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466|回复: 1

《京津唐地区夏商时期遗存》论文摘要【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京津唐地区夏商时期遗存

论文摘要:


京津唐地区北靠燕山山地,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北段东麓山前地带,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自古就是中原腹地通向东北地区的交通孔道.夏商时期,本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自成体系,形成了区别于周边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自身特色,并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周邻地区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类文化因素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文化图景.西周初年,封燕建国是本地区古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其背景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弄清本地区在夏商时期内的文化流变,对于解决史前及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学者多有专门或涉及这一地区的论述,提出了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对典型陶器群进行分析,对典型遗址进行介绍;同时,也开展了一些综合研究,结合文献,在对考古遗存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族属,探讨文化因素的流布及文化格局的形成.所有这些,都为廓清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类考古遗存的研究,文化的整体面貌不清;有的只是对器物进行粗略的阶段划分,文化发展历程不明.为综合研究所作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此外,对文化命名存在分歧,对某些遗址的文化性质认识不清,将各类遗存笼统地归入一种考古学文化,混淆了文化之间的区别,致使文化内涵无限外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表明,对本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理清文化发展的脉络,使考古学文化呈现出清晰的面貌,弥补以往研究中过于宏观,过于笼统的缺撼,力图为综合研究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周邻地区文化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因素在本地区的进退情况和发展演变,本地区文化面临外部文化环境的变动所进行的自身改变和在分布上的伸缩,中原王朝的更替和军事战略对本地区文化存续及生长空间的影响,本地区文化更替的原因及历史背景等
.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


, 发现与研究概况

将京津唐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归纳为迄今为止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时期是夏商时期遗存零星发现及对材料的初步认识阶段
.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前后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资料积累不断增多及依据对资料的系统整理得出相对合理认识的阶段
.
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时期有关本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研究中,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命名,对各类遗存的分期,年代,源流等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讨,文化面貌更为清晰
.


,遗存的分类与文化特征

在吸收以往有关本地区夏商时期遗存分类合理认识的基础上,区分混淆的情况,把京津唐地区夏商时期遗存分为四类,:大坨头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大城山夏时期遗存和古冶类型.将大城山遗址的相关遗存和以古冶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从大坨头文化及张家园上层文化中独立出来,分别给以命名.对各类遗存的总体文化面貌进行了归纳.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四类遗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各自的陶器群上,其余各类因素数量少且可比性较小,所以暂不作探讨.


,陶器排序,分期与年代

这一部分,分别对四类遗存的陶器群进行探讨.将大坨头文化分为两期五段,年代从夏代早期延续至二里岗上层时期早段.张家园上层文化分为两期四段,年代从二里岗上层时期晚段延续至殷墟四期前后.大城山夏时期遗存和古冶类型由于资料较少,故不对其陶器群进行细致地分类与排序,将大城山夏时期遗存划分为两个年代组,主要位于夏纪年内;古冶类型分为两期三段,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至殷墟一期前后.


,发展阶段及文化因素分析

在划分阶段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四类遗存的文化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将京津唐地区夏商时期的古文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再将四类遗存分别纳入这三个阶段中来,然后分析其所包含的各类因素及构成上的变化.
第一阶段包括大坨头文化早期,大城山夏时期遗存.这一时期,大坨头文化所包含的因素分别来自雪山二期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晋中及晋北地区龙山晚期和夏时期文化,本地衍生的因素,另外还有少量因素分别来自朱开沟文化,先商文化和东下冯类型.大城山夏时期遗存包含了哑叭庄类型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先商文化及本地的衍生因素
.
第二阶段包括大坨头文化晚期,张家园上层文化早期及古冶类型.这一时期,大坨头文化包含的因素主要有本地的土著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朱开沟文化的因素.张家园上层文化主要包括了朱开沟文化,大坨头文化,早商文化及本地衍生因素.古冶类型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来自朱开沟文化,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本阶段京津唐地区繁多的文化因素表明文化的变迁加剧
.
第三阶段为张家园上层文化晚期.古文化经过了长期的沉淀之后,造成了简单而又稳定的文化构成,这一时期的张家园上层文化中只包括了两类因素,即本地的土著因素和大量的晚商文化的因素.

,文化流变与历史背景
这一部分以上述的文化阶段划分及文化因素分析为基础,在相同和不同的时间层面上探讨各类文化因素的进退分合以及各类文化在分布上的伸缩,目的是得出有关本地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本文划分的三个阶段为纲,以京津唐地区独立,统一文化区的确立过程为线,分析了本地区夏商时段内的文化变迁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第一阶段,文化区的初步形成,即大坨头文化为统一京津唐地区所作的初步努力
.
第二阶段,文化区的巩固,这其间经历了一些反复和挫折,发生剧烈的文化更替.主要表现为朱开沟文化随着商人战略重点的变化对京津唐地区的冲击和退却及所导致的大坨头文化被张家园上层文化取代,古冶类型形成.在一段时间内, 京津唐地区内部呈现东西对峙的局面.然而,张家园上层文化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区的统一
.
第三阶段,独立,统一文化区的确立.张家园上层文化占据了京津唐地区,使本地区达成了文化上的一致性
.


,小结

总结了本地区夏商时期历史文化格局形成的机制,即以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系统文化和以商文化为代表的中原系统文化在河北北部的角逐,争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京津唐地区古文化的发展.朱开沟文化因素在二里岗下层和二里岗上层晚段时期对京津唐地区的两次冲击及早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早段时期的一次北扩,所施加给京津唐地区的影响基本上奠定了本地区的文化格局,同时这也是一个京津唐地区古文化面临不断变动的外部文化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过程.

【菜疙瘩注:论文正文篇幅很长,也太专业了,故从略。感兴趣的网友可从网上自行搜索】

发表于 2010-10-1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