝以书出外国,勒以绛纱封臂,非被旨不许辄书。
  赵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 名既振,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 归国中宝之。
  (明朝)姜立纲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文征明)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 “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 征明亦不禁。
  徐霖九岁作大书, ……日本使臣得者, 什袭为珍。
  邢子愿侗善书,与董玄宰齐名。……邢司马平倭至高句丽,有李状元妻托致意子愿,愿为弟子。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其字二幅,购之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小留买邢书去。
  梁山舟同书,工书。……日本国有王子好书,以其书介商舶求公评定。 琉球生徒自太学期满归, 踵公门求一见。公以无相见仪却之。其人太息曰: “来时王命必一见公而归,今不得见,奈何?”因丐公书一纸,: “持是以复国王耳。其名扬海外如此。

——马宗霍 《书林纪事》



  〔按〕 自古至今, 中国书法传入海外的何其多也。智永所写800本真草千字文,至今仅存一本,在日本。鉴真东渡、杨守敬出使东瀛,都曾带去不少墨迹和碑帖。日本书道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书法传入欧美,对抽象绘画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线条画。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 几乎都藏有中国的书法作品,有不少汉学家将此视为研究课题。可以说,每一件传世名迹,不但以其艺术魅力,令人神往,而考察它的生存过程, 也足以发人深省。

() 碑帖传世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王僧虔 《论书》



  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周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一夕编缀上进, 鬓发皆白。

——李绰 《尚书故实》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 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 ……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 “往日待奉先师(智永),实尝获见, 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 《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 “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 若为得一智略之士, 以设谋计取之。” ……(萧翼伪装居辩才处赚取 《兰亭》过程。略。)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 《兰亭》, 《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太宗大悦……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 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临崩,谓高宗曰: “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 “吾所欲得——《兰亭》。 可与我将去。” (遂殉葬昭陵。)

——何延之 《兰亭记》



  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

——张怀瓘 《书估》



  王羲之 《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而书亦真。开元初,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与一沙门。至八年,县丞李延业求得,上岐王,王以献上,留内不出。或云,其后却借岐王。十二年,王家失火, 图书悉为灰烬, 此书亦见焚矣。

—— 《国史异篡》 (唐无名氏撰)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于江。……()明帝科简旧秘,并遣使三吴鸠集散逸,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轴,其新购获者为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经丧乱,多所遗失。……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魏师袭荆州,城陷,元帝将降,甚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遗迹, 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乃叹曰: “萧世诚遂至于此,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室,并为煨烬矣。周将于谨、普六茹忠等捃拾遗逸凡四千卷,将归长安。大业末,炀帝幸江都,秘府图书,多将从行,中道船没,大半沦弃, 其间得存, 所余无几。

——张怀瓘 《二王等书录》



  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 累年方就。逸少真迹, 咸萃其中。

——周越 《古今法书苑》



  〔按〕此《圣教序》碑,于唐高宗咸亨三年立碑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由怀仁集字、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启功说: “这块千载弛名的碑刻,除了开凿石材的人以外,便是这三位艺术家合作而成的。”(《启功丛稿》)1972年西安碑林在搬动 《石台孝经》陈列位置时, 于石缝中发现南宋时的整幅《圣教序》拓本,是迄今诸流传拓本中的孤本,即使在一般的汉唐碑版中,像这样的宋拓整幅也极罕见。
  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 《乐毅论》因此遂失所在。

——韦述 《叙书录》



  传李世民以欧阳询摹本《兰亭序》为最佳,唐贞观间刻石置禁中。唐末朱全忠篡位,石运汴(河南)。五代晋石敬塘占开封,传石于晋退出开封时,携载此石至河北定州,为辽耶律德光所破,石弃定州。宋庆历中,为李学究所得,其子负官债,时宋景文守定州(称定武军)纳入官库。熙宁间,薛师正()出牧定州,大观中,诏向,其子嗣昌取龛宣和殿。后靖康乱宗汝霖为留守,犹弛进高宗于扬州,石失所在。后世称此石拓本为定武本。……所传拓本以宋末赵孟坚(子固)旧藏,后名落水本,明末清初此拓本归孙承泽,载《庚子消夏记》,又归高士奇,再归王鸿绪,世称五字不损本,又稳定武肥本。……,孙承泽旧藏柯九思本,称定武瘦本,……,赵孟頫旧藏僧独孤长老本,五字损烧残,今拓本残页在日本……

——张彦生 《善本碑帖录》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谒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换易。攸意以为难。芾曰: “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 据船舷欲坠。 攸遽与之。

——叶梦得 《石林燕语》



  (赵孟坚)尝江行覆舟,入水濒死,犹手之高出水面不置,:“吾性命可弃也,而此不可弃。其见保惜如此。

—— ()苏伯衡题 《定武兰亭》落水本



  余尝闻之尤梁溪先生袤云:“西汉碑,自昔好古者固尝旁采博访,片简只字,搜括无遗,竟不之见。如《阳朔砖》,要亦非真。非一代不立碑刻,闻是新莽恶称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营护,遂得不毁,故至今尚有存者。梁溪此言,盖有所援据,惜不曾再叩之。余因记范石湖题虏中项王庙诗云:“人间随事有知音。新取秦,其事尔尔,可发识者一笑。

