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田地名中古音韵的遗留及相关信息
作者:赵福华 来源:
地名相对其实体,犹如人之胎记,必然携带其自身的某种信息,或地理的,或人文的,或语音的。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伴其始终,不可剥离的。就音韵的信息而言,自其命名始,当地人便众口一音。传之于外,外人亦以土著人之乡音称之。此音,父传子,子传孙,世世相延,故有其极强稳定性。音变则名变,名变则不知所指;音变则外人,外人则非我乡里,非我乡里则远之。故,历尽千年,乡音如初也。此则所谓古音韵的遗留,下面就我县几个村名分析之。
1、霞港村 “港”乡音jiang 这正是建庄时那个时代(明朝)的读音,其意为:宽阔的浅水滩。这是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啊,多美的意境啊——霞光灿烂,水波清粼,再加之鱼儿鸟儿,诗情画意呀!名字反映了那个时代此地的水文地貌,也引发着我们今天对生存环境的诸多思考。
与此同字同音的,我县有“小港(jiangr)村”、蓟县有“小港(jiangr)乡”、滦南有“扒齿港(jiang)”等等,人们把“长有芦苇的宽阔水域”称之为“苇港jiang”,由此推论,“香港”旧时也曾读作“香港jiang”,只是一些人不明就里,于是便发生了“香江”之误(有另文专述)。
港,《说文解字》注音为“古项切”,即“giang”音。这是人们对它已知的最早读音,在语音的传延中,它嬗变为两个读音,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演变。一是声母的改变,将“g”改为“j”,其音为为“jiang”,一是韵母的改变,将“iang”变为“ang”,读音为“gang”。这两种变化了的读音,历史上一直沿用着(现在已统读为“gang”),上文所提之名,如今当地人们仍以“jian”音呼之(多带儿化音)。蓟县、玉田毗邻京都,千百年来一直属京畿之地,他们的语音基本上属于“官话”。可以想像,“港”读为音“jiang”,应是历史上某一定阶段的标准音。
任何一种音变,所涉及的绝不是单一词汇。“家”的音变一如“港”。“家”,《说文解字》注其音为“古牙切”,即“gia”音,在语音的嬗变中,它也有着与“港”相同的变化形式。一是声母的改变,变成了今日的读音“jia”,一是韵母的改变,变读为“gia”(这个发音在粤方言中还在沿用,在内地早已音变为“ge”,后人不知所以,把“家”写作“各”,丰南的“胥各庄”、玉田的“孙各庄”等,即是如此)。再如“缰”,音为jiang,但在冀东一带多读作“gang”,如“缰绳”,将声母j变读为g。这种现象,便是音韵的历史嬗变。而这种变化的形式、途径,我们只能通过方言中古音韵的遗留来摸清理顺,这就是方言所负载的音韵方面的历史信息,以及信息的价值。
2、仙鹤村 “仙鹤”乡音xianghao 从字形字义上,我们看到了建庄时代那里的地貌——沼泽之乡,候鸟成群。从语音上,我们听到的依然是远古的呼唤。“仙”的音变,说明了我县自古以来,韵母ian与iang就有着混读现象。“鹤”音hao,正是那个时代的读音,而he应是后来的替代音。这一异读现象,不仅是玉田,而几乎是遍布整个北方地区,黑龙江的“鹤岗”,人们就呼之为“hao岗”。“一丘之貉”的“貉he”,北方人都称为“hao子”。这种变读,山东最甚,那里姓“郝”的,多呼之为姓he的。我县散水头一带,也有“he、郝不分”的说法,这些都印证了它远古读音的客观存在。但在此我们不能得出散水头一带的郝氏家族,就一定是山东人迁徙过来的定论,虽然姓氏上的这种异读比较独特,但在整个北方,必定存在着某些词语he、hao异读的现象。“仙鹤”、“霞港”音与字不相符的情况,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因此,有人试图将其改写成“香豪”、“下甲”等,这是愚昧的人们对历史实际的骟割,是绝不允许的。
