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41|回复: 1

转帖——关于朦胧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属。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
  
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是一座颠峰,在这座颠峰上,李白是一个代表,杜甫是另一个代表——我们通常称之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过,李白不是完全不现实,杜甫也不是完全不浪漫。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道: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印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完全是一种细腻的感情,没有多少夸张;但气韵上还是李白的。杜甫的《望岳》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完全是气概万千,令人目摇神弛,若没有下面几联,也可以看作李白的风格。

李白之外,唐朝诗人还有“二李”,——李商隐和李贺——他们的诗歌也很有成就;现在有不少人喜欢李商隐甚至超过了李白。李贺英年早逝,从留存下来的作品看,想象丰富,灵气十足;如果他活的长久些,中国诗歌史上一定会添一道瑰丽的风景。但天妒其才,——这使我们想起了雪莱.普希金和顾城。

杜甫和李白的诗,极大多数都是明明白白的,不同的是一个内敛,一个外放。李商隐和李贺的诗就不同,意思大多都不直白。如李商隐最有名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注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说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琴有二十五弦的,中间断了才成了五十弦;只有断了的琴弦才够得上李商隐要思念的数。珍珠本身没有眼泪,是思念的人的痛苦想象它成了泪水;蓝田的玉本身不会生烟,是思念的人的焦急幻想它生了烟。这些意思,直接解读是困难的,需要有一些阅历做准备。李商隐这首诗,一般可以看作追忆昔日恋情的题目;但也有人认为是为求官而作。这种解读上的分歧,就是由于诗所表现出来的意思不直白,或者说朦胧。
  
李贺的诗也多不直白;但又不同于李商隐。李贺的诗多采用神仙灵怪的题材,想象丰富且跳越,诡谲怪异且灵动。所以人称他为鬼才。他的《浩歌》极能表现他的才气——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谴天吴移海水。
                           王母挑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扬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瞻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这诗若不做解释,一样要陷入神话传奇的泥潭。今日的平地,安知不是昨日的高山?今日的桑田,安知不是昨日的大海?王母的桃花三千年一开,而竟然也开了几千遍,彭祖和巫咸乃是世上最长寿之人;也死了无数回。可见岁月之无情,人生之短促。那么,面对这春日美景,走马劝酒,又当如何呢?不须在悲歌中沉醉,去追逐扬名立万的机会吧!然而那识得人才的平原君又在那里呢?眼见得漏催水咽,卫娘发薄,秋眉换新绿,二十岁的男儿也不能等待呀!
  
这首诗的意思和李贺的另一首诗的意思是一样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两相对照,前者朦胧,后者直白。
  在李商隐和李贺的诗里,已经包含了现代朦胧诗的一些手法了,尤其是李贺。
                                 
                                                       二
   所以,朦胧诗的第一特征就是不直白。
  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那么不直白在艺术上是如何处置的呢?这就牵涉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人.对事的表述;而是通过相应的物象来隐喻本意的素材。如白居易的诗,通常是最明白不过的;但也有例外——
                          
                         花非花,雾非舞,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风几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通篇看完,没有一个确定的物象,只有几组朦朦胧胧的意象。象这样一首诗,几乎可以当谜语来解。在此,一定要指出一个词:意象。意象和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意境所指的是代替本意的具体的物象,而意象则是包括意境在内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物象。意象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不可或缺的素材和手法。
  
有两句名诗道: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后人把它誉为表现“空灵”意境的佳句。没有人,唯有山,只不过是静寂;而人是在曲终之后离去的,就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要使一个意思不直接表达出来,那就要选择一个相应的物象来代替。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喻,就是由一个要表达的主体和一个相应的喻体来组成,只是这两者是并立的,中间有一个连接两者的喻词,如“象”,“仿佛”,“好比”等等。如果抽取中间的喻词,就成了隐喻,—— 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这里,乡愁是主体,邮票是喻体。而如果再隐去主体,那么,就成了借喻,——如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一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这里的主体和喻体合而为一,是借喻体来完成主体的表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不直白的最基本的要素。但这还不是朦胧诗或现代诗歌最经典的表述法则。最经典的表述法则是找到与主体对应的喻体——意境或意象——而将主体整个消化或隐去。波特莱尔称此为:“契合”,——即主客观的对应,化抽象为意象。——如顾城的《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检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以上,题目是抽象概括,而诗是一种意象具体的对应。我们也可以把题目看作原来要表达的主体,把整个诗的表述看作经过选择的喻体。

