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142|回复: 4

《军旅生涯——武宏回忆录》简介【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9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军旅生涯——武宏回忆录




目录



冀东有个“大武宏”
写在前面

第一章  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挺进冀东
打游击的炸药厂
八间房突围
激战窝洛沽
黄土坎战斗
白官屯突围
过封锁沟种公路田
激战胡家楼
八里庄伏击战
攻打下仓镇
“和平”端炮楼
赵各庄歼敌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
攻克宝坻城
组建宁河支队
打伙会
活捉五个美国兵
夜袭美军弹药库
蓟运河边的战斗
还车
“蹲门打狗”袭盐警
活捉宋宝林
武清战役
丰南县破交歼敌
亮甲店战斗
打北塘是渔民的心愿
战三河攻梭草
大小官头战斗
战斗在八达岭
攻打新保安
屁股向东又向西
在平津战役中
会战太原
激战三关口,第六次负伤
千里追歼逃敌
解放兰州,衔伤请命
平罗休整
贺兰山剿匪与一只白天鹅
把土匪消灭净

第三章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开赴战场
初战临津江
向南挺进
五龙洞之战
血战金谷里
坚守国赐峰
开城保卫战
战场以外
新的岗位
凯旋回国

第四章  和平年代的国防建设
自己动手建营房
学习再学习
转入工程兵
建农场度灾荒
探索经验,提高工效
开源节流勤俭施工
又一个硬仗
架桥,我们和时间赛跑
白手起家办工厂
奉命勘察某大型国防工程

第五章  夕阳无限好
心系老区,关心下一代
井冈山上话传统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
观摩中俄联合军事演习
结束语:不忘过去继往开来

附录
忆田心同志
忆白虹同志
难忘宁河
武宏简历
后记


来源:http://www.bookuu.com/kgsm/ts/2007/05/01/1105396.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前言


