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2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前言
我的老战友、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武宏同志的回忆录《军旅生涯》一书即将付梓。该书出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但能够让我们系统地了解武宏同志战斗一生的风采;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那种艰难困苦、牺牲精神和不畏强暴、敢于同外来侵略者拼搏到底的坚强决心;同时从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在和平时期,工程兵部队为修建大型国防工程所付出的艰辛及贡献。
1938年,党派我到冀东军区任司令员,领导和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那时,我就知道有个红小鬼出身的武宏。革命胜利后,辗转多年,我们又都到北京工作,相互接触的就多了,彼此更加深了认识。
我所知道的武宏,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冀东(北京纵东,唐山、锦州以西,天津以北,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人民特别是在宁河县人民的心目中,武宏是一个英雄。他在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年长一些的冀东老百姓都能说上几段。至今还流传着“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顺口溜。
武宏是个苦孩子,少年时代他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幼小时因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3个哥哥艰难度日。9岁时,家乡遭蝗虫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生活更加困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母亲忍痛将其卖到咸阳城南村的地主冯老七家。在冯老七家,他每日起早贪黑地干活,稍有不慎,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倔强的武宏因忍受不了冯老七的折磨,13岁时,曾偷偷跑到咸阳西北的贺村给人家扛小活,但还是被冯老七抓了回去。苦水中泡大的武宏,一心想逃离这个令他苦不堪言的冯老七家。
1937年初,14岁的武宏终于等来了机会。在这年冬季的一个大冷天里,武宏到野外割枯草,适逢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从此路过。红军战士发现他一个人在大冬天里还在野地里割草,就主动上前问寒问暖。武宏看到这些头戴八角帽、红五星,身穿粗布衣,既威武又和气的红军战士,鼓起勇气要求参加他们的队伍,并说:“我想吃粮,不愿再给地主扛活了,太受罪。”红军战士看他是个苦孩子,收留了他,将他安排在警卫连当一名警卫战士。从此武宏脱离了苦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革命队伍里,武宏如鱼得水,茁壮成长。1938年8月,才15岁的武宏就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一个红小鬼成长为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战士。在之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武宏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武宏随八路军一二0师宋(时轮)邓(华)支队向冀东挺进,在敌后根据地打游击。武宏年龄虽小,但他胆大心细,机智灵活,骁勇善战,脑子也很好使。他先后参加了在延庆县二道河子突围、平谷县耳东山突围、玉田县大现渠伏击日寇战斗、蓟县十棵树突围、八间房突围、窝洛沽偷袭战、黄土坎战斗、白官屯突围、蓟玉遵破交战、胡家楼反击战、攻打下仓镇、八里庄伏击战、冀东赵各庄歼敌等无数次的险战、恶仗。战斗中,他所带的班、排、连总是担任最关键、最危险的突击和攻坚任务。
在担任抗日游击队队长期间,他克服文化低的困难,在战友的帮助下积极学习,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不仅积累了攻坚战、游击战的战斗经验,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而且促进了革命人生观的形成。为了民族的解放,革命的胜利,他不避艰险,视死如归。他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不仅影响和感召了一大批当地的热血青年和群众参军支前,也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器重和信任,更为他在冀东一带独立开辟根据地,独立组织并完成作战任务,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奠定了基础。
人民热爱他、敬佩他,但敌人痛I限他、害怕他。有的敌人一闻武宏大名,便胆战心惊,更有胆小的敌人听说武宏来了,吓得尿了裤裆。当时,在敌人的队伍中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宁受三年穷,也别遇见大武宏。”可见,武宏在敌人的眼里是多么的可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防止假抗日、真反共的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毛泽东主席发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指示。1945年9月,冀东军区十八军分区根据毛主席指示发起了收复宝坻城的战斗。武宏率分区特务连冲锋陷阵,敢打敢拼,击毙了伪县长刘益璞和伪县党部书记长王西尧,俘敌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战后,武宏升任营长。10月,升任热中纵队二十四旅七。团副团长的武宏,离开冀东,奔赴东北战场。1946年春,武宏又奉命回冀东第十八军分区组建宁河支队,开辟解放区。
在宁河,他率组织上给他调拨的13个人,几十条破枪,深入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扩编部队。期间,他边战斗、边扩编,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武宏率领宁河支队进行了数十次的大小战斗,消灭国民党军数千人,支队也发展到1300多人。袭芦台、捣毁敌变电所,火烧敌船队、夜袭美军弹药库、打北塘、打伙会、活捉宋宝林、袭盐警,都是他在这个时期独立指挥战斗的杰作。特别是袭击美军弹药库一战,对国民党军和美军震动很大。天津《大公报》曾以《新河美军又遭攻击、共军抢军火库,一度恶战》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报道中说:“共军武宏部队约数百人,携带迫击炮4门,于4日(1947年4月4日)晚11时许突向新河西北二:道桥之美军陆战队弹药库袭击,”造成“两大火药库爆炸,炸声震动离塘沽30里之外的天津市”。战后,美军陆战队,连同其在华北的中将司令官何华德被美国国会召回,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
1947年9月,宁河支队改编为冀东军区十五军分区警备一团,武宏任团长。之后,武宏率团参加了武清战斗、京津破交战、亮甲店、北孙庄战斗,消灭国民党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2000余人,被冀东军区授予“大功团”称号。
1948年1月之后,武宏率领他的团队在冀东军区、华北军区的领导下,参加了攻打保定、解放新保安、战太原、解放兰州、进军大西北和宁夏剿匪等战役、战斗。1951年率部入朝参战,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953年10月回国后,武宏先后任一九四师副师长、一九五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1961年一九五师改隶工程兵建制,继续任师长,担负某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他带领部队发扬战争年代那种能征善战的战斗作风,学理论,钻技术,探索经验,努力提高工效,圆满完成了任务。
1969年,武宏调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70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1975年任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期间,他参与勘察、定点并组织指挥完成了另两个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及天安门城楼的翻修,贵州机场、首都机场、天津机场、毛主席纪念堂的施工建设。
武宏还是一个具有经济头脑的军事领导干部。在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调剂部队生活,他在天津塘沽盐碱滩上办起了农场,在部队驻地白手起家办了纺织厂,不但改善了部队生活,还支援了国家建设。
武宏同志在战争年代受了6次伤,落下残疾,但他一直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晚年的武宏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烁,保持着当年战争年代的那种气质,那种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
《军旅生涯》是一本好书,故事跌宕起伏,很吸引人,语言也很流畅,通俗易懂。该书不但有史料价值,也很有教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