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841|回复: 5

鲁杰:古迹寻踪----唐山考古概述【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古迹寻踪----唐山考古概述


    唐山考古,应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追溯。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贾各庄墓群进行发掘,后来又有1955年的大城山遗址发掘、1958年的迁安爪村遗址发掘。当然这些我们只能说“在唐山的考古工作”,而真正由唐山文物部门参与的发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如果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的话,至今整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唐山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绩瞩目,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简要回顾与探讨。
    唐山地区考古发掘的主要遗址、墓葬
    、史前时期
    1、旧石器时代遗址  唐山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18处,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燕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及河流两岸的阶地中。这些旧石器遗址主要是迁安爪村,陡河水库东岸的双桥,滦县东灰山、岩山,玉田孟家泉、西大泉、小泉、小刘庄、坨龙寺,遵化君子口、狼山关、西域、丁各庄,丰润煳岩山、才庄、苏庄,迁西泉庄等等。在唐山辖区内,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中期和早期的文化遗存,但晚期的文化遗存却又十分丰富。从这些遗址来看,它们既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又有阶段性;从石器类型和加工方式上,都反映出唐山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演变规律。其中爪村和孟家泉目前已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爪村遗址位于迁安市南7.5千米滦河南岸爪村西侧,三面低山环绕,遗址面积54万平方米。爪村遗址调查、发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1958年。1958年2月,迁安县爪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冷大公路爪村滦河渡口西南方的山坡上,挖掘黑土,作为肥料使用。在地表以下1.5——2米的黑土层里,发现大批动物化石。他们把这个发现报到当时的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局派人前往调查,同时又把情况报告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派柴凤歧、刘永和、邱中郎、黄万波、裴文中等人前往该化石产地,同河北省文化局协作,共同进行了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工作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为更新世晚期的纳玛象象牙门齿化石、披毛犀、鹿、野驴、野马、野猪等化石。在这次发掘中得出的结论是对动物化石的肯定,而对发现的石质标本认为没有人工性质,被认定为“假石器”。时期上这次发掘认定爪村和山西丁村大体相当。
    第二阶段在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张森水先生在1958年爪村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爪村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第三阶段是1986年,张森水先生对爪村进行了复查和发掘。通过哺乳动物群化石的比较,张先生认为,爪村要比丁村及许家窑地点的年代稍晚。丁村与许家窑地点群出土的石器为旧石器中期,而爪村为晚期。而对爪村出土的石质标本的研究,张先生认为它们实属人工制品。有石核、石片,并且为锤击法生产的。此外还有刮削器、砍砸器等。骨锥、骨针等骨制品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爪村人类活动的遗迹。
    经铀系法研究,爪村地点距今4.2——5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现在我们经常说唐山有 4万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里来的结论。
    孟家泉遗址位于玉田县城东约3千米的石庄村北200米处。孟家泉原为流泉,现已干涸。遗址面积8100平方米。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孟家泉遗址进行试掘,1990年,在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倡导下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孟家泉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51平方米,出土大批石制品、骨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同时发现晚期智人头盖骨和附连三枚颊齿的上颌骨,石制品达23000多件。
    孟家泉遗址是一处特点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制品以燧石为主,从北部山区采集而来,打片同时使用三种方法,即锤击法、砸击法和压制法,其中锤击法运用广泛,砸击法也使用娴熟,间接压制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孟家泉遗址的年代据碳14测定,距今1.7+-0.25万年。是冀东地区最早的一处有人类化石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孟家泉遗址被考古界命名为“孟家泉文化”,人类化石命名为“孟家泉人”。