    我的老战友、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武宏同志的回忆录《军旅生涯》一书即将付梓。该书出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但能够让我们系统地了解武宏同志战斗一生的风采;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那种艰难困苦、牺牲精神和不畏强暴、敢于同外来侵略者拼搏到底的坚强决心;同时从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在和平时期,工程兵部队为修建大型国防工程所付出的艰辛及贡献。
    1938年,党派我到冀东军区任司令员,领导和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那时,我就知道有个红小鬼出身的武宏。革命胜利后,辗转多年,我们又都到北京工作,相互接触的就多了,彼此更加深了认识。
    我所知道的武宏,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冀东(北京纵东,唐山、锦州以西,天津以北,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人民特别是在宁河县人民的心目中,武宏是一个英雄。他在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年长一些的冀东老百姓都能说上几段。至今还流传着“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顺口溜。
    武宏是个苦孩子,少年时代他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幼小时因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3个哥哥艰难度日。9岁时,家乡遭蝗虫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生活更加困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母亲忍痛将其卖到咸阳城南村的地主冯老七家。在冯老七家,他每日起早贪黑地干活,稍有不慎,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倔强的武宏因忍受不了冯老七的折磨,13岁时,曾偷偷跑到咸阳西北的贺村给人家扛小活,但还是被冯老七抓了回去。苦水中泡大的武宏,一心想逃离这个令他苦不堪言的冯老七家。
    1937年初,14岁的武宏终于等来了机会。在这年冬季的一个大冷天里,武宏到野外割枯草,适逢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从此路过。红军战士发现他一个人在大冬天里还在野地里割草,就主动上前问寒问暖。武宏看到这些头戴八角帽、红五星,身穿粗布衣,既威武又和气的红军战士,鼓起勇气要求参加他们的队伍,并说:“我想吃粮,不愿再给地主扛活了,太受罪。”红军战士看他是个苦孩子,收留了他,将他安排在警卫连当一名警卫战士。从此武宏脱离了苦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革命队伍里,武宏如鱼得水,茁壮成长。1938年8月,才15岁的武宏就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一个红小鬼成长为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战士。在之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武宏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武宏随八路军一二0师宋(时轮)邓(华)支队向冀东挺进,在敌后根据地打游击。武宏年龄虽小,但他胆大心细,机智灵活,骁勇善战,脑子也很好使。他先后参加了在延庆县二道河子突围、平谷县耳东山突围、玉田县大现渠伏击日寇战斗、蓟县十棵树突围、八间房突围、窝洛沽偷袭战、黄土坎战斗、白官屯突围、蓟玉遵破交战、胡家楼反击战、攻打下仓镇、八里庄伏击战、冀东赵各庄歼敌等无数次的险战、恶仗。战斗中,他所带的班、排、连总是担任最关键、最危险的突击和攻坚任务。
    在担任抗日游击队队长期间,他克服文化低的困难,在战友的帮助下积极学习,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不仅积累了攻坚战、游击战的战斗经验,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而且促进了革命人生观的形成。为了民族的解放,革命的胜利,他不避艰险,视死如归。他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不仅影响和感召了一大批当地的热血青年和群众参军支前,也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器重和信任,更为他在冀东一带独立开辟根据地,独立组织并完成作战任务,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奠定了基础。
    人民热爱他、敬佩他,但敌人痛I限他、害怕他。有的敌人一闻武宏大名,便胆战心惊,更有胆小的敌人听说武宏来了,吓得尿了裤裆。当时,在敌人的队伍中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宁受三年穷,也别遇见大武宏。”可见,武宏在敌人的眼里是多么的可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防止假抗日、真反共的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毛泽东主席发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指示。1945年9月,冀东军区十八军分区根据毛主席指示发起了收复宝坻城的战斗。武宏率分区特务连冲锋陷阵,敢打敢拼,击毙了伪县长刘益璞和伪县党部书记长王西尧,俘敌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战后,武宏升任营长。10月,升任热中纵队二十四旅七。团副团长的武宏,离开冀东,奔赴东北战场。1946年春,武宏又奉命回冀东第十八军分区组建宁河支队,开辟解放区。
    在宁河,他率组织上给他调拨的13个人,几十条破枪,深入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扩编部队。期间,他边战斗、边扩编,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武宏率领宁河支队进行了数十次的大小战斗,消灭国民党军数千人,支队也发展到1300多人。袭芦台、捣毁敌变电所,火烧敌船队、夜袭美军弹药库、打北塘、打伙会、活捉宋宝林、袭盐警,都是他在这个时期独立指挥战斗的杰作。特别是袭击美军弹药库一战,对国民党军和美军震动很大。天津《大公报》曾以《新河美军又遭攻击、共军抢军火库,一度恶战》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报道中说:“共军武宏部队约数百人,携带迫击炮4门,于4日(1947年4月4日)晚11时许突向新河西北二:道桥之美军陆战队弹药库袭击,”造成“两大火药库爆炸,炸声震动离塘沽30里之外的天津市”。战后,美军陆战队,连同其在华北的中将司令官何华德被美国国会召回,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
    1947年9月,宁河支队改编为冀东军区十五军分区警备一团,武宏任团长。之后,武宏率团参加了武清战斗、京津破交战、亮甲店、北孙庄战斗,消灭国民党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2000余人,被冀东军区授予“大功团”称号。
    1948年1月之后,武宏率领他的团队在冀东军区、华北军区的领导下,参加了攻打保定、解放新保安、战太原、解放兰州、进军大西北和宁夏剿匪等战役、战斗。1951年率部入朝参战,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953年10月回国后,武宏先后任一九四师副师长、一九五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1961年一九五师改隶工程兵建制,继续任师长,担负某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他带领部队发扬战争年代那种能征善战的战斗作风,学理论,钻技术,探索经验,努力提高工效,圆满完成了任务。
    1969年,武宏调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70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1975年任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期间,他参与勘察、定点并组织指挥完成了另两个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及天安门城楼的翻修,贵州机场、首都机场、天津机场、毛主席纪念堂的施工建设。
    武宏还是一个具有经济头脑的军事领导干部。在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调剂部队生活,他在天津塘沽盐碱滩上办起了农场,在部队驻地白手起家办了纺织厂,不但改善了部队生活,还支援了国家建设。
    武宏同志在战争年代受了6次伤,落下残疾,但他一直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晚年的武宏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烁,保持着当年战争年代的那种气质,那种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
    《军旅生涯》是一本好书,故事跌宕起伏,很吸引人,语言也很流畅,通俗易懂。该书不但有史料价值,也很有教育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后记


