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出处】红楼梦学刊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268~294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05
【标 题】曹雪芹祖籍论争述评
【作 者】张庆善
【正 文】
在《红楼梦》研究中有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曹雪芹祖籍问题,即是历年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尽管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文献史料证据很多,红学界绝大多数学者均取“辽阳说”,但坚持“丰润说”的学者却毫不退步,尤其近两年来争论渐趋激烈,以致祖籍问题之争成为当前红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有更为全面清楚的了解,本文拟就曹雪芹祖籍问题论争的历史与现状做一简要的述评。
一、祖籍问题的提出
曹雪芹祖籍问题,是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而在红学史上第一个对曹雪芹及其家世进行较为全面认真研究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胡适。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次后又陆续撰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等文章。当时胡适研究的重点是著者与版本,在上述的文章中他搜集到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有关曹雪芹及其家世的各种资料,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考证与研究。胡适的研究几乎涉及到曹雪芹家世的各个方面,虽然他没有单独提出曹雪芹籍贯或祖籍问题,但他在《红楼梦考证》一文的第二部分中摘录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一条资料:“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月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这里实际上已把曹雪芹祖籍问题十分清楚地摆出来了,这就是“世居沈阳地方”。在胡适看来,曹雪芹的籍贯或祖籍有切实可靠的史料记载,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他也未就曹雪芹祖籍问题多讲什么话。
曹雪芹祖籍问题的提出,是从李玄伯先生开始的。
1931年,《故宫周刊》第84、85两期刊载了李玄伯先生《曹雪芹家世新考》一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李玄伯先生提出了“曹寅实系丰润人而占籍汉军”的观点,这可谓是曹雪芹祖籍丰润说的源头。李玄伯根据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呢?他是这样说的:
清入关以前,汉人而从军有功者,多半派入汉军旗内,曹氏即其一也。尤西堂侗与曹寅甚有关系,寅在苏州时常与唱和,集内并有祝寅母之寿序、祝寅之寿诗、寿词、《楝亭赋》、《御书赞》、《曹公虎邱生祠记》,故西堂之言当可信也。《艮斋倦稿》文第十三卷《松茨诗稿序》:“司农曹子荔轩与予为忘年交。其诗苍凉沉郁,自成一家。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因得读其《松茨诗稿》,则又体气高妙,有异人者,信乎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也。予既交冲谷,知为丰润人。”观此则知寅与河北丰润之曹冲谷为同族弟兄也。在这一段文后,李玄伯又提到“曹寅之外,丰润曹氏仍有入旗籍者。”并举出《丰润县志》卷五《人物传》中的曹邦为例。县志云:“曹邦,字伫清,咸宁里人。明崇祯二年随清兵出口,及定鼎后,占籍正红旗。”由此李玄伯进一步得出了“曹寅实系丰润人而占籍汉军”的结论。这就是“丰润说”的提出。
