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2809|回复: 7

传奇人物“大武宏”-- 访原中央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武宏【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大武宏”果然名副其实,站在记者面前的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虽然已有82岁高龄,但将近1.90米的身高依旧挺拔,只是洋溢在他脸颊上的和蔼的微笑,无论如何无法与当年咤叱风云让日伪闻风丧胆的壮士联系起来。
当年红小鬼
1937年初,14岁的武宏在凛烈的寒风中给地主家割草,路上,他看到了由此经过的红军队伍,由于个头高,被部队首长相中,他扔下了手中的砍柴刀,没有与家人打招呼,就从军奔赴抗日前线了。
他先是被编到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当战士,“七七”事变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他到师部电台当通讯员。1938年春天,调八路军4纵队(即宋时伦、邓华支队),任36大队通讯排副排长,部队东渡黄河,进入平西,继而向冀东挺进,从赵家蓬一带通过日伪军封锁线,在四海镇(今属北京市延庆县)被日军包围,武宏在冲杀中被敌人的机枪扫射,左腿中了4弹。
1939年4月,身为司号班长的武宏在盘山一带参加了对沟河敌据点的攻击,全歼30多名日伪,报了四海之仇。
英雄气概”
1939年9月,冀东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十三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包森为副司令员,他们对武宏都非常器重。李运昌曾说:“在武宏身上可以看到包森同志英勇果敢,奋勇杀敌的气概”。武宏谈及包森在1942年遵化野户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情景时,也总是对老首长非常地怀念和惋惜。
1941年,武宏被调到河北蓟县抗日游击队当队长,因日寇疯狂“扫荡”,部队战斗频繁,弹药奇缺,领导上又把他调到冀东十三军分区炸药厂当管理员。1943年,武宏调任香(河)武(清)宝(坻)联合县当队长,后又调回区队三连任排长。之后,又调回青英部队,在丰润县一带打游击。
智斗坦克车
1944年初,冀东四区队与冀东13团汇合在蓟县、宝坻、玉田交界处的黄土坎,敌人迅速调集北平、天津、唐山三方面日伪军,加之6辆坦克车予以进攻,妄图全歼我军。
时任排长的武宏见机枪手榴弹治不了坦克车,就把石滚子等推到街心堵截,日军开道的一辆坦克车被石滚子撞伤瘫痪在街心,阻止了其它坦克车的进攻,被逼急了的敌人施放瓦斯毒气,武宏指挥大家用湿毛巾捂住鼻子与敌人斗争,天黑时,在十三团战友的支持下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白官屯突围
如果说黄土坎战斗使武宏取得了步兵打坦克的宝贵经验,那么紧接着的白官屯突围,更显出了他机智勇敢英勇的豪情与智慧。
1944年4月中旬,为了恢复与发展冀东抗日根据地,特别是燕山东南麓丰润、玉田他区,地委书记兼专员焦若愚同志(建国后曾任驻朝大使、北京市市长等职)率机关电台人员及4区队三连从北部山区到达白官屯一带活动。武宏还清楚地记得,那正是农历3月15日的晚上,他们从李家选出发,半夜刚进入白官屯,700多日伪军:有骑兵、炮兵,还有警备队、治安军等就分别从丰润的大南庄、七树岭赶来了,南面雅鸿桥、三女河伪军百余人,北面沙流河子伪军200多人,合起来近3000人,已经10倍于我军,他们是跟踪追歼我地委领导的。
武宏所在的三连也就一百多人,既无马,也无炮,战斗来得急,他们迅速掩护地委领导突围,鬼子的骑兵冲了过来,举着马刀,不可一世,武宏和他培养的优秀射手,此时大显神威,两枪放倒两匹大洋马,后续敌骑兵就不敢前进了。他们边打边撤,逐步与敌人脱离了接触,穿过丰玉公路,到了遵化鲁家峪山区,与焦书记会合。
晚年乐趣多
后来,武宏一直活动在冀东,他担任过冀东宁河支队长,冀东警备一团团长,建国后又任194师、195师副师长、师长,军委工程兵52师师长,工程兵副司令等职。
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武宏如今的晚年生活依旧充满了情趣。闲暇之余,他习惯在自家院中耕种自己的三分地,偶有友人来访,他总是极力推荐自己的绿色蔬菜让大家分享。多年来,他关心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他还惦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一有机会,还是要回到蓟县、宁河、宝坻等地转转,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招商引资。

