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809|回复: 8

关于孙奂仑祖籍孙家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孙家境,古属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市。


姚江孙家境,位于余姚县城东北30里,其地南倚真武山,西伴烛溪湖,北临横河,东望篁山,依山,风光宜人。数百年来,孙家境声名远扬于天下,其传名之处并不在孙家境的山水之秀,而是因为所居孙氏望族的门第显赫。清代学者邵廷采在《思复堂文集》中说到:“余姚人物之盛,自宪、孝、武三朝始。其著姓多,莫盛于孙、王、谢,而孙氏尤盛。”




据《余姚孙境宗谱》记载:始祖孙岳,官至三司使,五代后唐天成三年自睦州徙居姚北梅川乡,后孙岳以忠义殉国,归葬于烛湖。唐潞王念孙岳忠勇,赏封地于孙氏后人并赐名,这也是“孙家境”之名的由来。南宋时有孙岳八世孙,名应时,师事陆九渊,与朱熹交好,中淳熙二年进士,以理学德才显名于世,人称烛湖先生。入明,横河孙家境贤才辈出,门第鼎盛,民间曾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这种明代荣耀的始筑者,即为烛湖先生十世孙,明代中期的忠烈人物—孙燧。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孙家三孝子【转帖】

http://www.yynews.com.cn   余姚新闻网  2010年6月2日 9:03


史海钩沉●孙烈扬


   要说孙家三孝子,必须先从他们的父亲孙燧说起。忠烈公孙燧(1460—1519)是余姚古代名人,是开创孙家境“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的老祖宗。他是余姚横河孙家境人(1979年起划归慈溪县辖),先祖乐安人,十七世祖岳,号清廉,后唐明宗时为三司使招讨大将军,从睦州(今建德市)迁余姚孙家境,卒葬余姚。十世祖应时,天才显异,入太学,从陆九渊悟存心养性之学,与朱熹一见定交,友善议论往复,倡道学于东南,是声名远播的一代宗师。登南宋淳熙乙未进士,曾任黄岩县尉,邵武军通判,承议郎等官职。有文集行世,钦入四库全书,卒葬余姚,入孔子庙。孙燧为明弘治六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官职,以才节著称,政誉甚好。正德十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西。南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宁王朱宸濠的封地,时逢宁王图谋作乱,孙燧忠于朝庭,为了祖国的统一,避免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不愿与宁王苟合,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严斥宁王。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孙燧和按察副使许逵被宁王杀害。由于他在巡抚江西的四年中,七次上奏宁王叛迹,积极做好了应对叛乱的各种措施,使得叛乱迅速被平定。平叛功臣王阳明认为此次事件中,孙燧应得首功。世宗接位后,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祠祀南昌。此后在省城杭州涌金门外西湖之滨、郡城绍兴卧龙山、县城龙泉山都先后建祠堂春秋祭享孙燧公,并分别由大学士谢迁、吕本、雷礼、黄芳等撰文立碑永祀。“忠烈公”之名从此万人敬仰,流芳百世,成为余姚人的先贤。


  忠烈公孙燧有孙堪、孙墀、孙升三个儿子,当孙燧在南昌骂贼不屈被害的噩耗传到家乡余姚,兄弟三人叩地嚎天,在父亲灵位前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为父报仇,说“父能死忠,儿岂不能死孝哉”,长兄孙堪即誓操刀赴难,孙墀孙升请求同行,孙堪说,母夫人哀苦甚惫,两弟且留看数日慰告母夫人,再行起程。孙堪至江西时,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王阳明,吉安太守伍文定,率兵勤王,逆贼宸濠已被关押在囚车。孙堪就到了父亲殡所灵枢前触地痛哭不已,更治棺殓,见先父面颜若生,又大哭,以至伤心得昏死过去,苏醒后他的双耳就失聪了。王阳明在悼唁孙燧的文中说“公为忠臣,公之令子为孝子”。在王阳明派人护送下,兄弟三人扶灵枢还乡,入中堂朝夕泣奠。择地安葬于姚江边丈亭龙南村应王的龙山南麓。兄弟三人在父亲墓旁搭草屋,蔬食水饮,足迹不履城市。为父亲守墓三年。有灵芝一茎九葩者数本产墓上,人以为孝感所至。守丧期满,世宗接位,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祠祀南昌。又赐祭葬,遣工部进士李翔治葬。孙堪哭着对二位弟弟说,我辈父死时去江西赴难,想以死尽孝,现在父亲的忠节已传扬天下,而母夫人犹在堂,再不能因悲愤而自废,我们要继承先父的遗志报效祖国。孙升痛恨宁王害死父亲,终身不写宁字,也不写寿字文。兄弟三人对其父事迹,依据制诰、碑状等原始文献合编了《忠烈编》一书,现有一册珍藏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此书对研究平定宸濠史事是一本极为有价值的著作。


