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837|回复: 1

明张太后——最贤德的母亲【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明仁宗之张皇后



张皇后,张麒之女,燕太子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封为皇太子妃。她操妇道十分严谨,深得成祖和徐皇后欣喜。成祖因受次子汉王朱高煦和三子赵玉朱高燧的离间,屡欲更换太子朱高炽,皆因喜欢张妃而作罢。明仁宗朱高炽即位(1425年),她被册封为皇后。次年,明宣宗朱瞻基立,尊为皇太后,军国大事多禀报张太后裁决。宣宗至孝,亲自侍奉张太后的起居游宴,四方贡献的物品必先送给太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张太后拜谒成祖及仁宗的陵墓,宣宗骑马前导,过桥时下马扶辇。太后见民众夹道拜迎,回头对宣宗说:百姓拥戴君王,不过是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罢了,皇帝应牢牢记住。在回宫途中,太后召农家老妇问生计,赐钱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太后接过来赐给宣宗,说:这是农家味啊!太后对娘家人甚严,常召张昶、张升,告诫他们,不许干预朝政。宣宗死后,明太子朱祁镇时9岁,宫中传言将立仁宗第六子襄王。太后即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手指太子哭着说;这就是新天子。群臣齐呼万岁,浮言停息。英宗朱祁镇即位(1436年),她被尊为太皇太后,请垂帘听政,太后不允,时常勉励英宗努力学习,委任辅佐大臣。因此,宦官王振虽被英宗信宠,但太后在世时不敢专大政。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张皇后病逝。


张太后——最贤德的母亲



宣德元年(公元1426),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尊皇后张氏为皇太后;自尽殉主的谭妃追赠为“昭容恭禧顺妃”。二十八岁的宣宗对母后张氏十分孝敬,军国大事多禀告张太后裁决。当时海内升平,宣宗事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进贡虽非珍玉奇宝,但蔬果野味而已,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自己才能享用。

宣德三年,张太后生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入宫朝贺礼毕,宣宗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皇后、贵妃侍奉左右,登上万岁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寿,太后大喜,与儿子欣然对饮,说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

宣宗连连点头受命。大臣们又献词颂德祝贺大后寿诞,至日落才尽兴而归。

第二年,宣宗又陪着太后拜谒长陵、献陵(成祖和仁宗的陵寝入宣宗骑马在前引导,走至清沙桥下马,亲手扶着太后车驾慢慢前行。百姓们夹道迎接,山陵旁不论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后山呼万岁。太后见了十分感动,对身旁的宣宗说道:“百姓之所以爱戴皇帝,无非因君王能让他们安生养息。皇儿应爱民如子,始终如一,方不负民望!”宣宗唯唯诺诺,俯首听命。

谒陵完毕,太后一行走过农舍。太后下车,宣召农妇亲切询问其生计如何,又赐给钱钞饮食。村妇们感激涕零,向太后献上农家的蔬食果品,太后欣然接受,还亲口尝了几个,她对宣宗说道:“这是农家风味,不可不尝。”

回宫路上,宣宗见道旁有农夫正在农田耕土,便下马取过农具,推了三次土,对侍臣说:“朕三推已不胜劳累,何况长年累月以此为生呢?”又赐给农夫许多钞币。一路所过农家,都有赏赐。

宣宗在位十年,宣德九年于公元1435年得病而亡,年三十八岁。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年仅九岁为皇太子,次子朱祁钰。太臣们猜测,皇太后是否顾及私利,弃孙立子。也有人议论,太子年幼,不堪重任;甚至有传言说,皇太后已取金符召襄王朱瞻**(宣宗弟弟)入宫,拟立为嗣皇帝。内阁辅臣杨士奇忧心忡忡地对杨荣说道:“我辈受先皇厚恩,理应力保幼主,扶持国祚。”

这时,景阳钟长鸣,皇太后在乾清宫升殿,命杨荣、杨士奇率百官入殿觐见新皇帝。二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见,只见张太后凤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们佩刀执剑排列两旁,好不威风!张太后命召新皇帝出见,众人一齐跪下去,只听见太后说:“这是新天子,年方九龄,全仗众卿扶持!”众大臣抬头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镇,不由欣喜万分,三呼万岁,响彻云天。于是,新皇帝登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是为明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宣宗的孙皇后为皇太后,弟朱祁钰为王。

大臣们提出,新皇年幼,无力亲政,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祖宗已有成法,我等岂能坏此法度?”当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辅政军国大事。

对自己外家亲属,太后则严加抑制。彭城伯张泉、都督张升,都是太后兄弟,太后下令不许他们干预国政,每月只能于朔、望日两次入朝。张升素有贤名,杨士奇屡次请求太后予以重用,但太后都不应允。

当时宫中有一太监名王振,狡黠多谋,权欲很重,朱高炽当太子时就随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后,在东宫掌权,英宗幼年时即由他照看,故尊称他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执掌司礼监,格外宠信。王振凭借皇帝权威,擅权干政,随意责罚大臣。太皇太后知道后,十分生气,宣召王振入宫严词斥责,以太祖时定下禁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喝令将王振处死,经英宗叩头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后在世时的这几年,王振一直不敢过问政事。

正统七年(公元1442),太皇太后得了重病,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召阁臣杨士奇、杨溥二人入宫,命内侍问两人:“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未办?”杨士奇写好三道奏章,每日递上一道,请病中的太后过目。第一,建文帝虽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号,且应修撰建文帝实录;第二,成祖朝时曾下诏,凡收藏建文旧臣方孝孺等人的遗书者,论为死罪。这一条应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进宫中,太皇太后已瞑目而逝。张后死后,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昭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献陵。




发表于 2010-12-13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