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061|回复: 2

黄土坎战斗和黄土坎惨案【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黄土坎战斗和黄土坎惨案


【此文系转载,但田心本人写的回忆录与此文有较大区别】


“八路军好八路军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这是两句流传很广的民谣。而在天津市蓟县和与之接壤的河北省玉田县之间在60多年前发生的黄土坎战斗,也流传下来了一段含有丰富内容的民谣。这段民谣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人民子弟兵机智勇敢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子弟兵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这段民谣说:
“家住河北省,玉田城西边;离城四十里,庄名黄土坎。腊月二十四,眼看要过年。来了八路军,家家住的严。鬼子来讨伐,八路就打他;吓得鬼子兵,喊爹又叫妈。鬼子来的多,还有铁甲车;不怕枪炮响,一直往前豁。村北两座窖,过去把砖烧。鬼子在南窖,八路在北窖。两路打冲锋,净是拼刺刀。打到太阳落,八路集了合;(八路把兵撒)。打死鬼子兵,足有一千多。鬼子进了庄,下了狠心肠。放火烧民房,还要好衣裳。百姓没处住,东奔又西颠。一家老和少,不能得团员。多亏共产党,送粮又给钱;男女老少回了家,这才过了团员年。”
88岁的黄土坎村老人胡运理倒背如流地向笔者数了这段快板书似的民谣。他说,这次战斗是在1943年腊月二十四清晨发生的(公历1944年1月19日),当时胡是民兵小队长,正在村里值班。在腊月二十三的夜晚,我四区队由田心、娄平、张志超、贾德中等领导人带队。来到地处蓟县与玉田县交界的黄土坎村驻扎,想在这一带休整。但被当地的一名汉奸发现后报告给了敌人。
在当地叫黄土坎的村子共有两村三处,一村在北边的黄土坎,是蓟县所属,在这个村南边紧邻的是玉田县的黄土坎,这个黄土坎村又被从南向北的兰泉河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座桥相连。当天夜里这两个村子的三个地方的每家每户都住满了我八路军指战员。据蓟县黄土坎村72岁的老农王立振说,张志超负伤后就曾住在他家养伤。
在林仓一带驻扎的鬼子闻讯后,与附近的鬼子联系,鬼子兵从三个方向朝黄土坎进发。在上仓驻扎的鬼子和通县的鬼子从西边进攻。腊月二十四凌晨,天蒙蒙亮时,这些鬼子兵来到蓟县一侧的黄土坎村北,在这个黄土坎村北的南大窖旁停下了汽车,只留下几个鬼子站在大窖上看汽车,这队鬼子的主力则打算悄悄地从黄土坎村西头进村。在村西北住的村民王振河的院子后边有一道寨子(即用红高粱秸围成的栅栏),鬼子兵来到王振河家的寨子旁边时就用刺刀挑寨子,我八路军早就获得了敌人要来进攻的情报做好了反击的部署,提前在村头的各个路口处埋伏好,只等敌人一到就狠狠打击。在王振河家的房脊上埋伏的我八路军官兵听到鬼子兵进村的声音,一阵手榴弹把鬼子兵打得蒙头转向狼狈逃窜。
从唐山和玉田县林仓镇来的鬼子兵开着两辆坦克车从东边进攻。这队鬼子以为桥西的黄土坎有我八路军驻扎,对河东边的黄土坎村放松了警惕,他们来到了河东黄土坎村东头的一个大庙前停下,企图从河东过桥后往河西偷偷地进攻。没想到刚一下车,就被埋伏在大庙内的八路军一阵扫射,这些鬼子兵鬼哭狼嚎地逃跑了。这两次战斗把鬼子兵消灭了很多。
在宝坻县新安镇驻扎的鬼子兵从村南进攻黄土坎村。这队鬼子兵是日军的河防军,因为当时日军从蓟县的邦均镇一带由蓟运河航道运送钨矿石,鬼子兵的运矿石船常被沿蓟运河两岸埋伏的我八路军游击队打伏击,鬼子兵为防止遭我伏击,就在紧靠蓟运河南岸的宝坻县一侧的新安镇驻扎了河防军以保护这条航道。这些日军得到情报后来到了黄土坎村。这些鬼子兵连同被我子弟兵打退的从西侧和东侧来的日军一起联合向三地的两个黄土坎村进攻,我四区队八路军在出现敌强我弱的形势时,我八路军十三团主力及时赶到,包围了三处两个黄土坎村外围的鬼子兵,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在打了一天半夜之后,我军在三地两村人民的支援下分成两路突围,在对敌取得大杀伤的情况下,顺利突围而出。
腊月二十五日凌晨战斗结束后,敌人没有从我军上得到便宜,三路鬼子兵进村后对没有跑出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们施威,拿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出气。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三处两黄土坎村到处一片火海。79岁的老人胡印良老人说,村里有100多户民房被烧毁,27名男女老少被活活烧死,光他家附近的三个门口就被鬼子兵杀死了四口人。村里没有来得及逃跑的钟金亮、胡广录、胡广起、胡广春、胡其功、王孟春等都被鬼子杀害,有的是被鬼子扔到菜窖里再烧死的。据杨津庄镇大胡庄村77岁老农左振荣说,他家住蓟县黄土坎村的姥姥当时正往菜窖里藏被窝,以免被鬼子抢去,被鬼子发现后,当即一枪打死,老人的儿子王润想抢救老人也被打死。不少年轻人随着八路军冲锋时跑到村外得以逃生,还有不少人被日军打成了重伤。