    2、新石器时代遗址  唐山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很多县都有分布,迁安有10余处,有安新庄、万军山遗址,簸箕柳行、八里塔、韩家坟、南沙坨、东山坡、梁家坟、东沙坡、北山坡、垫土场遗址等等。迁西有东寨、西寨遗址,滦县有郎石台,唐山的大城山遗址也有新石器遗存。重点介绍一下东寨、西寨、安新庄和大城山遗址。
    东寨遗址位于迁西县罗屯乡东寨村西750米处一沙丘东坡之上。地处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区、西南面向滦河河谷,四周的沙丘系滦河的第二级阶地堆积物。西邻西寨村。该遗址是1990年河北省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在普查中发现,同年9月为了配合大秦铁路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派员对东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12.2平方米,获得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东寨遗址虽然破坏严重,发掘面积较小,但仍然出土了一批遗物,基本上反映出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东寨遗址出土遗物种类较单纯,仅为两大类,一类是陶器,一类是石器,出土的陶器以滑石砂粒陶为主,夹砂,夹云母少见,不见泥制陶。均为手制,也有套接痕迹。陶质疏松,陶胎较厚,烧制火候不高。纹饰以组合纹饰居多,大部分是以数周玄纹和附加泥条堆纹及压印的柳叶纹相结合。还有一些压印的之字纹,席纹,网格纹,波浪纹,素面较少。器型较单调,仅以筒形罐、钵为主体。筒形罐和之字纹的文化遗存属典型的北方地区文化范畴。大体与兴隆洼遗址相当。东寨遗址可以说是冀东地区滦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考古文化遗址。
    西寨遗址1986年发现。位于迁西二拨子乡西寨村,与东寨比邻。濒临滦河。1988年配合大秦铁路建设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共发现烧土面一处,灶一个,灰坑5个。出土了完整或可复原陶器200余件,石器3500余件。考古学者把西寨文化遗存分为了西寨一期和西寨二期。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一期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器的颜色不纯正,器物的表里都经过磨抹,绝大多数都满施文饰,素面者少。二期也以夹砂陶为主,但泥质陶明显增多,而且多为红顶钵的残片。陶器外表一般仅口部磨抹,文饰比一期的要粗糙。所以一期要比二期的时代稍晚。
    西寨遗址是唐山地区滦河流域规模较大的原始文化遗存,这里依山傍水,为古代人类发展农业和渔猎生产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遗址中采集的大量细石器、网坠和石球等渔猎工具,说明渔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还出土很多石磨盘、石磨棒等,是农业及粮食加工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西寨遗址还出土了石人头、鹿头、鸟头等罕见的原始工艺品。
    在西寨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报告者曾提出“揭露出土的用陶罐排列而成的对组祭祀遗迹”,在后来的西寨遗址的有关文章中也一直沿用这种说法,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也做了专门的场景。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遗址与西寨二期时间上大体相同。
    安新庄遗址位于迁安县城东北6千米,安新庄和新寨之间,滦河东岸第三台地上,面积大约有两万平方米。1976年调查,1978年试掘。遗迹主要有居住面和灰坑。出土遗物主要有大量的磨制石器,155件。也有一些打制石器、骨器。同时出土完整和复原的陶器101件,从考古探方出土的有25件,多为泥制红陶,还有一些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泥制灰陶、泥制黑陶等。泥制陶占多数,陶质细腻,火候较高。陶器多数为素面和磨光,带文饰的少数,采用刻划、按压、锥刺和附加的方法。蓖纹、指甲纹、网格纹等等。陶器全为手制,泥制红陶为主, 还有灰陶和少量的黑陶。器型简单,多为陶罐,也有一定数量的圈足陶簋。文饰精美,大多在磨光陶器上,蓖纹、菱形纹、指甲纹和几何纹相当流行。彩陶较少,均为赭红彩,花纹大多是几何形纹,有内彩,通常采用刻划和彩绘兼施的方法。安新庄遗址有仰韶文化中罕见的夹砂直腹陶罐,流行的蓖纹和细石器,也有红山文化中少见的磨光黑陶,圈足器和指甲纹、几何纹。同时还有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中都不见的刻绘兼用的彩陶。
    我感觉安新庄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应该是彩陶的发现。彩陶最辉煌的应该属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而在唐山地区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彩陶是非常罕见的,况且这里的彩陶制作方法还具有地方特色,在彩绘花纹间用尖状器刻划直线纹,采用这种刻划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还是不多见的,至少在河北省是首次发现。可这一点一直没能引起考古界足够的重视。虽然仅仅是几枚陶片,但意义重大。
