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035|回复: 2

【杨公博古币收藏 原创】十三年寻钱记:真实经历与奇闻怪事.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3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题记
  和钱币打交道十三年,理论实践都经历了很多,在快乐中感受着生命流逝的疲累。做出的成绩在人生的意义没有那么明显,没有一点点轻松感。悠然回头,想起十三年来的许多和钱币打交道的经历,其中奇闻怪事与冒险经历,历历在目。很多生活中的人,也在脑海中栩栩如生。于是抽空把这些都写一写,也算对十三年钱币经历的一点写照和交代。不求勒石付梓,但愿天下爱好者有机会偶然阅之,茶余一乐,有所警示,于愿已足。
  
上篇:初学记
  1, 农夫和牛
  我和朋友第一次去农村收购钱币,碰见的第一件事,你说是什么?咳,既不是钱币,也不是车祸,更不是艳遇,而是耕田的老牛!
  这可怜的老牛!那天我们2人刚从县城边上出来进入村子的第一条小道,就看见一头老水牛站在路当中一棵大树阴下,后边拉着一辆车,车上坐着个种田的农民,这农民正在骂牛。天气热,老牛可能要休息。
  “烂肠瘟的,你以为你是牛我就不能打你了!”农民说着“啪啪”的用棍子在牛背上打了两下!有继续骂:
  “你今天才不过拉着我走了两里路就想偷懒了!没有这个道理,我告诉你,你作牛才做了几年?老子我做人都做了50年了!你到底走还是不走!?”
  听到这里,我们已经走到牛车旁边了。
  这条牛老弱不堪了,牛角尖长弯曲,毛发稀落,身上到还没有褪落的坏皮块。从牛眼睛可以看出,这牛是严重的营养不量,劳动力下降了,眼角有几块白的眼屎,泪水半流半收的,可怜。
  开始我们以为他在和车上的什么人说话呢,不料一看车上就他一个人,旁边也没有别的人。实在好笑!我想笑又有点可怜这头老牛。同伴到是笑了起来。老头子完全不理会我们在旁边,又继续骂起来:
  “老子整天忙这忙那,饭碗才歇下又要去拉粪,连咂烟的时间都没有,烟锅又不好带着。你还不赶快走!要不然你找死了今天你!”“啪啪”又是两棍子打在牛身上!我们走过牛车了,忽然同伴发现牛车车帮上的一个螺丝下边是个铜钱!我们都知道老百姓用铜钱做螺丝垫子是很普遍的,一般是清朝制钱,大小正合适。但眼前这个是个大家伙!
  “杂种,你到底走不走!?”农民突然大吼一声,把我们俩都吓了一跳!老牛还是没有动静,只是摇头,仿佛在说:你这个老家伙,要不是看在你家里给我个牛圈过夜的份上,老牛我一角顶死你!今天就是不走,休息够了再说,看是你狠还是我狠!
  “要有本事你上车来,我来拉着你走!日你烂娘的,你有本事上车来赶车,我来拉着你走!”气急了的老头站了起来,把草帽拿在手里,一副准备下车拉牛的样子。看着架势,我觉得不必问他那个铜钱卖不卖了,但同伴还是凑上去腆着脸问:
  “老大爷,你车上这个铜钱可可以卖给我们?”
  我站在车边上,看那枚钱,左右有“五厘”二字,正面应该是“利用通宝”。价值2、30元吧。
  “不卖不卖!该整哪样整哪样去!忙不得!”那老农满肚子鬼火的样子,同伴碰一鼻子灰,也没有说什么。哼了一声掉头就走。我转身走时对那老农说了一句:
  “你家的牛怕是口渴了,喂它点水。”老农看了我一眼,啥也没有说,鼻子里明显地哼了一下,对我的意见不置可否。
  我们下了坡,过一小坐树林,就进村子了。
  这次出去没有什么收获,瞎跑。
  晚上天要黑的时候望回走,和去的时候不是同一条路。离县城一里路的地方有条小河,河埂很高。我们就从河埂上走。走到一个河埂上的一个渡槽断开处,要从桥上过去,不然就要脱鞋子淌水过去。衣料不到的是,又碰到一条水牛!牵牛的是一个看起来强壮凶悍的中年农民!只见他右手里拿着一把牛角尖刀,左手高高地举着牛鼻索。牛也是强壮无比的耕田牛!