李玄伯提出曹寅是丰润人,主要依据两条资料,即尤侗《松茨诗稿序》中的一段话和《丰润县志》中有关曹邦的记载。曹邦入旗籍这件事与曹寅是不是丰润人根本毫无关涉,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至于说尤侗的话,李玄伯先生显然理解错了,因为尤侗说“余既交冲谷,知为丰润人”,这明明是指曹@①,并非说曹寅是丰润人,怎么能由此得出曹寅实系丰润人的结论呢,尤侗与曹寅是忘年交,他当然不会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有趣的是,尤侗却不知道曹@①是何处人氏,以致结交了曹@①以后才知他是丰润人,这不恰恰证明尤侗并没有把曹寅和曹@①看成是一家子的兄弟,否则与曹寅“忘年交”的尤侗怎么会不知曹@①是哪里人呢?这表明,丰润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错误的理解之上,而缺少可靠的直接的文献史料依据,正是丰润说的致命弱点。
李玄伯提出丰润说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故没有什么讨论,直到1947年12月4 日北平的《新民报》“北海”版刊登了守常的《曹雪芹籍贯》一文,丰润说才被重新提出。守常文中说:
清末入关时,辽东汉人之归附者,多隶汉军旗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即其一也。《皇朝通志》及《八旗世族通谱》皆谓其世居沈阳,而不知曹氏本籍河北之丰润焉。尤侗《艮斋文集·松茨诗稿序》:“曹子荔轩,与余为忘年交,其诗苍凉沉郁,自成一家。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得读其《松茨诗稿》,则又体气高妙,有异人者。信乎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也。余既交冲谷,知为丰润人。”云云,按荔轩名寅字子清,雪芹之祖也。冲谷名@①,也为丰邑望族,观此可知雪芹上世本为丰润人,其称沈阳,殆为寄籍。盖当时辽、沈一带汉人,绝少土著,多系内地人商贾是乡,或仕宦之谪戍者;而以冀、鲁籍为尤多。研红学者,谓《红楼梦》为一具民族色彩之说部,则亦非无因矣。守常这篇短文,并没有能为丰润说增添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没能提供一条新材料,基本上是重复李玄伯的文章,只是旧话重提。“殆为寄籍”云云,明显是一种猜测之辞。
守常的文章发表之后,同年12月23日,青岛《民言晚报》又将文章登出,署名“萍踪”。“萍踪”与“守常”是否同一人,或是有人抄袭了守常的文章,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有人对丰润说提出了不同意见,反驳者是胡适。原来,山东大学的杨向奎先生看到了“萍踪”的文章后给胡适写了一信,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是不是河北省丰润县人,并引了“萍踪”文中的一段话。杨向奎信中说:
丰润在明末清初有四大姓,为谷、鲁、曹、陈。而明末满人入关,丰润为必经之地,被虏人民必多。曹家或即在此时被虏为包衣,遂称沈阳人。……汉军旗本为丰润人而说为东北人者,又有端方。端方姓陶,丰润城北人,后在旗,乃讹为沈阳。曹家或亦类此。对杨向奎的信和“萍踪”的文章,胡适于1948年2月14 日在上海《申报》“文史”第十期上发表了《曹雪芹家的籍贯》一文,作了公开答复。胡适指出:“我检读《松茨诗稿序》,才知道萍踪先生读错了这篇文字。这序里并没说‘曹子荔轩丰润人’。”胡适认为:
这里并没有说曹寅(荔轩)是丰润人,只说一位曹冲谷是丰润县人,是曹冠五太史的儿子。序文说:“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只可以解作“曹荔轩介绍他的宗兄冲谷来游苏州。”至于说:“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那是泛用曹家的典故,并不是说他们真是一家。故尤侗是曹寅的“忘年友”,竟不知道这位“乃兄”的籍贯,直到“既交冲谷”才“知为丰润人”。
