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343|回复: 14

张凡修为内蒙古锦山中学讲诗获500元讲课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辽宁
张凡修为锦山中学讲诗获500元讲课费

  10月23号晚上7点20分。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即锦山中学)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近四百名师生鸦雀无声,听了我55分钟的以“劳动,生命,土地”为主题的“2010中国诗人红山行·张凡修诗歌专场讲座”。【讲演之前,本次诗会的组织者田家炳中学工会主席闫经纬老师给了我一个信封,内装500元讲课费】

感慨一:55分钟500元讲课费,对于一个大学教授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于一个著名诗人或某专业诗刊的主编来说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一个只上过9年学(xiao)的连村民小组长都没当过的种地老头儿来说,着实让我兴奋了许多天:):)

感慨二:诗歌不养人(王小妮语);诗歌喂不饱肚子,肯定是肚子喂饱诗歌(张凡修名言。我这句名言小范围流传了很多年:):);诗歌高尚啊诗歌伟大啊诗歌不能与金钱挂钩啊(某高人语);


感慨三:没啥可说的了。只有再一次向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为诗歌作出的无私贡献致以崇高的敬礼!为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尊重诗人的劳动,尊重诗歌的壮举而鼓掌!



摄影:李富(赤峰日报记者,诗人,新华社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


摄影:李富(赤峰日报记者,诗人,新华社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


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简介:田家炳中学,是田家炳先生在大陆捐建的第76所田家炳中学,是内蒙第一所田家炳中学,是中央教科所师资培训基地,喀喇沁旗唯一的重点高中,赤峰市名学校。原名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是内师大两所实验中学之一。
    学校始建于1958年,现有64个高中班,教职工288人,学生4500人。

发表于 2010-11-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诗歌喂不饱肚子,肯定是肚子喂饱诗歌
发表于 2010-11-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祝贺老弟敬酒五杯。
发表于 2010-11-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张凡修


    你会飞得更远更高,祝福老弟!
发表于 2010-1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凡修老师的讲稿我看了,很风趣,也有深度,有时间我会好好学学。和凡修老师相比,真是霄壤之别。
发表于 2010-11-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严重支持老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谢谢各位朋友。




谢若兰堂,宫霄两位老哥哥。
发表于 2010-11-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祝贺!!!
发表于 2010-11-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张凡修


    这500元讲课费是对诗人劳动的肯定与奖励。原文当抓紧拜读!

    在此也为赤峰市锦山中学的领导鼓掌叫好!锦山中学的学生有福了!
发表于 2010-11-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很欣赏张凡修说话的风格。

至于诗,不会写也不会欣赏。

自己喜欢谁的诗喜欢什么诗,这我自己可以做主。

诗人气质,我真的希望自己有一些。

第一次知道张凡修是去年论坛里有人发了他的一首诗作《白菜顶着雪》,知道是咱玉田的诗人,觉得很震撼。若能有机会见面,我会鞠躬表达敬意。

附几首张凡修的诗:

白菜顶着雪
  

很想知道成熟的忧伤,是不是缓慢了一场雪的行程
在京东,在玉田县独树村
大白菜让迟到的冬天,一天天憋屈
憋屈成一毛二,九分,七分,五分,四分
价格一天比一天,堵得慌
仅仅屈从于一场大雪的覆盖吧

且放下挖了一半儿的菜窖,放下草袋,放下称砣
舍弃比储藏,更加无药可医
人们涌向田野,看白菜顶着雪
被窒息,遮掩,扭曲的腰身有时也会挣脱一下
越挣脱,那眩目的白
越不是一声叹息




《与子书》

文/张凡修

我什么都可以交出。唯独
这所老房子,不能给你
——就在这儿养老啦
这是当年你母亲我俩
脱了六天泥坯,偷大队十五棵柳树
自家稻草,自家高粱秫秸,自家高粱米饭
请四人帮工建起来的:
九米六长,五米六宽,两米八高
前后檐三七,俩房山四八
冬暖。夏凉。
孙子就搁这儿,我们抚养
上学你母亲送,放学我负责接
这房子与泥土相连,地气重
孩子不爱闹毛病。
我们腿脚都利索,但不愿踏进你的楼房
实在不忍心那个布袋套在鞋子上
去一趟,连印痕
都不曾留下




