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301|回复: 1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初创记【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初创记


时间:2010-5-6 17:51:42 来源:admin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即今天河北滦县师范学校的前身,她位于滦县老城北门外滦河西岸,目前已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校园内古老的银杏树、高高矗立的“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以及“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横额石刻昭示着学校悠久的历史。
100多年前,这里是滦州北城墙外的一片空地,杂草丛生、坟茔林列。清朝末年,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不断加深,政治统治危机日益深重,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朝政府实行了所谓的“新政”,进行了一些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就是其中之一。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1903年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自此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开始北渐。地处清朝政府统治中心的直隶地区的教育形势开始发生变化。1906年天津女子师范学堂和北洋师范学堂相继建立,是为直隶一师;1909年保定师范学堂建立,是为直隶二师;1910年7月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在滦州建立,是为直隶三师。
清朝政府在直隶滦州建立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并非偶然,这是由滦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古代滦州比今天的滦县管辖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包括今天的:滦南县全部,滦县、唐海、古冶、唐山市区的大部及乐亭县的局部地区(在遵化升为直隶州之前,还包括丰润、玉田等县),它东起滦河,西至铁城坎,东西长150里,南北宽200里,是连接长城和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今天的滦县老城是古滦州州治的所在地,是当时全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影响力强。此外,滦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州城内有学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也是古代文化发达的象征。州城的西部有张横渠祠(张横渠即张载,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元朝时,其后人食封于滦州,民国前在滦州建有纪念张载的张横渠祠和横渠书院),那里是理学文化的圣地,儒家、道家、佛教在此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独特的哲学文化。在城的东南角,有滦州的最高学府——海阳书院,那里汇聚了许多研究性学者。这些都成为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诞生的文化基础。
宣统二年(1910)7月,直隶提学使傅增湘一面派光绪23年在永平府得中秀才且滦州籍的韩梦熊东渡日本考察东京、大坂的洋学堂,一面委派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的张云阁来滦州筹办师范学堂。张云阁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这样说:“论教育之基础,初小为重,教育以师资为先,故师范教育为教育之母。”因此,他极力主张开办师范教育。受命后,张云阁到滦州查看地形、选择校址。最初,他把校址选在火车站附近的洋火公司,以院内的空房子做临时教室。当时滦州火车站在滦河岸边的偏凉汀(也叫止筏坨村)村西北角(今老站村西北角),这个洋火公司原是玉田县一位京官蒋某在洋务运动中办的工厂,后因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军队开赴朝鲜时经常驻扎,工厂遂停办。张云阁租下了这些房子作为教室,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设班开课,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最初就诞生在这里。
因学堂初创时期的地点系临时租用,地方狭小,没有发展空间,又处在铁路旁边,火车过往频繁,噪音很大,对教学多有干扰,而且,老站村西地处横山脚下,地势高低不平,办学环境多有不佳。于是,张云阁又多方运做,买下了滦州北城墙外的一片空地,作为永久性的校址。用当时省政府拨下的15000元大洋兴建新的校舍,到了1911年5月,新校舍建成,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的师生从洋火公司院内迁入新校址,并刻石做新校名(此石刻现已出土,置放在今学校大门内西侧)。在原来招收学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一批新生入学,张云阁被委任为第一任校长,李庆墀为学监。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初创成功。
这是一所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学堂,虽然她还是由清朝政府创办,但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变化。当时学校的学制为5年,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一归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气能,务期它时成材……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办学宗旨虽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西方的教育思想已经渗入到中国的教育之中了。当时学校开设了:修身、读经、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化学、法制经济、绘画和手工、农业、乐歌、体操等16门课程。这是冀东秦皇岛、唐山地区第一所近代化学校,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的经学教育方式,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嫁接到了中国传统教育肢体之上,使老树开出了新花。
学堂创立本部的同时,还创办了附属小学。初创时期的附属小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幼稚园,另一部分是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民国元年(1912)8月,首先在东门内租借民房招收国民科一个班,后来又添设高级小学一个班,这样初步具备了完全小学的规模。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1915年附属小学改建到了校本部的东南角,同时又在外地开设了分校。当时开设的分校有:卢龙泡石淀小学(今滦县泡石淀小学)、乐亭汀流河小学、昌黎上庄小学、唐山西缸窑小学、滦县西高坎小学、滦县油榨小学。附属小学中,规模最大的是校本部的附属小学,共有学生687人,教员十几人。幼稚园开设在滦州城内北街,同师范本部只有一墙之隔,有教室11间,办公室9间。至此,一所集中等师范、完全小学、幼儿园的近代学校在滦州大地上发展起来了。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创立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时代,尤其是它所处的滦河西岸、横山南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学校诞生的那一日起,兵乱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新校舍建成的当年,辛亥革命爆发,举行永平秋操的清朝新军进驻学堂,学校被迫放假。后来革命党人又以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为辛亥滦州起义的活动中心,学校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的教学。上世纪20年代,直、奉两次交战,学校又处在战区,倍受战乱之灾。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党桂系白崇僖部同军阀张宗昌部在滦河两岸展开拉锯战,学堂成为兵营,桌椅成为修工事的材料,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尽管环境险恶,条件艰苦,初创时期的学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15年,校长张云阁辞职时,学校已经开始将优秀的学生派赴欧洲留学,学校的声望开始远扬,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成为人们向往的名校。学校培育出了大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如1915年毕业的迁安籍学生杨秀峰,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被选举为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主席,解放后,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教育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上世纪20年代毕业的滦县籍学生(今丰南区)裴文中,毕业后到协和医院工作,1929年主持发掘了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生活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轰动了考古界,改写了中国古人类的历史,成为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此外,大批的学员从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奔赴广大的城乡地区,从事一线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基础教育人才。可以这样说,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是教师的摇篮,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进行全面检查时,称赞河北滦县师范学校是“冀东明珠,燕赵奇葩”。称誉的取得,不能忘记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初创时期打下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滦师,过去叫直隶三师,冀东百年老校,名校。在整个京东,比它名气更大的恐怕只有唐山交大了。可唐山交大,不但名字改了,而且早已不在唐山。
滦师,在唐山市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学校里,从年岁来论,算得上是祖爷爷了,可如今的隶属关系却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小孙子。岂不可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