午报记者 尤 晶 通讯员 董铁志
图片提供
郭萍茵


武 宏履历书
武宏,1923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37年参加红军,曾在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当战士,“七七”事变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他到师部电台当通讯员。1938年春天,调八路军4纵队。1939年9月,冀东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十三支队,1941年,武宏被调到河北蓟县抗日游击队当队长,之后,战斗在京津塘一带,成为闻名遐迩的传奇人物。解放后,他历任194师、195师副师长、师长,军委工程兵52师师长、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



来源:周恩来论坛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17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传奇大武宏


  在冀东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的顺口溜:“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在一篇描写抗战期间八路军宁河支队的故事中,还写到当地的伪军提到“大武宏”闻风丧胆,私下流传着“宁受三年穷,也别碰上大武宏”的说法。

  ■采访/安顿

  ■采访时间:2005年7月17日下午

  武宏,83岁,原籍陕西咸阳。1937年参加工农红军,被编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当战士,“七七”事变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在师部电台担任通讯员,1938年调八路军4纵队任36大队通讯排副排长,1939年初挺进冀东任司号班长,1941年,任河北蓟县抗日游击队队长。此后武宏活动于冀东、平西一带,参与并指挥了数次著名战斗,先后担任冀东18军分区特务连连长、特务营营长、冀东宁河支队大队长、冀东警备一团团长。建国后,武宏先后担任194师、195师副师长、师长,军委工程兵52师师长,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副司令等职。

  在网络上搜索“武宏”这个名字,出现的相关文章并不多,但就是这有数的几篇,几乎每一篇都提到在冀东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的顺口溜:“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在一篇描写抗战期间八路军宁河支队的故事中,还写到当地的伪军提到“大武宏”闻风丧胆,私下流传着“宁受三年穷,也别碰上大武宏”的说法。

  见到从传奇中走出来的“大武宏”,是在他的家里。果然名副其实。83 岁的老人,身高差不多有一米九,身板硬朗,说话的声音极其洪亮,走路、做事动作麻利,毫无老年人的迟缓。

  小时候学校里搞活动,经常会请老红军、老战士来讲“打仗的故事”,一群孩子围着一位革命老人听故事成了很多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的“经典”画面。而真正如此近距离地采访一位真正的老八路、游击战中的传奇英雄,在我还是第一次。也许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承担了无数烦恼和欣喜,早已经忘记了过去的故事,也忘记了曾经为国家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些人。采访武宏的这个下午,好似展开了一幅战争年代的历史画卷,从他的叙述中,很多当年和我们一样年轻而今已经不在的人鲜活地走出历史的帷幔,展示他们曾经在战火中的青春。

  ■“吃粮”你们要不要?

  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河北人,我说话也带着河北口音,其实我是陕西人。从1939年我16岁的时候就到了冀东,一待就是十几年,慢慢的口音也变了。

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亲去世很早,从7岁开始,我给地主家放牛。那时候日子很苦,还要受欺负,吃饱穿暖都不可能。1937年正月,我记得特别冷。穷人家的孩子要吃饭就要干活,没什么过年不过年。我到地里割枯草,遇上从这儿路过的红军。我们那儿闭塞,但距离延安不远,也都知道红军打仗为老百姓。

  他们看我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小孩子,过来跟我搭话,态度挺亲切。我当时也很随便地问他们,吃粮,你们要不要?我不愿意给地主扛活,太受罪。我这么说,他们就上下打量我,那时我14岁,可是个子高,看个头像大人。其中的一个人说,你要是想参军,我们要。“吃粮”就要打仗,你害怕不害怕?我当时觉得红军能要我就成,参军哪儿有不打仗的?我说不怕。结果又有个战士说,你要是想好了,现在就要跟我们走。我一听,觉得挺高兴,走就走,把镰刀、草筐子一扔,跟上部队就走了,也没顾上跟家里人说。就这么参军了。

  我在路上才问他们是哪个部分的,他们说是红二方面军,还有人说是要去打鬼子,参军了就不能怕死。我说,怕死我就不来了。那时候小,说话特冲,他们听见我这么说都乐呵呵的。到了宿营地,红军给我发了军装,编到警卫连当战士。

  ■第一次负伤和第一次报仇

  我参军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我在的部队改编成八路军120师,我调到电台当通讯员,后来又调到第四纵队的36大队当通讯排副排长,这时候部队就要挺进冀东了。