正月十五的雪

一切都似乎有了征兆。
一场雪,从去年走到现在,毫无疑惑
在这样的夜里,我不太相信
对一个季节的坚持,让一个行者
再一次辽阔


是去年中秋的一块乌云,遮住你的心情吗
你准备了马匹,独自走完漂泊的冬天
黑暗中你拖延的行程,一直到今天,才亮堂起来
注定有一树梨花
提前开放。注定有故乡的青草
埋在雪地里


一路废话
  

王长岭给中山的老板驾驶夜行大巴
本来患有嗜睡的慢性病
每到凌晨两点就准时发作
这时他身边的媳妇会准时醒来
粗糙的大嗓门便开始唠叨个没完
譬如叨咕星光洒在路上,像她年轻时穿过的小花袄
譬如叨咕吝啬的工资,如何如何涨得慢
譬如叨咕月光拐弯过后就直了,而山路弯弯
譬如小河儿缓一些
譬如柳林静一些
譬如水流慢一些
路,就会伸长

发表于 2010-11-8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恭贺凡修老师,同时祝您在诗歌的路上越走越远!
身在泥潭心在泥潭,看见的也是泥潭!
身在泥潭,心如鸿皓,看见的将是九万里广博大地
发表于 2010-1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什么都可以交出。唯独
这所老房子,不能给你

——就在这儿养老啦
这是当年你母亲我俩
脱了六天泥坯,偷大队十五棵柳树
自家稻草,自家高粱秫秸,自家高粱米饭
请四人帮工建起来的:
九米六长,五米六宽,两米八高
前后檐三七,俩房山四八
冬暖。夏凉。
孙子就搁这儿,我们抚养
上学你母亲送,放学我负责接
这房子与泥土相连,地气重
孩子不爱闹毛病。
我们腿脚都利索,但不愿踏进你的楼房
实在不忍心那个布袋套在鞋子上
去一趟,连印痕都不曾留下