——陈𣗇 《负暄野录》



  (颜真卿)性嗜书石,大几咫尺,小亦方寸。晚年尝载石以行, 砻而藏之, 遇事以书, 随所在留其所镌石。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爨龙颜碑》在云南陆凉, 明周弘祖 《古今书刻》、《大明一统志·曲靖军民府》有载。清道光初阮元为云贵总督,访碑见之,绍介而著显于世,并建亭以护之。阮元题跋刻于原碑末二行之下,后又有邱均思、构佩均跋刻于原碑上。

——据方若 《校碑随笔》、 张彦生 《善本碑帖录》撰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再驽骀以蹑骐骥, 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何绍基跋 《张玄墓志铭》



  〔按〕《张玄墓志》世存仅一拓本,为何绍基所得,称海内孤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原石久佚,传闻亦为何绍基所有,拓后毁之。拓本前后有陈介祺、黄本骥、包世臣等人题跋近三十条。由此观之,世传书迹、碑刻、拓本,无不有名类世传之痕迹与书法本体相伴相生, 或题跋于前后,或钤印于其中,或加刻于石上。此一文化行为是中国书画艺术在鉴赏、收藏、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甚至还有补书残缺者,如怀素《自叙帖》前六行。中国书画作品,是一开放的母体,鉴赏等行为均可纳入其内,极大地扩大和加厚了原艺术作品的文化含量。试看 《快雪时晴帖》,寥之数字,居然赢得数百倍的题跋,无数的印鉴,似是时间进程的文化痕迹。读跋和印,是欣赏书法本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跋和印,又往往也是艺术作品。由此可说,题跋和钤印是一种参与性的艺术创作。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更为著名,乃是欣赏和批评的结晶,又是书法创作。
  石门各刻,向来拓工多用粗纸。因棉连纸太薄,摩崖凹凸不平,墨汁透纸嵌入石理,竟揭不起。宣纸稍厚者,尚可用。所谓字口墨晕,不系纸之厚薄,乃拓工不肯多椎,又用浓墨速拓之故。若字字椎到,用墨轻扑六七遍,便无此病矣。然石门拓手本不佳,兄屡以厚值给之,又令至署中监拓他石,教以用墨之法,近来颇有长进。故《西狭》、《耿动》稍胜前拓也。潘宗伯题字,亲访不得,此间帖铺亦无旧拓本。而李苞题名二行,险峻不易拓,下临深涧,工人惴惴有难色,故不可多得。当属其设法再拓数纸,明春奉寄。《西狭颂》侧有宋人题名数段,将来可补入《关陇金石志》也。唐墓志不见著录者甚多,秦中绅士家往往秘之,亦不令拓工往拓。近又密访得十余种,皆所罕见。三原有魏造像残石砌入渠内, 已属县令将他石易之……
  石门访碑甚苦亦甚乐。鄐君开通褒余题字所缺尾段,亲访得之。风雪满山,未及手自摩挲,属工拓寄数纸,至今未到……王远石门铭,石缝凹凸不平,此次精拓一本,较旧拓尤多清朗。 ……惟崖谷严寒, 非天气稍和不能上纸,每种仅拓一分,纸墨尚精……此事颇不易,幸为秘之,恐纷纷索拓, 无以应命。 《西狭颂》、《郙阁颂》、 《耿动碑》诸刻,亦属石门拓工张懋功于明春二三月间往拓,所费较钜。……

——吴大徵 《吴愙斋尺牍》



  〔按〕下真迹一等的碑刻,非易事, 固颜真卿亲自携石、书丹而督镌。访碑拓碑亦非易事,尤以摩崖书刻为最艰难。个中苦乐,吴大徵一言道尽。荒山野林中的崖刻,能移置书案,全仗拓工冒生命危险而得之。而精拓本,又得力于如吴大徵等书家的悉心指导。杨守敬出使日本,携出万余件汉魏唐宋碑帖中有石门拓片, 致使日本书家日下部鸣鹤慕名来华拜见吴大徵,精研石门书刻。1985,日本书家组成中国古代石刻文字研究访华团, 抵汉中观赏石门,种谷扇舟不禁挥毫即书:“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明朝)秦震,临邑人,性聪慧,不待学而能书。尝入水得古碑, 以手摩之, 出而书录, 不遗一字。
  章子厚惇与苏轼游南山, 抵仙游潭, 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 以漆墨大书石壁, : “苏轼章惇来。既还, 神彩不动。
  (清朝)江荔田珏,徽州人,能擘窠书,精于刻石,住黄山数十年,号天都山人。常于山中悬崖令采炭人缒己下临万丈,于崖壁上刻方丈大字,或曰荔田读书处”,或曰荔田弹琴处”, 不一而足。
  冯鱼山敏昌,生平遍游五岳,皆造巅题其崖壁。翁覃谿学士尝登岱至绝险处,竹兜中见飞流巨石上擘窠镌冯敏昌来 而华山苍龙岭高五百丈, 隆脊径滑窄不容足,行者必援铁索以上。冯乃大书苍龙岭字于石,字径三尺许,旁识岁月,又手拓其“索铁住”,文云: “崇桢四年三月惜薪司大监府官韩国安施造。其神气闲暇如此。