那位“冠五太史”就是曹鼎望,是顺治十六年的进士,选了翰林,做过三任知府。《进士题名录》上说他是顺天府丰润县的人。冲谷是他的儿子,当然不是曹寅的弟兄。曹寅的父亲叫曹玺,包衣出身,做过二十二年的江宁织造。曹寅没有哥哥,只有一个弟弟子猷,也见于尤侗的《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与《楝亭赋》。他的家谱上没有一个中进士点翰林的人。据《八旗氏族通谱》卷七四所说,曹寅的曾祖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月无考”。尤侗作序在康熙三十五年丙子(西历1696),数上去到曹寅的曾祖,应该是明朝崇祯以前了。我们只能说:曹雪芹的家世,倒数上去六代,都不能算是丰润县人。(曹家世系引见《胡适文存》卷三,页八四四)曹锡远是否从丰润去的,我们现在无法考定了。但尤侗这篇序不够证明他家是丰润人,只够证明曹寅曾同丰润诗人曹冲谷认作本家弟兄。
胡适的答复干脆明确,既纠正了某些人对尤侗《松茨诗稿序》的误读和错误理解,又否认了曹雪芹家为丰润县人的无根之谈,这对正确地探讨研究曹雪芹祖籍的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周汝昌与丰润说
胡适对杨向奎等人的反驳,并没有能为曹雪芹祖籍问题的讨论划上一个句号,李玄伯先生的说法仍对一些学者产生影响。如1951年7 月26日至31日、8月1日至7日上海《亦报》连载了余仓《曹雪芹》一文, 其文第二节《曹家是怎样起家的》中又一次提到了曹雪芹的籍贯问题。文中说:
关于这位大作家的籍贯,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按照汉军旗的通例,称他为奉天人,是不对的。
八旗制度,原是满清在入关以前所行的一种收降制度,初只四旗,后扩为八旗。汉人及早降顺的,多编入汉军旗,曹家大约是从雪芹的四世祖曹锡远起始,编在汉军正白旗。他家的原籍,乃是今河北省丰润县,这可以从尤西堂替雪芹祖父曹寅《松茨诗稿》作的序上取得证据。余苍除再一次重复李玄伯文章的内容外,亦没有什么新东西,且文中有许多明显的错误,如说曹家编在汉军正白旗,说曹锡远是曹雪芹四世祖,说尤侗替曹寅《松茨诗稿》作序等等,这都表明文章的作者对曹家的历史根本没有深入认真的研究,甚至连尤侗的《松茨诗稿序》是为谁写的都没看出来,指望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搞清楚曹雪芹的籍贯呢!
真正使曹雪芹祖籍丰润说成为一“说”,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周汝昌先生。
1953年,周汝昌先生的重要著作《红楼梦新证》出版,在该书第三章第一节《丰润县人》中,周先生不仅肯定了李玄伯、守常提出的论点,而且还为丰润说找到了新的“证据”。他说:
守常先生丰润说,结论下得太快了。原文说:“余既交冲谷,知为丰润人。”可见这只指曹@①;如果是指曹寅亦为丰润人,那么上文早说过“曹子荔轩,与余为忘年交”,何待于交了曹@①之后才知道他是丰润人呢?至于尤侗称二人为“兄弟”,则可能是“同姓联宗”。清代官场习气。是否即为血统弟兄,也难作为确证。
现在我要替守常先生找一点证据,证明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楝亭诗钞》很有几首关于冲谷的诗。《别集》卷二叶一:“冲谷四兄归@②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有句云:“梦隔寒云数断鸿,”明以雁行喻兄弟。“二兄”指曹@①的哥哥曹@③,@③字宾及,同卷同叶另一诗题即曰“宾及二兄招饮……兼示子猷”,内有“骨肉应何似,欢呼自不支……却笑今宵梦,先输春草池”的话。《诗钞》卷二叶七又有一诗,题曰《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第二首说:“况从@④角游,弄兹莲叶碧。”第三首说:“恭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第五首说:“念我同胞生,旃裘拥戈寐”,这是兼忆子猷从军的话(《别集》卷三叶七《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可证)。第九首则说:“伯氏值数奇,形骸恒放荡。仲氏独贤劳,万事每用壮。平生感涕泪,《蒿里》几凄怆。@⑤哉加餐饭,门户慎屏障。”又卷四有《兼怀冲谷四兄》一诗,云“@②水不可钓,松茨闻欲荒。春风苦楝树,夜雨读书床。骨肉论文少,公私拂纸忙。”试看“@④角”、“骨肉”、“伯氏”、“仲氏”、“夜雨床”等,无一不是兄弟行的字眼;口气的恳挚,更不能说是泛泛的交谊。最可注意的是第三首两句。阎若璩这位大师在《潜邱zhā@⑥记》卷六,有一首《赠曹子猷》的诗,首二句说:“骨肉谁兼笔墨欢,羡君兄弟信才难”,在第一句下便注道:“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由此可证,被引用的两句,总不会是本有他解而被我们误认作指兄弟的。如此,则曹寅和曹@①确有着“骨肉”的关系,自“@④角”为童时,便在一起“弄莲叶”,长大时“夜雨”连“床”而“读书”,这绝不是什么“同姓联宗”了。
