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述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
位处冀东的唐山,北枕燕山,南临渤海,西卫京畿,东扼辽塞,民丰物阜,人杰地灵。唐山虽然建市较晚(1938年建市),但其所辖2市、6县、6区、2个国有农场(1)及周边地区却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唐山是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融合之地,不仅发展了中原的汉文化,也自然兼收并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先进部分;直到清朝前期,唐山诸州县始终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到了近代,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发展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诞生地之一,唐山的经济、文化有了更快的发展。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唐山的宗教文化积淀也十分深厚。唐山的宗教文化既有与全国的宗教文化相同之处,也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唐山宗教文化史料的丰富和全面,更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燕山南麓、滦河中游的迁西县罗屯镇西寨村发掘出一处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接着又在1995年于该遗址的南边发掘出一座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其中有两件是石雕的双人头像和石母像。考古学家认定:这是一处古代先民祭祀遗址,目前国内很少发现。此遗址证明,至少在6、7千年以前,唐山地区的原始先民就已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
唐山在古代虽处中原边地,但居民仍以汉人为主,所以中原传统宗教文化在唐山地区仍占主流地位。?
传统中国道教、佛教最早出现在唐山的时间已无可考。但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古代唐山地区,道教的信仰早于佛教。中国道教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祭神、祈禳、祷祝等活动的基础上,发展了老庄哲学而形成的。虽然是东汉以后才正式成教,但此前的一些有关史料和传说,可视为道教形成的嚆矢。《史记》是一部信史,其第一篇列传《伯夷叔齐列传》就记载了后来成为道教和民间供奉、祭祀对象的伯夷和叔齐的事迹。《论语》、《孟子》、《韩非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对之也有记载。司马迁肯定他们二人为“贤人”,周武王的军师姜尚(姜子牙)认为他们是“义人”,孔子说他们是“仁贤”,孟子视他们为“圣人”、“百世之师”,韩愈作《伯夷颂》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超过山川日月;即使周武王也甚为钦佩,将他们“以将军葬于首阳之下”;汉武帝称赞他们是“天下廉士”;宋徽宗追封伯夷为清惠侯、叔齐为仁惠侯;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追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成宗下诏在古孤竹国故地永平府(治所在今卢龙县东北)重修伯夷叔齐庙,赐匾额“清节”,并降祝册,命守臣按时照礼祭祀。清朝乾隆皇帝两次驻跸清节庙,并留诗赞扬。伯夷叔齐的事迹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得到日本人、朝鲜人的赞颂,朝鲜海州也有首阳山夷齐祠。今存的《永平府志》记,早在东汉熹平五年(公元202年),统治者伯夷叔齐立庙祭祀,庙号“清圣”。这二人到后来成为道教敬奉的神〓,说明道教文化早已在唐山地区产生了影响。?
今遵化市东南30里铁厂村西山南侧有一古洞,洞口矗立一通刻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的《重修无终洞记》碑,碑文是同进士出身、奉旨督领炼铁事务唐文灿撰写的。文中记载,此洞名无终洞,据说是春秋时无终国国君无终子修真炼丹之处。碑文记载,当年作者与蓟镇总督戚继光等人共游此洞,并共同评论吕尚(姜子牙)、陈抟、曹参、盖公等人学仙求道之事。又,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说:三国时,有中国道教早期派别之一的“帛家道”创始人辽东道士帛仲理②在玉田无终山炼丹、传教;《玉田县志》上也有“无终丹灶”的记载。?
《永平府志》、《滦县志》均记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年—936年),有姜姓将军(名字不详)奉命驻守在唐山(今唐山市内大城山),山下有溪名唐溪(今名陡河),溪中有蛟危害百姓,姜将军愤怒提剑 蛟于蟀上,于是“民感以为神也”,“感其功,思其德,建庙于溪侧,时致祭焉”,庙号“神庆”。历代有许多高道住持此庙,元朝时,奉元太祖之命“掌管天下道教”的全真派道教祖师丘处机为神庆庙题名“洞贞观”。“洞贞”即“洞真”,是指道教最高神天宝君元始天尊及其所住的玉清天界。由此可见此洞贞观在当时道教中的位置之高。?
