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现在的盗版书 盗版现象起于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的附属产物。这是必然的。以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构架下,国人是没有知识产权、版权、盗印之类的概念的。一切都是国有,一切都纳入国家计划。出版社之间是没有经济效益之争的,大出版社编辑、制版,小出版社翻印,那是很正常的。甲地版拿到乙地印刷也是很正常的。工本费之间做做文章就到家了。文革期间,各种革命组织翻印图书,那更是正常不过的了,连“计划”二字都扔掉不用了,那是革命行为。体制改变之后,利益的驱动,小出版单位盗大出版社,国内盗国外、港台,由南而北,南风北渐,渐行渐大。由于法制不健全,或者说开始时的茫然无所知,上世纪末,盗版就是一种公开,甚至于合法的行为。捧了小出版社,红了小出版厂,对于搞活经济起到了客观作用。新世纪后虽说健全了此类法律(不搞老外不干,总攻击你侵权),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的侵权行为,但盗版现象并没杜绝,相反却促使了他与时俱进,盗版书却越搞越好,如无正版比对,是很难认清的。如看书,高质量的盗版书是无关乎要领的,到落个便宜,读者不就是喜欢价廉物美吗?但对于收藏者流,那就无异于古玩玩到了赝品,打在眼上,酸在心里了。判断盗版主要在于经验,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知识。 简单回顾,盗版之风兴起于改革开放早的南方地区,肇端于当时《金瓶梅》之流的禁书,《射雕英雄传》之类的新武侠小说走私入大陆,获得了高额回报,就逐渐演变为由成品为自制,风气顿开,纷纷仿效,延宕至今。被盗版者,无非名、俏、畅几类,名头大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教父》、《四大名著》者流),市场需要货源紧张的俏头货(《金瓶梅词话》、《肉蒲团》者流),挣了大钱的畅销货(《射雕英雄传》《毛泽东传》者流)。没市场的图书是谈不上盗版的,盗印者可不是为了留住历史,传播文化,推广科学,而是为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收益的最大化。 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的盗版图书可以为一个断代,这一时期的东西总体特征是文字内容上错讹百出,版本上与真品有明显的区别,工艺粗糙,粗制滥造,用料差。这只是总体特征,也有特例,一些有实力的大的印刷厂印的也有稍好的。新世纪之后的由于照排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经营差的企业淘汰出局,市场需要的尺度提高,诸多因素影响,盗版图书的质量总体上有了一个飞跃,甚至于与正版相差无几。 大面上看。盗版的图书皮子软,不挺、不厚。色彩上,新书过于鲜艳、刺眼,旧的变色、失色严重,入色不深,色彩极易磨损。装帧上,工艺糙,偷工减料。版面上,字迹要么模糊,要么不正常的清晰,图画模糊,不清晰,彩图色彩有水洗感,或者过艳。用墨要么淡,要么重。用纸克数不够,薄,光感差,扎眼,不会用高级的木浆纸。开本上,有的缩版。 正版书一般在视觉感受上赏心悦目,自然舒服,不晃眼,拿在手上,有良好的手感,这些是由材料和工艺两方面决定的。盗版书就是要不负版权费,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所以图书搞出来永远是看着就不自然,刺眼,没手感。 我所说的只限于个人所知,所见。那些小作坊的人北城七位数的作品不在所论之内。 绣墨轩主人于陋室 2010-11-3此文同时发在《孔夫子旧书网-藏家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