在这年的春节前,仅一天零半夜的时间,我军在这里与日军交火,有数百名敌人被打死,而我军仅有很少伤亡。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而疯狂的敌人在失败后恼羞成怒,制造了惨无人道的黄土坎惨案,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仇恨和伤痛。

被石碾子撞坏的鬼子小坦克(武宏将军回忆)

1944年初,冀东四区队与冀东13团汇合在蓟县、宝坻、玉田交界处的黄土坎,敌人迅速调集北平、天津、唐山三方面日伪军,加之6辆坦克车予以进攻,妄图全歼我军。
时任排长的武宏见机枪手榴弹治不了坦克车,就把石滚子等推到街心堵截,日军开道的一辆坦克车被石滚子撞伤瘫痪在街心,阻止了其它坦克车的进攻,被逼急了的敌人施放瓦斯毒气,武宏指挥大家用湿毛巾捂住鼻子与敌人斗争,天黑时,在十三团战友的支持下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来源:http://wangwang648.blog.163.com/blog/static/142922194201092979256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蓟县南部洼区抗日史料 【转帖】


?抗日战争时期的天津市蓟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有的还被搜集整理成文字编成专集或见诸于报刊。但也有些依然散落在民间没有被搜集上来而鲜为人知。在已经搜集整理上来的资料中,由于被采访者或当事人所处地位的局限等,自然会有与史实不完全相符或不全面的可能。尤其是蓟县东南洼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事迹,由于与革命根据地的盘山地区较远(这里与蓟县北部和东部山区不同),因而有许多流散在民间的革命历史故事没有能够搜集整理上来,更难见于书报了。蓟县东南洼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是当地的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是盘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曾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了使蓟县东南洼区人民的这段光辉历史得以保存下来,留给后人、激励后人,按蓟县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们的指示,本人做了一些调查,并初步整理出了一些文稿。但这些文稿中难免有不妥或不周之处,敬请知情者指教以便以后补充,笔者当不胜感谢。
??这里须要提到的是,在笔者调查时,那些七八十岁以致年近九十岁高龄的知情者或参与者,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对这项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对笔者顺利完成任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现下窝头镇豆各庄村79岁离休老干部杜春领、85岁老军人李成坤;现下仓镇野王庄村老民兵77岁娄百林、78岁王宗跃;河北省玉田县黄土坎村88岁老民兵黄运理,蓟县黄土坎村77岁老民兵王占中,下仓镇后屯村79岁老军人卢贺等,对这次调查均起到了十分难得的作用。而这些老同志,由于年事已高,更显得这次采访调查的必要和及时。在此一并向上述老同志们表示感谢。而此前已有好多知情者或参与者早已去世,使人深感遗憾。因此,笔者感到这次调查是一次抢救史料的工作,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好些资料再不进行抢救,就来不及搜集了。由于蓟县关工委的老领导们对此事高度重视,安排搜集整理这些史料非常及时,使得散失在民间的很有意义的史料得以重见天日,这还是能给长眠于地下的抗日英雄们一个安慰的。他们九泉有知,当会含笑面对。
??1.扛在肩膀上的兵工厂
??冀东军分区兵工厂(当地人俗称“炸弹厂”)是在1940年冬天开始,在州河左岸的豆各庄村建立的。青年村民李成坤当时正负责民兵武装(五大委之一),一直与炸弹厂配合并参与其中。到了1942年农历七八月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兵工厂就迁到了平谷县。在豆各庄村及其附近村庄历时将近2年。
??李成坤的家里是我14军分区的卫生院,李成坤家的东院叫杜万同,兵工厂就设在杜万同的家里。杜家前院的东厢房被毁了,尚存西厢房,炸弹厂的工人们就在西厢房的东面院子内干活。为了保密的需要,都是黑天干活,在院子上面支起苫布,苫布下面点上汽灯,这样防止夜间干活时灯光照射到远处去,以免引起敌伪军的注意。到了凌晨,人们把废料煤灰等扔到州河里去,并把机器和原材料产成品等藏起来。藏东西的地方是村民堡垒户杜万珍和杜万奎的家里,这两家分别挖了两个有三间房子大小的地洞,地洞里有套间,做炸弹和手榴弹的机器、熔化铁的大炉子和铸手榴弹、地雷的模子以及原材料、产成品等,都藏在地洞里,这些地洞村里的10来名小伙子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挖完。在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挖了小地洞,是各户藏人和物的地方。比如村民杜永章的家里,地洞挖的比较长,从堂屋里一直挖到了院外边。当时各村之间也挖了壕沟,这些壕沟是为了一旦来了敌人时,我方人员就能从壕沟里跑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在跑的时候敌人也不容易发现。
