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30|回复: 3

亮起你的眸子,看穿“假书”的外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亮起你的眸子,看穿“假书”的外衣

    由于五六十年代连环画、文革宣传画、文革画册(如战斗队办的有关伟人的画册),价值较高,连环画、与红色收藏是圈里的新宠,拍价连创新高,所以现在一些不测之徒,又瞄上了他们,假货纷出。如何断假?我简单写了点文字仅供参考。

当代中国大陆的图书印刷史走了两步。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界。前为铅字排印版主导期,后为照排胶印版主导期。两者的版面表象是不一样的。

前者由于是用字模排摆在版面上进行的印刷,所以与现在的通过电脑制版刻录在胶版上进行印刷的图书比起来,现在的字体、字号、行款、间距、版式更显规整、统一,过去的有力页面给人以力度感,现在的浮于表面。

纸质上,老版、新版虽都是机制纸,但过去的一般纸质疏松,纤维较粗长,无论是高级的铜版纸,还是书皮常用的道林纸、印刷常用的新闻纸,总体感觉都有软、绵韧、轻、暗的感觉。现在的,高级的一类为木纸浆纸,白、重、密、细、光、硬,即便是再生的或稍次一些的纸浆纸,感觉也比旧的厚,那种薄而韧的感觉没有了。这一过程是逐渐过渡到,甚至于交杂的,例如九十年代左右,就有一段时间纸薄、脆,光,暗。老纸在六十年左右还有一段时期,经济困难,纸质粗糙,近乎于草纸。

装订方法上旧版薄的用书钉,厚的偶有的直接打眼用线装订,有的用线穿书脊成网装订,最后用浆糊粘封面,起初有的就是面粉浆糊。现在的装订一般就是用专用的乳胶刷书脊。

印刷油墨上,现在的黑的如炭,彩的浓艳。老的不如现在的黑,亮,艳,彩浓重而不骄。

掌握了这些技术上的知识,判断后印的假货就不难了。

这些东西一出现在市场上就是一阵风,铺天盖地,鬼货摊上都有,量大,品相好,书品全,卷全。工艺是用的电脑照相影印法,材料是现在的纸,现在的墨。纸比真品一般厚、密,没有那种绵韧感,如不经过造旧,纸色较白,造旧的地方,有漏新现象。图画线条粗大,不自然,珍品细而流畅。彩图,色彩鲜而不重(不深),模糊,清晰度不够。远看,图画没有力透纸背之感,轻浮发飘。没有流传、阅读所留下的历史感,翻看的印痕、水寖油渍,脏、折、缺、磨、撕,均无。由于是量产,所以造旧手法单一,也仅流于皮面。主要就是喷一些使纸看上去发黄,或斑斑点点发脏的彷旧液体而成,且仅局限像书脊、封面这些外表,里面全新。塑封皮色彩淡,不是那种深红、发硬、起光的老塑料。

常识上五六十年代连环画、文革宣传画、文革画册流传到现在,全的不是很多,残、旧、破,那是很正常的,那种不可模仿的旧书味道、霉腐味道与油墨味是好区别的。说句最常识的,书钉总该有锈的吧。当然一切还是要靠经验,经验,还是经验。

绣墨轩主人于陋室

2010-11-2


此文同时发在《孔网-藏家专栏》

发表于 2010-11-3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筛网,用他那装天承地的网,把大家筛了一遍。嘿嘿。
发表于 2010-11-20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1# 绣墨轩主人


    听君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呀!菜疙瘩受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