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410|回复: 11

【原创】人生何处不醉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人生何处不醉月
                                          
                                             作者:唐山妞妞

     
      “醉月宜楼”,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里一些风雅之士的风雅之论、风雅之醉。是啊,古人在风清气爽之夜,邀三五个知己,携手登上某名城某名川之名楼,开窗对月,推杯换盏,猜拳划掌,开怀畅饮,兴之所至,不分来由:从八百里洞庭到九千里江河;从十八层地狱到九重苍天;从女娲生孩子到猪八戒得艳遇;从老子出关背青牛到钟馗、李逵拜把子;从吕布斗项羽到关公战秦琼,问天下谁是英雄?真是酣畅淋漓,好不痛快!如果再有几个美女相伴,一边浅酌低吟,一边轻歌曼舞,醉眼迷离间,岂不恍若神仙,人间还有此般快乐乎!
      
      彼时如此,到如今“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醉月宜楼”者亦不多矣!每遇中秋佳节,一家人团聚,备几个小菜,斟上几盅美酒,摆上几盘水果,品尝几块月饼,和睦温馨,欢歌笑语,老少俱开怀,虽难有把酒临风的氛围,但举家围坐,其乐融融,传说神话,各有所表……。我似乎嗅到了从那月宫中飘来的花香和酒香,心里涌出无限的遐思,明月寄托着多少人的祝福,承载着多少人相聚时的欢乐和天隔一方的相思啊!仰观天上的明月,洁净明澈,和风习习,顿有清爽舒畅之感。此时此景,合家赏月不也是天伦之乐,陶然如醉么?

      人言“月是故乡明”,此话非虚也。回想四川老家的夏日月圆之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饭后都带着凉席摇着扇子走出了家门,来到村子的麦场上三五成群的乘凉聊家常,孩子们有的在麦垛间嬉戏玩闹,有的则在充电灯下玩牌侃大山,年少的我最喜欢躺在凉席上,听老人们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小白兔捣药的传说,……。这时的月亮已悄悄爬上了树梢,月光从枝叶间穿过来,洒在我的身上,我望着月亮浮想联翩,幻想着自己要是有嫦娥姐姐那么漂亮该多好啊,恍惚间嫦娥姐姐来到了我的身边,把她那银色披风盖在我的身上……。突然有人把我叫醒,原来乘凉的人们都陆续回家了,乡亲们用这种方式消除一天的疲劳,不也是一种醉月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佩服苏东坡这样浪漫飘逸的感情和想象。生活中是离不开浪漫飘逸的感情和想象的空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上学期间忙于功课,晚间自习在书海中冲浪,只有月光从窗外给我们带来一丝遐想。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与同学一起去踏月步沙,漫步河滩边,闲游公园间,倚坐古槐下,心想嫦娥仙,沐浴着月亮光华,品味着荷塘花香,畅谈着各自的理想和未来,我们何等自信,何其骄傲,世界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这不也是一种醉月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忘不了自己的遐想生活,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月夜:在朦胧中,我曾与老学者,老教授探求过学识之道,与普陀老僧、华岳老道研讨过国学之术;在月色朦胧中,我曾登上泰山之巅,在欣赏朝日探头欲出的辉煌时刻,反仰高悬于星空的残月,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在月色朦胧中,我也曾航行于历史的大海,想听到汹涌翻滚的搏击,探究还原历史的真相;在月色朦胧中,我曾醉寻过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足迹,仿佛看到他们的浪漫和豪放。在月色朦胧中,我曾坐神舟火箭遍游万里长城、边塞海疆,然后冲天而起直上九天揽月…… 吴刚献上桂花酒,嫦娥为我翩翩舞,酒不醉人人自醉,醉里赏月分外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皓月当空,月华依旧,人生苦短,世事蹉跎,切莫放弃赏月的浪漫,清心而赏,一醉方休。人生何处不醉月,人生何处不风流!

   

   
                       2010年9月22日中秋节写于唐山市南湖公园凤凰台
发表于 2010-9-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9-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3# 号码047

全文共6个自然段:(一)1、从古到今层层递进,每个自然段都紧紧扣在“醉月”上,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2、每个自然段中都使用了“引用”修辞,显得作者知识丰富。3、想象手法的运用给全文拓展了空间。4、文白相间式的语句说明作者语文基本功较好。5、空间的转换构成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令全文结构景然。(二)散文的线索是文章的红线,但每个段还必须是“珍珠”,只有这样全文才能称得上是一挂完美的项链,读完你的文章老觉得并不能使读者也产生“醉”的感觉,也就是说你的散文每个段是珍珠,但不是闪光的珍珠,换句话说你的这个散文只是交给老师的作文,比歌悠、小娅诸君的文章还有一段距离。请原谅我的直言,说的不对请你原谅。
发表于 2010-9-2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之所以再写评论:1我老觉得唐山妞妞的这篇文章不是一个中学生写的,是一位经验老道的经常指导作文的人写的,因为文章处处无不用心,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都把心思用到了极致,这样反到叫人觉得作者是在“做”文。2、一篇文章要想打动读者,要么文章有创新思维如邵官的《和尚的快乐》,要么把真情融在字里行间如北玉的〈独自走在风雨中〉错过的〈角色的转换〉。你看北玉的〈独自走在风雨中〉,文中似乎没有写风没有写雨,但只要你细读全文,风在字里行间,雨在作者心中,这种力透纸背的功夫使文章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可以这样说北玉的这篇文章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再说错过的〈角色的转换〉文章妙用了“贬义词褒用”的手法(魏巍先生曾用此法,此处被错过活用了),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父子深情。说句实话,北玉和错过二位的这两篇文章是近日里论坛中最好文章,只要细细品读,就可发现其中的妙趣。
发表于 2010-9-2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言为心声,此文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那分情感。
发表于 2010-9-2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读文赏月,醉酒当歌。
发表于 2010-9-2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姑娘写得很不错了.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文章的布局铺开了.当然,司马老师的眼光很精到,读起来有作文的感觉.
但我觉得这种感觉,这种用力的过程是必须有的,每个人都跳不过去.我们读那些感觉举重若轻似乎不用力不刻意的文章时,觉得作者写的很洒脱很随性,其实作者也是下了功夫的,只是经过反复的磨练,让人看不出作者的用力处.
小姑娘还年轻,假以时日,不可限量,一定要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0-9-2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同意邵官的观点,如果此文真是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那是应当表扬的,当时我想“疑似雇用枪手”(错过语)的可能性不大,但经人“刻意”修改后拿到论坛上来也似乎不合原创。我对这篇文章是肯定的,我对经人“刻意修改”是不肯定的,一个小姑娘若能层层递进,处处点题把一篇文章写的近乎完美真的了不起。邵官同志请你把小姑娘发表的两篇文章(换思维)加以对比,看看是不是出自一个的手笔。我看《换思维》更象是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说的不对请多批评。
发表于 2010-9-2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0# 司马俊生


    司马老师所言极是.有些地方抒情的感觉其实是有点儿"老气"的,这不应该是小姑娘的心情.经过这样的加工,前后文风就有点不统一.
发表于 2010-9-2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同意司马对此文的评论。
大家对作者似乎很感兴趣,网名唐山妞妞,也不一定就是唐山的中学生女孩啊,还是不要再猜的好。
发表于 2010-9-25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大气!
发表于 2010-9-2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人生何处不醉月,写得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