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746|回复: 2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碑刻介绍【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size=+0]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碑刻介绍


时间:2010-5-6 17:51:17

来源:http://www.lzfx.org/xq/news.asp?id=234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前身是1911年创办的“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位于滦县老城北门外滦河西侧,燕山山系的余脉和华北大平原交汇之处,是东北进入关内的咽喉要道,滦河和京哈铁路在其北、东两侧。自辽代至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初期,这里是滦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学校及其周围地区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时至今日,校园内还保留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追述者所立的石刻,为研究发生在这一地区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昭示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


一、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

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矗立在学校南门内路东,是学校成立九十周年并更名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之际树立的,碑文由河北滦县政协的文史工作者撰写,这是在辛亥滦州起义故地树立的第一块有关滦州起义的纪念碑。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的四面均有文字,竖行排列。
正面(面朝西侧)的文字是:
辛亥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旧址
清宣统三年冬月(1911年12月至1912年1月)
背面的文字是:
辛亥北方革命九十周年碑记
孙中山先生革命之初,即瞩目北方,明言“北京为中国首都”“如能攻占,实为上策”。辛亥三月,南方第十次起义败于黄花岗,孙中山之战略重心北移,力谋“中央革命”;同盟会在京畿之地策动“北方革命”以促之。清廷为震慑天下,拟在直隶滦州集结数万新军举行秋操以炫军威,同盟会乃应变决策:“京津稍缓,树义帜于滦州”;滦州遂成为辛亥北方革命之焦点与建府之地。新军第二十镇(师)由东北赴滦参操,各省志士王葆真、彭家珍等纷来策动起义。惜乎立宪派暗策“滦州兵谏”,败,该镇调散。时我校前身直隶三师校舍竣工,留滦之一二两营入驻之。营长施从云、汪金铭及驻海阳之冯玉祥等七十余人密议横山大觉寺,重决起义。时武昌代表来津组建“北方革命协会”;内有法政学堂凌钺、张良坤、李大钊等发起之“北方共和会”。师白雅雨加入,后推为会长。白凌张等来我校会合王施诸人并建“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推进愈奋。十二月三十一日起义滦州,三日后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于我校(后移州衙),通电全国,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王施白凌张分任大都督、总司令、参谋部长、外交部长及军政府秘书长,李大钊等在津联络外地策应滦州。总司令部在我校统筹内外,挥军平叛⑩并西进津京,中途激战,不幸被袁党重兵绞杀。然京畿愤火,呼应天下,终使清廷退位,共和肇始。而我校为中国北方第一个共和政权之诞生地及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所在地,贡献实多。孙中山誉称“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李大钊彰褒 “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台存史籍尊为北方“举义之圣地”。且大钊有建祠铸像之嘱托;民国有筑塔立碑之决议。奈因历史曲折,湮久未彰。今逢起义九十周年,特郑重立碑,谨请河北省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据多年研考,略述梗概,以昭先驱,以励后昆。是为记。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公元200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日敬立
南侧面的文字:
“他日崇功纪德,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李大钊《五峰游记》1917年5月9日至12日。”
北侧面文字:
“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段,实促其成。”——原《国民政府政令》1936年4月13日
在起义的故地滦州建立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辛亥革命胜利之初,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成果,对辛亥滦州起义大加贬损,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被污蔑为土匪,人们对纪念辛亥滦州起义噤若寒蝉,无人敢言,更没有建碑立塔之举。此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1929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并于1934年由国民党中常会上作出了“建碑立塔”的决定,并责成国民政府行政院办理,但是当时的滦县已经处在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严密控制之下,国民党中常会上作出的“建碑立塔”的决定已经无法实行。抗日战争时期,辛亥滦州起义志士、担任起义军总参谋长的冯玉祥,因为不满意蒋介石的腐败和卖国,同蒋介石矛盾激化,被迫出国考察,并死于回国途中,另一辛亥滦州起义参加者韩复榘在抗日战争中也被蒋介石作为异己而铲除,辛亥滦州起义的宣传和纪念更加困难。
新中国建立以后百废待兴,曾有一系列纪念辛亥滦州起义的举措,但是很快被“左倾”浪潮和文化大革命的风云所淹没,在故地知道辛亥滦州起义的人已经不多了!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起义的故地建立了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逐渐形成了研究、纪念辛亥滦州起义的高潮,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领导审时度势,适应时代潮流,在校园内树起了这块纪念碑。

二、直隶三师横额刻石

直隶三师横额刻石正面文字:
光绪五年十月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
傅增湘
直隶三师横额刻石目前横放在校园南门西侧,原来刻在一块长条形大理石上,历经沧桑后断为多块,该横额刻石原来镶嵌在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初建时期的大门口上方。自辛亥革命胜利至解放战争结束,直隶三师所在的滦县地区是辛亥革命、直奉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区,直隶三师多次沐浴战火,建筑物多次毁坏,横额刻石散失,湮没于瓦砾中,人们多不知其下落。幸于一九八四、一九九四校内施工中先后出土刻石两段,合而观之,恰为本校初创之横额前部。一九九五年秋摹补末段,将刻石置于校内百年银杏树下陈展。一九九九年刻石末段亦被发掘,惜“范”字残缺。后来聘请滦县著名书法家马增祥书刻“范”字,组成今状。二零零一年四月十七日,市政府决定我校更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值此起用新名重建校门之际,本校同仁特捐资将刻石修复,并移置到今天的位置,以供瞻仰。

三、吴献之先生纪念碑

吴献之老师纪念碑在“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横额刻石的西侧二十余米处,在校园南门西北侧,即老校门的正北二十余米处,由一块长约1.5米,宽0.20米,高1.0米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纪念碑正面(面向东侧)的文字是:
献给吴献之先生
师德永誌
张运乾 张秀远 王作先 王进学 赵禹中 张运鼎 王玉璞

马跃中 甄九江 于连甲 钱铸塔 李树凯 李佑生 漾荫权
学生
刘荣德 吴景文 刘 增 冯国林 石瑞生 马子民 刘富宝

徐 景 石春彦 宵盛富 张绍哲 贺云正 马秀荣 石玉琢

刘荣光 刘光敬
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
恩师吴先生讳暄,字献之。公元一九零零年生于河北棗强。自一九三二年任教于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先生音乐造诣精深,以管乐理论名世。器乐声乐殊群。有《河北滦师校歌》、《卫河船夫曲》等传世。先生从事音乐教育几十载,治学谨严,诲人不倦,育弟子数千。多为省内外中坚,为我滦师史绩增添光辉。从学弟子无不崇戴倍至。先生重感情、爱祖国、凛正气。建国后送独子参军,于一九五九年殉国。先生思亲情切,兼教坛勤耕不辍,交悲劳而成疾,遂于一九六零年一病久息,享年六十岁。
铭曰:
碣石苍苍,
滦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先生之德,
日月齐光。
先生之业,
理绩精良。
先生之节,
金石铿锵。
谨勒此石,
以誌不忘。

钱铸塔撰文

刘崇德敬书

公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立
吴献之先生纪念碑是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前花木葱郁,师生们经常洒水锄草,缅怀先生的恩德,尊师重教,已经成了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的美德。


(校庆办供稿) 2009/9/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昨天教师节,菜疙瘩今天也来应应景,凑个热闹。沾边儿吧。
发表于 2010-9-1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