3、黄林村 在玉田东部由北向南有一条状地带,多有以“黄”、“林”命名的村落,“林头屯”、“茨榆林”、“黄庄子”、“韩家林”、“前黄坨”、“后黄坨”等,而尤以“黄林”为典型,集二字于一体,给村落命名。那么这一南北走向的地带,为什么会多以此二字为名呢?有人说,“黄林村”是以建村时黄、林两大姓氏而命名的,其它,或为姓氏、或为树林。果真如此吗?禁不住考证啊。
欲寻真相,需揭开其尘封已久的面纱,查验其胎记(但不要被其老人斑迷惑)。先察其音 方言中有“埨”(lun 繁体)一词,意为“条状的隆起物”,如土埂、土岗等。这个词,在玉田语音中有两种读音,一为本音lun,声调变为阴平,如埨屯(刘典屯);一为变音lin,声调有阳平、上声两种如“热闹埨(linr)”、“一条一埨(lin)”。其实,在玉田方音中,lun被变读为lin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黄林”当地人也多呼之为“黄埨”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林”是“埨”音变后的误写。“埨”既为“条状的高岗”,那么,这里的地势与其名相符吗?再察地貌 玉田的中南部是冲积平原,既为“冲积”,则必然会造成扇形的堆积,形成长埨,这也应是玉田中南部封闭洼的历史成因。“黄”则指的是“黄色的泥土”。地貌合于地名,因此,我们认为,“林头屯”即“埨之头”、“黄林”即“黄土埨”之意(西有黄土坎遥相呼应)、“黄坨”即埨之尾端。不能相继,断而成坨。
两大印记,识其真身。这是地名所携带的人文、地理方面信息使然。玉田中西部的林南仓、林西,“林”是“树林”之意吗?察其地貌,答案应是否定的,也应是“埨”的讹变。后湖之南,必是高地为岸,否则,湖之不湖。高地若为林,则不会有那么密集的村落,有那么多的人,北为湖泊,南为沼泽,身处林中,无耕种之田,将何以为生?低洼之地,人们自然会择高而居,故此,湖之南才有过密的村落。
4、孤树村 “孤树”当地人呼为“ku树”,这是gu、ku 的混读。这种声母g、k变读的现象传延已久,在我县方言中亦多有表现,例如:久在身边的孩子,上中学去住校了,几天过去了,家长会向别人说,孩子在身边呆的惯惯儿的,这一走哇,心里还真kuchangkuchang得。这个音节,落实到词形上就是“孤怅”——孤独,怅惘。
5、岳庄 位于林南仓镇北的岳庄,当地人呼之为“yao庄”。在玉田,yao和yue的异读情况也是十分普遍的。“岳”、“约”、“乐”、“跃”等都口语为yao。
6、訾庄子 人们只知道杨家套乡有个“ci庄子”,而不知zi庄子。这是因为我们这里“訾”姓,都呼为ci音。訾某某你若呼之为本音zi某某,那连其本人都不知你在叫谁。其实,从造字法分析,此字读音更应当是ci,也就是说,我们的读音当是原本的,而zi音是后来的变读。有没有类似的变读呢?有的。“龇(词典音zi)牙咧嘴”,我们读为“龇(ci)牙咧嘴”。
玉田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事实也如此。如一个“庄”字,杨家板桥的小辛庄,当地人将“庄”呼读为zhongr(如“重”的儿化音)、螺山西北的姚新壮的“壮”,其实就是“庄”的变读。南为“下洼子味”,北为“山哏子味”,而孙各庄一带则带有一些“水味”,那里的“庄”读若上声(调值243),张各庄读若“长个爪儿”,这是为什么呢?从口音上可以推论,这一带的几个村落,是从丰南、乐亭迁徙来的,虽为客家,乡音不改。
社会发展了,进步了,有声媒体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官方的声音,普通话的推广,这些都在改变着相袭已久的乡音,封闭使乡音持久,开放使语音统一,我们应当记录下这即将消失的乡音,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从现实意义上说,你弄懂了地名上的语音现象,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你就对玉田方言有了十之一二掌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