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组不同的表述法则——传统的和特殊的(包括朦胧的):
  传统的表述:
              主观意念——比喻——客体(喻体)
  朦胧诗和现代诗歌抽取了中间环节并消化了主观意念(主体),只留下喻体:
              主观意念=客体
  
有一点需要指出,在西方现代诗歌潮流中,并没有一个“朦胧诗”的说法。
  这就是解读习惯不同的缘故。西方现代诗歌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等等,都被视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作总的囊括。
  
“诗贵曲”,历来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法则;但由于我们在一个时期提倡的崇尚写实的风气,使我们远离了这个法则。我一直以为,在艺术上(包括诗歌),写实或不写实,只是创作习惯和方式上的区别,并没有优劣之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说,非写实的方式逐渐要压倒写实的方式。
                                   三
   由于在朦胧诗中,意象(喻体)取代了主体(本意),所以在解读者来看,就有了多个不确定的层面或者说朦胧的境界。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形像大于真实。——即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要大于艺术形象本身。比如对于《红楼梦》的解读,鲁迅有一个很精辟的譬喻:(大意)道学家看到了淫,佛学家看到了因果,阴阳家看到了风水……而《红楼梦》还是一部写实的作品。
朦胧诗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多种意蕴和层面的同时存在。这在诗歌创作中也称作“能指和所指”的作用。“能指”,即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各种意义;“所指”,即艺术形象本身。例如阿波列奈尔的《有》:
                       有几座顶呱呱的小桥
                       有我为你跳动的心
                       有一个女子在路上忧忧郁郁
                       有一所小屋在花园中
                       有六个士兵发疯似的玩
                       有我的眼睛寻觅你的倩影
                       有一处可亲的小树林还有一个年老的地方军
                       在山丘上撒尿当我们打哪儿经过
                       有一个诗人他在想念小萝
这里,意象是第一个层面,它给读者的初步印象都为独立分散的事件。然而无论这些事件多么不相干,最终不能排除“有一个诗人他在想念小萝”。这是诗的第二个层面,即所谓“所指”。再由于诗的意象的含蓄和不确定,使得观赏者更多的介入,这便是第三个层面,即所谓“能指”。
能指和所指在诗歌中间所占的位子或分量究竟怎样最合理,这关系到诗歌的艺术效果。但这个分寸不是很好把握的。像以上所例的那首诗,能指的成分要多一些,故而解读的难度要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朦胧诗或现代诗歌需要借助意象(喻体)来表现本意,但意象一定要准确,也就是“契合”一定要自然密切。以上所举的顾城的《弧线》,是以四组意象来指向一个主体,而且是并立的。阿波列奈尔的《有》则是用五个意象,中间穿插两个本身意象,来铺陈最后的本意。
那么从单纯的角度说,诗的意象最好是单层面的。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
                       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
                       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这里,黑夜的黑与眼睛的黑对应;而一代人寻找光明的内心和眼睛寻找光明的特性对应。这个“契合”是最自然精妙的,一点没有斧凿的痕迹 。                      朦胧诗讲究意象(意境)的巧妙设计,讲究主客观的“契合”,就是为了达到“义生文外,秘想旁通”的效果。如: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整首诗就如一幅图画,它以:“绝”,“灭”,“孤”,“独”,来勾勒一种静寂脱俗的氛围。他在给了我们一种视觉的感受外,还给了我们一种心灵上的刺激。
朦胧诗不光要多层面,还要立体的构建。多层面是同一意象的所指,隐含多个能指;而立体,则是不同意象的能指,表达单纯的所指。比如顾城的《弧线》,是用四组意象(能指)描述同一主体(所指 )。