    我于1937年初,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之际入伍,至今已近70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打过不少仗,也遇过许多事。常有老首长、老战友、老部下建议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一方面留存些史料,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传统教育的教材。我觉得他们的建议有道理,便在离休后开始动笔。
    经过多年努力,讲述我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录《军旅生涯》终于完稿了。我要向协助我撰写回忆录的董铁志、陈光祥、王晓建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打印文稿付出辛勤劳动的谢巧玲、吴洁同志表示真挚的谢意。另外,也要向热情支持我出书的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第三管理处、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首长秘书室、总参工程兵防护工程研究所、总参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六一九七五部队天津农场等单位,以及马继东、刘光本、张志岐、郭学武、苏呈国、戴津汉等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
    十几年前,我记叙自己在冀东地区战斗经历的二十几篇回忆文章,曾以《冀东烽烟》、为书名,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当时,我的几位老首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题写了书名,司法部老部长李运昌同志题了词,北京市市长焦若愚同志作了序,使得那本书增色不少。这一次出版《军旅生涯》,我仍将他们的题签、题词和序言敢在书首,我永远忘不了老首长们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加之我年事已高,手头资料又有限,这本回忆录中也许会有一些遗漏或不准确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指正。
    此外,《和平年代的国防建设》这一章里,由于我从事的工作大都涉及一些国防工程,没有敞开写,亦请读者谅解。