  老牛和人,正好站在小桥的这头,把整个路占了,我们过不去。只好站住,等他把牛牵过去。那牛不知为什么呢,就是不上桥!牛和人就这么僵持、挣扎!我看那木板窄而薄,只够两个人并排走,老牛可能是觉得走上去一定会踩断桥、跌坏腿,所以死活不过去,扭头想下水沟淌过去。其实淌过去也不要紧,农夫可以骑在牛身上,想来这牛也不至于不愿意或驮不动,这牛也壮得很。或者农夫脱掉鞋子,挽起裤子也就过去了。
  可是这比人还壮的大牛就是不愿意听从人的安排,这比牛还犟的农民就是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听牛的安排!
  “你走还是不走!?你这个杀千刀的死牛,你再不走我给你几刀吃吃!”牛当然不听。人已经把牛鼻索举得很高,人的手掌和牛的鼻子已经向上伸到半空了,牛在挣扎,看得出它的痛苦远在人的愤怒之上。后蹄攒着,尾巴夹得紧紧的,就和人被揪住后脖子皮一样。
  但双方还是僵持着!
  我们俩互相看了看,一时无话可讲。忽然,我们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只见那农民用右手里的尖刀扎进了牛耳朵!黄昏薄暮里,我看到牛身子颤抖了一下,喘着粗气哼了一声!
  “你过还是不过!?”农民可能看到我们在后边,也有些羞愤之色,怕我们笑他连牛也制不住,于是更加的羞愤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缓过神来,他有把刀子扎向牛脖子!又是一个血口子,鲜血冒了出来!
  我们俩吓着,又不敢劝,赶紧脱掉鞋子,挽起裤子,急急忙忙下到水沟里涉水而过。到了对岸,回头看看,景物已甚是模糊,人和牛不见了,肯定是人犟不过牛,下到沟里了。
  幸亏他那把刀是小刀,要不然牛就太悲惨了。
  牛被牵住鼻子的时候,是几乎完全没有反抗力的,否则十个那样的农民也不敢拿那么小的刀子扎它!
  有时想想,十几年前的这两个故事给我印象真深啊!农民有时并不就是传统小说里那样淳朴、憨厚的,也有其顽固、野蛮的一面。可怜的只有牛以及被人役使的其他动物们。
  后来每次看到“利用通宝”几乎都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来。
  慈悲!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西王赏功—无人相信的奇遇与遗憾

关于“西王赏功”这个中国钱币史上的这个珍宝级大钱,我搜索网络得到上千条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4条:
1,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称“大西王”时,曾铸过一种“西王赏功”钱。祟祯十七年(1644),张部义军陷成都后,建大西北王国,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并置铸钱局,铸行“大顺通宝币”钱。同时又铸金、银、铜三种“西王赏功”钱,以奖赏参战有功之将士。这种赏赐钱并非通行货币,故当年铸量不多,至今已成为珍贵的纪念币。
2,崇祯十六年(1653)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极罕见之珍品。
3,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643年攻克武昌,占据楚王宫,设尚书、都督和巡抚等官职。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大西”,铸造“大顺通宝”铜钱,并铸“西王赏功”金、银、铜纪念币,奖励有功将士。
4,崇祯十六年(1653)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极罕见之珍品。
这四条记载,基本来源于《古钱大辞典》中的文字,但全部有问题。
我再翻阅手头6种古钱书,终于找到一篇专门文章,关于此币的研究原来已经取得定论,而且是十分可靠的,不幸的是这篇文章在网上找不到,而网上的记载也不知从何而来、谁抄袭谁。但其中有一条记载注明“来源于上海博物馆”,可知上博的介绍也有不足。
我没有什么研究,但根据若干历史文献,可知上述4条记载的失误与不足(这四条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网络上下收藏界、学术界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币的认识水平),简单说说:
1,“大西北王国”之说不确,明显是作文者随意称呼。关于成都铸币,诸书并未提到“大顺通宝”之外其他品种,至于“纪念币”之说,也是以今日之语言附会古代之行为了。
2,崇祯十六年应为“1643”年,而不是1653。
3,前句“克武昌”与后句“在成都”,二者和铸币并无任何联系。
4,同2。
实际情形是什么样的呢?浙江舟山钱币学者盛观熙先生在《安徽钱币》1995年第二期中撰文“张献忠‘西王赏功’钱说略”全面考订了半个世纪来的记载、图片、文献资料,最终提出该钱应为张献忠克武昌后铸造。我看完此文,深感高兴。也完全赞同盛先生的观点。此文另载盛先生的《梁溪集》第55页,亚洲钱币学会2005年新加坡版。
有条件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呢?