??在兵工厂里干活的工人除了本村和邻村的青壮年以外,还有外地人或外乡人,干活是分工合作。装炸药的技术员是一名遵化人叫陈玉。旋手榴弹木把的有一位是当地马各庄的人叫张兰。另一位旋手榴弹木柄的是邦均的李金才。李金才是化名,他的真名叫李大个儿在邦均一提李大个儿就知道是他,要是提李金才却无人知道。用麻杆烧碳制造炸药的是50多岁的宋三秃,他是小康各庄人,小康各庄与豆各庄只隔着一条州河,在州河东岸紧靠河堤。炸弹厂最多有过二十多人。大多是本村或就近村庄的人,一些技术人员多是外村或外地的人。当地的青年人大多是从事摇风车(把自行车改成人力风车,代替鼓风机用,因为用风闸或风箱化不了铁)的体力活或是从手榴弹壳、地雷壳里掏沙子(翻沙时要干这些活,后来使用模子了,就不用掏沙子了).化铁的师傅是下仓村的刘景和,他原籍山东人.会化铁铸造犁头,在兵工厂负责化铁水铸造手榴弹和地雷的外壳。豆各庄以西有个叫王里庄的村子,村子有位会翻沙的师傅叫何永奎,他负责在炸弹厂翻沙,兵工厂的厂址设在豆各庄村杜万同的家里。干活的地方就在杜家的前院西厢房的东边的院子内。
??炸药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有的是当地取材用麻杆烧成炭,然后按一定比例配好硝酸硫磺一类的化学药品,再放到碾子上去轧,炸药就这样制作成功了,可以往手榴弹或者地雷的铁壳里边放了。
??1941年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下午三时许,一位工人在杵一个长一尺粗四寸的圆桶状地雷时,把炸药捅响了,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件,不但把整个房子都炸毁了,当时还炸死了三个人,其中有附近下仓村一个剃头的师傅,这位师傅在上午曾给兵工厂的工人们理发,中午吃饭时,常在兵工厂干活的青年村民杜春领留他在家里吃了一顿粘高粱干饭拌红糖,这位剃头师傅与豆各庄人很熟悉与炸弹厂的人也很好,下午他想走,杜春领就留他在晚上吃包饺子再走,他就没有走,在兵工厂人们干活的时候,他就在一旁观看。没想到这天下午出事,把他炸死了。当时还有在场的两名八路军也牺牲了,其中有一位是上仓以北四区尤古庄一带一位姓刘的,另一位是盘山附近的记不清叫什么名字。这次事件后,为了安全,厂子就移到了州河东岸与豆各庄不远的下仓镇北侧的后屯村,那时下仓的炮楼子撤了,形势比较安全。当时由于敌强我弱,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厂子经常转移位置,在此转移运输的过程中,人们用肩扛手提等形式把机器设备运走,人们说这个兵工厂就建在人们的肩膀上。当时在州河沿岸的各个村子,几乎都曾有过分厂或临时厂子。
??1941年上半年下仓设有鬼子的炮楼子,到下半年时由于抗日战争形势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下仓的楼子被迫撤了,而在蒙瞿阝仍有楼子。厂子移到后屯后,在1942年春天的二月初九出了事,炸弹厂就移到了与后屯相距四里远的康各庄村。
??在兵工厂在州河以西的豆各庄村的时候,与豆各庄只有一河之隔的后屯村的青年卢贺,因顽皮好动,经常凫水跑到州河以西的豆各庄村去玩耍。特别在冬天,他常跑冰过河去玩。1941年冬,卢贺18岁那年入伍参加了15军分区在州河西边豆各庄村的八路军兵工厂的工作。不久他随厂被调到本村的后屯村,参加了另一处在本村的兵工厂的工作。厂址在当时村东南旮旯的周树同家。
??在1942年二月初九,下午三时许,炸弹厂技师邢长华在周家前门口西侧的院子内修理王八雷,修到第八个时,地雷发生爆炸,邢长华当即被炸死,(县志上有上仓镇烈士邢文华)另有卢贺、小刘头、郭长山三人受伤。其中郭长山被炸坏了臀部和一条腿,小刘头伤势也不重,最重的卢贺,左腿、后背、头面部都受了重伤。三人受伤后,部队当即把三人送到州河西部的豆各庄村所在地的14军分区卫生院治疗。一个月后,小刘头、郭长山先后去世,伤势最重的卢贺被转移到豆各庄村老慈家的一个靠近猪圈挖的地洞里,这个姓慈的人家,只有母子两人,卢贺记得这家只有孤儿寡母两人,儿子叫小宝头。当时卫生院看卢贺的左腿伤得严重,又没有药品,就想把卢贺的左腿锯掉,卢贺说啥也不同意,左腿才得以保存下来。当时由于村里常来日伪军扫荡,在村内休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把他转移到了豆各庄村以西近三里远的一块叫长辛地的地块里的一个地洞里躲藏休养。这个地洞高约四尺,长宽各五尺多,能住下两个伤病员。洞口上用两块门板盖上,门板上面用土盖好,又种上地,用鸡蛋头(如同半个碉碌大小的石头农具,在种过的庄家地里再用它镇轧一下)轧过,让鬼子一看就像别处的庄家地一样。卢贺在地洞里常听到在豆各庄村头跑过的日军骑兵马蹄踏地的声音。每天在清晨或晚上部队派人来送饭,送饭时由两个人把地表面上的门板一抬,把饭送进来,再把门板抬回来盖好。