    武  宏  

    2006年8月30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渭城方志之武宏生平


武宏同志,192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司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父,跟随母亲、三个哥哥在家务农。9岁那年,家乡遭蝗虫灾害,庄稼颗粒无收,家境更加困顿,被母亲卖到邻村南贺村冯老七家干活。从此,每日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吃穿极差,且动辄挨打受骂。因不堪虐待,曾私自逃逸,到几十里外村庄上替人当长工。后被冯家找回,遭到一顿严厉责骂。从责骂中,他方知自己是被冯家用30块大洋买来干活的。这一遭遇在幼小的武宏心中埋下了屈辱和仇恨。1937年1月的一天,武宏正在地里割草,遇上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路过,看到这支头戴红五星,衣着朴素,待人可亲的队伍,顿时激起他参军当兵的热望。于是没有通知家人,就自作主张,参加了红军队伍,当年武宏14岁。人虽然年纪小,但个头大,性格倔强,能吃苦,明白事理,工作积极负责,进步很快。1938年8月才15岁的武宏就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开始了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武宏同志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司号长、游击队长、管理员、游击中队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和敌后根据地的艰险战斗环境中,武宏同志参加了延庆县二道河子突围,平谷县耳东山突围,玉田县大观渠伏击日寇战斗,蓟县十棵树突围,八间房突围、窝洛沽偷袭战、黄土坎战斗、白宫屯突围、蓟玉遵破交战,攻打下仓镇、八里庄伏击战、胡家楼反击战,冀东赵各庄歼灭战等无数次的险战、恶仗。在战斗中,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带过的班、排、连都是不屈不挠,骁勇善战,特别能战斗的一把尖刀,每次战斗都担任最关键、最危险的突击和攻坚任务,且不负重托,常能化险为夷,克敌制胜,重创敌军。在战斗中,他6次负伤,其中5次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的战斗岁月中,他克服了文化低的困难,在战友的帮助下积极学习,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不仅积累了攻坚战、游击战的战斗经验,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而且促进了革命人生观的形成,磨炼了意志、品质。为了民族的解放,革命的胜利,他不避艰险,视死如归,越战越勇,逢战都积极请缨。每次负伤,他都坚持战斗到结束。在当时艰苦的战斗环境下,既无医院、医生,也无药物治疗,仅在老百姓家养伤,且每次都不等伤口痊愈就返回部队,又主动投入战斗的行列。他的这种英勇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精神,不仅影响、感召了一大批人,赢得了所在部队的尊敬和爱戴,上级领导的热爱和信赖,还逐渐形成部队的战斗作风。这种作风也为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冀东一带独立开辟根据地,独立组织完成作战任务,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遵照党中央关于对国民党反动派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决不容许蒋介石下山摘取胜利果实的指示,1945年9月,武宏所在的特务连便在攻克宝坻城的战斗中俘虏敌军千余人,伪县长刘益璞,伪县党书记王西尧在战斗中毙命,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战斗结束,特务连扩编为特务营,下辖五个连队,武宏由连长升任营长。10月,任热中纵队二十四旅七0团副团长的武宏左赴东北战场。1 946年春,武宏又奉命回冀东十八军分区组建宁河支队。
   在宁河,他率组织给他调拔的13个人,几十条破旧杂牌枪,深入秀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扩编部队。他采取边战斗,边补充的办法,经过一年零三个月时间,组织大小战斗数十次,消灭敌军数千人,部队发展到5个连队8个区小队,1300多人。随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为配合我东北解放区的斗争,武宏同志率宁河县支队,在北宁铁路、北京至天津、塘山一线展开了夜袭芦台、南胡庄阻击战,捣毁茶淀变电所、北孙庄歼敌军一个团部和一个整营,火烧敌船队,夜袭美军弹药库、北塘战斗,打伙会,活抓宋宝林,“蹲门打狗”袭盐警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神出鬼没,机智巧妙的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打得敌人魂飞胆丧。对上述战斗,天津和冀东地区的敌伪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尤其是袭击美军弹药库一一这个美军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弹药库,对驻华美军震动很大,天津《大公报》曾以《新河美军又遭攻击,一度恶战》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报道中说:“共军武宏部队约数百人,携带迫击炮4门,于4日(1947年4月4日)晚11时许突向新河西北二道桥之美军陆军陆战队弹药库袭击”,造成两大炎药库爆炸,炸声震动离塘沽30里之外的天津市。事后不几天,美军驻华北司令便易人。这些胜利,大大提高了军威,鼓舞了部队士气,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影响。武宏也被冀东一带特别是宁河人民称“大武宏”,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大武宏”出奇制胜、勇斗顽敌的传奇故事在冀东一带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冀东乡村还流传着“大武宏,骑白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顺口溜。在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中,部队进一步发展壮大,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巩固。1947年9月,宁河县支队改编为冀东军区警备一团,武宏任团长。为配合全国性的战略反攻,武宏率警备一团参加了武清战役,京津破交战,亮甲店战斗、北孙庄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的主攻任务,大获全胜。警备一团被冀东军区授予“大功团”的光荣称号。1948年初,警备一团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五师十三团,武宏继续任团长。不久,又编入野战军第一兵团八纵独一旅六十七团(1948年底,该团编为华北二兵团八纵二十三旅六十七团;1949年1月,该团编为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0团,武宏同志均任团长),由地方武装升级为野战部队,由分散活动的游击战转变为打运动战、攻坚战为主的大兵团作战。