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19|回复: 8

张凡修诗语录【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诗歌瞎咧咧

【我这篇小玩儿艺儿是属于“大闺女扯尿布——闲置忙用”。备不住某一天兴许就派上用场哈】

◎张凡修

(一)亮点与用力必须成反比,诗歌才能写得好。一首好诗是无需用力的:自然呈现,亮点由心而生,力量藏而不露。今年7月31号我去河南睢县参加一个诗歌活动,因带着7月号《星星》诗刊,晚上在宾馆与同屋的诗人聊诗时,我举了河南诗人庞小伟发在这期《星星》上的《风吹》作例子,与他探讨诗歌的轻与静。

(二)诗语是面团,要有“韧性”。我们老家有句俗话:“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这意思。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懒老婆和面那样:稠了加水,稀了添面;也不能像懒汉子造酒那样:好了是酒,赖了是醋。必须反复斟酌,把一个句子打磨得越“筋道”越好,全诗整体不能断裂,不能生硬,还不能脆弱。其中韧是关键,张力,辽阔,放开是一首诗必备的要素。

(三)诗歌是慢、是轻、是减法;诗歌是冷静、是踏心、是降低;诗歌是手头儿上的钱想法儿花出去而不是攒着,攒着攒着就毛了。而钱咋花也是一种艺术。

(四)一首诗必须有“诗眼”。但眼睛眯着不中瞪得太圆也不中:要恰到好处得明亮地睁开,让读者感觉光的力量其实只是短短一瞬,只一瞬就触发了浑身的神经——或愉悦,或疼痛,或“叭叽叭叽嘴儿”“哦……”。

(五)语言运用。郁葱老师说得好:日常用语就足够。用不着钻窟窿捣洞去寻觅所谓“陌生化”的字词。一首好诗的深度,厚重应在诗的内部含量中彰显:醇,纯,淳——淳朴,纯净,醇酿。不做作,不芜杂,不稀释。

(六)赞成并推崇熊焱这句话:“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应该是要表现人类心灵的宽广、灵魂的复杂性和精神的多样性。”诗人,虽不能过多地承担什么什么这责任那责任,但最起码要在你的作品中抵达生命的本真,探寻人类灵魂最佳着陆点;诗意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拱土,发芽,长叶,我们忽略了它,它就要无规则蔓延。诗人此刻就是园丁,一边感受新鲜的生命成长,一边浇水施肥,这个过程就是捕捉诗意的最佳捷径,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七)结合点,日常与诗意的结合点。好的木匠做窗户框架,根据木料的长短宽窄会轻易地开铆,楔接,尺寸掌握得不差毫厘,可以说严丝合缝。好木匠的好活计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切入角度”,好木匠就是准确无误地找到了结合点。诗人也应学木匠的本事:不能啥材料“歪拐一齐划拉”,材料的截取,意象的截取都应精准,只有精准才鲜活生动,活儿做出来才漂亮。

【菜疙瘩赘语:我从凡修老师的博客故乡鸦鸿桥里往玉田论坛转帖了不少文章。如此不厌其烦,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欲知庐山真面目,还是自己到山里去转悠吧!凡修老师是我们玉田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的好榜样!】
发表于 2010-10-7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回复 2# 号码047


    谢谢号码兄的持续关注!
发表于 2010-10-7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啦,经验宝贵。
发表于 2010-10-8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理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但仅此而已,人家的东西永远是人家的,法尽诸法而无法才是自己的东西,犹如吃饭,拿筷子其实是个技术活,但我们吃饭时都没留意怎样去拿筷子,技巧到这个层次才算是自己的了。
匿名  发表于 2010-10-8 18:02 | 来自河北
说得好,我赞同!
匿名  发表于 2010-10-8 18:05 | 来自河北
回复 6# 邵官屯


    说得好,我赞同!
发表于 2010-10-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见解果然精到,学习了难为您肯费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