因为这个币实在太重要!而且我只相信我看到的是真品!直到目前为止,我在不同的钱币书上、网站上看到了十几个不同的彩色图片、黑白拓片,但让我真正认为真品的只有一个图!包括上海博物馆的藏品,我没有看到实物,也不好说真假与否。
那个真品是哪一个呢?各位读者可以看华光普先生编写的任何一个版本的“古钱谱(或目录、大集)”,均可看到那枚铜质的拓图。这个图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中国古钱谱》。
《中国古钱谱》由国家文物局编写,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本。该书上披露的铜质“西王赏功”钱拓图,穿孔左右各有一个缺陷。正面缺陷在“赏”字左侧,较小,看得出是磕碰痕迹。背面穿右侧的缺口则比较大,约缺1.5毫米,左边也有磕碰痕迹。此钱文字风格特别宽厚、稳重,面廓比背廓窄。这个一定是真品。因为除此以外的其他图片全部是完整无缺的。而我见到的那枚就是和这枚缺陷版一个模样的!
1993年5月,我从学校出来到街上闲逛,想去找那个卖钱币的老头子买古钱。此前我已经买过几个布币了,开始喜欢上古钱。
老头总是在邮局对面摆地摊,树阴匝地,行人不多。
我到那里的时候,看到他的屁股大的地摊上摆着几样古玩,丢着几个铜板,几个古钱。但没有我特着迷的古铲币(即一般说的布币,老头叫裤子币)和刀币。
“来了?放学了?”老头子招呼我,他不太苍老的脸上笑容慈祥,口里两个金牙直闪光。
“恩,来走走玩玩。金师傅,可还有上回那种刀钱和裤子钱?”我也笑着问,满怀期待与盼望。
“唉,那种没有了,每次我都要到很远很远的西双版纳那边老民族山寨里去才买得到,一年只能去2、3回。现在没有了。”老金加重语气告诉我,仿佛在讲故事给孩子听,而我确实还只是个孩子。
“啊,这么远啊!你哪天再去呢?”我满怀向往与虔诚地问。
“暂时不去了,你以为好去啊!要会说那边老民族的话才能进去山寨,也才找得到路,不然更本没有人理你,什么都买不着。等我得闲再去收购。”老金一边神秘地说着,我听得佩服之极!西双版纳啊,多么遥远的地方,多么特殊的民族地区,不知还隐藏着多少古钱古刀古布!
“你可会说那些民族的话?”我蹲在他摊子前仰头问做在砖头上的老金。
“会一点,不然怎么敢去呢。你看看这个铜钱,你是高中生有文化,帮我看看这个钱是哪个朝代的。”老金说这话时偏头看看边上闲聊抽烟的几个闲人。同时指着地摊向我说。我脸虽然红了一下,不过那时的我是比较自信的,以为自己确实很有知识,毕竟看的历史书比较多。也从小喜欢历史。
“哪个?”我问。
“这个。”他说,并把摊子上的一个满身红土锈的大铜钱给我看。
“你瞧,上边是‘西王赏功’四个字,以前没有见过,中午才收的,一个山区人拿来的”。老金递钱给我,指着字说。我接过来看,整个币身,红土和铜肉已经结合在一起,看着土,却用指甲都刮不动一点点!可惜穿孔边上有缺口!钱身几乎占满我的手巴掌中间。厚厚的,土土的,沉沉的。我心理琢磨:这是哪个朝代的钱呢?对了!我忽然想起来,一定是太平天国的!于是我面露得色,笑着告诉老金:
“这个钱是太平天国时候西王萧朝贵铸造的!太平天国起义胜利后他被洪秀全封为西王,当时一共有五个王,杨萧冯韦石,东西南北翼,西王就是萧朝贵。不过太平天国的钱是很近的了,肯定没有春秋战国的刀币有历史价值。”我牛得很,这样自以为是地侃侃而谈。那时历史课是我的最爱,背点什么东西还是不成问题的。
“啊,不简单啊,是太平天国的,我就说时间不会太长,你还给人家3块钱,哈哈哈哈”。旁边另一个老头听了我的话后挖苦老金。
“唉,无所谓,几块钱肯定值得。你可要?要么给5块钱拿去玩。”老金瞅了那老头一眼,转头笑对我说。
“恩,我只要古代的,这种清朝的不要。何况还有破洞。”我抱歉地对老金讲,还把一个小指头塞到钱孔里去转着玩,又仔细看了那个缺口,好象是被虫蛀噬掉的那样,真是难看。我想清朝的钱一定不值钱,那里能和春秋战国的比啊!他卖刀币和铲币给我也只要8元、10元一个!还是完好无损的!
“不要紧,放着吧。我下次去边疆多找些老古代的给你。”老金略显失望的告诉我。我记着要去找小璐,就走掉了,没有买什么。何况我钱不多,想买点什么给小璐。
第二天我想了想,那么大个钱,5块也不算多,就去买来玩吧。于是第二天下午我又去找老金,他说上午已经卖掉了,卖了6元呢!真不错啊!