                                     四
   朦胧诗的另一大特征是“模糊性”。模糊性在于意象的选择。如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初看都涉及情感,但也可以解释成另外的含义。
西方象征派的诗歌,最早是受印象画派的影响。影响派绘画不满足传统画派对光的认识和应用,而是强调抓住光在物体上稍纵即的特性。保尔*塞尚,乔治*修拉,和凡高的绘画实践给了象征派诗歌以启发,——既然传统的用光可以分解组合,表现为分裂和模糊性,那么,在诗歌中,为什么不可以运用稍纵即逝的意象来表达主观的意思?
从创作的特征来说,模糊性有内省的特性。和传统的表述不同,这种诗歌的表述,强调刻画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强调用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来传送主题。如瓦雷里的《风灵》:
                       
                        无影也无踪,
                        我是股芳香,
                        活跃和消亡,
                        全凭一阵风。
                        无影也无踪,
                        神工或碰巧?
                        别看我刚到,
                        一举便成功。
                        不识也不知?
                        超群的才智,
                        盼多少偏差!
                        无影也无踪,
                        换内衣露胸,
                        两件一刹那!

风的流动性几乎不可触摸,一般用风吹树枝或风吹沙尘来形容,但这只是流于外在的表述。瓦雷里的表述则进入了内心,——这最后一段:“换内衣露胸,两件一刹那。”纯粹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在中国现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善于运用这种方法的,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诗虽小,却是意境悠远,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表面上看,是诗人触境生情,写一时之所见所感,但实际是却是诗人生活体验的瞬间“契合”。意象虽不是心中固存的素材,但抓住意象却需要生活的积累和感悟。

内省不完全是诗歌本身的工夫,是一种思维习性;这种传统由来已久。陶潜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经典的瞬间“契合”。但是这种“契合”并不真是诗人的偶然所得,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内心观照和相应事物的瞬间碰撞的结果。再看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葘。     (起)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承)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朝露。     (转)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合)

   苏东坡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可说是最好的印证。
  
诗的首联写雨后山林,乡民习俗;颔联写眼前景观,鹭舞鸟鸣;颈联写自己的行止,也是情绪的表达;尾联写内心感慨,是对全诗的关照。这诗的第一个层面是景的铺陈,除尾联为抒情外,前面三联都可以看作一幅画。这三幅画由动静之间描绘出一派相对宁静闲适的氛围。与王维的其他诗歌相比,这首诗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却是相对含蓄的。诗的第二个层面其实就是由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前面三联突出一个“静”字;而后面一联则又蕴含了一种欲静不能的意思:我已与世无争,你这么明白的海鸥为什么还要怀疑我呢?
  
                                                   五
     
    由内省又引出了朦胧诗的另一个特征:诗句的跳跃性。
  
以写实和描摹事物细微见长的艺术,通常恪守事物外在的逻辑,虽然直白,但无法进入事物的内心世界。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就是从“外”而“内”的;诗歌也不例外,甚至是走在最前面的。以李白和杜甫相比,可以说,李白是偏重感情的,而杜甫则是偏重外形的。所以李白少拘束,多神采;杜甫则多凝重,少轻狂。李白的《行路难》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击柱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满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济滄海!
  此诗初看似乎没有不明白的地方,但细细品味却有些周折,因为中间的跳跃太多——一个爱喝酒的人面对昂贵的酒器和美酒佳肴竟然“停杯投箸不能食”,而且“拔剑击柱心茫然”这是第一重跳跃。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渡黄河和登太行都不可能。既不可能,那么就坐下来钓鱼吧,这是第二重跳跃。可是钓着鱼忽然又乘着船到了日边了,这是第三重跳跃。但梦总是要醒的——行路还是难哪!……但不管怎样,总有一天我要乘风破浪,直达大海的,这是第四重跳跃。这几重跳跃,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灼和迷茫。
  
现代诗歌中,情绪的跳跃被当作必要的有意识为之的手段。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这里的总的意象可以比做一个失学的孩子或一个流浪儿要找回他丢失钥匙的过程。第                                                   
一节是叙述因狂热而丢失钥匙的过程,第二节转到由于心灵的痛苦而不愿再流浪。第三节则跳到寻找爱情的话题,——也就是寻回本性的含义。第四第五节又跳到寻找钥匙的过程,——可以视作反思的含义。最后一节是前两节的延续;但又不同于前两节,——是跳出了外在的寻找而进入了内心,也就是全诗的主题。
  
