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584|回复: 3

铁马红颜辽宫雄后:掌控契丹铁骑的萧太后【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铁马红颜辽宫雄后:掌控契丹铁骑的萧太后



生平简介历史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辽国皇帝景宗即位时,国势已日渐衰微,虽然景宗很想改变现状,但由于身体原因,也是力不从心。但早慧聪明的萧皇后站在景宗的背后帮助他治理国家、推行全面的改革,使辽国对外的军事日渐强盛,对内的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景宗帝死,其子圣宗即位,萧绰也被尊称为“承天太后”。当时是小皇上年幼,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在她掌政期间,萧太后大刀阔斧地开创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
   
    从她进入辽后宫后,先是辅佐病弱的景宗,决断军国大事十四年,又监护年幼的圣宗,临朝摄政二十七年,对辽代的有效统治达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军事才能及政治头脑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励精图治、虚心诚恳,开科取士、用人不疑,并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全国上下军民和睦,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并和大宋朝定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也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她在皇上成人之后将国家大权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国家为了感谢她一生所做的巨大贡献,群臣给她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萧太后于1009年病死,终年57岁。她死后并没有与先皇合葬,而是和她的一个臣子合葬,藏在医巫闾山,此地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为灵秀之最。
   
    萧太后不仅是辽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女杰。
   
    辽宫雄后,幸福女人
   
    纵观古代女子,其一生都是悲惨凄凉的,女子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罢了。虽说历代皇后、太后中也有临朝天下,掌握国家大权建功立业者,但最后也难免不是夫妻反目,就是母子相争天下,落得个晚年生活不幸;虽然也有夫妻恩爱、儿孙孝顺者,却也逃不脱三从四德的伦理,只得被锁于深宫中,过着顾影自怜、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悲惨的生活。但却独有萧绰一个人是不同的。可以说在中国历朝称制的太后中,她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特别的。在历史上她全面收获功业、家庭、爱情,可谓是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
   
    家世显赫,才华出众
   
    萧太后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中,萧氏家族在辽国所统治的二百零九年中出了五位皇后、十七名北府宰相、二十一位驸马,因此她的家族有“国舅帐”的美称。萧太后的父亲位居宰相,母亲是大燕国公主,她的父母相亲相爱,都是很有内涵并学识渊博的人。
   
    在辽国,皇室和王族的妻子都得从后族中挑选,萧家姐妹从小就接受不同寻常的后妃的候选人培养。辽国的后妃不仅要懂得如何管理后宫,还要有参与政治、驾驭臣下的魄力,更要懂得行军布阵、带兵打仗。
   
    萧太后虽然在家里排行最小,但自幼聪颖,颇通韬略。她不仅有契丹人的英武气质,又有汉人的文采才华,在为人处事上有很多过人之处。正因如此,萧太后被景宗选为贵妃,几个月后就做了皇后。当时由于国势已日渐衰微,而景宗又体弱多病没法处理国家大事,但又不放心把大权交于外人管理,所以国家大事除了依靠藩汉大臣,就全依靠皇后萧太后代理军政大事,而这也给了她“一展身手”的平台和机会。
   
    萧太后最大的特长是知人善用,这也是她能拥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及能掌握国家大权的法宝之一。在她代政期间,不仅起用贤能之才、重用汉族文人,还能做到任人不疑、赏罚分明,使政治走向清明,国势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多病的皇帝看在眼里,深知皇后的能力,就对群臣下令:“大诛罚,大征讨,藩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这也让萧绰从代行皇帝职权转到真正掌握参政大权,得以使她大展拳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景帝驾崩,皇子幼小,萧太后被尊为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圣宗。虽然她已治理国家长达十三年,这也让她知道现在时局的危险性。因为萧太后没有兄弟,所以没有外戚可以来帮助,而此时诸王宗室近百人都拥兵握权,可谓是人人虎视眈眈,内外震恐。于是萧太后又一次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睿智果敢让时局转危为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她在自己的两位大臣面前泪流满面,表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并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两位将军一看到往日威风潇洒的皇后哭成泪人,一个个都表现其英雄气壮,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萧皇后用此一计谋,不仅得到几位重臣的忠心,也稳住军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没有了内患的干扰,萧太后就开始放开手脚治理国家。她不仅让百姓自主农耕、倡导人们廉洁为本,还治理以前的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等。每当她听到谁有好的建议必定采纳,以功论赏并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使他们能为国家尽其忠而效其力,她给许多官臣加官进爵,更是把有功之人绘像于景宗乾陵。这位年轻太后的“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为她赢得了全民的忠心,也使有才之士对她钦佩得五体投地,她的臣民可谓是“多得其死力”的忠心。她掌政期间,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不仅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一切改变及她大刀阔斧的改革,无不显示出她非凡的胆识与魄力。
   