骁勇善战的武宏率团参加了八达岭战斗、攻打保定、新保安、北平和平解放,攻打太原,解放兰州,解放西北,进军宁夏剿匪等重大战役、战斗,屡战屡胜,为解放全中国再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宏赴朝参战。在五次战役中,他敢打敢拼,勇猛穿插,率团冲过三八线,突入敌人纵深,一直打到汉城郊区,在与侧翼和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巧妙迂回,设法带部队越过重围,安全返回。在防御战期间,武宏率领全团积极向敌人反击,打死打伤敌人千余人。1 952年12月,武宏任一九四师副师长。1953年10胜利回国。1954年6月,赴华北军区第一速成中学学习文化半年。1956年12月调任一九五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57年10月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两年。1960年8月任一九五师师长。1961年9月,一九五师改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二师,归工程兵建制,武宏任师长。调工程兵后,即担负102工程这一重要的国防工程建设任务。那年冬天,下着大雪,部队离开营房开进白雪茫茫的山区。当时困难重重:一是由步兵改为技术兵种,由打仗、转为国防施工,干部、战士都面临一个由不会到会的学习、实践的转变过程;二是由营区进入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生活环境艰苦,施工任务繁重、危险,苦乐观、生死观面临新的重大考验;三是处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供应不足,部队和临时来队家属吃不饱,情绪和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受到来自各方面极“左”思潮的干扰,国防施工、农副业生产、部队管理等都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排除这些干扰,武宏同志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紧紧团结、依靠师党委一班人带领干部、战士虚心向内行求教,向书本学习,边干边学,不断总结提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推广完善来自基层的经验。施工前期,他带领少数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忍着饥饿,翻山越岭,踏遍近百平方公里、海拔一、二千公尺的群山,实地勘察,反复比较,选址、定点,参与设计。有时饿得走不动了,到老乡家买点红著充饥,渴了到山溪中喝点水。他主持提交的选址、定点方案,经总参首长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完全赞同,一次通过。施工过程中,他天天在坑道中检查、指导,掘进、被复的关键阶段,他一连几周吃住在坑道中。在他的影响下,师机关各级部门的领导,团、营的领导,都纷纷盯在作业面上,不敢懈怠。开始,单面掘进日进度1—2米。他嫌进度太慢,积极想办法搞试点。有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说,能这样下去已经不错了。但他决心大,不动摇,硬是在几个团先后试验成功了合理布点、选准打眼入角,密实装药爆破的掘进方法及科学组织、快速递浆、流水作业的被复方法,加以推广。在某国防工程施工中,创造了大跨度坑道单面日掘进8—9米,混凝土月被复由原来的100米左右达到1100多米的当时最高纪录。在后来的两个大型国防工程施工中,这纪录又被刷新,单面日掘进达11米,月汽车出碴达1万多立方米。
   为了改善部队的供应状况,武宏同志不等不靠,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动员部队大搞养猪种莱,提出每人种1 0棵瓜果、开垦3—10平方米荒地的指标,在驻地和工地开荒种粮种莱。同时,亲自到天津塘沽征荒地3万多亩,下大决心,硬是把3万多亩盐碱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继尔,又在官厅水库附近,征荒地3000多亩,大同征地100多亩,作为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年粮食收成达500多万斤,基本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养的猪还被国家调往苏联还债。后来,又与京棉三厂联系,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在官厅建起了纺纱织布厂,年纯利润当时达100多万元,不仅缓解了部队布匹供应不足的问题,还支援了兵种机关和兄弟部队。1964年,天津发生洪涝,几万亩秧苗被淹,武宏同志亲临指挥,一方面调运抽水机,一方面亲自带领部队起早贪黑地用脸盆往外舀水。那年,附近的部队农场收成大减,而五十二师的农场却获得大丰收。有一年,桑干河发洪水,官厅农场受冲,武宏同志又火速调兵遣将,亲自指挥,用3个多小时就筑起了一条挡水坝,为了保险,又接着修了第二道挡水坝。汗水换来了丰收,也招来了风言风语。有的干部甚至领导干部说:“小满秧多打粮,突出政治靠一边”,“只要宝贝秧,冲了天天读”。并反映到兵种机关。武宏同志硬是顶着困难和各种阻力、压力,坚持狠抓国防施工和农副业生产不松劲。经过数年奋斗,优质圆满地完成了某国防工程任务。在艰险的国防施工中,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锻炼、培养了部队作风和纪律,保证了部队的生活和正常的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干部走上了连、营、团、师、军的领导岗位,其中后来走上军和兵种一级领导岗位的就达10多人。
   武宏所在师经过完成繁重、艰险的某国防工程施工任务的磨炼,不仅保持和发扬了能打善战的战斗作风,而且成为工程兵部队中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技术熟练,施工效率高,突击能力强的生力军。
   1969年9月,武宏同志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70年3月,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70年9月免去他兼任的工程兵后勤部部长职务,分管作战和国防工程工作。1975年8月,工程兵领导班子重组时,又被任命为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在担任工程兵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上,除参与工程兵建设的重大决策和分管作战、国防工程建设等工作外,亲自参与勘察、定点并组织指挥完成了另外两个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及华北地区一系列国防工程及天安门城楼翻修,首都机场、天津机场、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等工程,为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武宏同志,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11月,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离休。