    大城山遗址位于陡河西岸,过去的城子庄和雹神庙之间,河对面是贾各庄。遗址面积约9000平方米。大城山遗址很复杂。1955年发现。并于当年10月中央文化部批准派人前往发掘。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很多实物资料,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铜牌,在初次的发掘报告中被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存”及“汉代扰乱层”的器物。但是,后来大城山遗址的性质又引起了争论。一是认为,大城山遗址不仅仅是龙山文化和汉代遗存,还包括一部分相当于周代或更早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遗物在内。二是对两件铜牌的认定。我读大学时学《青铜器》中,老师还特别提到了唐山大城山的两件铜牌,把它们提升到中国最早使用铜的范畴里。事实上,这两件铜牌应该是与青铜文化有关的产物,而不是龙山文化的“用铜”的物证。
    长期以来大城山遗址的文化性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相当多的人认为大城山属龙山文化,有的还认为是滨海地区龙山文化的一种类型,但大城山内涵丰富,其中也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其中的夹砂红褐陶为主的商时期文化遗物。
    就大城山整体遗址来说,延续时间很长,上自龙山,下至商末周初,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定性。原报告最大的问题是把一些相当于冀东商代时期的文化遗物统统归并到龙山文化遗物中,以至得出上下两层内含物“基本相同”的结论,从而给后来分析带来很大混乱。就大城山遗址本身来说,商时期遗存所占比例要大于龙山遗存。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唐山地区分布十分丰富。仅迁安发现20余处。如封山寺、马哨遗址等。唐山双桥遗址也有商的文化遗存,迁西贺家山遗址,滦县东法宝遗址。玉田城关的几个遗址都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或稍晚的遗存。滦南东八户遗址,唐山大城山遗址,丰润姜家营,玉田杨家套、五里桥、西八里铺、上下坎,迁西城西峪、沙岭沟,迁安南关、倪屯、八里塔等等,都有商时期遗存。周代遗存,迁安县就有54处,较典型的有,石家坟,马家坡,上台子,火石坡等18处。柏庄老窑,前窝子后山,小玄庄西岸坡较丰富。重点介绍一下封山寺遗址、马哨遗址、贺家山遗址和东法宝遗址。
    封山寺遗址位于迁安市建昌营镇前窝子村南500米处的高台地上,西靠冷口沙河,遗址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5米,标本主要有筒形鬲、绳纹陶、罐、动物陶塑、纺轮、石器等。从筒形鬲来看,属于西辽河系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夏家店文化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属于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上层文化 ,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上层和下层分布范围基本相同。
    马哨遗址位于迁安市五道沟乡马哨村东南500米处的沙丘上,当地人称为“小山子”。东邻青龙河,遗址面积228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址破坏严重,但地表暴露出较多的陶器残片和石器。马哨遗址为代表的夹砂红褐陶绳纹鬲、夹砂磨光红褐陶罐等,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这一地区分布较广,暂且归类为晚商时期。
    东庄店遗址位于滦南县城南12.5千米。含有燕山以北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又具有中原商文化的特征。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
    东八户遗址位于滦南县城东南1千米。1988年,为配合坨子头至王滩铁路建设工程,对这里进行了考古调查,并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文化类型与东庄店相同,同属夏家店下层文化。
    贺家山遗址位于迁西县城东罗屯镇长岭峰村北,遗址分布于贺家山顶部及北坡,地表为黄砂石土质。遗址南望滦河,东侧及北侧有清河及蚂蚁河流过,遗址面积6000多平方米。出土有夹砂红褐陶鬲,年代应为商代中期。此遗址现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迁义遗址位于滦县响堂镇后迁义村滦河东岸的山前台地上,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最早发现于1990,采集到大量有价值的陶片、石器和骨器。1999年和2001年,省、市、县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72平方米。出土青铜鼎、簋及金器、玉器、磨光陶器等很多珍贵文物。从发掘情况看,后迁义遗址共分6个文化层,包含了龙山时期、夏、商、周、辽、金等时代的文化遗迹与遗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三类,一是龙山时期,有泥质灰陶、夹沙灰褐陶、夹沙红褐陶和泥质磨光陶。器型主要有鬲、壶、罐、盆、钵、网坠等。二是夏至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陶器以夹沙红褐陶为多。还发现了三座房址,为圆形单间半地穴式,居住地面经过火烧,门道朝南。三是晚商至西周初期,分为遗址和墓葬两部分。陶器发生了显著变化,夹沙灰褐陶为主。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墓,葬式为仰身或俯身直肢葬。随葬器物有陶器、金器、青铜器,还殉葬了牛羊。2001年此遗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战汉时期
          在战国时期,唐山属于“燕”的统治辖区,燕也挤身于战国七雄之列。汉代的唐山处于汉王朝统治的边缘,同时又是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的地区。从这一时期文化遗址和墓葬发掘看,有的体现了汉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而有的则显显现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或者不同风格兼备。唐山的战汉时期遗址和墓葬在各县都有分布,特别是丰润、迁西、滦县等地,遗存更为丰富。