跳跃的情绪,可以增加诗歌的张力,丰富诗歌的可读性。
跳跃的情绪,可以增加诗歌的张力,丰富诗歌的可读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情绪的跳跃,不光表现在诗歌意象的转移上,而且也使诗歌的节奏发生变化,——变得急促而顿挫。这在中国诗歌中被称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凌空飞镇,突兀奇谲”。我们上面说过的李贺就有这样的特质。
   
如洛夫的《舞者》——
                           呛然
                           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
                           贴着水面而过的
                           柔柔的腹肌
                           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江河江河
                           自你腰际迤俪而东
                           而入海的
                           竟是我胸臆中的一声呜咽
                           飞花飞花
                           你的手臂
                           岂是五言七言所能缚住的
                           挥洒间
                           豆荚炸裂
                           群蝶乱飞
                           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这首诗是描写美妙舞姿的,所取的意象都是动感的,所以它的节奏明快,中间各种意象的交替出现,更增加了读者印象之间的跳越感。
   并不是只有动感的事物在诗歌中才能引起跳动的节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意象重叠时,也会产生节奏的跳越。E.E.肯明斯的《太阳下山》:
                           刺痛
                           金色的蜂群
                           在教堂尖塔上
                           银色的
                               歌唱祷词那
                           巨大的钟声与玫瑰一同震响
                           那淫荡的肥胖的钟声
                                       而一阵大
                           风
                           正把
                           那海
                           卷进
                           梦
                           ——中
   
   这首诗的意象很奇特。诗人把瞬间的观感和内心的宗教情结重叠起来,使得视觉有了触觉的意味——“金色的蜂群”,本是对太阳光芒的比喻,但这种比喻所选择的意象特点,把原本外在的感觉和内心的某种感悟联系了起来——即关于万物更替,永恒和幻灭,黑暗和光明……。另外,用“银色”这一视觉印象来“契合”属于听觉的“歌唱祷词”,极其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圣洁崇高的感情,从而又实现了由外向内的复叠。而以下比喻所用的意象却更具突兀和隐秘,“巨大的钟声与玫瑰一同震响”,怎么会引起“淫荡的肥胖的钟声”呢?这是把联觉转化成了一种错觉……正是由于这种错觉,使得以下的感觉得以成立。视觉.听觉.触觉.感觉.错觉的交错重叠,使整个诗的节奏跳越,意象变幻莫测。
   节奏的运用是现代诗歌有别于古典诗歌的重要手段,这在中国诗歌中尤其突出,甚至有人认为,现代诗歌取代古典诗歌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用节奏代替韵律.平仄的拘束。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中国现代诗歌的节奏,并没有也不应该完全不顾韵律的作用,这是因汉语组合的内涵决定的。看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典型对称的节奏,这里面绝对可见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和手法。
   相对不对称的节奏,有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七
   由上面所举的诗例来看,联觉的运用,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手法,而其中色彩和音乐的描述,也可以直接用来构成诗歌的特殊效果。
   
   (1)色彩   这里所说的色彩,一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色彩,而是色彩的特殊描述。这种描述不是写实的描述,而是联觉.错觉.以及特定意象的比喻。如勃洛克的《白的夜,红的月亮》——
                           白的夜,红的月亮
                           在蓝天上浮起。
                           虚幻而美丽,她在游荡,
                           倒映在涅瓦河里。
                           我预见,我也梦见
                           秘藏的愿望就要实现。
                           莫非吉祥就藏在其中——
                           红的月亮,静的喧嚣声?……
   勃洛克在他的论文《色彩与语言》中写道:温柔.明朗的色彩为艺术家珍藏着童年时代的易感性;但是,成熟的作家们却贪婪地在心中厮守着感情的碎片。在这里,一种是被动地按照喜爱的色彩去描绘色彩;另一种却按自己心中的感受去安排色彩。在我们的习惯中,白的夜和红的月亮是不真实的意象,但在现代艺术中,这种不真实是不成问题的,人们的解读的认识已经变化,甚至我们常说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真实”的定义也没有什么意义。白色是诗人偏爱的颜色,它代表了“纯洁”“.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某种期望。红色在诗人的内心中代表了“躁动”和“暴力”。因此,这两种色彩的组合,调和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象。
   色彩的拟人化   以上所说的色彩只是色彩在诗人心中转换以后形成的意象,是色彩元素上的变化;另有一种色彩的描述是直接将色彩变成了一种主体,变成有生命的意象。(英国)劳伦斯的《绿》写道——
                           天空一色苹果绿,
                           天空是阳光下一片金色的绿色美酒,
                           月亮是其中一片金色的花瓣。
                           她睁开她的眼睛,绿荧荧地
                           眼波闪耀,象未绽的花蕾一般纯,
                           第一次,此刻第一次为人瞥见。