来源:http://www.weic.gov.cn/2008/11-6/91935.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驰骋沙场的传奇人物——武宏【转帖】


说七里海的名人,或者说从七里海走出的名人,不能不说武宏。

武宏并不是七里海边生的,但他早年曾战斗在七里海,战斗在宁河,他的很多战斗故事,就像神话般的在人们中间传颂着。至今,许多人一提起大武宏,总是情不自禁地说起那句“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民谣。一些跟他一起战斗过的人,说起大武宏,比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还神。说他用机枪射击,不是一搂机子就“嘟嘟”一梭子,常常是点射,一次只射一发,一弹击中一个敌人。要说消灭哪个敌人据点,黑夜带几个战士悄悄摸上去,将屋里屋外包围住,他机枪一端,一个踺步破门跳进去,大喝一声:“缴枪不杀”,昏睡中的敌人还没醒过梦来,就一个个成了俘虏······,像这样的传奇故事,随便一划拉,就是一把。

说起武宏从小参军,也颇具传奇色彩。武宏家住在陕西省咸阳西梁村,1923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寒人家。从7岁开始就给地主放羊。14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正月的一个大冷天,他又像往常一样,背着草筐,手拿镰刀到地里割枯草,正巧遇上路过那里在路边休息的红军,红军战士看他衣着破烂,面黄肌瘦,就亲切地跟他交谈起来。武宏看他们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对他这个穷孩子这么亲热,心想这肯定是一支好队伍,何不到部队“吃粮”去,免得在地主家挨打受骂,受苦受难。于是就壮了壮胆子,大声说:“‘吃粮’你们要不要?我不愿再给地主扛活了,吃不饱,穿不暖,太受累了。”红军战士上下打量着这个年龄不大、个头不低、面带饥色的穷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你要参军,我们要,‘吃粮’是要打仗的啊,打仗,打日本鬼子你怕不怕?”“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打仗就有可能牺牲,牺牲就是被打死了,知道吗?你怕不怕死?”武宏说:“不怕,我不怕打仗,也不怕死,你们就让我去‘吃粮’吧。”有个红军战士说:“要‘吃粮’,现在就得跟我们走,你家里人同意吗?”武宏一听他们同意自己去“吃粮”,高兴极了,顾不得回家告诉母亲,把镰刀、草筐一甩:“行”。就这样,参了军,跟着这支红军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

七里海人、宁河人认识大武宏,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新年刚过,时任热中纵队34旅70团副团长的武宏同志,奉调张家口学习。6月初回冀东后,冀东18军分区司令部即决定让他去宁河任支队长。武宏闻声而动,连他16人,将军区调拨的50条杂牌子步枪,一门小炮,3发炮弹,以及土造手榴弹,装上一辆马车,就向宁河开进了。到了宁河,第一场战斗就是在小赵庄打伏击。第一仗就毙伤国民党军20余人,俘虏90余人。接着频频出击,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队伍很快发展到几百人。每次战斗,武宏都是一马当先,挺身而出。打汉沽盐警,袭击塘沽美军,破坏敌人交通线,火烧伪县长船队······,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群众扬眉吐气,大武宏的名字威振一方。

