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唐山市所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之地。几千年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征服、兼并、割据和统一。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些民族兴起,占据统治地位,然后又与汉族融合,最后演变、消失。唐山地区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民族相互接近、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历史。 据今3000多年以前,今唐山所辖的区县是商王朝分封的方国孤竹国的领地。据史籍记载,孤竹国君墨胎氏是炎帝的后裔,当属华夏族。到春秋战国后期,在孤竹国疆域的西部(今迁安、迁西、滦县北部)又建立了令支国,归燕国统辖,其国民也是华夏族。
在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燕山及其以北地区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被称为山戎。春秋时期,山戎族强盛起来,不断南侵,一度占领了燕山以南的孤竹、令支、无终三国。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应燕国请求,齐桓公北伐山戎,使孤竹、令支又回到燕国统治之下。从此以后,定居于燕山以南的山戎人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渐渐与华夏族融为一体。
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中原的汉族势力衰落,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等族都曾由塞外迁徙到中原。在今唐山辖区先后有羌族、氐族和鲜卑族建立过政权,其中鲜卑族连续统治了143年(公元407~550年)。在北魏时期,虽然鲜卑族占统治地位,但他们深知,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因此,强令胡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胡人)一律改汉姓,禁穿胡服,禁说胡话,倡导胡汉通婚。这样,胡人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变成了汉人。
唐代以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先后统治今唐山地区400多年。这一时期,尽管有一些居统治地位的民族成员来唐山一带定居,但广大民众仍以汉族为主。辽金时期,统治者为了发展唐山一带的经济,还多次从幽州、定州等地强掳汉民到这里定居。其中今迁安、滦县等地当时的居民多数来自定州。
明朝建立以后,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今唐山地区的统治。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今唐山辖区已荒无人烟。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直隶(现南京周围)、山西、山东(太行山以东)等地迁来大批移民,汉族人口大增。同时,少数回族人口也相继迁来。清朝建立以后,定都北京,满族人随八旗兵进关,部分在唐山各县定居。现在的唐山居民绝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移民的后代。其中99%以上为汉族,同时还有满、回、蒙古、朝鲜、壮、苗、瑶、布依、藏等26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