   月亮的话题都是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喜欢使用的话题。这首诗中三次出现的“绿”字,是一层一层推进诗中的意象,把背景,背景上的月亮,月亮如人一样眨着眼的印象鲜活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2) 声音   声音是诗歌必须具备的元素,最早的诗歌就是从传唱开始的。但这里所说的声音不是诗歌语言运用上的声音,而是诗歌意象中采用的声音。中国古诗中有名的《琵琶行》,中间对于声音描写的那一段,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范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盆”。但是现代诗歌对声音的表述,通常不是直接的描摹,而是用不属于声音的意象来代替声音。如(意大利)蒙塔莱的《英国圆号》——
                           今晚
                           黄昏的风,
                           仿佛刀剑铿锵,
                           猛烈地吹打
                           茂盛的树林。
                           擂响
                           天宇的鼓点,
                           催动
                           地平线上的浮云。
                           一抹晚霞,
                           仿佛纸鸢横飘高空
                           朵朵行云如飞,
                           仿佛埃多拉迪国
                           时隐时现的城门的光辉。
                           潋滟闪光的大海,
                           渐渐灰暗混沌,
                           吞吐浊浪。
                           夜的暗影,
                           悄悄地四处爬行,
                           呼啸的风,
                           漫漫地平静。
                            风啊,
                           今晚请你也把
                           我的心这不和谐的乐器的
                           丝弦拨动。
   这首诗整体上是用多个乐章组成的,它的主题是“风”。由于题目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诗里感受到英国圆号吹出的风的意象。单纯的摹声,是无法将风在黄昏.森林.大海……各种场合的印象表现出来的;而通过一种特定的中介,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
                                                八
   “意象”是现代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话题,它不光是一种创作素材,还是一种创作手段。传统诗歌一般把描述的对象看作单一的不可取代的物象,即便是不直接描述该物象,也采用相近或相类似的物象来比喻所要表达的物象。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应该具有“意象”的部分特征,但不等于“意象”。意境都是实在的“物象”;而“意象”则是与原来要表达的物象并无事实关系的内心感受。印象派诗人的代表波德莱尔把这种“意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称为“契合”,他还用诗的形式来诠释这种认识——
                                  契合
  
                      自然是一庙堂,圆柱自有灵性。
                      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这片象征之林,
                      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
                      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邃的幽暗,
                      漫漫犹如黑夜,茫茫如同光明,
                      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象孩子的肌肤般新鲜,
                     象笛音般甜美,象草原般青翠,
                     有的香味却腐烂.张扬.而丰沛,
                     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
                     虎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竞芳菲,
                     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以上所列出的“有的香味象孩子的肌肤般新鲜,象笛音般甜美,象草原般青翠”…… 香味和孩子的肌肤. 笛音. 草原般青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意象,有时确会使人产生对香味的联觉,这种联觉就是所谓“契合”。意象通过联觉达到与所指物象契合,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但是,如何知道我所选择的意象就能和我所指的物象契合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使我所提供的意象获得解读者的“共鸣”呢?——这才是掌握“意象”功能的意义所在。
   首先,意象必须对物象有象征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是偶然印象。如(美国)卡尔?桑德堡的《雾》——
                           迈着小猫的脚步
                           雾来了
                           它静静地蹲坐着
                           看看港口
                           看看城市
                           然后再走开
   其二,意象与物象之间的联想不能由叙述者来包办。如(美国)埃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幽然浮现的张张面孔:
                         湿漉漉、黑黝黝树枝上的片片花瓣。
   此诗刚写的时候长达三十行,六个月后被诗人删去了十五行,一年以后只剩下了两行。中间抽掉的就是联想和比喻。
   其三,意象是内心的陈述,不能是两个不同物象之间的简单代替。如痖弦和罗门以同一题目?伞?写的诗——
                                伞
                           

(罗门 )
                          

