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349|回复: 0

熊十力有关“体仁”的语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标签: 文化分类: 儒学

体仁而后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体仁之体,是体认或体现等义。仁即乾元,人生之本也,须自体认。
仁者,本心之名。本心备具生生、刚健、炤明、通畅诸德,总括而称之曰仁德,故本心亦名为仁。

“夫仁心之存乎人者,刚健炤明、生生而能爱,不为小己之私欲所缚,常流通于天地万物而无间隔,此乃根于实体之德性,而为一切德行之源泉也。人皆有是心,而不幸甚易为形气的独立体所锢蔽。独立体既成,便自有权能,故其锢蔽仁心也甚易,而仁心之发露颇难。然仁心是人所本有,反己而求之即得。求仁而得仁,不至陷于不仁,仁心以天为其根,故曰得仁即得天也。仁心即是实体之德用,故说仁心以实体为其根。有根故,如流水之有源而常不竭,如草木之有种而恒不绝,此人生之生活内容所以丰富无穷、充实不可以已也。”

“孔子之学以知识与智合一为常道,其要在保任良知作得主,知识自不离于智耳。良知能作主以运用知识,私欲不得干犯,则内部生活自是一诚充沛,明净无垢,鸢飞鱼跃之几由中达外,德之盛也。 ”

“于仁智无真切体会,终难与语道德之原。”“仁智交修,谓之内圣学。”

“孔子日新之学,敦仁以立其大本,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人类则因其身体构造精利,仁心已显发出来,实主乎吾人之身。然仁心即是生命力之发现。此不唯在吾身,亦遍在天地万物。故仁心之主乎吾身,常于吾人一念乍萌乃至著乎行动之际,恒诏示吾人可与不可。其可者,必其超脱乎小己之私图,高履公道正义者也;其不可者,必其同于禽兽只遂躯体之欲,不知其他,背公道而叛正义者也。”

“德者,众善淳备之称。人之德行出于性,德修矣,而性适赖人之德以弘。生命具有生生、刚健、炤明、通畅等德用,是一切德行或善行之所从出。然生命之德用,必须吾人返在自家内部生活中,亲自体认良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确然自动乎中,直发之为行事,始成吾人之德行。 ”

“率性而行,发扬吾人本性之德用,扩充盛大,是为尽性。”“性藏其德用,必待人之自识其本性而率由之,以成就德行,然后见性德之弘大。譬如宝物,含藏无上价值,而隐伏于人之衣袋中,必待人能自识其夙有之宝而善护之,以待识者赏鉴,而后见宝物价值之崇高。人有本性而不自识,即不能率由其本性,不能爱护与发扬其本性,遂为躯体所役,而殉没于种种私欲与迷乱之中,此人生悲剧也。”

志于仁,则常提起此心而不放失。无事时,不令杂念来扰;穷理或治事时,唯任此心健以求通,不杂私意曲见,故曰‘揭然有所存’。与群众同忧患,故曰 ‘恻然有所感’。”

“圣学以敦仁立日新之本。仁之为德,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兼备者也。贞观以发智,体物以导情,二者之功不息,皆所以敦厚其仁也。深察万变万化万物之所由始,制割大理,洞彻本原,方是智之至;万物之忧患与欲乐常随在体察而深了其情实,体察愈深,同情自不容已,乃至惕然而兴位育参赞之愿,方是情之至。智造乎深广,情得有启导而能生动;情养之浓厚,智赖滋润而能体物。智与情交相养,仁德之日益笃厚,正在是耳。夫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吾人禀于天者固皆有其端;而扩之使大、养之弥熟,以完成一心之仁流行无间、发用无穷者,此乃人之成能所以弘大天性也。人道其盛乎!”

“涵养心性,要在日就弘实,不当专以日损为务,孔学主求仁。仁心之存于中者,明睿澄然而绝系,恻隐油然而无缘,忧乐不违,动静非二。其随感而通也,常于一己之外知有人伦,于一身之外知有万物。知有物,故格物而不肯自锢;知有人,故爱人而不忍自利。是孔子为道之学以求仁为主,明睿之智日扩而大之,周通万物;恻隐之几日扩而大之,不隔群伦。故学道在日新,非可以日损为事也。”

“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 默而识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

“默识法者,返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系(恻隐之感同情于万物,本无私意私欲之杂,故无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与?识得此心,非可只守之而勿失也,要在事上磨练。随事随物,知明处当,以扩充吾之仁,是乃孔子敦仁之学,非程明道识仁之说可得而托也。”