由于当时药品奇缺,伤口只能用水冲洗,然后用纱布来回地反复摩擦,由于没法正常消毒,卢贺身上的多处伤口都长了蛆,卢贺用手一抓就是一把,卢贺就把蛆埋在地洞的底下的泥土里。卢贺在这个地洞里躲藏休养到48天时,冀东军分区在白塔子召开了有200多人参加的大会,然后部队和轻伤员一同转移到了盘山根据地。14军分区卫生院给卢贺发了一页证明,然后就被转移回到了州河东岸的本村后屯村的一个叫小营的自然村里,在刘连庆(现在刘丰的父亲)家里,刘连庆家里有两个地洞,一个在他家的后院子里,一个在村外的东菜园子里。两个地洞花插使用。在刘家休养了六七天又把他转到了郑永贵(现在的村民郑宝华爷爷)的家里休养了一个多月。后来抗日形势好转,卢贺才转到了家里休养。但也大意不得,他家里有个车棚,在车棚的下面,由他父亲卢万义连续两个夜晚挖了一个地洞,平时卢贺就躲在这个地洞里,只有在觉得安全时才可以偷偷地出来一会儿见见新鲜空气。就这样,卢贺的伤直到两年后才逐渐地恢复了,但仍留下了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左脚比右脚小一寸的重度残疾。地雷爆炸时牺牲的邢长华是上仓镇大几各庄人,受伤后牺牲的小刘头原是下仓村人,后来随母改嫁到宝坻县刘举人庄,他是在到了刘举人庄后参加部队来到炸弹厂工作的,郭长山就是后屯村人。这些人后来国家都安烈士对待了。
??卢贺老人回忆起过去的往事至今还心潮澎湃。在当时为防止敌人破坏,兵工厂的工作保密性很强,各个工序互无来往,每天有多少人上班谁也不知道,原材料的来源,产品的去向,都一无所知,在厂子里的工人们只负责自己的一道工序的工作。卢贺老人说,他只记得是在他18岁时在豆各庄兵工厂参的军,次年把他又调到了本村的兵工厂,但本村的兵工厂是啥时开始建立的,却是谁也不知道。后来,由于兵工厂发生了意外事件,兵工厂就及时转移到别了小康各庄。在小康各庄不久就又回到了州河以西的豆各庄村。
??1942年农历四月二十四这天,鬼子又来豆各庄村清乡扫荡,他们捉住了一位卖书的叫杜春必的村民,要他交代八路军兵工厂的事,他不说,鬼子就打他,他经不住打,就交代了在杜万春和杜万奎家的地洞藏兵工厂物资的事。结果,在地洞里藏着的机器、原材料、手榴弹地雷等,全被敌人弄去了。杜春必的叛变给我军带来了很大损失,也使全村人义愤填膺。不久,我八路军按相关政策,杜春必受到了镇压,大快人心。
??兵工厂从1940年冬季在豆各庄村开始成立以来,除了有一小段时间移到了州河东的后屯村和康各庄等村外,大多在豆各庄村,到了1942年七八月时,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厂子就往西移到了平谷县境内。
??14军分区卫生院在这村子里有一年时间,经常接待当地与日伪军交战受伤的人员,一次接收在尤古庄战斗的伤员好几十人。
??1942年秋后,敌人开始了五次强化治安,把豆各庄的几百口人全部圈到了不远的康各庄去,把两个村的人都聚在一个空地上,问大家八路军游击队在哪里。人们默不做声,敌人恼羞成怒,强迫给人们灌水,就连小孩子也放过。日本鬼子先把一个饭桌子放在地面上,把老百姓强放在饭桌上仰躺着,或把老百姓反绑在一个木梯子上,把梯子连人一块放倒,然后把脸用布蒙上,让你没法呼吸,最后就灌水,当时就把我方财粮杜春波和一位姓李的村民灌死了,还把杜万棵扔在了河里。另外,村里有位60多岁的兽医杜福森,把他戳在水缸里了,但没有死,杜万奇也被戳在水缸里,他在水缸里挣扎,把水缸给挣倒了,水都流了出来,杜万奇才保住生命。这次鬼子清乡,造成了一起三死多伤的惨案。
??1947年4月,李成坤与村里的十多名青年一起,参加了解放军,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中去了。(2005。3。22。)
??2.天津也有沙家浜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本市革命老区蓟县的东南部太和洼的民众,凭借当地地形地貌的优势,与敌伪斗智斗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后来,这里被喻为“我们天津的沙家浜”。
??太和洼地区由于地势低洼,解放前十年九涝,一到雨季以后,这里的十几个村子天水相连,零散的村庄成了汪洋中的飘零的孤岛,方圆几千亩的水面上,只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直到次年春季大水才逐渐退去。野王庄、安棋盘等地处太和洼深处的村庄,为了面对年年发大水的现实,每家每户都备有比笸箩稍大的小船做出行用。由于这里地势特殊,交通困难,鬼子出入不方便,人民群众基础又好,家家都是堡垒户。所以方圆七八十里地的范围内发生战斗时,我八路军游击队的伤病员大多转移到这里养伤治病。村民们总是给伤病员做最好吃的饭菜。平时伤病员与村民们同吃同住,轻伤病员还经常和村民们一起参加打鱼摸虾或干些编席织缕打草廉的杂活,而一旦村里接到敌人要来清乡扫荡的情报后,村民们就迅速把伤病员用小船转移到芦苇荡中躲藏起来,村民们一天三顿按时把熟鱼虾和高粱米饭送到芦苇荡内伤病员藏身的地方。有时敌人突然进了村,伤病员来不及躲藏,妇救会主任于大嫂就和乡亲们一起与日伪军周旋。村民王有亮胆大心细,村里一接到敌人要来清乡的情报后,伤病员来不及转移,他就主动把早已备好的小旗子拿在手中,在离村远远的地方就去“欢迎”敌人,借机告诉敌人村里没有八路军和游击队,在他与敌人周旋时,村里抓紧转移伤病员,一旦鬼子非进村不可时,进了村也是白来一趟,不会发现有八路军的踪影;而有时鬼子兵听信了他的话被他骗了就不再进村。(2005.3.24.)
