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书(诗集)目录
代序: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在“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农村题材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第一辑:母性辽西(32首)
母亲的棉花
母亲的胃
母亲的纸袋
母亲的雪
母亲的冬藏
腌冬的母亲
衣兜里的雪
我不会让一场雨发霉
一瓢凉水
荫凉
空谷穗
驴耳朵沟
我有一片星空
让石头体验轻
结
属于你
马莲草
雪事
节节草
狼道
荞麦皮
纰漏
母爱苍茫
脏雪
母亲的香蕉
炕上的棉桃
温暖
想作荞
我有一滴水
蓑衣
梨花白
风吹雪
第二辑:父性辽西(32首)
薅去那棵苗
站在山坡看谷秀
梯田
一头牛就要被杀死了
哑地
一沓钱的泪
一穗谷的秕
奎德素的驴群
旱天雷
父亲的稗草
大音
刀尔登的黏高粱
老舅的腿
黑水五金店
王子坟的古柏
一场雨的远
老哈河此岸
拐杖
喇叭花
行者
正月十五的雪
与我擦肩而过的父亲
布鞋上的雨
剃头老人
火车开进高粱地
陌生的翅膀
呼吸
高粱花
蔓延
冷颤
等一场雨
沙海村的向日葵
第三辑:我的辽西(35首)
我要酿酒了
我有小日子
从薄处下脚
云朵
亮处的黑暗
高粱长在低处
中和
残茶
九月最后的一天
河水浅了
又见鸡爪草
一个人顺着河边走
林中小溪
黑木耳
失落
足够
雪,往往在黎明前露富
冰面上的麻雀
蚯蚓
啃春
火焰里
热爱种子
青蛙住进高粱地
尴尬
缝隙
着落
青春期
与秋天的高粱站一起
这些玉米
一条虫子一生的依托
雪地有它自己的特异功能
匍匐
苔藓:典当与疏朗
顶点
绳子
附一:异乡人
——简评张凡修诗歌《荞麦皮》 文/张红静
附二:心灵的憩园
——简评张凡修的诗歌《着落》 文/张红静
附三: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简评张凡修的诗歌《母亲的棉花》 文/张红静
附四:另外一个人
——简评张凡修的诗歌《绳子》 文/张红静
附五:凡修大叔 文/张红静
后记:母性辽西·父性辽西·我的辽西
======================================================
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代序)
——在“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新农村题材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张凡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我仰慕多年的诗人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给了我一个52岁种地老农民参加如此高规格盛会的机会。面对这么多著名诗人,大学教授,各大专业诗刊的主编和编辑,我有些无所适从了。
我叫张凡修。1958年6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1975年高中毕业一直在家乡务农,以种地,打工,做些小生意为生。只上过九年学:七十年代“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赶上了实行五二二学制,也算高中毕业。学诗时没读过任何诗歌理论,全凭一个“悟”瞎写,用我们唐山的土话说叫做“自缵儿”。
首先引用著名军旅诗人马萧萧,前几天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话作为我今天发言的开头:“诗人要加深自己对大地对土地的感情。一个诗人,对土地一定要有感恩之情……诗这个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的上下拆开,就是一个土字和寸字,就是说,诗要言寸土;或者说,诗是土之寸言;甚至可以说,诗到土为止”。
