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4682|回复: 23

范曾生意很好,流水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下载次数:0
2011-1-8 10:39









发表于 2011-1-8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其实流水作业挺好的!
发表于 2011-1-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都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嘛,以后就机械化啦。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1-1-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亚于印钞机。
发表于 2011-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图片难得
发表于 2011-1-1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大概老爷子也有为难之处啊
发表于 2011-1-1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要是他当大点的官就甭费这事了
发表于 2011-1-1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亚于印钞机。
载舟之水 发表于 2011-1-9 16:12



    印钞机没范老师的效率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郭庆祥和范曾干红眼了

郭庆祥的官博
http://guoqingxiang.blog.163.com/blog/static/175058459201101002127242/?blo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文/王百会  图/杨帆

  郭庆祥,1962年生,土生土长大连人,被称作收藏界传奇人物。1992年涉足艺术品收藏,连创佳绩:1997年,48万元买入傅抱石《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瀚海拍卖行以1000万元卖出;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双冠王”。有报道称,他卖画所得收益相当可观,大约在8000万元。近年以收藏家及艺术评论家身分频出入于各大媒体间,“范曾起诉案”将其推至全国热点人物。

  大连收藏家郭庆祥最近火了,这得感谢大画家范曾。尽管一再声称不愿意打官司,但因去年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艺术评论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不具名批评了某著名画家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导致“作品程式化,粗制滥造、自我重复”,惹恼了范曾,起诉郭庆祥侵犯其名誉权,要求登报道歉,并索赔500万。

  一场国内罕见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的官司,迅速在全国媒体的助推下,成了岁末全国艺术界最热门的焦点话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范曾起诉案”1月12日开庭

  1月6日上午10时,郭庆祥如约准时出现在大连博览大酒店一楼咖啡厅。一袭蓝黑色风衣,打着领带,寸头,打着电话落座,嘴里说的几乎全是“官司”。原定于去年11月9日开庭的“范曾起诉案”,最终因为同时被告的《文汇报》提出管辖权质疑而不得不延期,最终敲定在今年的1月1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身为收藏家的郭庆祥是业界出了名的艺术品幕后推手,深谙个中玄机。一篇文章把自己写成了被告后,他索性放开手脚,开始和范曾针锋相对,在各家媒体的配合下,郭庆祥接二连三地抛出“范曾是伪艺术家,在愚弄社会和大众”、“艺术批评遭遇金钱绑架”,甚至发出“应该将范曾这种人从艺术界铲除”等等更为激进的观点。并在前不久,又向全社会公布多幅范曾十几张相同内容“流水线作业”的工作照片作为证据。将此案再度升温。

  16年前就见过“流水线”

  作为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受益者,郭庆祥不好好当他的收藏家,干嘛非要以评论批评家的身份和一些画家及艺术界“潜规则”过不去?尤其是和范曾有何“深仇大恨”?

  郭庆祥接受过太多记者采访,回答也是轻车熟路。他说:“我和范曾没有宿怨,虽然听过有些画家也是流水线操作,但我对范曾是亲眼所见。1994年我通过荣宝斋预定了范曾200幅作品,没想到不足一个月,就完成了100幅,我十分惊讶——这也太快了!于是,到其画室观摩,结果发现这位画家画画的过程,就像工厂一样,先把十几幅画中人物的形状勾出来,再画头、身子、上色,最后学生替他盖章……”郭庆祥认为这不是画画,是在画钱。此后,他再没收藏过范曾的画,也从没在媒体上批露这些细节。

  突然,近两年范曾频频以大师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大谈国学与艺术。郭庆祥特有的大连人的“倔劲”上来了,吃过亏上过当的郭庆祥认为,这是在假“大师”之名利用公共资源公开愚弄社会和误导大众审美,于是,郭庆祥站了出来。

  接连炮轰艺术界黑幕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连续五期播出主持人王小丫与郭庆祥、画家石齐、龙瑞等人的《艺术品市场热点对话》,郭庆祥在节目里痛揭有些艺术家利欲熏心、粗制滥造欺骗收藏家的黑幕,开始在收藏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0年5月,郭庆祥又在《文汇报》发表评论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直指画家“流水线作业”。

  2010年12月,郭庆祥在上海出席《美术博览》与《美术天地》共同主办的“关注艺术批评”专题研讨会,热议“范曾起诉案”,直指艺术批评界种种不正常现象,引起现场评论家共鸣。

  “我就是要说几句真话。别人不说我说。别人害怕,我不怕。足球有打黑,学术有打假,为什么艺术界就能容忍一些,‘假冒伪劣’存在,一些打着大师幌子的人,其实很多就是艺术的‘伪道士’,愚弄大众的同时以此谋利,有些画家甚至公开宣称‘上靠贪官,下靠奸商’。我就是想揭开这层画皮,让大家看个清楚。其实,真正的艺术家是用情感创作,是令人尊敬的,永远不会自己称自己为大师。”

  郭庆祥和范曾的官司马上开庭了。官司有输赢,范曾是不是大师,后人自有公论。其实,艺术界、收藏界及评论界因此而引发的种种思考与讨论,才刚刚开始。而点爆这个话题的人,无疑就是郭庆祥——一个不安分的收藏家,一个敢作敢为的大连人。

  艺术家

  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记者:想到过范曾会起诉你吗?他为什么会起诉你?你是不是也有炒作自己的念头?