  兄弟三人事母之孝,为世人称道。他们相继在京任职,共迎母亲就养京城官邸二十余年,每次退朝回家,三兄弟带着各自的子女在老太夫人面前做游戏,让她开心,不知怎的,有时老太太发起牢骚或诃责,兄弟三人必定长跪在地,请求母亲原谅。每当父亲忌日,老太夫人哭得伤心,兄弟三人则带领全家身着素服一同哭祭。长兄孙堪生性刚强,但侍奉母亲却柔声悦色,殷勤备至。癸丑年(1553)四月,母亲病重,孙墀以展扫祠墓得请先归余姚老家。孙堪和孙升兄弟二人衣不解带,日夜看护,躬进汤药,五月五日,母亲病逝,享年92岁。兄弟二人悲哀恸哭,素食水饮,一如丧父。此年孙堪已72岁,亲友劝其节哀,堪仍要从礼不听。他们向皇帝告假回乡葬母。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赐给车马船只和驿站使用。堪、升兄弟二人扶母亲灵枢至故乡的途中,孙墀闻讣奔丧自余姚至淮口,在舟中痛哭母亲。九月十五日船行至杭州北关,由于长途跋涉,劳累不堪的孙堪终于倒在母亲的灵枢边,再也没有醒来。孙墀和孙升共扶母亲和长兄的灵枢归余姚,朝夕泣奠,后葬母于龙山孙燧公合墓。葬兄孙堪于横河烛湖油车岭东窑湖山墓地。


  皇帝闻孙堪逝世,曾谕祭文。吾乡三尺童子都称孙堪为孝子,巡按浙江御史赵炳然行部至姚采与论特疏于朝。朝庭就旌表孙堪为孝子,世人称他们兄弟三人为三孝子。并在余姚龙泉山南、忠烈祠西建立三孝子祠。祀忠烈公的三个儿子都督堪、尚宝卿墀、文恪升。该祠清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灾,同治初,孙氏后裔建复,光绪版余姚县志注明案祠列入防护录(文物保护点)。


(来源:余姚日报 编辑:李志鹏)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国父孙中山先生与横河孙家境
——寻找慈溪的风景之十五【转帖】

慈溪论坛  http://bbs.zxip.com/simple/index.php?t308485.html


一、孙家境祠堂



  在横河镇中心之南约二三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作孙家境。这个村里有个祠堂叫孙家境宗祠,非常的有名。双休日,我又慕名前往。



  “横河孙家境,纱(官)帽八百顶”,短短的一句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孙家境独特的地域文化奇迹。据说昔日横河孙氏高官府弟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颁旨赐孙家一个“境”字,规定官员凡是踏入孙家村境内,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横河孙家境的“境”字便成了横河孙氏的特有殊荣。



  孙家境历代来不但居官多,官阶显赫,而且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道德文章才华淹贯,忠孝信悌门风高标。孙应时宋淳熙进士,八岁能诗学识渊博,人称烛湖先生。弟子史弥远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别人争相附炙,而他却超然自避,高风亮节,令后人敬仰。