仗越打越大,越打越精。有一场战斗,连美国国会都吃惊不小。那是在1946年4月。日本投降后,美军在塘沽新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火库,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加强师中将司令官何华德负责。为了给美国佬以沉重打击,武宏先是派小分队两次潜入弹药库做侦察性袭击,继而率支队3个连设伏。2连包围新河镇伪警察局,1连、3连攻入弹药库大院,按预定方案将汽油泼在库房上并点上火,大火熊熊燃烧,引爆了弹药。这次战斗,不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消灭了60多个美伪军。美国国会震惊了,撤了何华德的职,把陆战师也调回美国去了。天津《大公报》以“新河美军又遭攻击,共军抢军火库,一度恶战”通栏双引大标题报道了武宏率宁河支队强袭美军设在塘沽新河弹药库的消息。消息开头写着:“共军武宏部队数百人,携带迫击炮4门,于4日晚11时许突向新河西北二道桥之美军陆战队弹药库袭击”,“两大火药库爆炸,炸声震动离塘沽三十多里之天津市。”从这条消息中也可看出,那场战斗是多么漂亮了。

武宏“火烧敌船”一仗,直到现在好多上年纪的人仍记忆犹新。那是在1947年秋天。侦察员报告,伪宁河县长兼保安队长王绍鹏亲率300余人,在南淮淀抢了大批粮食、鸡鸭和芦苇,用抢来的上百条船,准备沿金钟河运往天津。王绍鹏是河北雄县人,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兼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外甥,他依仗权势,非常狂妄,一再扬言:“宁河有我王绍鹏,就没有你大武宏”。武宏得到这一信息,迅速集结部队,在暮色苍茫中,从七里海东岸的桐城向南疾进,到达七里海南岸的金钟河,在赤碱滩(赤土村)发现了敌船。武宏率部跑步向东展开,步抢、机枪、手榴弹一齐向敌船开火,芦苇船当即起火,几里路长的火光映着河水,像一条大火龙,敌人慌乱不堪,有的往水里跳,有的向岸上爬。此战俘敌200余人,缴获小炮3门,轻机枪10挺,长短枪200来支,伪县长王绍鹏当场被击毙。宁河群众把这次战况编成了《火烧敌战船》的快板书,后来还编成了戏。

武宏在军旅生涯中,打的大大小小战斗不计其数。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他出生入死,两救焦书记(焦若愚,时任冀东地委书记兼专员,建国后任北京市长);驰骋冀东(蓟、武、玉、宝、宁一带),横扫敌伪如卷席;聚歼“王牌”军,攻克新保安;攻如猛虎,六次挂彩激战三关口;衔伤请命,一举解放兰州城;入朝参战,大功铸成受(兵团)表彰。武宏是我军高级将领,曾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是开国上将陈士榘),长期战斗在国防工程建设第一线,为工程兵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国防工程建设,呕心沥血,做出重要贡献。

武宏离休后,酷爱读书与写作。他有一种欲望,就是希望将自己的经历串结成书,以激励后人。于是埋头写作,陆续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三十多篇,受到当年的老领导李运昌、焦若愚的赞赏。杨得志总参谋长专门为他的集子《冀东烽烟》题写了书名。他还喜爱书法,经常挥毫泼墨,抒发情感,《百名将军书法集》、《百名司令员书法集》等都有他的墨宝。

武宏一直怀念在七里海、在宁河的战斗岁月,对七里海人,对宁河人民有着深厚感情。近几年,我几次和县电视台同志找武宏同志拍专题片,请他讲述在宁河的战斗经历。他总是侃侃而谈,往事历历在目。如今武宏同志已是80多岁高龄了,但他背不驼,腰不弯,言谈豪爽,声如洪钟。他配有专车,但很少坐车出行,经常以步代车,走起路来仍像年轻人一样。这让人感到这位老将军依然还是那种“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气魄,真可谓英雄不减当年啊!


来源:http://www.qilihai.gov.cn/bencandy.php?fid=14&id=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