那么,农民诗人每天面朝黄土,写自己熟悉的题材该如何操作呢?我有七条诗歌观点,不妨博大家一笑:
(一)寻觅,捕捉不易人察觉的细节,易人忽略的场景,易人不屑的土话;
(二)呈现时嘎然收拢,平叙时突起波澜,收尾时悄悄落地;
(三)越激昂越冷静,越高潮越降温,越有钱(素材)越节俭(克制);
(四)复杂简单化,繁琐清晰化,迷团拆解化,大词口语化,枝杈主干化;
(五)起切迅速,景情过渡,恢宏吞吐,内蕴入骨;
(六)贴近内心远离玄忽套,贴近真实远离不着掉,贴近生命远离圈子闹;
(七)引领,不说教;低吟,不高蹈;深入,不虚飘。
我曾戏言我的诗观是“狗肉”,因为狗肉上不了席面。
说白喽,写诗就是种地。我还有七条更“狗肉”的“歪理邪说”:
(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手中有好粮,心里更不慌;
(三)种地多施粪,等于不瞎混;
(四)打下粮食总会有人买的。这家不买还可以卖给下一家。自个相信自个的粮食:粒大,饱满,诚实;
(五)你糊弄庄稼一季,庄稼糊弄你一年;
(六)一块地尽量多种植几种作物:旱年头得谷子;涝年头收高梁;不旱不涝遍野产玉米;
(七)学会全部农活:扶耠子撒粪,薅苗耪草;既能驾驶拖拉机,也会赶毛驴儿。
我所说的“粪”“农活儿”“作物”其实都是指的手艺,诗歌,也是一门手艺。诗人也是庄稼人,干诗歌这个农活也应是“多面手”。
我今天所要阐述的观点无非三条:一是低处起笔,二是细处着眼,三是疼处下手。
农村题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经验,其实更多是我们的经历、体验、情感的集中释放。它有着心历过程中的沉思顿悟。既是艺术经验,又是对经验的重新体验。
2007年8月,我从河北省唐山的老家来到辽宁建平县打工。真真正正了解农村,还是在这辽西的山沟里。
这里遍地丘陵,山地贫瘠,十年九旱,风沙满天,农民生活不算富裕,比我想象的要穷困得多。当地人说:“一年只刮两次风,每次就刮六个月”。我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在尘土里。
因为亲切,所以发现,因为热爱,所以捕捉。“转眼一场大雪而至/母亲却一遍遍往外撵我们:/天底下啥都能藏/就是不能藏孩子”,我从母亲藏萝卜、藏白菜最低处的农活入手,将母亲对天下儿子的珍爱与期盼尽量写得亲切而自然。这种低姿势持续引领着我:弓下身子从草根入手/习惯于卑谦,习惯于低头,习惯于/所有写过的诗歌,都在最后一行/匍匐”《匍匐》,猫着腰走路,近似于爬行的姿势犹如是一只羊,在低头觅草。
那么多为人忽略的,那迟缓的,那喑哑的蹄声,如果没有将它写下,我将终生后悔。我把自己置身于辽西丘陵地带的比任何一块小山坡、任何一处小河流、任何一棵小植物还要细弱的位置,而河与岸、山与林恰恰将我的诗歌托了起来。在特定的物象描写中,让诗的质地从凹处拔地而起。
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德明教授曾这样评介我的作品:“在特定的地域时空中,诗人有着对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够捕捉平凡事物内在的诗意。在看似平面的物象书写中,主体情思隐约显现,思想的契入更丰富了诗的质感。诗人运用独特的视角、陌生化的手法,深入熟悉的事物和情感,都给诗歌增添了别样的余味。诗中主体情思的控制、把握也较为熟练将辽西的物象人事较好得融入诗中,对叙事和抒情的把握较为深厚,且能用纯熟语言与独特的视角书写出整片辽西土地上的诗意。”
辽西农民的命运,成为我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得以感知生命隐痛的最脆弱的具象与物象,也是我的诗歌所触摸的必不可少的神经末梢。
我住处的后面,是一片方圆大约二点五公里的开阔地。生长着五种植物:玉米,谷子,黍子,黏高梁,向日葵。这个地方一年一熟,只有一茬庄稼,农民就指望着盼个好收成,养家糊口。我每天推开窗户,也像这里的大多父亲一样,看天气,盼下雨。看玉米的缨子在风中摇晃;看黍子的头发飘散开来,又如何聚拢;看谷穗向内生长的长辫子,扎紧,弯曲;看黏高梁举着拳头,瞟着玉米棒子的高度……