“余以为同有生生、刚健、亨畅、升进、炤明等等德用。生生,言其大生广生,常舍故创新,无穷无尽也。刚健,言其恒守至健而不可改易也,故能斡运乎物质中,终不为物所困。亨畅,言其和畅开通、无有郁滞也。升进,言其破物质之锢闭,而健以进进不坠退故,俗云向上是也。炤明,言其本无迷暗性,《易》云‘大明’,是乃最高智慧与道德之源泉也。如上诸德用,皆是生命、心灵所法尔本有,而不可诘其所由然者。惟人独能努力实现生命、心灵之一切德用,此人道所以尊也。然人与万物本为一体,人乃万物发展之最高级,则人之成功即万物之成功已。”

《大易》以乾为心,而赞其曰‘大生’,曰‘大明’。先圣烛理入微,从切实体察得来也……离生命而言心灵,心灵其为空洞的镜子乎?

“生命、心灵本来不二,而有两名:特举其生生不已之德而言,则曰生命;特举其炤明无暗之德而言,则曰心灵。名虽不一,而其所指目者非两体也。”

孟子也说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盖以为万物都不是离我的心而独在的。因此,所谓我者,并不是微小的、孤立的和万物对待着,而确是赅备万物,成为一体的。这种自我观念的扩大,至于无对,才是人生最高理想的实现。如果把万物看作是自心以外独存的境,那就有了外的万物和内的小我相对待,却将整个的生命无端加以割裂。这是极不合理的。孟子这句话,至可玩味。程明道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也和孟子的意思相通。陆象山说:“宇宙不在我的心之外的。”(此中宇宙一词,是万物的总称)他自谓参透此理时,不觉手舞足蹈。他的弟子杨慈湖曾作一短文(题名《己易》),很能发明师说,虽文字极少(或不到一千字),而理境甚高。后来王阳明学问的路向和陆象山相近,王阳明也是昌言“心外无物”的。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谈话,有一则云: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现在就这花树来说,他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的心有何相关呢?”先生曰:“汝于此花不曾起了别的时候,汝的心是寂寂的,没有动相的。此花也随着汝心同是寂寂的,没有色相显现的(此时的花,非无色相,只是不显现)。汝于此花起了别的时候,汝心便有粗动相。此花的色相,也随着汝心,同时显现起来。可见此花是与汝心相随属的,决不在汝心之外。”阳明这段话,可谓言近而旨远,实则这种意趣,也是孔孟以来一脉相承的。

《易·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云云。《孟子》言大人者最多。其《尽心章》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告子章》曰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按《孟子》先立其大,为象山阳明所本。大者,谓天命,亦即本心或性智。敬畏天命,或存养性智,即是立乎 其大。小者,谓目之于色,耳之于声,乃至四肢之于安逸,阳明所云顺躯壳起念是也。敬畏天命,即是性智恒为主于中。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即敬畏性智之 明,而不敢违之以行不善。如此,则大者立定。而四体不至纵欲以夺其大者矣。学至于此,始为大人。

“《易大传》曰:显诸仁,藏诸用。一言而发体用不二之蕴,深远极矣。显仁者何,生生不息之仁,此太极之功用也。藏者,明太极非离其功用而独在。”“余译《易》,至显仁藏用处,深感一藏字,下得奇妙。藏之为言,明示实体不是在其功用之外。故曰藏诸用也。藏字只是形容体用不二。”

“心者,本体,在《易》则谓之乾。”“心乃浑然不可分之全体,……夫心即性也。以其为吾一身之主宰,则对身而名心焉。然心体万物而无不在,本不限于一身也。不限于一身者,谓在我者亦即在天地万物也。 ”“ 而其生命力固包宇宙,挟万有而息息周流,不以形气隔也。”“此言个人生命力即是宇宙之大生命力。岂形气可以隔之乎?……故吾人初生之顷,资生于宇宙之大生命。……吾生与宇宙始终非二体。故吾之生也,息息与宇宙同其新新而无故故之可守。”

“以其为吾人与天地万物之统体言,则曰心;尅就其为吾身之主宰言,则曰意;尅就其感物而动言,则曰识……念台并非如此说。他所谓心、虚灵、觉、主等名,并不是我那样说。我的说,可以说是依方面的异而不同其名。他似是在自心中分了许多层次。”

“良知确要致,他本是身之主(即主宰之谓),但上等人气质清,可不大费力,一识此本体(即主宰),便不会违他,视明、听聪,处处是主宰用事。质不美者,如能闻师友启迪,得识本体,却要自家努力把他(本体或主宰)推扩出来。诚意工夫全仗此。”

阳明子曰:“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二程外书》卷十二记程颢之语:“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陆九渊所说的“本心”?“仁义者,人之本心也。”“耻得所者,本心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所谓安宅,正路者,此也;所谓广居、正位、大道者,此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