咳 儿女那干净的地板 其实是用父母缓慢下来的泪擦净的
匿名  发表于 2011-4-9 12:40 | 来自内蒙古
辽都走笔
  在巴林草原的深处,碧草青青,乌尔吉沐沦河从这里缓缓流过。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牛羊肥壮。就在这里,辽代的都城上京静静地躺在之下,听着历史的涛声。
  大辽皇都——上京临潢府故地巴林左旗历史久远,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遗迹。旗内有古文化遗址273处,其中辽文化遗址最多,计18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林东镇南有中外驰名的辽上京古城址,气势雄伟的古城残垣保存完好,城内有石人一躯,巍然屹立;古城址南北各有辽塔一座,北塔在林东镇西北部高阜之地,今已辟为街心公园。南塔为八角七檐空心式结构,塔身中部镶嵌飞天、菩萨等石刻像,造型优美生动,具有典型的辽代风格,林东西北25公里有辽代祖州、祖陵遗址,其周围群山秀丽,林木葱郁,辽代著名的液泉、黎谷就在此地;林东正南的阿尔善山下,有闻名中外的辽代石窟寺——真寂之寺,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桃石山风景奇特,堪称塞北一绝;林东北35公里的洞山有辽代平顶山云门寺遗址,其山云托雾漫,景色迷人。山下即洞山果园,春天花香四溢,秋季果满枝头。旗内自然风光美丽怡人,十八罗汉山的松涛鹿鸣,老爷洞的奇洞怪石,石棚沟的草原风情,沙那水库的碧波鱼跃,这些都是人们观赏塞外风光、领略辽文化和体验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
  辽上京是辽代的都城,它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座京城。辽上京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旗府所在地——林东镇南,处于乌尔吉沐沦河和沙里河的交汇处。辽上京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的创业之地,《辽史?地理志》记载这里:“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公元908年,当时耶律阿保机的宴寝之所号称“龙眉宫”。公元908年11月作为契丹大汗的耶律阿保机在龙眉宫附近修建了第一座建筑“明王楼”。公元912 年,为安置南征携归的五十多名僧人,建天雄寺。契丹建国前,上京之地史称西楼,当时这里城池很少,仅有龙眉宫和明王楼。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在建国称帝的第三年任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开始兴建皇都。相继起城郭、孔庙、佛寺和道观,并定名为皇都。公元926年,阿保机平渤海归死于途中,他的二儿子耶律德光继位称太宗。太宗当朝,继续大规模地“展郛郭、建宫室、起衙殿”,到公元930年在皇都内先后建起开皇、宣政、安德、五銮等四大殿和部分寺庙及后妃宅院。公元931年,太宗又下诏扩修京城,“御制太祖建国碑”太祖庙、菩萨堂又相继起于皇都。公元938年,辽灭后唐获取燕云十六州后,国势日盛。太宗耶律德光下诏改国号为“大辽”,改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辽王朝鼎盛时期,统辖五京六府,156个州军城,209个县,有部族52个,属国60个。
  辽上京遗址以其规模宏伟、文化内涵丰厚而享誉国内外。
  “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壮矣。”辽上京作为大辽皇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百余年。公元1120年被金兵攻占,金初乃袭辽制,称上京临潢府。公元1138年,取消上京称号,只称临潢府,公元1150年,为临潢路都转司,1153年置临潢提刑司掌管一方刑狱。元代,成为蒙古族游牧之地。城池废弃。辽上京建于辽,衰于金而废于元,直到清代数百年湮没无闻。公元1846年,蒙古族史学家张穆来巴林左旗辽上京故地踏查山川水系,在其巨著《蒙古游牧记》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辽上京地理方位。其后东北地理历史学家曹廷杰,在《东三省地图说》中,初步认定社会上称为“波罗城”即临潢府。1912年和1920年,林西天主教神甫比利时人闵宣化,两次来辽上京故地进行考古调查,写成《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一书,利用考古学方法明确判定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一华里,当时称为“波罗城”的古城址即是《辽史?地理志》所说的辽代上京故城所在。新中国建立后,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和赤峰市、巴林左旗文物考古工作者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对辽上京考试地进行了数次调查、勘探,获得了大量考古资料。1961年3月4日,国务院确定辽上京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贾洲杰、李作智、陆思贤、盖山林、潘行荣、张郁等六人在辽上京遗址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铲探调查,基本上弄清了辽上京的街道布局、形制规范和建设遗存。1973年辽宁省文物普查工作队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建立了文物档案。1983年在赤峰召开的首届辽金史研讨会上,内蒙古考古队李作智首次公布了辽上京勘查报告
  1994年内蒙古考古队公开发表了由张郁执笔完成的《1962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对皇城的城墙结构、街道布局、城中及大内的建筑遗存和勘查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附绘了《皇城遗址地貌现状图》。