  我们从赵家蓬一带通过日伪封锁线,到四海镇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延庆县二道河子东面的大庄科宿营。那次是我参军以来经历的第一次突围。第二天早晨醒了,才知道鬼子把我们包围了。那一带是山区,我们被卡在大山沟里冲不出去,只能一边打一边往山上冲,占了山坡高地,打退了鬼子的几次冲锋。鬼子这下可发疯了,干脆机枪扫射。那是我第一次负伤,左腿中了四颗子弹,疼得动不了。天黑撤退的时候,我的战友背着我,走了20里。部队不能停,就把我安置在八道河大山沟的老乡家里。看着部队走了,我的伤挺重,四颗子弹都是洞穿,一时半会儿好不了,心里干着急。那时候的老乡好,一听说是八路军打鬼子都支持,老乡家里穷,自己舍不得吃,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上山采药给我治伤。到了10月,我们的部队从冀东返回,经过平北,我总算见到了战友。领导看我心情迫切,同意我归队,把我安排到31大队一连当七班长。

1939年,部队二次挺进冀东,在盘山一带发动群众。4月26日,部队突袭沟河北面的鬼子据点。那一仗是真干脆,一个据点里的30多个敌人都被消灭了,缴获了30多条枪、5000多发子弹、300多颗手榴弹,还有战马、电台、留声机。当时的我腿伤还没好呢,也顾不上了,猛打猛冲,算是第一次报了仇。

  后来挺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跟着部队在这个地区活动。我们在平谷县的渔子山又打了胜仗。老百姓都特别欢迎我们。

  打仗就会有战友牺牲,看见每天在一起的战友忽然间就没了,心里就更恨鬼子。那时候的战士都特别年轻,大部分都没成家,也都是苦出身。渔子山那一仗打得艰苦,山势很险,战士们往下冲根本看不见路,事实上荒山野岭的也根本就没有路,好几个战友都是摔死摔伤的。

  到了9月,我们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13支队,李运昌同志担任司令员,包森同志担任副司令员。我对包森同志印象太深了。那时候他作战勇敢、指挥机智灵活,在冀东特别受老百姓爱戴,大伙儿叫他“老包”。1940年冬天,我们知道驻扎在邦均的鬼子要扫荡玉田,包森副司令带着我们埋伏在距离邦均十多里地的村公路两侧伏击鬼子。才两个多小时,40多个鬼子全部消灭干净,毁了三辆汽车,还缴获了30多支步枪和两挺歪把子机枪。我曾经历过一次敌我悬殊非常大的战斗,是1941年6月,在蓟县南部十棵树一带,也是包森同志指挥的,他那种临危不惧和果断镇定,让我难忘。可惜他在1942年2月17日遵化野户山战斗中牺牲了。现在我想起当年在冀东的经历,常常会想起包森同志,我在冀东战斗了10年,没有像他这样的那些老首长帮助和教育,不可能很快地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没有武器我们自己造

  要说我这一辈子用过的武器,真是太多了,大刀、棍棒、杂牌枪、机枪、马大肚子、水连珠、王八盒子之类的。那时候打仗,最缺的就是武器。我们打仗的时候不能打虚了,一枪放出去,没打中敌人,自己心里别扭,领导也跟着着急。本来子弹就少,打不中,就是浪费。

  我打游击的时候,亲自造过武器。我们有一个自己的炸药厂。1941年5月,领导让我到冀东13分区炸药厂当管理员,负责对13团和冀东西部区县武装的弹药补充供应。那年我刚满18岁。炸药厂是鬼子攻击的重点目标,当地的群众抗日热情很高,基础工作做得好。老百姓警惕性都很高,主动站岗放哨保护炸药厂,发现汉奸和可疑的人都严加防范,及时处置。

我刚到炸药厂,厂里只有三十多个人,大多是贫苦的木匠、铁匠,还有冬天做爆竹小买卖出身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是从游击队调来的同志。这些同志能吃苦、能打仗,实际上既是军工也是八路军战士,只不过平时都穿便衣,打扮得跟当地老百姓一样,为了保密也便于隐蔽活动。为了防止鬼子袭击,做弹壳、配炸药、旋手榴弹把子、做拉弦的同志都不能住在一起,每个工序都分散开,一旦敌人突袭,即使有损失也不会是全部。假如某个村子出现了汉奸,他们也不可能了解整个工厂的情况。

  我们都是手工和土法制作,没有机器,操作过程不复杂,最危险的工序就是配炸药和装炸药,大家都不敢马虎。一方面要保证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安全。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志在老乡的屋子里装地雷炸药,不知道为什么引起了爆炸。当时我靠近窗子坐着,一下子被甩出几丈远,人甩昏了,耳朵流血,一个多月才缓过来。不过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炸药确实威力大!