据新出版的《玉田县志·人物传》③记载,清末民初,玉田县出了一位道教名人。此位高道俗家姓名刘〓,清咸丰七年(1857年)生于直隶玉田柳庄子村(今河北省玉田县林头屯乡柳庄子村),幼年上学,好读善书,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20岁时参加县试失败,从此不再对仕途抱有幻想,以做私塾先生糊口。刘〓在石岭口村教私塾时,该村村北有一五龙山,山上有道观。他常与观中道士晤谈,对道教的渊源、教义、经典领悟日深,终于在30岁左右放弃教书,投身于道教。他四处云游,访贤拜师,后到北京西郊白云观做常住道士,白云观住持为他授戒,赐道号“圆融”,授他白云观监院(仅低于住持的当家道长)之职。有一次,慈禧太后到白云观降香,刘圆融侍奉仪式。慈禧见他体态端庄,相貌俊秀,举止文雅洒脱,于是差人问话,刘圆融对答流畅得体;慈禧高兴,传谕收刘圆融为义子。刘圆融从此名声大振,白云观也随之香火益旺。民国七年(1918年),刘圆融道长在北京白云观羽化(去世),葬于观内方丈坟,观中道众为他立了塔。?
古代唐山地区,道教的庙观如供奉北方大神的真武(玄武)庙、供奉泰山之神的东岳庙、供奉泰山女神的碧霞元君庙、供奉岳飞的忠武庙(岳王庙),以及供奉阴阳两界地方神〓的城隍庙、山神庙、龙王庙、土地庙、雷神庙、火神庙、雹神庙等等,分布于各州县村镇。其中不乏在全国、在北方少见的道教庙观。唐山有的县临海,民众靠出海打鱼和从事海运为生。因此,沿海各县出现了海神庙和妈祖庙(又称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原本是福建莆田林姓少女,常随船出海,发愿保佑渔民平安,死后被当地渔民奉为海上保护神,元朝封她为天妃,清朝封她为天后。唐山境内有妈祖庙,实为北方少见。春秋时期,齐国应燕国的邀请,北伐山戎(戎族的一支,散居于今迁安县以北、以东)。途经孤竹国时大军被引入迷谷,找不到走出迷谷的路。上卿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挑选几匹老马走在队伍前面,士卒随马而行,终于走出迷谷,打败山戎,灭掉令支、孤竹等小国。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封马为官,并在迁安灵山脚下的今马官营地方,亲手栽种银杏树,至今仍存一棵,据科学家鉴定此树已有2600年的树龄。以上就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马匹是古代运输和征战的必备工具,明朝时出于战事的需要,朝廷采取以马代税、代役的策略,鼓励民间养马;又因北方少数民族善养马,便令在长城各口设马市,以钱物购换他们的马匹。由此,唐山地区民众尊重马,重视养马,所以出现了马神庙,马神是道教的神〓,养马民户供奉马神,可以保佑他们的养马事业。我国是世界上瓷器的发源地,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在陶瓷作坊集中的地方,出现了保护瓷窑安全和烧瓷成功的窑神庙,供奉窑神。唐山是陶瓷生产较早的地方,今日唐山有“北方瓷都”的称誉。唐山在元朝以后,有的地方修建了窑神庙,供奉窑神。另外,唐山在晚清以后出现了近代机器采煤业的生产。由于矿主不重视安全生产,井下时常发生伤亡事故,于是唐山市内出现了另一种以保佑煤窑平安的窑神庙,这大概是唐山道教的创举,也是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和贡献。近日在唐山市开平区境内即将落成的道教玉清观,其第二层神殿就供奉赋有两种意义的窑神。唐山其它如树神庙、虫神庙、疠神庙、蚕神庙也是道教稀有的道场。?