  依据内蒙古考古队1962年的勘查成果,得知辽上京遗址的布局情况。辽上京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多数遗址至今仍暴露在地表。有二城,南曰汉城,北曰皇城。两城相连作日字形。两城周长25华里,其中皇城城墙周长6398米。皇城为契丹统治者起居和殿衙之所。有四门,“东曰安东,西曰大顺,南曰乾德,北曰拱辰。”今大顺门无存,其余之门址皆有废墟。皇城门外有瓮城,“城高三丈,有楼橹。”今皇城残干墙高四至六米不等,存楼橹(马面)43个。皇城由内城和外城(即大内)组成。大内在皇城正中偏北高台上,内有开皇、宣政、五鸾等殿址。大内南门曰承天门,上有楼阁。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承天门迤南有“正南街”和“龙寺街”,是为大内的外城。其建筑遗址颇多,据《辽史?地理志》载:“正南街东,留守寺衙,次盐铁司,海外侨胞南门、龙寺街。南为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又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寺内建断腕楼)。又西南安国寺,寺东齐天皇后故宅,其东有元妃宅。其南侧圣尼寺,绫锦院、省寺、曲院、赡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夭雄寺相对。”皆有遗迹所寻。正南街南通汉城,间有小巷相连,组成不甚规则的近似井字形街道。街道铺以碎石,两旁设有排水沟。
  汉城在皇城以南,为汉人及外来商贾居住之处,“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据《辽史?地理志》载,汉城内除设有上京临潢府所辖之县外,还设有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节,驿西福先寺。
  皇城内存石刻观音像一躯,红砂岩雕成,高4、2米,石刻观音长脸高冠,颈带璎珞,双手横于胸前,捧有宝瓶,身着薄衣绦带,带尾垂于足上,赤足,双足踏于覆莲之上,挺拔秀美。今虽然头首已佚,仍颇具艺术价值。上京南北山丘各存一塔,南塔华美壮观,为八角七檐空心式,塔高25米,塔体各面皆嵌有佛像、飞天等石质浮雕。在塔身西南隅的两侧,有一尊道教人物,该像为束发高冠,三络长髯,着开领长衫,长裙曳地,屈膝坐于高台之上,双足各踏一朵祥云,左手按在左膝上,右手抬至胸部,做双剑指。佛塔之上镶嵌道教人物,这是辽上京南塔一大特点,也为辽朝道释二教并存留下了最好的例证。北塔为六角五层密檐式砖塔,高15米,塔体六边形,塔座每边长2.4米。千年古塔,站在风雨中,任风吹雨打,昂然耸立,面对有情的山水和无情的岁月,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辽上京遗址的调查、勘探等考古研究成果,不但为研究辽史提供了依据,而且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辽上京遗址、建设大遗址公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上京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                                
  1998年,朱总理在视察赤峰时指出:赤峰地区是辽文化的故乡,应当在文物保护的同时,积极发展有特色的文物旅游事业。2000年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等专程到辽上京进行文物调研,提出了要在保护好辽上京遗址的同时,加强对辽代都城的开发和利用,把辽上京建设成辽代都城展示园区。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辽上京遗址又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保护利用15个项目之一。不久,专家们聚集在北京,专门就辽上京保护和利用展开座谈。近几年,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和友人都前来辽都观光考察,进行学术交流或者是商贸洽谈。面对千年古都,人们在思考着……
  古城墙不语,护城河水在默默地流,或许,开发利用的机遇已经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古城……                  
  站在这千年古塔下面,历史的风情扑面而来。
  远视,青山依旧;远眺,小城入画。
  抚摩着辽代的青砖,如同拉着历史老人的手;坐在塔下,静静地思索仿佛听一位老人在讲着一段故事。
  契丹,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历尽千辛万苦,游牧、征战、讨伐,创立基业,成就了一个民族的辉煌。                                    
  那位骑着白马的青年,在草原河溯流而上,哼着小调;
  那位驾着青牛车的姑娘,挥动牧鞭,唱着情歌。
  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成为千古传说。
  浪漫。悠悠岁月,总是把苦难演绎成美丽,让人仔细咀嚼。                                    
  辽王朝,与五代共始,和北宋同终。
  澶渊之盟,和平之雨浇灌出繁荣之花。
  七块石板构成的石屋,成为千古之谜。
  辽墓壁画的辉煌,依然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强大。
  辽塔不语。草原河汩汩流淌。                                    
  直指苍天,把辉煌和衰败都当成一支歌,辽塔在风雨中默默吟唱。沉睡千年的契丹女,她的神秘面纱被现代人揭开,但墓志上的契丹大字和小字,又有谁能完全破译?
  只有岁月,只有历史,才会注解,才会诠释。
(李富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记者)
发表于 2011-4-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虽然没有听过楼主的讲诗,但祝贺楼主哦~~

锦山属喀喇沁旗~
发表于 2011-4-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