??3.巾帼英雄娄国珍
?在太河洼南部边缘地区的永安庄村,南与宝坻隔蓟运河相望,东与玉田隔一条兰泉河相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村的村民们不计得失支援前线,尤其是有一位被人称作娄大嫂的巾帼英雄,舍小家顾大家,在当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从来没有向党和政府伸手,她虽然在2001年11月以81岁高龄去世了,但老人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娄大嫂叫娄国珍,原籍河北省玉田县迷王会村.在1938年与蓟县下仓镇永安庄村帅庆春结婚.当时正赶上抗日战争的艰难阶段,地处玉田.宝坻、蓟县三县交界处的永安庄等村,因为历史上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堡垒地区之一,常派人来永安庄及其附近的村子筹粮派款,或动员群众缝制军衣军鞋等.担任村妇救会委员后又任主任的娄国珍,是当然的堡垒户.娄国珍不但经常组织群众为八路军游击队筹粮派款做军鞋,还要送情报,接收转移伤病员,在家里照顾伤病员等.在娄国珍家里,有伤病员暂住或休养时,她的丈夫帅庆春就到村头站岗放哨,夫妇两分工合作保护照顾伤病员.有时伤病员一住就是十来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由于娄国珍对伤病员分外的关心照顾,时间长了,就引起了新婚不久的丈夫的误会,他以为娄国珍与他不好而与伤员们好,这样,两人结婚后几年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后来,帅庆春知道误会了妻子,和好后的夫妻先后有了两个男孩,因又赶上京津唐战役,东北野战军在当地驻扎,娄国珍家里照样住有伤病员,娄国珍虽然有了自己的新生骨肉,但对伤员照顾得依然周到细致.由于全力以付地照顾伤病员,没有时间关照孩子,两个儿子都得不到及时的喂养,至营养不良而夭折.后来,娄国珍夫妇再也没有一个孩子.解放后,娄国珍一直在村里当妇代会主任,直到文革时才退下来。
??解放后,娄国珍夫妇像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过上了和平安定的日子,娄国珍老两口因人手少身体多病,平时在生活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可是夫妇俩从来没有向政府伸过手,更不向谁显耀自己曾做出过的奉献和牺牲.农村改革开放后,夫妇俩也从来没有感到过悲观和懊悔.1987年帅庆春老人的腰部被毛驴踢了一下,痛得老人一连半个月没有下炕,可是老俩口一言不发硬是挺了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位老人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为了使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得更好一些,1987年和1997年,时任下仓镇党委书记的孟宪生和陈景才分别上门亲自动员老俩口去镇敬老院,但老两口觉得家里有侄子伺候就很好了,不想再去麻烦政府.两位老人的生活虽然不富余,但娄国珍大娘对党的忠诚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据村党支部书记张蒲介绍说,每当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娄国珍大娘总是第一个到会;每当交党费的时候,娄国珍大娘总是第一个交。而更与众不同的是,娄国珍大娘交的党费,都是自己养着几只小鸡下的蛋卖的钱积攒下来的.因为家里没有其他收入,钱只能从鸡身上去要。
??198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我到玉、蓟、宝三县交界的地方去采访抗日战争时期的史料,经永安庄的邻村左家铺的老妇女干部陈作荣大娘介绍后认识了娄国珍大娘.当地人对娄国珍大娘的故事耳熟能详,已是见奇不奇了.人们对她老人家都充满了敬仰之情.一晃,我与娄国珍大娘相识已20年,自从了解了娄国珍大娘的故事后,我无时不被她老人家的高风亮节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平时下乡,我常常拐弯去大娘家里去探望他们.其实也给他们办不了什么事,就是为了去看望她老人家,也是让她们的生活多少丰富一些色彩.只是后来搞有线电视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到她家里去得少了些,在2002年6月当我把她的事迹介绍给天津电视台的朋友.并且对方已答应去拍照时,我才知娄国珍大娘在上一年的年底已经去世了.一种无法弥补的惆怅和缺憾顿生心头.闻知大娘已去世,我想起了她老人家说过的一句话.我在初访大娘时,曾问过老人家:“在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胜利您失去了两个孩子,不然您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比这要好些,您对这后悔过吗?”我在讲这句话后担心触到了她的痛处使她难过,谁知老人家竟然平心静气地说:“当时就那个形势,谁赶上也会那样做的,不后悔.”老人家说这话时是那样的平淡,就像从来啥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不过老人也有她的遗憾,那是因为有一位住在她家的重伤员想吃饺子,娄国珍家里没有白面,为了使这位伤员的愿望实现,她端着勺子找遍了全村每一户可能有白面的人家,但还是没有找到一点白面.这在她心中留下了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缺憾.(2004.11.9.晨7:37)