他靠着公寓的窗口
                           看雨中的伞
                           走成一个个
                           孤独的世界
                           想起一大群人
                           每天从人湖滚滚的
                               公车与地下道
                           裹住自己躲回家
                                 把门关上
                           忽然间
                           公寓里所有的住屋
                             全都往雨里跑
                           直喊自己
                              也是伞
                           他愕然站住
                           把自己紧紧握成伞把
                               而只有天空是伞
                                   雨在伞里落
                                     伞外无雨
                                
                              伞  
                                     ( 痖弦 )
                           雨伞和我
                           和心脏病
                           秋天
                           我擎着我的房子走路
                           雨们,说一些风凉话
                           嬉戏在圆圆的屋脊上
                           没有什么歌子可唱
                           即使是秋天
                           即使是心脏病
                           也没有什么歌子可唱
                           两只青蛙
                           夹在我的破鞋子里
                           我走一步,它们唱一下
                           我也没有什么可唱
                           我和雨伞
                           和心脏病
                           和秋天
                           和没有什么歌子可唱
   前一首诗讲述一种雨中瞬间的印象——伞——然后联想到伞下的人,再由伞下的人联想到人的命运如伞——然后伞和人合而为一......整个意象都是内心的活动过程。
   后一首诗则是一组镜像——有雨的秋天和一个病人,这是首节;人不在房里躲雨,却把雨伞当了房子,任雨水戏弄,这是第二节;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行走,还不能排遣自己的困窘,就连破鞋子里踩出来的水声也在嘲弄,这是第三节;在有雨的秋天有一个病人,无法安顿自己,并且连感受也麻木了,这是第四节。所有镜像的组合,重叠成一重意象:困窘无援。

                                                 九
暗示   由于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从外在的摹写转入内心的审视,那么,心灵暗示的手段就是诗歌的叙述者和诗歌的解读者都必须认识的手段了。
暗示也是借助意象来呈现的,只不过它有一个叙述的对象,而不是以上所说的两个并列的物象的替代。举席慕容的诗《白鸟之死》为例——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比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好象是最后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歌,一个姑娘在向她的恋人倾吐热烈的情愫,她把自己比做一只白鸟,期待爱人用爱情的箭来射她,——即便中箭而死也心甘情愿。
舒婷的《致橡树》也有这暗示的特点。她的另一首诗《往事二三》写道——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的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暗的梦
这往事二三,是从酒醉以后的角度展开的,说的都是酒话,醉眼朦胧,所有真实的感觉都被扭曲……不过这并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诗人真实的意思是借酒醉的错觉暗示一种对失落情感的眷念和缅怀。譬如“遗落一枝映山红”中的“遗落”,就是暗指情感的失落。“生锈的铁锚”暗示感情的历程已经搁浅……这种暗示有半梦半醒的意味,即具体的真实,逻辑(空间时序)的不真实。
现代诗歌,尤其是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为基础的。柏格森以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一种可以明确切割的过程,而是一种没有明确界限的“绵延”。因此理性的审视无法抓住认知的本质,唯有直觉才能抓住。威廉?詹姆斯从此出发,建立了意识流理论。它的核心就是把意识比作一种流动的河,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把这种理论应用到诗歌里面,就产生了内心捉摸不定的,在多个时空穿梭的意识现象。
灵幻   传统朦胧诗中的心理暗示只是暗合了以上这种理论,而不是主动的艺术手段;现代诗歌以这种理论为基点,建立了多种(包括“暗示“在内)艺术手段。这中间最有艺术感染力的是与暗示接近的手法:心灵幻境。“心灵幻境”是一种幻觉的表现形象,它不受时空和心理逻辑的约束,它的艺术形象更加扑朔迷离。见象征派大师兰波的《乌鸦》——
                       当寒冷笼罩草地,
                       沮丧的村落里
                       悠长的钟声静寂……
                       在萧索的自然界,
                       老天爷,您从长空降下
                       这翩翩可爱的乌鸦。
                       冷风象厉声呐喊的奇异军旅,
                       袭击你们的窝巢,
                       你们,沿着黄河滚滚的江河,
                       在竖着十字架的大路上,
                       在沟壕和穴窟上,散开吧,聚拢吧!
                       在躺着新站死者的
                       法兰西隆冬的原野,
                       你们成千上万地盘旋,
                       为着引起每个行人的思考!
                       来做这种使命的呐喊吧,
                       啊。我们穿着丧服的黑鸟!
                       然而.天空的圣者,
                       让五月的歌莺
                       在栎树高处
                       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是桅杆上,
                       给那些人们做伴,
                       一败涂地的战争
                       将他们交付给了
                       树林深处的衰草
   如果不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肯定无法读懂诗中的意象。为什么乌鸦会可爱呢?为什么“成千上万地盘旋”在战死者头上的这些“穿着丧服的黑鸟”会得到诗人的赞美呢?因为诗人厌恶当时的普法战争,厌恶政治家们企图通过战争转移视线扩张领土的行为。
   变异   “变异”也是暗示的一种变体,不过它所用的素材是具体的。(法国)魏尔伦的《写意》就有这样的特点——
                           一座非常古老的坍塌的教堂
                           在黄色山峦的模糊的顶端,
                           象一个衰颓的王在哭泣他的王权,
                           缓缓的流水映出他苍白的脸庞。
                           使人厌倦的雅致和半睡半醒的凝视,
                           一个年老的水神,用细细的柳枝,
                           在桤木树旁挑逗着牧神的情思,
                           他向她微笑着,殷勤而又甜蜜。
                           天真而乏味的主题使我黯然,
                           咳,怎样的诗人走进了艺术家中间,
                           怎样的忧郁的创造者造成了你,
                           一条帷幔,陈旧而又破损,
                           象歌剧的布景一样虚伪庸俗,
                           以假乱真,唉,如同我的命运?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有两节有莎士比亚一样的戏剧场景:一座非常古老的坍塌的教堂和一个年老的水神……这种具象的场景其实是诗人故意的组合,是一种抽象的真实。诗人笔下的场景本身都包含了一个反讽:“一座非常古老的坍塌的教堂”象“一个衰颓的王在哭泣他的王权”;“一个年老的水神,用细细的柳枝,在桤木树旁挑逗着牧神的情思”。这便是具象的变异。
                           