佛教传入唐山地区的时间,据滦县青龙山出土的清朝《重修延古寺记事碑》说,该地有佛教可上溯到东汉明帝年间(58-75年),距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公元前2年④仅晚不到80年。但此说仅是孤证,且内容不详。而据遵化市所存金朝大定八年(1168年)所立的《复修禅林寺碑》载,东晋十六国后秦弘始年间(399-415年),有僧名至道,在遵化五峰山瑞云峰建寺名“云昌”,来寺熏修和听法者超过500人,该寺还有“龙徙虎驯”(毒龙迁走,猛虎顺驯)的神异传说。此寺辽朝时改名“禅林寺”,金朝时重修,后各朝均有修葺。另据遵化市现存《重修龟镜寺碑》记载,龟镜寺初称莲花院,始建于东晋义熙中期(大约公元411年前后),此寺现已无存。根据上述记载,佛教最晚也于东晋时传入唐山地区了,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约晚400年。?
古代唐山佛教的出现虽晚于道教,但其发展之快、之广却超过道教。唐山的佛教,对我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南朝时,释迦牟尼佛第28代弟子菩提达摩来华传弘禅法,经过6传,到初唐慧能大师时,确立了以《金刚经》为心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慧能门下法嗣甚多,分立门户,其中唐高僧良价(807-869年)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开堂讲法,他们共创了“五位君臣”(以君臣关系比喻五个方面)的教理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宗风,佛教称其派为曹洞宗。其后,曹山法系断绝,唯有良价弟子道膺一脉得以继嗣不绝。到宋朝以后,禅门大部分法系断脉,唯有曹洞、临济二宗一直延续至今。晚清以后,有“曹洞、临济子孙遍天下”之说。被视为曹洞二祖的道膺禅师就出生于蓟州玉田县(今唐山市玉田县)。道膺祖师俗姓王,生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童年就皈依了佛门,后到范阳(今河北涿县)延寿寺出家,25岁受具足戒,法名道膺。道膺很早就立下济世度生的大愿。他访道参禅到江西,拜在洞山良价门下,良价许他为门下弟子中领袖,将自身毕生修持心得及曹洞宗义尽传给他。道膺学成后,到各地弘法,声名远播。镇南节度使、南平王钟传发愿世世奉其为师。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应邀住持江西云居山禅院(即今之江西修水县云居山真如寺前身,此寺现为中国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丛林样板”之誉)。道膺住持期间,常住僧众始终保持在1500人以上。唐昭宗亲赐寺名“龙昌禅院”,赐道膺紫袈裟,封号“弘觉大师”。天复二年(902年),大师圆寂。他的门下高才辈出,遍布各地,尊他为曹洞宗二祖。在道膺圆寂200年之后,日本僧人道圆来华求法,将曹洞宗引入日本,因其所学是道膺之法,所以,今天日本佛教曹洞宗奉中国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原龙昌禅院)为祖庭。?
清朝初年,唐山地区又养育出曹洞正宗第28代嗣祖。祖师讳性在,号别山,俗家姓氏和生卒年月无考。从迁西县景忠山南天门壁嵌的顺治皇帝御旨碑和山上性在祖师亲撰的《景忠山修建始末垂诫后祀碑》内容看,性在祖师是〓阳(今唐山市丰润区)人,明末出家,似住过嵩山少林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后,在迁西景忠山南坡石洞(后称“止止洞”)内静坐苦修9年,因洞内阴暗潮湿,致使性在形容枯槁。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出猎蓟州,登景忠山,性在奉旨由石洞出,谒见皇上,对诏称旨;顺治帝对其苦修之志、枯槁之形,深为感动、赞叹。决定将他召入京城,改皇宫内的椒圆为禅室,供养他。性在入京后,厌恶荣华,以怀恋故地为由,请求还山,顺治帝更加赞叹,准假一个月。第二年五月,顺治特派内臣到景忠山诏性在回京,并将西苑崇智殿改名万善殿,做为禅房供养性在,赐其号“慧善普应禅师”。顺治皇帝是佛门皈依弟子,法名行痴,继诏性在入京供养之后,又多次诏请各地高僧入京,供养在万善殿,理政之余常与他们研习佛法。性在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奉旨回归景忠山,景忠山方丈和全山僧众自然以长老相待。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性在祖师亲自撰写《景忠山修建始末垂诫后祀碑》,碑中叙述了明中叶以后,景忠山做为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道场的修建经过,写明做为佛教道场今后在修持、传承、宗风等各方面的诫训,规定对不遵守者,允许全山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鸣鼓攻之,据罪遣罚”。碑文最后落款是“□□□□(此四字缺损)禅师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嗣祖 沙门性在录”。性在师祖所定的训诫内容,对唐山、对北方乃至对全国佛教的建设,都有积极影响。?