??4.黄土坎战斗和黄土坎惨案
??“八路军好八路军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这是两句流传很广的民谣。而在天津市蓟县和与之接壤的河北省玉田县之间在60多年前发生的黄土坎战斗,也流传下来了一段含有丰富内容的民谣。这段民谣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人民子弟兵机智勇敢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子弟兵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这段民谣说:
??“家住河北省,玉田城西边;离城四十里,庄名黄土坎。腊月二十四,眼看要过年。来了八路军,家家住的严。鬼子来讨伐,八路就打他;吓得鬼子兵,喊爹又叫妈。鬼子来的多,还有铁甲车;不怕枪炮响,一直往前豁。村北两座窖,过去把砖烧。鬼子在南窖,八路在北窖。两路打冲锋,净是拼刺刀。打到太阳落,八路集了合;(八路把兵撒)。打死鬼子兵,足有一千多。鬼子进了庄,下了狠心肠。放火烧民房,还要好衣裳。百姓没处住,东奔又西颠。一家老和少,不能得团员。多亏共产党,送粮又给钱;男女老少回了家,这才过了团员年。”
??88岁的黄土坎村老人胡运理倒背如流地向笔者数了这段快板书似的民谣。他说,这次战斗是在1943年腊月二十四清晨发生的(公历1944年1月19日),当时胡是民兵小队长,正在村里值班。在腊月二十三的夜晚,我四区队由田心、娄平、张志超、贾德中等领导人带队。来到地处蓟县与玉田县交界的黄土坎村驻扎,想在这一带休整。但被当地的一名汉奸发现后报告给了敌人。
??在当地有叫黄土坎的村子共有两村三处,一村在北边的黄土坎,是蓟县所属,在这个村南边紧邻的是玉田县的黄土坎,这个黄土坎村又被从南向北的兰泉河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座桥相连。当天夜里这两个村子的三个地方的每家每户都住满了我八路军指战员。据蓟县黄土坎村的72岁老农王立振说,张志超负伤后就曾住在他的家里养伤。
??在林仓一带驻扎的鬼子闻讯后,与附近的鬼子联系,鬼子兵从三个方向朝黄土坎进发。在上仓驻扎的鬼子和通县的鬼子从西边进攻。在腊月二十四凌晨,天蒙蒙亮时,这些鬼子兵来到了蓟县一侧的黄土坎村北,在这个黄土坎村北的南大窖旁停下了汽车,只留下几个鬼子站在了大窖上看着汽车,这队鬼子的主力则打算悄悄地从黄土坎村西头进村。在村西北住的村民王振河的院子后边有一道寨子(即用红高粱秸围成的栅栏),鬼子兵来到王振河家的寨子旁边时就用刺刀挑寨子,我八路军早就获得了敌人要来进攻的情报做好了反击的部署,提前在村头的各个路口处埋伏好,只等敌人一到就狠狠打击。在王振河家的房脊上埋伏的我八路军官兵听到鬼子兵进村的声音,一阵手榴弹把鬼子兵打得蒙头转向狼狈逃窜。
??从唐山和玉田县林仓镇来的鬼子兵开着两辆坦克车从东边进攻。这队鬼子以为桥西的黄土坎有我八路军驻扎,对河东边的黄土坎村放松了警惕,他们来到了河东黄土坎村东头的一个大庙前停下来,企图从河东过桥后往河西偷偷地进攻。没想到他们刚一下车,就被埋伏在大庙内的八路军一阵扫射,这些鬼子兵鬼哭狼嚎地逃跑了。这两次战斗把鬼子兵消灭了很多。
??在宝坻县新安镇驻扎的鬼子兵从村南进攻黄土坎村。这队鬼子兵是日军的河防军,因为当时日军从蓟县的邦均镇一带由蓟运河航道运送钨矿石,鬼子兵的运矿石船常被沿蓟运河两岸埋伏的我八路军游击队打伏击,鬼子兵为防止遭我伏击,就在紧靠蓟运河南岸的宝坻县一侧的新安镇驻扎了河防军以保护这条航道。这些日军得到情报后来到了黄土坎村。这些鬼子兵连同被我子弟兵打退的从西侧和东侧来的日军一起联合向三地的两个黄土坎村进攻,我四区队八路军在出现敌强我弱的形势时,我八路军十三团主力及时赶到,包围了三处两个黄土坎村外围的鬼子兵,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在打了一天半夜之后,我军在三地两村人民的支援下分成两路突围,在对敌取得大杀伤的情况下,顺利突围而出。
??在腊月二十五日凌晨战斗结束后,敌人没有从我军上得到便宜,这三路鬼子兵进村后就对没有跑出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们施威,拿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出气。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三处两个黄土坎村到处是一片火海。79岁的老人胡印良老人说,村里有100多户的民房被烧毁,有27名男女老少被活活烧死,光他家附近的三个门口就被鬼子兵杀死了四口人。村里没有来得及逃跑的钟金亮、胡广录、胡广起、胡广春、胡其功、王孟春等都被鬼子杀害,有的是被鬼子扔到菜窖里再烧死的。据杨津庄镇大胡庄村77岁老农左振荣说,家住蓟县黄土坎村的他的姥姥当时正往菜窖里藏被窝,以免被鬼子抢去,被鬼子发现了,当即一枪把老人打死了,老人的儿子王润上来想抢救老人也被鬼子打死。不少年轻人随着八路军冲锋时跑到了村外边得以逃生。还有不少人被日军打成了重伤。