  最光耀宗祠的忠烈公孙遂,巡抚江西被宁王朱宸濠所害,矢志精诚维护朝纲,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并赐祠南日永浴香火。



  忠烈公季子孙陞,明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严嵩柄国,陞是门生独不攀附,足见其品德之高尚,赠太子少保谥文恪。再有光禄寺少卿孙如法,谏神宗无畏而动容。文渊阁大学士孙如游,论建储辅光宗,赠太子少保谥文恭。东阁大学士孙嘉绩,义师扶大明,警涛殉社稷,赠太子太保谥忠襄……自明弘治以后历八帝一百五十余年,孙氏家族代代诰封,世世赐谥,为宣扬祖先的丰功伟绩,为传承家族的道德基业,为保佑子孙的繁荣昌盛,当初的孙家境祠堂规模非常宏壮,整体甚为富丽堂皇。可惜后被大火所毁。



  孙家境祠堂座北朝南三进七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15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是——第一进石鼓台门,明间面宽4米,次间稍间尽间各3.40米,进深6.50米,;第二进大厅,明间次间抬梁式结构,稍间尽间穿斗式,檐下置卷蓬,月梁雕刻花草,装饰简略古朴,明间面宽4.50米,次间稍间3.60米,尽间2.80米,进深14.50米;第三进为燕翼堂,民国初重建,堂名“燕翼”按辞义有辅佐帝王之寓意,规格与大厅保持一致,月梁雕刻人物故事,明间正中悬挂“燕翼堂”大匾。每进之间设天井,中间配踏道,大厅左右建三开间二层楼厢房,周围以墙垣贯连,总体保存较好,颇具气势。



  孙家境大宗祠按《续修孙氏宗谱叙》记载:“祠基在平桥之北,旧名景家山,乾嘉之际,综五谱而集成编帙,惜正副本均被祝融氏攫去。”有人据此考证现在的孙家境祠堂已经是清嘉时期的建筑了。






          二、孙家境的由来



  走进孙家境祠堂大门,左边有一方石碑,上刻:



  五代十国,烽烟四起,公元九二八年,孙岳公携子侄合家自睦州徒居余姚梅川,同行有现竹山始祖胡公,岳公暂居烛溪湖西岸大埠头孙家尖,因地方窄狭,遂安顿子侄于五家墩(今横河横径河)。胡公则安居竹山岙。



  岳公乃唐之归臣,家事安顿后,毅然北投,效忠于后唐明宗,明宗大喜,急敕封岳公为颖耀二州刺史,阆州团练使,后渐升为凤州节度使,大元帅,因战功卓越,被敕封为唐三司护驾招讨大将军。时有手下将领康义诚违背将令,贻误战机,被岳公手严厉斥责。义诚怀恨在心,指使手下暗箭射之,岳公遂遇害于河南通利坊,为国殉难。



  明宗闻此恶噩,极为悲痛,加上国事操劳,担扰过度,未几驾崩,临终嘱托太子,定要查明真相严惩凶手。后潞王接位,严查此事,真相大白,康义诚及全族被诛兴教门外。潞王念岳公忠勇且功劳巨大,追封岳公为“清廉”大将军,祀奉乡贤寺(今老屋里),并划翠屏山以北,梅川里以南,烛溪湖以东,东彭桥以西的大片土地为孙境封地,并赐名为孙家境,谓国中之国意也,准许造石擂鼓墙门,钦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帝亲临也得并走三步,足见孙氏显赫也!



