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340|回复: 11

里尔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这是杨武能为他所翻译的《里尔克抒情诗选》 所写的序,曾发表在 《读书》杂志上。需要说明的是,杨译本中《预感》里的一句“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如大海翻涌”,北岛综合陈敬容和绿原的两个版本并参照英文译本,译成“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                                          


                        



                             我犹如一面旗,在长空的包围中,
                          我预感到风来了,我必须承受;
                          然而在低处,万物却纹丝不动;
                          门还轻灵地开合,烟囱还然无声,
                          玻窗还不曾哆嗦,尘埃还依然凝重。


                          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如大海翻涌。
                          我尽情舒卷肢体,
                          然后猛然跃下,孤独地
                          听凭狂风戏弄。

里尔克的这首自况诗题名叫《预感》。它写成于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都渐趋成熟的一九○四年。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生活与诗歌》(一八九四)和《图象集》(一九○二)等好几部诗作;他已经两次周游意大利,两次访问俄罗斯,也初次尝试了一下巴黎的生活;他已于一九○一年与雕塑家克拉拉•维斯特霍夫结了婚,并已有了一个孩子……总之,里尔克在写《预感》时,已对人生和创作都积累起相当丰富的经验,已对时代、社会以及对他自身都获得了相当透彻的认识。所以,《预感》这首不足十行的短诗不仅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描绘了诗人与时代的关系,而且还含蓄委婉,但却极其准确地揭示了他自身的两个重要特点:敏感和孤独。真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别的事物,会象长空包围中的一面旗那样,又孤独又敏感。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M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落叶了,仿佛从那遥远的空中,
好似天国里的花园都已凋萎,
枯叶摆着手,不情愿地往下落。

在一个个夜里,沉重的地球
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

我们大家都在坠落。这只手
也在坠落。瞧:所有人全在坠落。

可是有一位,他用自己的双手
无限温柔地将这一切的坠落把握

童年纪事    <TOP>

苍茫暮色像房间里的财富,
男孩坐在里面,悄悄地。
母亲走进来,如在梦中,
立橱内一只杯子开始颤栗。
母亲感到房间已将她出卖,
吻了吻孩子:你在这里?……
随后两人畏葸地望着钢琴,
因为她晚上常奏一支曲子
今男孩深深地入了迷。

他静静坐着。张大眼睛,
盯住她被戒指扭曲了的手指,
看见它们在白键上移动,
仿佛艰难地走在雪野里。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让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阴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盲女    
如今
我已不再置身事外
一切颜色皆已化入
声音 与 气味
且如曲调般 绝美地
鸣响
我何必需要书本
风翻动林 叶
我知晓他们的花语
并时而柔声复诵
而那将眼睛如花般摘下
的 死亡
将无
法企及我的眼眸

挖去我的眼睛……    <TOP>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
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将拥抱你——
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样。
箝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
你放火烧我的脑子,
我仍将托负你,用我的血液。
发表于 2011-2-2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邵官屯


    嘿!坐沙发!卲弟博古通今,令人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4# 曾侍宫霄


   宫宵老师,我也是转载的,只是喜欢里尔克,喜欢他的孤独喜欢他的细腻温柔尖锐和善良。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转)里尔克,里尔克 - [ 文学评论 里尔克 ]
2006-06-10


谁能理解他和他所创造的世界。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①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随着落叶的卷动,寒冷来临。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啸的北风扫在地上,像玻璃一样碎成杂屑。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那种寂寥。一个在旅途上疲惫已极,却不得不遥望没有尽头的土路,悄坐一块青石休憩..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寂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寂寞。他认为爱是最美好的,同时又是最艰难、最高和最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说一个年轻人是不应该急匆匆去爱的,因为他需要学习,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够完成这最后的壮举。里尔克把爱看得那么神圣。只有这种爱,这温柔和煦的目光扫过时空,扫过遥远的世界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着的——这个特异的生命,这个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陆军生,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欢乐和沉寂之中爱着、思索着。

他的呢喃留给了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致于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另一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