??在这年的春节前,仅一天零半夜的时间,我军在这里与日军交火,有数百名敌人被打死,而我军仅有很少伤亡。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而疯狂的敌人在失败后恼羞成怒,制造了惨无人道的黄土坎惨案,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仇恨和伤痛。
??5.抛家舍业为抗战为党捐躯志不移
??记为保卫党组织英勇就义的杨朋珍
??在蓟县太和洼区东北边缘地带,是蓟县现在的杨津庄镇与别山镇相连接的地方。东侧就是河北省玉田县地界。在这一带联村开展秘密活动的地下党的负责人,是杨津庄镇大苏庄村的杨朋珍。
??杨朋珍少年时曾读过几年书,有些文化,懂的事比别人多,世事也比别人看得远。他和妻子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叫杨作湘,已于十多年前去世,二儿子叫杨作云现年75岁,长子比次子大十岁左右。重孙叫杨玉春,三十多岁。两个儿子之间还有一个女儿,后嫁到别山镇枣南庄村,丈夫叫张凤如,老两口均以80岁高龄在一、二年前去世。其子在村里信用站上班,叫张富亭。)祖上给他留下了二三十亩地。但因孩子小,妻子要照看孩子,这么多的地他一个人种不过来,又没有雇长短工,这些地没人种就只好闲着,家里的生活十分困难。往往是上顿接不上下顿。如果赶上灾年,几亩地收的粮食还没有撒下的种子多,全家人只好糠菜半年粮或离乡背井地去讨饭了。村里人记不清是在哪一年的有一天,杨朋珍神秘地对妻子说:“咱们全家人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的,总这样下去非饿死不可,不如我去外面闯荡闯荡,或许能闯出一条活路来。”妻子很不放心地问他到哪里去,他说:“我要去革命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去打日本鬼子,这事你千万要保密。家里的日子你们娘四个过。我走了。”说完就连夜离家外出了。
??杨朋珍走后,家里的三个孩子就由老伴一人承担下来了。留下二十多亩地老伴只好托亲靠友地种一点好歹混日子。杨朋珍顾不上这些,他这一去好久没有回家。几个月后回到了家里,可是没待几天就又走了,而且对家里啥也不说。有时外出一去几个月不回家,有时回到家里也是白天偷偷地猫在家里,一到天黑就离开家去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到各村办夜校,组织人们学习文化、学习写文章,讲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他还发展地下党员,组织村民们一同去破坏公路,切断敌人的交通,组织人们砍电线杆割电话线,填平敌人挖的壕沟。
??在1943年农历四月间,正当芦苇刚长出地皮一尺高的候时,有一天大清早,人们还没有起炕,不知驻在蒙瞿阝的日本鬼子兵啥时摸到了大苏庄内,把杨朋珍家的前后门都堵上了,这天刚巧杨朋珍正在家里。日本鬼子捉住了杨朋珍并把他带到了蒙瞿阝炮楼子以后,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投降,让他交代共产党和八路军游击队的名单和去向,他对此不稍一顾,根本不理采敌人。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威胁要对他用刑,逼他再不供出共产党和八路军就要杀害他,但杨朋珍宁死不屈,好象根本没有听到敌人的叫骂一样,仍然不动于中,坚强地与敌人搏斗,面对鬼子兵们的凶狂嘴脸,他大义凛然一字未讲。最后鬼子兵失望了,把他和当地的另外三名地下共产党员带到了村外,鬼子兵又一次地向杨朋珍他们发出威胁但仍没有得逞后,把杨朋珍身上穿的大皮袄脱下来蒙在了他的头上,凶狠地用刺刀连续捅了十七刀,杨朋珍致死没有说出我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事。据大苏庄村老军人苏福才说,杨朋珍在就义前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这在大苏庄村和周边村庄的老人们都知道。
??同时就义的还有三道港村一位姓张的同志,小苏庄村一位叫苏福印的和豆庄子村一位姓王的同志。他们三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说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事。令敌人大失所望。
??杨朋珍在我地下党组织和地下武装组织中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大苏庄周围的豆庄子、小苏庄、东西三道港等村的党组织都是由他领导。据大苏庄村79岁老军人苏福才和大苏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和说,杨朋珍是当地最早的党员,由于当时敌强我弱,党的活动和武装斗争的保密性很强,大苏庄村周边各村有很多共产党员与武装人员都是与他单线联系。他牺牲后,有不少党员和八路军游击队战士暂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却保存了革命力量,为不久后我党力量在这一带的恢复打下了坚实地基础。杨朋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县志中有烈士杨明珍不知是否此人)