                                 
                                                         十
   朦胧诗是我们对新诗形式的泛指,它其实也包含了传统诗歌里的一些艺术形式,因此它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诗歌的潮流。我们所以要重视朦胧诗的解读研究,是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顶峰,宋词虽然是一种新形式,但精气神已达不到唐的境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白话文的“革命”,也出现了所谓“白话自由体”诗歌的创作尝试,同时,一些外国名家的诗歌也陆续介绍进来。这本来是诗歌的一个新旅程的开始。
   但是,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政治的原因,诗歌的创作一直处于单一的轨道里面,——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由于所谓“现实主义”是有一个为政治服务的前提,结果从现在来看,随着政治风向的转移,许多当年被捧为真实的文艺作品反倒不真实了。
   我们现在可以说,所谓真实不真实的问题,并不在艺术创作进行的过程中完成的,而是在艺术创作者平时的生活中就养成的。
   朦胧诗概念的提出,是诗歌从单一的轨道中解放出来的首站,事实上有莫大的意义。现在新生代的诗人层出不穷,他们已经不满足“朦胧诗”的说法了;可是他们也许不注意,为了这三个字,当年也曾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可以说,所谓朦胧,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原来诗歌是可以这样表现的;而且诗歌今后的表现方向就是由外在描述的方式趋向内在审视的方式。
   我们现在所困惑的是尽管诗歌创作的数量很可观,但至今没有形成一种浩浩荡荡的艺术潮流,在文艺领域领数年风骚。也许如我们一些朋友所说,中国的新诗从一开始就发育不良。但我认为是和我们长期缺乏正常的艺术理论的交流和培养有关。
   我们上面例举的许多诗歌范本,它们大多受过一个或多个理论的支持或启发。
   中国的先哲说:温古而知新,可以为人师矣;又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一句话可以当作一种经向认识的训示,后一句话可以当作一种纬向认识的训示。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而且要从传统里面发掘宝藏;我们要尽可能的借鉴世界上有代表性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方式,以丰富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和手段。
                                                
                                        (现代文本艺术:诗歌部分提纲)
                                                    2003-10-9
                                             于成都芳草地流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