  我们造的地雷,有拉火的,有踏火的,老百姓叫它地瓜子雷、枕头雷。原材料都是从乡下收买的破锅、生铁片,工艺也不好,开始只能把手榴弹把子炸掉,或者把手榴弹炸成两三瓣,起不到杀伤敌人的作用。后来不断改进,才提高了质量。

  我们还用旧子弹壳改装子弹,改造枪支,别看都是破枪,那时候可都是宝贝。工人把部队缴获的枪弹拿来反复拆卸研究,提高修理和制作水平,积极性特别高。我们的工厂小,产品质量也差,可是很顶用,部队缺少弹药,我们土造的东西还特别受欢迎!到1941年末,工厂已经发展到近一百人,每天能生产几十个地雷、几百个手榴弹。当然跟现在不能比,原料紧缺,工具少,鬼子“扫荡”频繁,动不动就要转移,简单的工具能带走,笨重的机器只能藏起来,转移的地点近、时间短还好,走得远、时间长了,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再集合起来就不容易。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转移到渔子山老乡家里,十几天出不了山沟,只能用带出来的简单工具在山里搞生产。

  我们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好,无论我们的工厂搬到哪个村子,都是先做群众工作,对那些走漏风声的人,一概严惩。所以敌人到最后也没搞清楚我们工厂的情况。

  ■“武机枪”一打鬼子就什么都忘了

  你要问我打仗那些年到底杀了多少敌人,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我记忆特别深的一次是用机关枪扫射鬼子,那一下子有20多人吧?那时候有战友叫我“武机枪”。
1943年秋天,日本鬼子“蚕食”和“扫荡”冀东地区。敌人大部队在蓟县“清剿”,我们向东南转移。当时赶上我在发疟疾,身上一阵冷一阵热,留在八间房村休息。住下来的第二天后半夜,忽然听见枪声,一连长刘醒华同志说,大武宏,糟了,很多鬼子还有伪军,把咱们包围了。我穿上衣服提上枪,说,那就打吧!刘连长领着部队突围,没想到鬼子一层一层的,火力很严密,一下伤亡了十几个同志,没法再硬冲了。刘连长跟我商量,我说要一个加强班,我们负责堵住东面的敌人,他带领大家对付西南、西北两个方向。

  我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冲进村东头民房掏枪眼,顺着墙基挖掩体,在门口、窗口修起简易工事,敌人没有大炮,光凭掷弹筒、机枪、步枪,虽然对我们依托的房舍有威胁,但距离比较远,我们并不怕它。

  当时机枪手对我说,大武宏,我们都知道你机枪打得准,你来打。我说,行,但是请大家不要乱放枪,各自隐蔽好,做好射击投弹准备,等敌人冲上来靠近我们的时候再打。我先打倒他几个,敌人抢尸首,就形成了固定的靶子,到时候一个个消灭。

  我刚放好机枪,就看见远处的鬼子举着战刀向村子冲过来,我瞄准了用点发打排头兵,连续打倒了三个,鬼子都卧倒不敢抬头了,三个鬼子尸体倒在田坎上。停了一阵子,敌人要拉尸首,猫着腰向前移动,我不开枪,等到敌人要搬尸首了,我才开始射击。这就等于打死靶子,一个个打得真痛快,一下就是十几个鬼子被打倒。鬼子气疯了,动用了全部武器,没完没了地向我们射击,好在我们有工事依托,房顶打穿了,但是没有人员伤亡。那一仗打得悬乎,也真危险。后来刘连长说,大武宏,你带病跟我们打仗,身体吃得消吗?我这才想起来我还病着,一打鬼子,什么都忘了。

  ■“对空射击”和“狗血淋墙”

  抗日战争到了后期,日本鬼子“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已经破灭了,处处力不从心。驻扎在冀东的鬼子都躲在城市里,不敢轻易出来“扫荡”。特别是靠近我们、伪军人数又少的据点,更孤立。那时候我们做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伪军的家属和亲友,对他们展开教育,讲利害关系,指明出路,很多伪军都发生了动摇,等于在思想上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对那些顽抗到底的伪军,我们当然使用武力完全消灭,但是也有一些据点的伪军不愿意继续为鬼子做坏事,希望我们“和平”端炮楼解放他们。
宝坻县北面有个白龙港,是紧靠蓟运河的一个大村子,村中心有个大炮楼,驻扎着伪军三十多人。我们了解到这些伪军大部分是本地人,就协同地方干部到伪军的家里做工作,让他们的家属以探亲为名到炮楼里去说服他们。传回来的消息是,一般士兵都觉得鬼子太坏,好景不长,表示愿意被解放,只有几个班长态度暧昧,说如果不能“兵临城下”,不好主动投降。八月初的一个下午,我们包围了白龙港,先对伪军喊话,讲出路,说有良心的中国人,不能给鬼子卖命,自己死了,还要连累家里的亲人。当时是白天,我们没打枪,伪军班长不知道我们的虚实,不但不明确表示要投降,还向附近的据点发联络信号求救。这样我们决定发起进攻。离我们很近的一个伪军说,你们打打枪吧,我们也还击一下,不然不好交代。我们就开了火,伪军也进行了“还击”。但是双方都是朝天放空枪。打了一阵,不见敌人投降,估计是伪军班长还没下决心。我想干脆加一把火力,一发枪榴弹打在炮楼的枪眼上开了花,伪军马上喊话说,别打了,我们投降了。伪军打开炮楼,一个个举着枪出来,有的伪军说,班长不知道你们是正规的八路军还是区小队,打炮了才下决心。那个班长说,俺不是顽固,也知道当伪军招老百姓恨,咱也是家里穷,迫不得已,怕鬼子来报复。这次战斗从开始到缴获枪支、遣散伪军,前后四个多小时。

