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她在自己的两位大臣面前泪流满面,表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并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两位将军一看到往日威风潇洒的皇后哭成泪人,一个个都表现其英雄气壮,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萧皇后用此一计谋,不仅得到几位重臣的忠心,也稳住军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没有了内患的干扰,萧太后就开始放开手脚治理国家。她不仅让百姓自主农耕、倡导人们廉洁为本,还治理以前的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等。每当她听到谁有好的建议必定采纳,以功论赏并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使他们能为国家尽其忠而效其力,她给许多官臣加官进爵,更是把有功之人绘像于景宗乾陵。这位年轻太后的“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为她赢得了全民的忠心,也使有才之士对她钦佩得五体投地,她的臣民可谓是“多得其死力”的忠心。她掌政期间,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不仅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一切改变及她大刀阔斧的改革,无不显示出她非凡的胆识与魄力。
铁马红颜,与宋和战
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或是在历代军事家的展览厅里都悬挂着一幅女军事家的画像,其实她就是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契丹族的军事家萧绰。
萧太后从小就学习怎样行军布阵、带兵打仗,对兵法更是了解。可以说她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智,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据《辽史》记载,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一个弱女子能够让十万大军对自己服服帖帖,并率领他们攻城野战,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还有史书记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这更充分展现了她的英勇气概及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
景帝驾崩后,宋太宗得知辽国幼主登基皇后摄政,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下令北伐。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北开进,与辽军交战几次后,都获全胜。萧太后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轸抵御中路及西路宋军,自己亲自率辽圣宗驻扎驼罗口居中策应。宋军一与萧绰所率领的部队交战就大败,士兵死伤不计其数,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契丹国与敌国的每次大战,萧绰都要亲率大军,到前线观看战情,再规化军事战略战术,并亲自指挥作战临阵杀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九月,萧太后亲自发兵南下,大举伐宋。她运用自己的作战谋略,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宋朝的都城。一路上辽军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已攻到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而下一个目标就是宋朝的都城开封。面对气势汹汹直逼而来的辽军,北宋王朝朝野震动,宋真宗更是无能,因畏敌准备迁都南方。这时丞相寇准请命,辽国的国君都能到前线御驾亲征,我朝皇帝为什么不能御驾亲征。结果宋军一看到皇上都士气大振,大战辽军,使其伤亡惨重。辽大将先锋官被宋军用箭射死,这更使辽军士气受挫,当前的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萧太后极为不利。萧太后看到大势已去,辽军败局已定,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更看到宋朝皇帝急于求和的心态,于是一边以“罢战言和”与宋朝谈判,一边又派兵攻打宋境其他防守薄弱的城池,从而让自己谈判获胜的筹码更重。最后经过宋辽几番交锋终于达成澶渊之盟,由北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皇帝称契丹太后为叔母为条件,契丹大军退出北宋国境,两国不得再进军各国边境,不再挑起战争,就此结束辽宋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从此,辽宋边境再无战事,人们世代友好、和平相处了近百年,为国家百姓造福。
懂得政治的人都明白,其实这一切都是按萧太后的战略意图进行,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她的手里。辽军不仅平安地撤回,还得到大量的财物,这正是她所想要的。“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太后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精彩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以使人民生活安宁,也造就了契丹族历史上的辉煌时代,让后人不得不赞叹佩服这位伟大女人的智慧和魄力。
爱情、亲情双丰收
古往今来,后宫的女子不管曾多么风光一时,但处在那个利益争斗和权势比拼的大舞台上,面对帝王家族权势争斗的残酷和冷漠,终会落个无奈和悲哀的命运。但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都是在亲人的关爱中度过的。从小父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又嫁给一个宠爱自己的皇帝;皇帝死后,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得到子女和臣民的支持。她的一生不仅爱情丰收,儿女更是孝顺,可谓是后宫最幸福的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