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723|回复: 11

白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20071221111911568[1].jpg

白鹭


敛羽

红蓼的岸边

一团雪落


展翼

青荇的水面

一抹云行


仰首

已失却唐时的天空


那么

醉一场

为脚下 这萍聚的浮生


莫负了那 天与娉婷

发表于 2010-9-1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思路与结构都有.就是感觉挖掘的不那么新颖和深刻,想象的空间还可以拓展,可以向更深更远的地方去.
像站成空灵,飞成轻盈,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可取,空灵和轻盈这种感觉,不能由你直接说出来告诉读者,而应该以形象的方式,或者更新奇陌生有趣的手段表达,既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空灵轻盈,又享受到了你想象的奇特,构思的巧妙,和文字技巧带来的快感.
发表于 2010-9-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记得03年在哪个论坛,既不太清了,有位版主回我的帖子说:新诗其实就是说废话的艺术.
非常赞同,当然这是指一部分,不敢这样亵渎那些有分量真情感的作品.但对于我们玩文字,玩技巧的人来说,这话很对.新诗就是有话不能好好说,不能直接说,要拐弯抹角用别人不曾用过的,你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说.新闻发布会上那些心往发言人的外交辞令,如果表达了感情并且有形象在内的话,应该就是不错的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记下了
发表于 2010-9-1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邵官屯


    点评得很到位,受益匪浅。能这样直言不讳的人让人尊敬!
发表于 2010-9-1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5# 屡败屡战


    口无遮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屡败屡战


    口无遮拦了.
邵官屯 发表于 2010-9-11 09:05


——求之不得呢,我改了一下,你看可还使得?
发表于 2010-9-1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觉得这个比以前好多了.
发表于 2010-9-1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许多时候,诗的灵感来源于一个"趣"字.一个有趣的意象,和你要表达的东西在你自己的心理突然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也许只有一点点,不要放过它,小心地抓住了,慢慢理顺,大致就有了一个构思,在慢慢形成文字,推敲弄妥每一句话,就是一首诗了.
你看看这个,张凡修老师的:
星飞提问:张老师您是不是也很强调灵感在诗歌写作中所起的作用?您认为什么因素才是诗歌最重要的灵魂?能否就你的写作经验或者某首诗的创作过程加以解释?

张凡修回答:
灵感绝对是诗歌的灵魂。但灵感来自于生活细节的发现。著名学者诗人朵渔说的好——
   “诗歌首先是看到,比如场景、细节、声音、光线、情绪等;然后是发现,从这些世界的现象中发现真相,并从真相里看到普遍的真理,我谓之诗歌的真理,真正成功的作品,必是有所发现的。”

我有一首《母亲的棉花》,现在我承认是我的代表作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了棉花开花,是“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开口说话了,“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我的代表作【此文原载2010年第1期《芙蓉锦江》】
——《母亲的棉花》被数次发表的前前后后
文/张凡修

母亲的棉花
文/张凡修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
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
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
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
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了棉花开花,是“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开口说话了.棉花桃成熟了,裂开口了,母亲采棉花.这就是一个有平常的事,但作为意象,却是个有趣的事.

我的肉身在寻找着灵魂。
谁若遇见,请收藏,要小心,
莫逃去她的梦魂中,将她惊扰。

佛。我仍然想她,我有罪!

北玉的诗也是这样.其实他拐弯抹角地不就是说想她嘛,你看他偏偏不好好说,说得那么风趣,最终效果却是感人.
发表于 2010-9-1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还有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让诗句生动有趣.比如借代,通感.

夕阳一纵身
跃进山的那一边了
溅起一片
血色的回响

我写过的祭张国荣.在这里我用了通感:血色的回响

乍一回头
那个倚门回首的小姑娘的背影
倏然跑过长长的回廊
不见了
背上的阳光叮叮当当撒了一地

我的易安词  背上的阳光叮叮当当撒了一地 也是通感.
我觉得借助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诗句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张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记下了,其实你的那一篇转载的文章还没看完,感觉收益也不小。多谢师父!
发表于 2010-9-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6# 邵官屯


    我可是真心赞赏你的直言不讳。尤其是这一句“空灵和轻盈这种感觉,不能由你直接说出来告诉读者,而应该以形象的方式”,真的让我茅塞顿开。谢谢邵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