    铁马红颜,与宋和战
   
    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或是在历代军事家的展览厅里都悬挂着一幅女军事家的画像,其实她就是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契丹族的军事家萧绰。
   
    萧太后从小就学习怎样行军布阵、带兵打仗,对兵法更是了解。可以说她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智,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据《辽史》记载,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一个弱女子能够让十万大军对自己服服帖帖,并率领他们攻城野战,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还有史书记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这更充分展现了她的英勇气概及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
   
    景帝驾崩后,宋太宗得知辽国幼主登基皇后摄政,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下令北伐。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北开进,与辽军交战几次后,都获全胜。萧太后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轸抵御中路及西路宋军,自己亲自率辽圣宗驻扎驼罗口居中策应。宋军一与萧绰所率领的部队交战就大败,士兵死伤不计其数,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契丹国与敌国的每次大战,萧绰都要亲率大军,到前线观看战情,再规化军事战略战术,并亲自指挥作战临阵杀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九月,萧太后亲自发兵南下,大举伐宋。她运用自己的作战谋略,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宋朝的都城。一路上辽军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已攻到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而下一个目标就是宋朝的都城开封。面对气势汹汹直逼而来的辽军,北宋王朝朝野震动,宋真宗更是无能,因畏敌准备迁都南方。这时丞相寇准请命,辽国的国君都能到前线御驾亲征,我朝皇帝为什么不能御驾亲征。结果宋军一看到皇上都士气大振,大战辽军,使其伤亡惨重。辽大将先锋官被宋军用箭射死,这更使辽军士气受挫,当前的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萧太后极为不利。萧太后看到大势已去,辽军败局已定,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更看到宋朝皇帝急于求和的心态,于是一边以“罢战言和”与宋朝谈判,一边又派兵攻打宋境其他防守薄弱的城池,从而让自己谈判获胜的筹码更重。最后经过宋辽几番交锋终于达成澶渊之盟,由北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皇帝称契丹太后为叔母为条件,契丹大军退出北宋国境,两国不得再进军各国边境,不再挑起战争,就此结束辽宋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从此,辽宋边境再无战事,人们世代友好、和平相处了近百年,为国家百姓造福。
   
    懂得政治的人都明白,其实这一切都是按萧太后的战略意图进行,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她的手里。辽军不仅平安地撤回,还得到大量的财物,这正是她所想要的。“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太后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精彩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以使人民生活安宁,也造就了契丹族历史上的辉煌时代,让后人不得不赞叹佩服这位伟大女人的智慧和魄力。
   
    爱情、亲情双丰收
   
    古往今来,后宫的女子不管曾多么风光一时,但处在那个利益争斗和权势比拼的大舞台上,面对帝王家族权势争斗的残酷和冷漠,终会落个无奈和悲哀的命运。但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都是在亲人的关爱中度过的。从小父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又嫁给一个宠爱自己的皇帝;皇帝死后,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得到子女和臣民的支持。她的一生不仅爱情丰收,儿女更是孝顺,可谓是后宫最幸福的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萧太后十四岁时,第一次见到韩德让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个来自汉朝的男子,而聪明伶俐、美丽动人的萧太后也很受韩德让爱慕。
   
