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浪漫 从欧阳修《秋声赋》的苍凉、《红楼梦》“黛玉葬花”的凄婉;到鉴湖女侠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壮,再到峻青《秋色赋》对秋的盛赞,现代的人们似乎已经从悲秋的情绪中走出,更多地感悟到秋的成熟和灿烂。昨天网上一位网友说自己看了欧老的《秋声赋》悲秋情绪顿生,于是找来峻老的《秋色赋》一读,悲情才得以舒缓,我们不禁对网络时代散文的实用性心生感叹。正值深秋时节,历来又有许多秋的话题,我们不妨多说几句,以期与同龄朋友交流共勉。 人们总是习惯于借景抒情,更爱陶醉于情景交融,皆因人类有此联想之本能。古人更把情感变化与季节更迭紧密联系,甚至处决人犯这样的重大国事都讲究天人合一,绝不在春夏万物生发季节行刑,而要到霜降之后才开刀问斩。传统文化本就赋予了秋一种悲的色调。难怪峻青爷爷之前,人们很少谈及秋的别样性格特点。于是,在万物萧条、百花凋零的秋季,又有传统的悲秋文化做熏染,人们此时想不悲都难。 但万事皆有例外。难道在秋天甚至冬天就没有洞房花烛、金榜提名?难道本该秋天喜得贵子,却非要等到来年春天?在这皆大欢喜面前,秋本身所带有的一点悲凉,恐怕早被喜庆的气氛冲得烟消云散。尤其是现代经济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商业、事业、就业机会转瞬即逝,不及时抓住就可能永不再来。谁还来得及讲究天人合一,顾忌什么春夏秋冬?何时成就了、何时收获了都是人生美好的春天。 再反过来看,难道春天就不失业?夏天就不破产?生发的季节照样有不幸的事发生,同一时刻有人在遭罪,也有人在过年,这就是现实而又残酷的客观自然。它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怨不得老天不长眼。就算一家亲哥俩,染布匠的老大染了布要洒需要睛天,做伞匠的老二做了伞要卖喜欢阴天,你让老天怎么办?就说秋天,那么多人以前只看到它悲情的一面,峻老却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发现它的成熟之美并大加称赞,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秋的偏见。可见情绪可以调控,秋天同样可以保持乐观。 而今天,难道我们就不能发现或赋予秋另一个性格特征——浪漫? 君不见,时值深秋,公园里一片片的菊花、路旁一簇簇的扫帚莲,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卉仍在竟相开放、争芳斗艳?浪漫景色显而易见,谁说秋天只有百花凋零、凄凄惨惨? 君不见,山坡上绿色即将裉去,寒流尚未到来之前,秋却不甘寂寞,适时把它们染成满山遍野的红色、紫色,一改从前秋色枯黄的单调,其浪漫情怀可见一斑! 君不闻秋虫们正在为一年辛勤劳做暂告一段落而尽情高歌?为一年的成长和收获而欢呼庆贺?那阵势、那效果不亚于宏大的交响乐队,谁说他们在为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而唱挽歌? 君不见,许多离岗的老同志很快有了第二职业;而接送学生大军中的爷爷奶奶们,在完成任务后,时而打打麻将天九、时而伺弄犬鸟花草,他们老有所为、忙中得乐,工作虽退居二线,却坚守在家庭生活的第一线,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君不见,清秋的早晨天刚擦亮,公园的“老年合唱团”已开始高唱《最美不过夕阳红》;古稀老人在地砖上以水代墨尽情挥毫,还有的从容打着太极拳,谁说人生的秋天缺少浪漫? 君不见,“QQ高级查找”里四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网名,哪个不是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谁说浪漫就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就该主动靠边站? 既然我们习惯把人生和情感寄托于季节,那么,我们不妨赋予每个季节以浪漫——当然也包括秋天。因为漫长人生不可能总是收获,世事沧桑我们难免会生伤感。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失是得,我们可以有一点保持不变——那就是浪漫。拥有浪漫,身患绝症仍有对酒当歌的豪情;志士仁人,能在刑场上举行婚礼,这难道仅仅是别开生面? 人老莫过心死。我的情绪我做主,何必过多的受季节或年龄的感染?提几句话或者能与各位共勉:无论是在秋的季节,还是真的步入了生命的秋天,只要我们不放弃浪漫,生活就会充满激情而不会厌倦,人生四季都将是永恒的春天! 跋 于2010年秋(这是我的一位法官朋友的散文,发此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