??6.小漫河惨案
??记宁死不屈的抗属李广仁
??1941年农历大年正月十九,日本鬼子清乡扫荡,来到了小漫河村,人们为了逃难四散跑反,日本鬼子进村找不到人,就专门烧抗属家的房子。一连烧了好几家,有老周家(周瑞峰、周瑞林),还有赵清云的弟弟家的。本来鬼子想烧赵清云家的房子,但因赵清云家里穷得没有房子,就烧了他弟弟家的。
??在这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五,蓟县东南洼区的小漫河来了一伙清乡扫荡的日本鬼子兵和伪军,在逐家搜索八路军游击队没有结果后,就来到了抗属李广仁的家中。见李广仁没在家,他们就放出话来,声称如果李广仁不赶快回家,他们就要血洗小漫河,人全部杀光,房子全部烧光。当时,与妻子一同跑反外逃的李广仁就在离家不远的邻村躲着。李广仁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叫李文华(即李英,参加革命后化名贾克亚),1936年至193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1937年正在上学的李文华由白砥中等革命同志介绍加入民族解放阵线(地下党),此后他化名贾克亚。1938年贾克亚刚刚毕业就回到了原籍蓟县,与白砥中、郝希武等一起参加了冀东暴动,从此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在贾克亚的带动下,到了抗日战争极为严酷的1941年,全村有几十人参加了抗日队伍。鬼子清乡扫荡来到小漫河村,主要就是要打听贾克亚等八路军游击队的去向,所以,鬼子兵在全村逐户搜查没有获得一点线索后,就来到了李广仁的家里,见李广仁不在家,就放话说如果李广仁不回来,就要血洗小漫河了。
??敌人的叫嚣很快被李广仁听到了,他毫不迟疑地做出了决定,叮嘱一同跑反的妻子注意安全,他孤身一人回到了村庄,进了自己的家门。
??正在李家院内的鬼子兵们以为李广仁既然回家了,就一定会让他们满意。于是假惺惺地向李广仁打听他的儿子——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的贾克亚和当地抗日武装的去向。李广仁不慌不忙地说:“不知道。年轻人到哪里去咋会告诉我?”鬼子兵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对他严刑拷打,李广仁面对凶徒的暴行,毫不畏惧,大声斥责说:“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们这些畜牲!”李广仁的凌然正气惹得鬼子火起,就强把他脱光了衣服,用肉钩子钩住锁子骨,把他吊在肉杠上。然后鬼子兵就用香火烧他的双脚和腿,继续追问我抗日的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去向,李广仁面对折磨毫不退缩,大义凛然地痛骂鬼子汉奸卖国贼没有好下场。鬼子兵大怒,在被吊起的李广仁的身下,堆满了柴草然后点燃。李广仁被鬼子活活烧死了。但他至死也没有说出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去向。鬼子兵烧死了李广仁后还不解气,又把他家里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正房烧毁了。在这一天同时被害的,还有年仅十七八岁的儿童团长崔连成。
??附革命烈士李广仁的后代一览表,从此表可看出李家堪称革命家庭。
??一、李广仁有三子,长子李之在家务农。二子李云1938年参军,1940年牺牲。三子李英也叫李文华,参加革命后化名贾克亚,
??二、李振宇,李云之子,给贾克亚当警卫排长,1941年牺牲。
??三、李重,李振宇的儿子在青岛当兵,海军转业。
??振环同辈的几人:
??大哥李国昌,是李之的长子,解放后在顺义工作,党员,县商业局长;后离休,刚去世不久,87岁。二哥李振宇,李云之子,参加八路军在1941年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三哥李振义,三儿两女,都已成家。全家16口人,现有两个孙子正上大学。四哥早夭?五哥李振武1946年入伍,在团长职位上离休。现在北京生活。六哥李振全,现年73岁,在廊坊管道局,已退休,现年73岁,他是李云的儿子。七哥李振生,72岁,务农,全家13口人,孙女正上大学。八哥李振国,68岁,两个女儿,天津大学毕业。职业及现在情况未问.九哥李振环,64岁,1962年参军,1963年就当上了排长,1964年入党,1994年因病退休。曾任乌克兰华人总会副会长,有两个孩子,都已30多岁,尚未结婚。现在是他的弟弟任会长。(2004.12.6.)


来源:蓟县公益网论坛http://www.jxgyw.com.cn/bbs/show.asp?id=2671&bd=4
发表于 2010-12-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