我常把写诗比作“挠痒痒”:同样一把“老头儿乐”,有人用力过猛,可能会挠出血来,反而解不了痒;有人不会用劲儿,忽轻忽重,痒没解,且越挠越痒。写诗其实也是一门挠痒痒的手艺。是在挠出血来长疤,长疤后流脓,流脓后淌血之反反复复中练出来的:恰到好处的手劲儿,分寸拿捏准确;小处起手,大处着眼;低处细腻,高处辽阔;窄处入笔,宽处荡漾……痒解了,唯一留下的一丝疼痛,是诗歌中的句子暗长出一根荆条,被另一双叫不出名字的手,又重重地抽了一下。因为,诗人的“老头儿乐”总是挠在底层的皮肉上,挠在家乡,故土,亲人的腋窝。
从低处起笔,从细处着眼,从疼处下手。我想我的文字所能完成的全部使命也就只有这些了。
我的发言完毕,再次感谢大家。
=====================================================================
后记:父性辽西·母性辽西·我的辽西
(一)
2009年8月。辽西。朝阳。从朝阳市北行,马路两侧的大片玉米已经干枯。正是吐穗扬花时节,可是三十多天没下雨,玉米已经死亡,绝收。一片焦黄干裂的土地上,我惊奇地看见几棵稗草正旺盛地倔强着。于是我写下:“在干旱的日子里一棵稗草有着充足的水分/父亲的田里总要余留一些”。这几棵稗草多像我辽西大地上的父亲啊?天,马上就黑了下来,“稗草匍匐在垄沟的凹处/挤几只蝈蝈的胆汁救急/趁着夜色,又去/寻找露水”。
这是一束远去的无言。仅仅一步,就让我看到了辽西父性的本色。一条路的话语,或许在鞘上谈论深入。辽西大地上的父亲,就是这样辛劳,勤恳,忍辱负重。
父性的辽西就是一棵生长在冀辽蒙三省交界处的向日葵:“大半个身子转遍三省。腰不疼,脖子不酸/我知道它在探究源头/窄小的地埂/家门一直敞开着/阳光已扎了根”。
(二)
辽西的沟不深,也不大,就是多,多得如漫山遍野的驴耳朵。“驴耳朵常年贴近天空/而云晴朗,闪电在午睡/旱天雷劫持桃花杏花梨花/偷渡另一世界/都半路坠机。”山矮,水薄,沟浅。这里的孩子们过早地熟悉了沟沟岭岭,就像熟悉母亲的胸脯一般:“从一年级开始先学会跳沟爬沟/他们有着蹭光一块驴皮的天真/却一天天忽略/听觉的干涸。”
由此我联想到了辽西的母性,母亲都有着博大的胸怀。虽然我隐隐约约感触到了山村的某种痛楚,这里的生存状况让人的内心也不免一阵抽搐。但母亲的细腻情操无时无刻地在渗透着辽西大地。朝阳周围是辽宁省棉花主产区,棉花的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但不是每一朵棉桃都会开口说话的。总有一些小的,瘪的,僵巴的棉桃留在枝杈上。母亲会一个个把它们揪下来,摊开,晾在院子里。天气马上转凉,这时候的母亲“腾出离灶台最近的半面/把蔫棉桃请上了火炕,天天拨弄来拨弄去/母亲知道,先天不足,要补上后天的温暖/只要火候到了,一大群孩子,就会喊娘。”
(三)
在辽西生活已近三年。让我感到惊诧的是,竟没见到过一匹马,甚至于一匹骡子。这里的道路两旁,半山坡,闲散地……三三两两,七七八八,遍地全是驴,它们在悠闲地活动着。即便赶集上店,收秋种地,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力。那一天我在奎德素的后山坡上,见到了漫山遍野的驴群。村长告诉我说,每家每户差不多有三两头的驴,都集中在这里放养,轮流看管。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驴,一下子开了眼界:“它们啃草时嘴角溅出的白沫/要多丰盈,有多丰盈。”
生活是沉甸甸的快乐。夜里一场雪,并没影响人们赶集,照样赶着毛驴车,碾出了深一道,浅一道的车辙。回村的路上,那细细的弯弯的辙印,南南北北。人们无法揣透,哪儿是起点,哪儿是终点。以及,它们运走的重和捎回来的轻。
老哈河畔。我赶着一辆驴车,慢悠悠,固执地寻找,一匹马的一小节骨头。一个人顺着河边走,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我寻觅我的辽西。
顺老哈河而下,一条苏醒的蛇引路,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一次次将我绊倒。我倒下了,也倒在辽西的土地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516610100hpbb.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