  解决宁河县西面的艾林庄炮楼也差不多是这样。在对大部分伪军的教育工作做好了之后,约好了时间“打”据点。我们在一个晚上包围了据点,象征性地打了枪榴弹还放了几枪,伪军也没还手,乖乖出来投降了。我们一进据点,伪军小队长就把士兵集合起来,不仅交出了全部枪支弹药,还把他们搜刮来的大烟土和钱也交出来了。我们没收了枪支弹药,把大烟土和钱还给他们,他们看八路军不搜腰包,态度也很好,都很感动。但有些伪军害怕鬼子报复,回家之后被敌人追问不好交代,说能不能杀几条狗、洒点血。我们体谅他们的这种心情,就找来一条狗杀了,把血洒在炮楼墙上和地下,表示在这里进行了流血战斗,伪军是被打垮的。伪军这样也放心了,天一亮就收拾行李回家了。

  到1945年上半年,大部分伪军都看到了鬼子的下场,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容易做了。

  采访“大武宏”的时间很长。他一个个故事讲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说到激动处,老人一边说一边比划,透着兴奋。武宏的爱人郭萍茵乐呵呵地看着老伴,不时插嘴解释:“他呀,就是一说打仗就来精神。”
 两位老人相识在抗美援朝时期,此后相濡以沫近60年。去年,两位老人参加了“红色之旅”,携手登上井冈山。武宏说,能在年过80岁登上井冈山一直是他的愿望。

  采访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参观“大武宏”在自家院子里种的柿子、枣、黄瓜和辣椒,他一一指给我们看:“辣椒已经吃了不少了,你看长得多好……黄瓜不错吧?现在想吃就给你摘。每年柿子能收100多斤,自己吃不完,还能送人。”农民出身的武宏对土地有特别的感情。在冀东抗日的斗争中,他也曾带着自己的部队种“公路田”,给鬼子进村设置障碍,在农村的公路上种庄稼。他带着战士们亲自拉犁、翻地、施肥,部队来不及收获就转移了,等回来的时候,老百姓把收下来的粮食保管得好好的,部队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现在只能在自己家院子里过这个瘾了。你看看我这块地,真不错,是吧?”武宏随手翻弄着瓜秧,露出青绿色的小黄瓜。

  曾经被民间传颂为传奇人物、骁勇善战的“大武宏”,现在是一个健康、慈爱的老人。当他活动在他的小田地里,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当年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传奇斗士。但是当他开始回首当年的那些经历,从他的眉宇间、语气里,仍然能看到那个豪爽、勇敢、把青春和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战斗英雄。
匿名  发表于 2011-9-15 17:58 | 来自天津
大武宏现在还在世吗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3 19:37 | 来自湖北
我当兵是52师110团警卫排的是陝西渭南人,在部队经常見到武宏首长,记忆里武宏又大又眫,一般的床他睡不下,得加辅。我们是老乡,还经常拉家常,说笑话。到現在还记得很清楚。

点评

向您致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2-14 12:0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19.98.99.x 发表于 2011-12-13 19:37
我当兵是52师110团警卫排的是陝西渭南人,在部队经常見到武宏首长,记忆里武宏又大又眫,一般的床他睡不下, ...

向您致敬!{:soso_e163:}{:soso_e142:}
匿名  发表于 2012-3-3 11:58 | 来自北京
游客 60.24.88.x 发表于 2011-9-15 17:58
大武宏现在还在世吗

还在世,快死了
匿名  发表于 2012-8-8 15:43 | 来自北京
精神矍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