“卖给哪个了?”我问,有点失望。
“认不得哪点的,好象是在一中门口修单车的那个老倌。”老金随意说。
我也就不再问了。那个老倌也玩点钱币,专门在一中门口修单车,主要顾客就是学生。我的几个同学还在他家租房子住。我经常去玩,他家又黑又脏,房子又大又老,是解放前的那种四合院大房子。他家正房住着一个女孩子和她妈妈。那个女孩子很漂亮很好看,也在一中上学。
过了一个月,来了一个开远市(云南南部一个小型化工城市)的玩钱高手,来找我和老虎。我看到他有一本《中国古钱目录》,就拿来看,翻啊翻,清朝和太平天国都没有“西王赏功”,最后在前边几页找到了!原来是张献忠铸造的啊!真是无知啊!书上标着“西王赏功”价值30000元!天啊天啊!而且那本书上的图和我看到的实物是完全一样的!
我简直要疯了!当天晚上直接到一中门口修车老倌家去问,但人家不理,说有事明天再说。这老家伙!要害我一夜难眠了!
第二天天亮,赶紧去找老倌。他可能刚起床出来,满身油腻,头发稀疏凌乱,一边骂自己的小孩子(我和同学叫他小泥鳅),一边摆出他的修车家什。我刚要问他铜钱的事情,看到住他家正房的那个女孩子出来,急匆匆的含着笑看我一眼,我和同学经常在这个院子玩,因此虽然不讲话,但彼此是面熟的。我咽了口唾沫,没有说话,怕让她知道了笑我不务正业。
看着女孩子走远了,小泥鳅也从他爸爸口袋里拿着5毛钱背着破书包跑了,我这才小心翼翼的问老倌铜钱的事情,不料老倌十分不耐烦说:
“没有没有,很长时间没有玩铜钱了。你问这个整哪样?”他也知道我是住他家的那些学生的朋友,脸色虽然不太好,但还是回答了我。
“没有什么,我听说你上个月买了一个大铜钱,上首写着‘西王赏功’,我是学文科的,很喜欢这个老铜钱,可以不可以卖给我?”我尽量谦虚、诚恳地来说服他。
“没有听说过!我一年多没有买过铜钱了。你听哪个说?我家里只有乾隆通宝,可要?”
老倌说。
我彻底灰心了。
只好走了。
当天上午,我又去邮局门口找老金。他说记不清了,好象是修车老倌,又好象是收购头发的贵州人。
于是我知道几乎彻底没有希望了。但还一一个线索。
在我们县城的朝阳巷,住着几个长期在乡下收购头发贩卖的贵州人,他们也兼顾收购钱币、玉石等等。
那是最下等的旅社,也有最下等的妓女。
我和老虎进去找,一间间房间问,结果找到3个贵州人一个安徽人。贵州人只有玉石,没有买过钱币。安徽人有钱币!拿出来一看,却是“兴朝通宝”什么的。完全没有什么张献忠的珍宝!
于是我彻底死心了。
13年过去了,我念念不忘。每当和其他泉友讲起捡漏与走眼,我都会说起这个故事,但别人总是听了就听了,很少有人相信。
你相信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三、第一次与老金相遇

相遇是一种偶然。这偶然往往变成一种命运。人生中太多这样的事情。
我遇到老金也是这样的。我一生都被改变了。
老金就是街头摆地摊的老头。60岁左右,有两颗大金牙,右手有残疾。人很温和,善于和人沟通,讲话不疾不徐。他的地摊只有很小的一个方形塑料布,大约有学校半张课桌那么大面积。
我第一次遇见老金是在1993年的5月下旬某天下午,我正是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但我离开了学校在外边自己学习,所以丝毫不把大部分人视为人生头等大事的高考放在眼力。而是自由自在。何况云南那些年不太重视教育,至少不会要学生补习或全天刻苦复习,学生是比较自由的(外省是地狱式、准军事式训练高考)。所以我和我的同学都可以在高考前还到处晃,很少看书。
那天我晃到了城中街邮电局对面,慢慢的走着,随意看看蹲在行道树下乘凉聊天的老人。忽然在一堆老人中发现了老金的地摊!地摊上摆着好些古玩、钱币!还有玉石!那时的我真是如遇奇迹!在我眼里啊,那些黑漆漆的古钱是多么重要的历史文物啊!也许那枚刀币曾经是苏秦用过的呢!或许那枚布币是孟子买米的钱!多有价值的东西啊!