中国佛教在隋唐逐渐形成八大宗⑥,到后来有的宗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唯独净土宗自东晋慧远大师创宗以来,始终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什么人都能修习、什么人都可以修等特点,至今仍保持着佛门第一宗的优势。唐朝时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盛况⑦。中国佛教净土宗到目前有13位祖师,而其中的第12祖师彻悟大师就是唐山人。彻悟祖师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农历十月十四生于直隶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自幼聪慧,喜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采揽。20岁时因大病而发出家之志,病愈后到北京房山(今北京房山)三圣庵投荣池老和尚出家,法名际醒,字彻悟,一字纳堂,号梦东。后到京都(北京)岫云寺受具足戒⑧。之后到各地参访,精求佛法奥义,后接临济宗法脉,为第36代法嗣,任京都广通寺住持,率众精修禅法,策励后学,14年如一日,宗风大振,声誉南北。后,大师以宋朝永明大师(净土宗六祖)为榜样,万缘放下,转修净土宗。乾隆七年(1792年),大师改住觉生寺,建涅〓堂、安养堂、学士堂,供老僧、病僧和初入佛门的僧人念佛习法。大师在觉生寺住持8年,莲风大扇,被誉为“法门第一人”。嘉庆五年(1800年),大师因年高退居怀柔(今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打算安度晚年,但众僧又糜集红螺山。大师率众担柴运水,泥壁补墙,使资福寺又成知名净土宗道场。后来的民国时高僧、净土宗第13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在此寺参学数年。彻悟大师于嘉庆十八年(1810年)十二月十七,安详圆寂,世寿70。大师的肉身供养7天,始终面目如生,白发变黑,荼毗(即火化)后,得舍利子⑨百余颗。门人遵遗命将大师灵骨安葬在资福寺普同塔(僧人共葬之塔)内。近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复红螺山资福寺,在整修普同塔时,发现彻悟大师的13颗舍利,决定将其中3颗供奉于大师的纪念堂内,供人们礼拜瞻仰。大师早年佛学著作甚丰,后因专修净土而将其所有著作付之一炬,唯有其弟子搜集辑录的《梦东禅师遗集》传世。?
世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纵览唐山古代各州县,凡是风景秀丽或名人所历之处,多建有寺院庙宇。?
今玉田县城东北十余里有一小山名叫“麻山”,属燕山余脉,是古代无终山一部分。麻山山体不大,名气却高。此山海拔115米,山顶平坦,顶南侧有一矗立在巨型〓〓(音bìxī,传说中龙的一种,龟型)背上的青石碑,上刻“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此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旧玉田县志和晋朝干宝写的《搜神记》说,周朝时有一人名阳伯雍,因麻山上无水,便在半山腰处预备水,供上山人饮用。有一天,一位隐士喝了他的水后,送他一斗石子,让他将石子种植于高平好地,说可以生出玉石来。于是阳伯雍将石子种在麻山顶上。过了一段时间,石子果然生出玉石,他用所得玉石聘娶了右北平大姓徐氏之女。周天子知此事后,拜阳伯雍为大夫,并命在阳伯雍种玉之处四角各立一大石柱,高一丈,中央一顷地名“玉田”。唐初,于此种玉之境设无终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依阳伯雍种玉故事改无终县为玉田县。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知县徐德昌将石柱换成巨碑,上刻“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毁,今碑是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立。旧志将此处列为八景之一,名“麻峰种玉”。麻山阳面半山腰处有一佛寺名麻山寺。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但从现存的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之《重修麻山寺碑》看,明朝大以前就有此寺,碑文谈到麻山种玉之事。此寺现虽已不存,但从1953年拍摄的照片上看,原麻山寺十分雄伟壮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