  二世祖永徽公为孙境封地之始。



  看来孙家境祠堂很有点历史了,而孙家境则更有些来头的。






         三、国父孙中山先生与孙家境



  在孙家境祠堂内还有一方特别的介绍,不细心观察的人会错失以下这个非常特别的内容。



  民国五年七月廿三下午,沉寂已久的余姚县龙南乡孙家境宗祠(今属慈溪市横河镇)突然热闹起来。宗长、董事和各房房长都齐刷刷地立在墙头,不时地向路口张望着。不一会儿,前面行来三顶客轿,头一顶乘的是横河七星桥南美盛线店的孙永清先生,当中那位穿白色中山装、头戴草帽的客人是孙中山先生,而最后那位则是绍兴的老同盟会员孙德卿先生。



  原来,孙中山先生和孙德卿先生是特地从绍兴过来祭祖的。为了避免舆论、保证安全,孙中山先生没有带随从人员,而是由孙家境绍兴房长孙德卿先生作陪。因此,这件事当时并未见之于报章,外人都不得而知。时隔近百年,当年的当事人都早已驾鹤西游,此事几成绝响。但孙家境族人并未忘记,也不可能忘记,多少年来一直传说着这件宗族的盛事。



  据说,孙中山先生是孙家境寺下派晓湖公的裔孙。按照《余姚孙境宗谱》的记载,晓湖公与阁老孙如游、少卿孙如法同辈,是孙家境第二十世孙,名端奎。他的第三个儿子叫进道,号循所,明万历年末由兵部掾。出为广东香山县丞,遂居焉,先有二子,即保之、振之。这是明代最后一次修谱时的记载,后来由于丧乱鼎革,家道中落,就一直没有续修,所以宗谱上也就付之阙如了。等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局续谱的时候,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加上路途诏远,这当中又隔了改朝换代的事,关于这一支的情况也就不甚明了了。但是,据说当时曾有一册稿本的小家谱在晓湖公派下一直记到康熙年间,因此,谱局也曾派人到香山县采访。但翠亨村孙氏自己也说不清是何时从何地迁来的,只知道始迁祖叫瑞英公。而他们在此有不久草撰的家谱上,却就近附到了广东另一派孙姓的门下。为慎重起见,那一次续谱又在进道一派之下付之阙如。



  这次孙中山先生到孙家境祭祖,大概是听了孙德卿先生的介绍。因为据报载,当天上午孙中山先生正在绍兴孙瑞游览,而孙德卿先生恰好是孙家境迁绍兴孙瑞派的宗长,对于光绪廿五年这一段续谱插曲应该是当事人之一,所以不会不提。有可能还给孙中山先生看了家谱,甚至那一册稿本,也许其中就写到了瑞英公的名讳。要不然,以孙中山先生的英明,定不会贸然行事的。



  是夜,孙中山先生一行下榻横河七星桥南美盛线店,孙中山先生还为孙永清先生题写了“博爱”两字。次日凌晨,孙中山先生一行即由七星桥头下船去余姚县城,与绍兴过来的胡汉明、邓家彦等人会合去宁波。



  从此之后,由于世事纷争,忙于国事的孙中山先生就再也没到过孙家境了。但是,“乡关何处”大概是先生一直萦绕心头的困惑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千年孙家境【转帖】