——马宗霍 《书林纪事》卷二



  宋太宗以文治,诏有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寔木也。赐宗宝、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輙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作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不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祐中,亲贤宅借极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横裂纹,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 亦有以也。
  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史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 此帖之泽也。

——赵孟頫 《松雪斋文集》



  清乾隆弘历,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几遍天下,搜集天下书画名作,近至无遗,以鉴赏家自居,品评题跋、钤印无数,然真赝相混,优劣不分。十一年(1746) 《三希堂记》曰: “内府秘笈王羲之 《快雪帖》、 王献之 《中秋帖》, 近又得王珣《伯远帖》, 皆希世之珍也, 因就养心殿温室, 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十二年诏命镌刻 《三希堂法帖》,并建阅古楼于北海而藏之。初拓浓墨本,谓之乌金拓,惟王公大臣始能颂赐一部。然太监内侍私拓营利售于外,道光十九年(1839)修缮时增刻仿古花边于刻石四周,以肃内纪而别之。至光绪恶内侍窃拓难禁,遂以腊封之。

——笔者游故宫三希堂、北海阅古楼而记之



  〔按〕宋 《淳化阁帖》为历代汇帖之始祖, 至清 《三希堂法帖》为诸皇家刻帖之巨构,私家刻帖至清末仍连绵不辍而出,构成蔚蔚犬观的刻帖系列,对书法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刻帖常置于园林之内,又为一景观。对刻帖的研究,是为帖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 清王澍 《阁帖谱系》 等。
  于先生珍爱我国古代书法遗产,为搜集、保护古代碑刻,曾经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早年曾四处奔波,苦心搜求魏墓志、造像记等书法瑰宝。他的鸳鸯七志斋收藏丰富,仅魏墓志就有八十五种之多(应为一百四十九方),其中有七对夫妇墓志,书法精美,做以鸳鸯七志名斋。著名的东汉《熹平石径》,也是经他之手得以保存下来。抗战军兴,为免兵火之灾,于先生着人将他历年苦心购得的北魏、北齐、隋、唐刻石等二百九十余方(应是三百八十多方),由北平护送西安入藏。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由于他的倡导、赞助,始得蔚为大观。于先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之功, 实不可没。

——赵朴初 《于右任墨迹选·序》



  余与心畲王孙昆季,缔交垂二十年,花晨月夕,觞咏盘桓, 邸中所藏名书古画, 如韩干 《蕃马图》、 怀素书《苦简帖》、鲁公书 《告身》、温日观 《蒲桃》,号为名品,咸得寓目。独此帖( 《平复帖》)秘惜,未以相示。丁丑岁暮(1937),乡人白坚甫来言,心畲新遘亲丧,资用浩穰,此帖将待价而沽。余深惧绝代奇迹,仓卒之间,所托非人,或远投海外,流落不归,尤堪嗟惜。乃走告张君伯驹,慨掷巨金,易此宝翰,视冯涿州当年之值,殆腾昂百倍矣。呜呼,黄金易得,绝品难求。余不仅为伯驹赓得宝之歌, 且喜此秘帖幸归雅流, 为尤足贺也。

——傅增湘跋 《陆机·平复帖》



  〔按〕溥心畬,清道光帝曾孙,所藏唐人韩干《照夜白图卷》被其流海出外。张伯驹深恐《平复帖》遭此覆辙,托人求购,索价二十万元,力不能胜,后又托张大千向溥氏求让,仍价高不变而未果。溥氏丧母,急需用钱,张伯驹方以四万元购得。经多年乱离跋涉,藏于衣被之中,未尝去身。1956年捐赠给国家,为迄今海内传世书法中最早的一件名人真迹。时至近代,中国书画传世名迹,屡遭浩劫, 令人扼腕。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所藏书画洗掠一空。1900,八国联军侵入皇宫,再遭劫夺。 1911年溥仪退位, 盗出千余件书画精品,后均散失于东北。此时,仅仗有识之士鼎力收购而存微几。张伯驹所捐一批书画,件件均为国宝,不少是为绝品。如唐朝诗人杜牧 《张好之诗》墨迹、 李白 《上阳台帖》,均为杜、李唯一流存下来的瑰宝。另外还有黄庭坚草书卷、蔡襄自书诗册、范仲淹道服赞卷、吴琚书杂诗卷、赵孟頫草书千字文等。
  三希之宝中唯一的一件真迹——王珣《伯远帖》,清末流出宫外,辗转被典在香港一家银行。典期将到,主人无力赎回,港英当局意将趁此转入英国。另有日商愿出巨资,借助典主赎出后再占为己有。1951,周恩来得知此消息, 即令有关部门派专家赴港鉴定真伪和查明情况, 遂以重价收回, 包括 《中秋帖》, 藏故宫。
发表于 2011-2-22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1-2-22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文章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