    东欢坨战国遗址为配合开滦矿物局新建东欢坨煤矿的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矿建设区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了1处大面积的遗址,总计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1989年至1990年进行正式发掘。东欢坨出土了大批陶器,主要有盆、豆、釜、瓦等。而且有燕刀及铁质农具出土。都为典型的战国遗物。遗址没有发现大型建筑,但铁质农具在当时来讲应该属于先进的工具。在遗址发现了四处井,有两处土璧底井,一处大陶井圈井,一处土壁木井盘的井。井的出现在人类发展中有特殊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最初都是近水而居,所以一些大江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唐山也是以滦河、陡河、还乡河主要发展线路的。而井,是人可以远离河流而居的证明。所以东欢坨遗址在唐山的考古遗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贾各庄墓葬1950年秋天起,这一带就不断发现陶器和铜器。1951年春天,挖出来一个完整的狩猎纹铜壶。1952年中央文化部邀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等人前往进行发掘,从1952年5月至6月,一个月时间内发掘了36座墓葬,其中战国墓22座,西汉墓8座,东汉墓3座,时代不明的墓3座。发掘工作结束以后,1952年6月25日至29日曾经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展览,五天的展览中观众达到33892人,平均每天6000多人。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进行展出。
    贾各庄墓葬群出土非常丰富。主要有陶器和铜器。陶器数量很多,器型有鼎、豆、尊、壶、簋等,属于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范畴,及少部分有一些地方特色,比如双耳罐。最丰硕的成果是出土了大批铜器群。这批铜器,器型种类丰富,文饰精美,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这批铜器具有战国铜器的共性,同时也有燕国地方文化的特性。
    大黑汀战国墓葬1989年清理。位于迁西县城北4千米处的兴城镇大黑汀村西150米处,墓地南100米处为东西向的大秦铁路。共清理的6座墓葬。最可圈可点的也是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铜鼎,敦,豆,戈,镞,剑等,下限不会晚于战国中期。大黑汀墓葬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考古精粹展览中参展。
    大李庄汉墓1986年发掘。位于玉田县城东北18千米,北靠小山,属于燕山的余脉,南靠双城河。此墓的东100米,南50米和北20米的范围是一处较完整的汉墓群,出土有带炳铜灯。
    塔坨鲜卑墓群1990年发掘。位于塔坨乡政府所在地南300米。当地称为南坨子。这次共清理墓葬17座,墓葬破坏严重,时代相当于东汉晚期。塔坨墓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包括大批陶器、金饰件、铜器以及铁兵器等器物。铁兵器的普遍出现和草率的埋葬方式,说明这个墓群不是家族茔地。
    (四)、辽金时期
    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世居“大漠之间, 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为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9l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这个崛起于残唐五代之际,称雄于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建立了地跨五京、幅员万里的国家。全国分为五道,是为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唐山是南京道析津府辖区,玉田、遵化、迁安、滦县、乐亭、丰润等地均在辽的疆域之内。1125年金灭辽,这片土地再次成为女真族统治之地。迁安、丰润、乐亭等县都有很多辽金遗存,仅乐亭县达到10 余处。
    上芦辽墓位于迁安沙河驿上芦村皇姑峪,共发现三座墓葬,为辽韩氏家族墓葬群。早在1964年就在上芦娘娘庙南坡发现一座墓葬,并有墓志出土,确定墓主为韩相。据墓志记载为大燕国人,曾任辽兴军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辽开泰二年(1013)终,开泰六年(1017)葬于今迁安沙河驿上芦村。
    1977年,当地群众在修梯田时又发现了一些墓葬,文物部门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出土了一批辽代瓷器,有鸡冠壶、凤首长颈瓶、方碟、注壶等等。辽瓷按器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原形式,风格深受邢窑、定窑影响。二是契丹形式,极具游牧民族特色。象鸡冠壶、凤首长颈瓶、方碟都属于契丹风格。1992年,发现第三座墓,出土了一些残破瓷器和铁马蹬。2001年上芦辽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韩氏家族可谓声名显赫。韩相的曾祖父韩知古在《辽史》中有传。韩知古原是河北玉田人,辽太祖征蓟州时被俘虏为小奴,并以奴隶身份到耶律阿宝机家,得以亲近辽太祖。随着年增识广,辽太祖与其议论国事,发现他善谋有识,封为彰武节度使,管理汉儿司事,兼协助太祖制订礼仪,很受赏识,拜左仆射,又因征渤海有功,封为中书令。自韩知古始,其家族连续多代在辽国高层统治机构中为官。其长子之次孙韩得让,曾为辽国一代英主萧太后之宠臣,国家一切重要决策多是他与萧太后共谋。
    韩知古有两个儿子,即匡嗣、匡胤。匡嗣有五子,即德源、德让、德威、德崇、德宁,他们又多生子嗣。匡胤一支,只生一子,名琬。琬生三子,即韩 、韩相、韩(箭)。上芦辽墓即为韩琬一支的墓群。
    二郎庙墓群:位于乐亭县城东北的毛庄乡二郎庙村西,占地达两万平方米,属辽、金、元时期墓葬。随葬品有陶器、瓷器和铜器。其中,辽代墓葬随葬有定窑白瓷碗,金代墓葬中有黑釉碗、罐和素面铜镜,元代墓葬随葬品最多,有酱釉双系罐、青釉碗等。