后人因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丧,热烈和绝望。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抑郁和温柔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你的思想让人翻来复去地阅读;你的思想像美丽的丝线一样将人缠裹。

雨夜,听着北风,低吟你的诗句,抵挡袭上心头的什么。许多痛苦退远了,温柔像远方的海波一样推拥过来,覆盖过来。

..想起苏联另一位类似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还有那个美丽的命运多劫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他们三个人的美丽过往和难忘的友谊。他们互相爱着。他们都是深深懂得爱的人,可爱的人,自我怜悯和自我骄傲的人。他们也懂得自豪,他们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诗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对另一个更年轻的诗人说:“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听过这样要命的字眼,这样特殊的劝慰啊。

他接着写道:“负担它那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


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人同我们的疏远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损和痛苦。可是里尔克却说,“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我们的亲近离远了,可是我们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是“值得欢喜”的一种成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尔克看来,那些离开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样对待他们?他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是的,他们不能了解,这也是他们离去的一个原因。面对这种离去,一个人有时候难免顾虑重重、充满矛盾。我们只有听从里尔克的劝解,才会稍许安定一些。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样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

一个对人类多么体贴入微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人,对世界,对生活——这个时世还会有谁对他人能够这样地体贴入微?我们很少看到,也很难看到。

他拥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独,而又愿意谅解那些畏惧这同一种孤独的人。对于那些“进入老境”的人,畏惧的人,那些在诗人看来过着一种“生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与他们“谐和”。可以设想,世上无论有多少种美丽的因素,都是从这种谅解与谐和之中产生的。

里尔克对世界和人生,对爱和寂寞这种种人生最大问题的思索之时,才刚刚三十左右岁。可是一种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特别的温柔和极度的内向,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都已生成,并从这呢喃之中透露出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经在哪里看过里尔克的一个头部雕像。美丽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一个圣者。是的,他是在这黑暗中默默远行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圣者。远行者和圣者的思维总向宇宙的远方升华,进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缥渺。他太爱我们了,所以他要离去。他的爱太广大了,所以他的灵魂要离去。

可是当有人因他的吟唱劳而无功而发出讪笑、惊讶和感慨的时候,他的脸上又会闪烁出怜悯的笑容。

一个诗人在繁忙的思索中,在艰辛的劳作中,竟然可以如此对待比他更为年轻更为稚嫩的人,向他详细地诉说这一类极为费解又极为需要的话语。世上有些原理,关于爱和寂寞的原理,是不可不加以深思并到处传达的;可是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心灵,多么安静的灵魂,多么清晰的思路;总而言之,需要多少关怀的力量、爱的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失望的失望者,永不寂寞的寂寞者。就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一个里尔克,就因为我们认识了他,我们就不该再对生活失望,不该对空气中袭来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无告。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的后来人、对拥挤的人流,都可以说上一句: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里尔克。

诗人,以及所有健康的人、向上的人,他们怎么会孤独。

在他的呢喃低语之中,我们会生出一种共享的幸福。
发表于 2011-2-20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很欣赏《预感》。我非常喜欢诗词,尤其唐诗。可惜不会写。普希金的抒情诗我也很喜欢,特别是刘湛秋译的那本。那里也有一篇叫《预感》的,《秋》也有。
                            愁煞人的季节!却又让人一见倾心!
                        你那最后告别的美色多么使我动情——
                        我爱大自然那富丽堂皇的凋谢,
                        落叶披上大红,绣满黄金,
                        爱那绿荫下的风声,清新的呼吸,
                        爱那碧空下起伏的轻雾,
                        还有偶尔露面的阳光,最初的寒潮,
                        和那灰白冬天的幽远的肃穆。
发表于 2011-2-22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两天心绪不佳,等心情好些,再来拜读
发表于 2011-2-2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1-2-2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先生的诗词歌赋大气磅礴,推荐的作品更是精品,无奈才疏学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慢慢的读来。
发表于 2011-2-24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了,问候邵官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1# 候鸟


    问好,两年不见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