  郭庆祥:别搞错了,是他起诉我,我还不至于这么炒作自己,谁喜欢没事打官司玩啊?我认为艺术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是收藏家,自己的血汗钱不想白花,艺术家更应对自己作品负责,画画不是画钱。范曾起诉我,出乎意料,没想到自称国学大师这点涵养没有,经济利益受到了影响才是真的。

  记者:1月12日就开庭了,你出庭吗?对结果有何预测?

  郭庆祥:范曾不会出席,我也不去,他去我就会去。不过,我会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我相信法律的公正,邪不压正。

  记者:你写的一篇不具名批评文章把你写成了被告,那你曾在媒体上说“范曾是‘汉奸’”,是不是涉及人格攻击了?就不怕他再次起诉你吗?你从哪儿得出的结论?

  郭庆祥:我敢说这话,就不怕再成被告。如果看过《范曾自述》第45页,就会发现范曾是在以崇敬的心情介绍身为日本战犯的岳父母。况且已经有人指出,其夫人所谓的“日军军官遗孤”实为范曾假托。

  记者:通过这场官司,你有没有什么收获?比如知名度,看你电话不时有记者打进来。

  郭庆祥:要说收获只有一点,就是通过这件事,对收藏家、艺术界甚至大众,起到了一点警示作用,这是我惟一的贡献。

  记者:你好像对艺术家谈国学很反感,国学不是很好吗,有人谈总比没人谈要好吧。

  郭庆祥:国学当然好,谈国学我从没反对过,但分谁谈怎么谈。国学是严肃的,一些艺术家冒充国学大师,利用公共资源大讲唐诗宋词,是误导大众以名谋利,背几句唐诗算什么懂国学?真正的国学大师也不会如此行事,从这个角度讲,有些人根本没有谈国学的资格。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记者:那你眼中的真正艺术家,应该是啥样的?

  郭庆祥:好的艺术家不是炒出来的,是作品说话的。像吴冠中那样的,用真情创作,真正的艺术家能通过作品引领大众正确的审美,而不是迎合、误导大众审美,并敢于对现实中不正常现象说不,这点上我可能受到了吴老的一些影响。

  记者:网上传说你手里有100多幅吴冠中的画,是否属实?

  郭庆祥:多了,没有那么多,五十几幅还是有的。

  记者:你对一些艺术家自称大师怎么看?

  郭庆祥:大师不是自己封的,是后人评价的。比如范曾公开场合宣称,画家分九品,四品是大师,五品是巨匠,500年才出一个,他已是坐四望五。多年之后,会成笑话。大师活着的时候,都不这样。

  记者:打完官司后,今年还有哪些工作计划?

  郭庆祥:收藏家应该不断研究发现一些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今年要赴欧洲举办石齐画展,明年还要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几位画家的画展。

  记者:最后请评价一下大连收藏现状。

  郭庆祥:大连人不必拿文化底蕴说事,大连是座时尚的城市,大连人的素质也很高,因此,大连在收藏上没有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不收藏不代表没文化,收藏对了也不代表就有文化文化,一些收藏家只听专家的,自己不学习不研究,这和赌博没区别。包括拍卖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所以,希望大连的收藏家多冷静思考,小心收藏陷阱。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月12日范曾状告郭庆祥案开庭默认分类 2011-01-08 15:09:06 阅读754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本报记者 郑文钊

  近日,收藏家郭庆祥再次接到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的传票——范曾诉郭庆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损害名誉侵权案将于1月12日开庭(案件号为2011年度民字号第53号)。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起源于2010年5月至6月间,郭庆祥等人先后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画家最终还是要凭作品说话》、《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的署名文章,这些文章中未指名道姓的提到了:有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国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流水线作业”,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钟馗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

  范曾以郭庆祥等人没有事实依据随意贬损其名誉为由,于去年9月起诉郭庆祥、《文汇报》损害名誉侵权,要求郭赔偿其精神损失500万元。在此后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此案一下子成了全国诸多媒体热议的焦点。

  据悉,郭庆祥此次将拿出范曾“流水线作业”的照片作为证据,与范曾对簿公堂。

  为了进一步了解此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郭庆祥的助理奚耀艺先生。

  记者:此案被搁置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在关注着这个案件,你能介绍一下有关这起诉讼案的情况吗?