我就蹲下来和老头攀谈,我问这个东西是不是春秋战国的?他说是啊!是古代秦始皇那时造的东西!我高兴极了!以为发现了宝库,以为可以发财了!那时我虽然还小,才21岁,但也对金钱的力量有巨大的认识,而且哪个少年不渴望金钱呢?那么在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的人眼里,找机会想办法弄到钱就是一件大事了!
我立刻开始幻想,这么古老的有历史价值的古钱,一定能赚钱!拿到省城昆明去一定可以赚钱啊!我就问他:
“这个刀币要多少钱一个?这个裤子币呢?还有周元通宝,背后有一条飞龙的。”
“刀币上有6个字的要30块一个,没有字的要20块,裤子币15块,周元通宝这大的要30块。”老头一个一个拿在手里看着讲。
“这个周元通宝是哪个朝代的?”我问,我觉得奇怪。好大一个啊,有半个巴掌大了!黄黄的还有泥浆呢。
“认不得,我么没有读过书,不清楚,怕是周朝的,可是?”老头边说边探询我。
“唔,周朝那时怕没有这么大的钱,会不会是北周朝代的?就是宋朝前边那个北周,《水浒传》里边的柴荣就是北周朝的后代,我觉得就是了。”我自以为是地这么说着,觉得这个回答很有把握。
“喔,那也很早。你认得的知识到是多。”
“哎,也没有什么,我比较喜欢历史,所以喜欢古代的东西。便宜点卖给我吧。”
然后就开始谈交易了,老头不怎么愿意讲价,他强调说:
“价钱很低了。我跑一趟边疆老民族山区要花一个半月,要请客,还要讲很多好话,人家才会拿出来卖给我,不容易呢。西双版纳你去过吗?那么远呢!”
这么说着,我想想也觉得不容易,这老头年纪大了,弄来这些东西真不简单。而且我想这些东西肯定价值5、6百甚至千把块一个!所以就没有坚持,全部要了他的2个刀币、一个裤子(布币)币、一个大型“周元通宝”,一个“兴朝通宝”五厘(2元),还有一个云南半开(“光绪元宝库平三钱六分”)龙版银币(5元)。我问了他的姓名、住址,以便再去他家里买,因为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些。
我花完了口袋里的钱。
我决定晚上找同学借钱,再去老金家里买古钱!我可要发大财了!心里的激动真是妙不可言!
我在幻想要把这些重要的古钱卖给国家!然后拿钱去上大学,买几样小璐喜欢的东西给她!我还要买很多很多书…
当天下午我找一个杨同学借了80块钱,找到了城西老金的低矮的家。
老金的家紧靠城市边缘,坐西朝东,右靠县屠宰场,左边是村里的大菜园(今天这个地方已是城市的中心地带了)。有道矮矮的木头大门,门里是个小院子,然后才是矮矮的正房。有点破旧。进了院子,左边是厨房,右边是是放农具的搭棚,搭棚旁边有个鸡圈,好几只鸡在院子里散步、拉屎。有一条和整个院子环境不太协调的小洋哈巴狗,汪汪的白费劲的叫着。
我和杨同学进去院子时,老金一家正在正屋里吃晚饭。我们就没有进去。他的小女儿给我们拿来两个草墩,我们就坐在屋门口。
“你先吃饭,我们坐一会”。
“不要紧,我吃饱了。我拿东西给你们看。”
老金放下饭碗,转身到正屋的右边一个房间进去。他女儿看样子读初中,脸色不好,好象在家里很不开心的样子,我13年后想起来都觉得她的少女时代很不开心。后来去他家好几次,碰到她总是脸色寡寡的。老金的女人好象完全不关心女儿,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母女俩。老金的原配死了,找了这个外地女人。那条哈巴狗就是这个女人的。
老金拿出来一个和他日常上街不一样的大塑料袋子,掏半天掏出来大大小小几个小包,找出来许多古玩、钱币。我们就把80块钱全部买完了,又是两把刀币、一个布币、一个“兴朝通宝”买了,增加了一个“永历通宝”一分。这次他自己降了点价钱。
我们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我那时租了一间房子住在学校外边。杨同学和另一个同学也租房子住在学校外边。
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也不理小璐,只顾看钱,还找来许多历史书,查看有关朝代的记载,可惜始终找不到详细的钱币的记载,更加不知道“兴朝通宝”的来历。
钱币,我一开始,就外人眼光来看,处于知识的蒙昧状态,处于黑暗之中。可我的心,充满了迷茫的困惑、探索的勇气、对未来的憧憬!以至于忽略了常识。
何况,我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本来就是忽略常识、灌输无用理论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