尤侗的《松茨诗稿序》,除了“乃兄冲谷”“信乎兄弟擅场”两语外,在篇末还有一句话,说:“予既承命为序,而即以此送之;并寄语荔轩曰:君诗佳矣——盍亦避阿奴火攻乎?”阿奴火攻,本是周嵩的故事。《晋书》卷六十九周@⑦传上说(亦见《世说》卷中之上雅量门周仲智条):“@⑦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因酒chēn@⑧目谓@⑦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⑦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阿奴”是晋人呼弟弟的口语,这也是兄弟间的典故,尤西堂引用,足见“乃兄”“乃弟”等语皆非泛词了。(而胡适当年在青岛报刊上却力图否认这层兄弟关系。)在认定曹寅与丰润人曹@①确为同族的弟兄关系之后,周汝昌又继续写道:
弟兄关系既然确立,那么籍贯问题便有意思。李恩笃《受祺堂文集》卷二叶二十二《曹使君淡斋初度序》说:“公(曹鼎望)嫡系上溯济阳王(按指宋曹彬),忠勋炳然,具载宋纪。厥后讳伯亮者,永乐中从豫章北渡,占籍渔阳之全县,世擅儒宗。……”原来他家是曹彬的后裔。(曹彬周岁时家人给他“试zuì@⑨”时,他唯取一戈一印。而曹雪芹写宝玉“抓周”时,则唯取簪环脂粉。大概是有意对比罢?)《施愚山先生文集》卷十九叶十三,《封中宪大夫曹公暨王恭人合葬墓志铭》也说:“丰润曹氏……先世出宋武穆公。后累迁至丰润,自明永乐间伯亮公始。亮三传始以仕显不绝。”这是丰润曹氏的谱系历史。“武穆公”是彰武军节度使曹玮,鲁国公济阳郡王曹彬的第三子,灵寿人。明初由豫章北迁,伯亮随至丰润落籍。三传,有了出身,以后仕宦不绝,是明朝“旧家”。……曹雪芹的远祖,当时明永乐以后由丰润出关。是商贾离乡呢?还是仕宦谪戍呢?那就不好说了。以上即是《红楼梦新证》中有关曹雪芹祖籍丰润说的主要论据和论点。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周汝昌先生曾多次阐述了他的丰润说观点,如他在《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中曾很具体地描述了丰润曹家一支的历史。文中说:
话说北宋开国时,有一著名的良将,姓曹名彬,字国华。……他本是真定灵寿(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北的灵寿村)人氏;封鲁国公,卒后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由曹将军第三子曹玮四传到一位名叫孝庆的,在南宋时官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因此就落户在宦地,卜居在府东南的武阳渡(一名辟邪渡)。……
……
江西武阳渡的曹孝庆,四传至一对兄弟,长名端明,次名端广。在大移民的风气之下,兄弟双双渡江北上,要到北方来“发展”。他们早已忘记了京西灵寿老家一带,却流落到京东三百里外的丰润县去。长兄后来决定留在丰润,在咸宁里八甲落户了。可是不知什么原由,二弟并未一同留下,却又单人独骑、担筐荷篓地走向关外——远远地跑到铁岭卫去了。
……
真是光阴易过。自从曹端广流落辽东,转眼就是一百五十年。……铁岭曹氏生有一个七代孙,名唤世选(后改锡远)。……周汝昌先生虽然用很生动、很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从江西曹到丰润曹再到铁岭曹、辽阳曹的历史,但他却未能向人们提供一条直接的可靠的证据,比如从曹端广到曹锡远中间相隔一百五十年,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能将他们之间联系起来,那么周汝昌先生怎么就能断定曹雪芹的上祖曹锡远就是曹端广的七代孙呢?重要的是要有文献史料的依据。最近周汝昌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4期和《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上分别分表了《曹雪芹家世考佚》《曹雪芹家世考实》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他多少年来关于曹雪芹祖籍丰润说论点的集中概括和总结。他认为:
我们所说的曹氏祖籍,有其特定历史时限,即紧紧围绕上述“身世悲深”的来龙去脉之表现于祖籍变迁的这一特定概念,不指历史分明、无待考研的曹氏上古的、中古的祖籍(如济阳、沛、谯、邺、京口、池州、灵州、汴州……等等)。
这就是说,要探讨的是雪芹上世如何由中原内地汉人而沦为辽东女真(满洲)旗奴(包衣人)的历史原由与经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弄清楚:他家是从什么地方而播迁到辽东去的。这才是研究的主要内核,而祖籍是一个大有关系的历史地理标志——好比一块碑碣。(《曹雪芹家世考佚》)这一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祖籍”概念的认识,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很自然以曹家“是从什么地方而播迁到辽东去的”作为研究的主要内核,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
曹雪芹是武惠、武穆之后。
武穆之后几世单传,落户在江西南昌以南四十里武阳渡。
到第八世端明因水灾携幼弟端广北迁,卜居在京东丰润(谱中犹书曰“顺天丰润”,是明初遗语也)。
永乐中后期,由于“北关”马市日益兴旺,端广成人后随众到关外谋求发迹,遂占籍开原南关马市以南的铁岭卫。
他是曹家入辽之始祖。以后江西武阳族人还有投奔而至者。端广后代的曹锡远(世选)于明末后金陷铁岭而被俘,成为满洲旗中皇族的“包衣老奴”。
曹锡远一支,后随宦累迁辽、沈,讳言铁岭之事,只报辽、沈为籍贯。
锡远之后代诞生了曹雪芹(名zhān@⑩,字芹圃)。
曹雪芹在明清时代的祖籍实为河北丰润,已由种种文献综合证明,脉络的清晰度已充分昭显。(《曹雪芹家世考实》)通过以上的引述,使我们对周汝昌先生的丰润说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周先生虽然将曹雪芹祖籍的“脉络的清晰度已充分昭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不过是“空中楼阁”“太虚幻境”,都是建立在周汝昌先生想当然的基础之上,而没一点直接可靠的文献依据。比如说,周汝昌认为曹锡远是曹端广的后代,于明末后金陷铁岭而被俘云云,请问这有什么根据,在那一部文献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既然一点根据都没有,怎么可以随便下结论呢!所以,虽然周汝昌先生的观点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文献史料的发现,周汝昌先生所代表的丰润说越来越显露出立论基础的空白。人们在拜读了周汝昌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之后,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祖籍”?祖籍与祖先、祖宗有没有区别?研究曹雪芹祖籍有必要追溯到十几代以上吗?我们到底是在研究曹雪芹的祖籍还是去研究曹雪芹祖宗的祖籍?人们还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丰润曹氏族谱没有曹雪芹上世的一点记载?丰润人曹@①跟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不是称兄道弟吗,丰润曹氏族谱为什么将曹寅等人排除在族谱之外?曹端明的弟弟曹端广在丰润住过吗?为什么族谱上没有任何记载?曹端广算是江西武阳人还是丰润人?他如果连丰润人都不算,那么他的后人能将丰润认作祖籍吗?曹端广是怎样到铁岭的,到铁岭是怎样生活、都有哪些经历?如按周汝昌的说法“他们是穷汉,不过是被官府分发到京畿、辽东去作开荒垦业的苦农罢了”,那么他的后人又怎么能当上世袭的“沈阳指挥使”呢?如此等等,问题太多了,这表明丰润说是很难立住的,如果再将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诸多文献史料摆一摆,事情就清清楚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