    韩德让的祖上本是汉人,由于在与辽战时被俘成了辽国的奴隶,但因才华过人受到重用,成了辽国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才使家族后人能在辽中为高官。正因为如此,韩德让身上融合了契丹人与汉人的全部优点,他饱读诗书,武艺高强,但举止温文尔雅,不仅没有契丹男儿的粗野,也没有汉家男儿的文弱。虽然两个人相差近十二岁,但还是阻挡不了内心深处的感觉。不久,两个人就定下婚约。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景宗对萧绰的才气和美丽早就有所耳闻,对她更是爱慕不已。于是他即位之后便召其进宫封为皇后,这也使萧太后和韩德让的婚事不了了之。景宗对萧太后可谓宠爱有加,与她育有四子三女。萧太后对孩子们不仅疼爱有加,更是严格要求,在学识和品德上更是把他们培养得个个出色。
   
    景宗死后皇子年幼,萧太后娘家又没有人可帮助,就在萧太后最无助的时候,韩德让站出来表示对其忠心不二。他拉拢自己人帮助萧太后更换朝野中不可靠的大臣,从而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萧太后不仅把韩德让当成励精图治的重臣,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依靠。据史料载,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她让韩德让兼任北府宰相,拜为大丞相,封齐王,更是总揽军政大权,其地位仅次于萧太后。对于这一切,当时的皇上不仅没有反对,对韩德让更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父子般的感情。每次当他去见韩德让时,在离韩德让的寝宫十步以外的地方就会下车步行,见了韩德让定会先行礼,就座时也让韩德让高居上座,把其视为父亲。皇上不仅要求自己对其敬重,还要求自己的臣民也这样。他的两个弟弟每天都得向韩德让问候起居,在离韩德让寝帐二里以外的地方就必须下车步行,以示尊重。每次当韩德让外出归来,两位亲王都必须前去宫门迎接,问安拜见。萧太后及皇上对韩德让的敬重让他感激不已,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对她的忠心。
   
    韩德让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萧太后执政并让辽国走向鼎盛时期,其中韩德让这个栋梁之才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韩德让帮助萧绰开科举、兴儒学、整顿农耕。正是他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北方草原上不再只闻骑射声,也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朗朗书声。
   
    萧太后为了表示韩德让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也为了封赏他的功绩,就下诏赐韩德让耶律隆运,让他“列置护卫百人,同天子仪”。此时的韩德让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而是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终其一生,对萧绰忠心不二。
   
    公元1009年,萧太后幸福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皇帝悲哀异常,寝食俱废,一直哭到呕血,并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萧太后的离去对于年老的韩德让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他从此抑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萧太后的子女们并没有因她的离去而改变对韩德让的态度,在他生病期间,皇帝和皇后像儿女一样带着子孙们为他侍奉汤药,直到死去。埋葬韩德让时,辽圣宗皇帝亲自拉着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其葬礼和萧太后一样隆重,将他和萧太后合葬在一起。韩德让也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一一个汉人和臣下。
   
    看历史,评“胭脂”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像萧太后一样的掌权女皇,比如武则天、慈禧太后等;但纵观她们的一生,也只有萧太后的人生是最完美的。后世史家对“澶渊之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萧绰高超政治和军事斗争艺术的赞美。我们不说她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对国家进行了改革,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单从她与韩德让间的爱情及与子女间的关系就够让人荡气回肠。她的儿子圣宗皇帝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受母亲的影响而与妻子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使国家走向昌盛。
   
    在辽国的历史上,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以后的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但一提萧太后,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萧绰,不仅是因为她的丰功伟绩,更因为她是最幸福的皇太后。的确,幸福对于处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环境中的一个女人来说,就好比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但萧太后不仅能得到两个男人终生的爱,更能有孝顺的儿女,还能执政近四十年,可谓是事业、爱情、亲情都不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来源:中华历史网
发表于 2010-12-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简单的奇女子!

韩德让-----咱玉田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