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皇岛到青龙
2008-07-09 21:55:41 离地半尺 http://blog.sina.com.cn/laomanzhoublog
七月五日,结束在北戴河的培训就奔往青龙。 去青龙,其间要路过昌黎、卢龙。我选择在卢龙停留,目的在于体验一下卢龙道。 一路大雨。路边的景色多在朦胧之中了。标语当然充斥着视野,令我颇无身处异乡之感。记得在昌黎的某镇看到一条非常醒目的标语:“中国粉丝之乡”。真是了得啊!全镇的老百姓都是“粉丝”啊!那-,他们都是谁的崇拜者呢? 到了卢龙,雨还下着。到了汽车站逢人便问:你们县的博物馆在哪里?问者急切,听者茫然。回答都说:没听说过…… 在我的意识里,卢龙应当有博物馆的。卢龙,那可是非常出名的地方!
古人有诗咏道:
策马九月卢龙道
卢龙塞头霜信早
晚花高柳不作春
夕阳处处黄芦草
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对话的主要交界面。我是奔着它的大名来的。 卢龙道,曾经成就了曹操的英明。我曾经读过宇闻先生的《曹操“柳城班师路线”质疑》。其中的高论极其精到。其云: 曹操北征乌桓,柳城班师所入的“塞”乃是“卢龙塞”。也就是说,曹操班师并没有取道“辽西走廊”,而是仍走“卢龙道”。所谓“卢龙道”是秦汉以来华北通往东北的重要道路之一。汉时,出无终东北行,越卢龙塞(今喜峰口、潘家口一带),沿瀑河河谷北上,经今之宽城、平泉,越五虎玛梁岭,进入老哈河谷的平冈,然后向东进入大凌河西源经凌源至喀左黄道营子(古白狼城),继而东至柳城(今朝阳)。 卢龙道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一直为军事要道。唐诗人高适《塞下》诗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之句;唐诗人戎昱在《塞下曲》中有:“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之咏;唐诗人钱起的《卢龙塞行送韦掌记》更有:“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之叹。明崇祯进士陈子龙目睹明末十年之间清军三次侵入卢龙塞,威胁北京,也作《往事杂诗》抒发感慨道:“卢龙雄塞依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由此可知“卢龙道”在中国历史上所展现出来的的非同寻常的军事价值。田畴把作引导曹操出卢龙塞称之为“卖卢龙塞”,曾曰:“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唐代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中就有“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句;唐代诗人钱起在《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诗中说:“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连乾隆皇帝也跟着说:“田畴不卖卢龙塞,李靖空余舞剑台”(《盘山怀古》)。可见古人对卢龙塞的重视程度。 辽金时期的卢龙道尤为当局者重视,设置了众多重要的州军。比如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在渝关至锦州之间设置了来、隰、迁、润等州,并在隰州海滨县置有盐场。 这样的地方怎么没有博物馆呢?但是可但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概而言之它就是没有,哎~!这使我想起了郭德纲的一句相声语言:哎~,就是没有核(hu)儿啊~ 我是自个逗了一回自个…… 在卢龙停留了近三小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吃了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操作者的口音非常的唇齿化。 在一片失落的情感中我离开了卢龙。 此次落脚我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那就是:凡我中华先人留下深深印记的地方必有后来人为之建立博物馆或文物馆存留其非凡的脚印。事实上,许多县是没建博物馆的。不管其名望有多高。
午后四时三刻到青龙。老家迎接我的依然是美妙无比的雨。因为,听车站的一位老者说,青龙已是五年没有如此丰沛雨了…… 明天,青龙河一定会涨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