        此外,这一时期可圈可点的遗址,还有丰润天宫寺塔,在修缮过程中从内出土的一批辽代珍贵文物。乐亭独幽城辽墓也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考古,重点应为明代长城野外调查。
    1995年市文物管理处和迁安、迁西、遵化三县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唐山境内的长城进行全面考察,获得了详实的文物资料。通过这次调查,比较详细地测量了唐山境内长城的长度,了解了唐山境内长城的概貌,对长城的保存现状、结构、规制做了记录,发现了大量的长城碑刻,成为研究长城最真实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96年在迁西县大岭寨村又发现了万历年间的长城灰窑遗址。早在1991年迁西县文物管理所就在这一带清理过长城砖窑,出土了很多带有文字的长城砖。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及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均进行了报道。长城灰窑和砖窑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明代长城的建造及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7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长城调查,这使得唐山境内明长城的调查和研究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次实地调查的设施、设备都全部采用GPS定位系统,内容更加科学、更加详实、更加全面。
    唐山考古工作面临的问题
     1、亟待对全市境内的遗址、墓葬进行全面地普查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从2008年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开始,这对唐山考古工作来讲应该是个喜讯。这次普查要历时数年之久,普查成果一定会推动唐山考古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也将为唐山地方史研究奠定充分的考古基础。
     2、考古人才匮乏。就唐山目前考古状况来讲,考古人才全市范围内超不出十人。真正考古专业毕业的,又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更是微乎其微、寥寥无几。这种情况造成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及时完成,考古学的研究不能深入。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是我们不能小视的问题。
     3、考古研究不够深入。第一是初步研究不够。表现在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及时公布,发掘报告的水平有限。第二是后续研究不够。一些内涵丰富的遗址、墓葬却只有一份简报,似乎简报发出去了,考古任务也随之结束,一些重要的资料就此完成了使命,被束之高阁,缺乏更为详细地探讨。第三是对考古遗址缺乏综合性的研究和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研究。考古是不能以行政区域来界定的,要以自然环境、地貌形胜为依托。因此,考古研究不能拘泥于本乡本土,还要开阔视野。第四是要注重地域性的研究,不能把思维禁锢在“夏商周……唐宋元明清”大一统的套路中,那个传承是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不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历史传承,考古工作不是做填空题,把发掘出来的东西按着历史套路往里边填,要找到本地区自身发展的特点。
     4、考古学、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的联系不够紧密。这也是目前全国考古、历史研究的一个通病。搞历史研究的人注重文献的考证,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史学研究者无法获取所需要的考古资料。而搞考古的人一味的沉浸在对遗址的素描中,文献研究的能力往往薄弱,同时对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反映不敏锐。而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侧重于对个别藏品的研究,在整个历史研究中注重个别的点,而忽视整体的面。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的内涵与外延互有交叉,在研究的过程中互为补充,汲取相关的研究成果,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作者系唐山市博物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唐山市历史学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http://www.lhwhyj.org/article.asp?articleid=283
发表于 2010-10-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10-19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菜版已经是史学家了,敬佩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3# 春日海风


    海风版主的话真的让菜疙瘩无地自容!有地缝肯定钻进去了!!!
    离“家”差十万八千里还不止呢!说实话,也就一个家乡历史的爱好者而已,连写作者都不敢当啊!
    不过海风版主的确给了我一个有力的鞭策。就算作是菜疙瘩终生奋斗的目标吧!
     谢谢好兄弟!!!愚兄定当加倍努力,不负美意!!!
匿名  发表于 2011-4-5 17:32 | 来自四川
在外乡漂泊的人,希望得到更多关于家乡考古历史知识。
发表于 2011-4-9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菜版已经是史学家了,敬佩
春日海风 发表于 2010-10-19 02:05



我看也是,      不用谦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