  奚:郭庆祥与范曾的官司引起了全国广大媒体的关注,事件的起因大家可能都已知道。1月12日的庭审,郭庆祥将把范曾流水线作画的数张现场照片呈递给法庭。在其中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曾流水线作画的步骤:一面巨大的白墙之上,整齐地悬挂着10张大幅宣纸,所有白纸上面出现的近乎是同一个“古代人”的头部,画面其他部位还未出现。而在这面白墙最末端的一张白纸前,穿着蓝色外套的范曾正在作画,似乎此刻正在点染的正是“古代人”的头部,这个“古代人”就是范曾常用题材之一“钟馗”。在另外的照片中,如出一辙的10幅“老子出关”同“钟馗”一样被整齐地悬挂在白色墙面之上。不过与“钟馗”不同,这些“老子出关”的大致轮廓已经基本勾勒完毕,剩下的只是等待着范曾给统一着色。这些照片充分证明了范曾长期以来毫无创造力的绘画表现,完全是一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

  记者:从官司一开始到现在的再次开庭,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郭庆祥先生从开始的未点名批评到后来的点名指责,这显然是一个转变,你能说说这其中原因吗?

  奚:从郭庆祥针对美术界一些浮躁现象不点名的文艺评论,以致范曾对号入座的反应,再到点名批判他,以及向法庭拿出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照片证据,郭庆祥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范曾作坊式流水线作画这种机械复制、批量生产对艺术极不负责任的作画态度,以及在媒体上误导艺术审美取向、曲解国学文化愚弄大众的行为。几十年千篇一律地画老子、钟馗等几个古人题材或题几句诗词,并不是如范曾所说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也不是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精髓,几根熟练的线条也不可能成就一个“绘画大师”。范曾式的绘画制作方式实际上和艺术创造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已经把自己当作了一台印刷机和复印机,他的“作品”也和印刷品没有两样。他的这种言行误导和混淆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和国学思想,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照片的事实也证明,郭庆祥所称的“流水线作业”、“自己复制自己”、“模式化程式化”等就是范曾现象。

  记者:郭庆祥对官司的输赢,是怎样一种态度?

  奚:郭庆祥认为,法律会对这场正常的文艺批评做出实事求是的公正判决。希望这场官司能给艺术创作和文艺批评带来些思考,提醒艺术家自觉担当起艺术创新的责任,能够让大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艺术审美以及道德价值观。如果美术界还有这种歪曲艺术创作、乱搞学术欺骗和误导大众审美的现象,即使赢了官司,那也是件悲哀的事!

  记者:面对郭庆祥这次对范曾的批判,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那就是郭庆祥是否有意在抬高自己所收藏的那些画家的艺术水平?

  奚:近二十年来,郭庆祥就是一直在做学术研究和挖掘中国最好的画家,这是他的工作和责任。如吴冠中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画家,一生探索艺术创新,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他们是为中国美术事业真正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美术界确实也有许多画家有类似范曾现象的绘画方式,为什么郭庆祥没有直接去批评他们呢?因为这些画家就画自己水平的画,没有误导民众。而范曾却为一己私利为了卖出自己的画,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投机钻营上了。几十年来,范曾就靠“拉关系”、“攀地位”、“做明星”来炒作自己,哪有时间搞艺术创作?哪有精力搞艺术探索?他很会利用公共媒体资源,炒作、包装、粉饰自己成为公众娱乐明星,并夸大艺术成就,有时更是信口开河,把自己伪装成什么“绘画巨匠”、“国学大师”, 却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老拿古代诗词、中外名人名言来装点自己的门面,来愚弄大众,误导大众审美取向,极具文化欺骗性。他这些低俗的“露脸表演”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民众和社会利益。如范曾在电视上背“离骚”,背“唐宋诗词”,这些如学童小孩的伎俩,最多只是一个老师的教课水平,离真正的国学思想差之甚远,而且真正传承国学还需要我们当时代的人文精神。他的这种自我宣传实在是愚弄广大民众。又如范曾对画家黄永玉的辱骂,更是充满了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其行为已经违背了国学精神,他连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宽容心和道德操守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谈国学、谈传统文化?

  所以,郭庆祥就站出来大胆质疑和批判这种伪艺术、伪国学的投机、浮躁现象,唤醒民众对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的正确认识和提高,不能被范曾这类善于搞手段和重私利的人误导我们的大众文化艺术审美取向。范曾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为这些真实的批评意见已经触及和影响了他卖画的经济利益,所以他自动对号入座,把正常的文艺批评闹上法庭,想用500万的官司把郭庆祥吓唬回去,不让他再批判流水线作业。

  郭庆祥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和提倡有时代精神和情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引导、率领和推动艺术审美发展的,这不仅是郭庆祥,包括整个社会对这种艺术家们的精神都会大力弘扬和宣传,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而对一些误导艺术发展的现象,郭庆祥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揭露和批判下去。

  这起在中国的美术界和收藏界被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件或许在1月12日这一天将画上一个句号,但因此而引发的有关文艺批评的讨论以及针对国内画坛所存在的那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或许还会继续下去,相信通过这一案例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发表于 2011-1-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