作者:童银舫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05年12月16日 15:44




  小时候,去横河亲戚家吃杨梅,一般都走水路。大人摇着船,从虞波江向南,过东横河,抵沙河头。每当船过东横河,大人都会指着河岸边的大村庄说,“呵,孙家境到哉!”语气有些怪怪的,好像有点敬意,又有点可惜,还有点戏笑轻谩的味道。我十分好奇,站在船头对着村子张望,总希望发现些什么。大人哈哈大笑,用力摇着船,轻轻说道:“这是孙鬼头的老家。”我大声问:“孙鬼头是谁呀?”大人慌忙“嘘——”的一声,紧张地向我示意:“小声点,被孙家境人听见了,要骂的!”
  船过牛头山,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给我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说孙鬼头从小死了爹娘,很顽皮,爱捉弄人。一天,看见一个老农挑着一担粪料过横河七星桥,就跑过去说,老伯伯,七星桥这么高,你挑担太吃力,我帮你抬过去吧。老农很高兴,就与孙鬼头一起将一桶粪料抬了过去。不料,孙鬼头却不肯再抬另一桶粪料了,还说,你这个老伯伯也太不识相了,我这么瘦小的人帮你抬了一桶料,累都累死了。说完就走开了。老农哭笑不得,无奈只好将另一桶粪料倒掉。
  接着,大人又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说有一次孙家境的一批念佛老婆婆去宁波天童寺烧香,孙鬼头缠着也要去。老婆婆怕他调皮捣蛋,不让他去。孙鬼头说,我与天童寺一个小和尚是好朋友,你们帮我带点好吃的素食给他,就从家里捧来一坛好吃的东西让她们带去。半路上,老婆婆肚子饿了,想吃点这坛里的好东西。刚揭开盖头,里面竟然跳出很多沾满粪尿的蚱蜢,弄得浑身脏臭,无法进香,只得返回。
  在我们回家的时候,除了刚摘下来的几篮杨梅,还装了一只七石缸,是家里盛放天落水用的,这是沙河头窑厂烧制的,由于体积硕大,一般只能用船或手拉车装运。船过孙家境,大人又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与缸有关,但不是水缸,是粪缸。说有一天,有个到横河卖柴的山农对人家说,孙家境的孙鬼头是坏坯子,如果让我碰见,叫他吃屎。刚巧被孙鬼头听到,他走过去问,你卖柴吗?山农说,卖。孙鬼头说,我要,你把柴挑到我家里去。到了家,孙鬼头说,你等一等,我去隔壁取钱。山农等了半天不见孙鬼头人影,肚子饿得咕咕叫。看见凳子上有只焦饼,就吃了。刚落肚,孙鬼头回来了,发现焦饼不见,惊慌得大叫,死哉死哉,我放在凳子上药老鼠的焦饼被人偷吃哉,要出人命哉!山农吓得脸发白,忙问有解药吗?孙鬼头说,解药只有一帖,快去粪缸吃屎,以毒攻毒才有救。山农吃了屎,呕吐得肚肠都要翻出来了。
  孙鬼头原来是这样一种人,我有点不屑。
  长大后,我曾在横河一所中学读书,班里有个孙家境的同学,我问他知不知道孙鬼头?他有点恼怒地看着我,“雉鸡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种人!你听说过‘横河孙家境,官帽八百顶’吗?”一脸的傲气和盛气。我张大嘴巴,愕然,惘然。


  2


  我对孙鬼头发生兴趣,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我在一所中学做代课教师。我的高中同学责问我时的那种语调和眼神,对我的刺激实在太大了,我决定把孙鬼头弄个水落石出!于是,搜集各种民间故事,查阅历代地方志,像公安人员寻找蛛丝马迹般地寻访到了已成孤本的清刻本《余姚孙境宗谱》,然后,对照孙鬼头故事中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官职大小,考证出孙鬼头乃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主事孙如法。
  但历史上孙如法与民间传说中的孙鬼头完全是两码事,相同的只有两点:一个是长相,他的头部生得像只鸡头一样,又尖又难看,所以民间还有一种称呼叫孙鸡头;另一个名字,民间传说他的名字叫“雉鸡”,而孙如法号“俟居”,在当地,“雉鸡”与“俟居”读音相同。
  那么,历史上的孙如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相貌也不怎么好看。连家谱中也不讳饰说“公貌寝”(“寝”,《辞源》解释为“容貌丑恶”)。但他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他上面的几个哥哥都夭折了。他自小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二十五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可他哪里想到,没过多久,就丢了那顶乌纱帽,还差点掉了脑袋。事情是这样的:
  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神宗皇帝宠爱的郑妃刚生了个儿子常洵,就晋封为贵妃,而皇长子常洛年已五岁,他的生母恭妃却未闻加封。大学士申时行、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及吏部员外郎沈璟等纷纷上疏,请册立太子,并加封恭妃。神宗见了,勃然大怒道:“册封贵妃,岂为立储起见?科臣等怎得妄言谤朕呢!”当下特降手敕,把姜、沈两人降处极边或降级外调,其他人便不敢再谏了。身为刑部主事的孙如法见此情景,感到十分气愤,说:“此当当今第一要务,何能怯懦默默耶?”他年少气盛,当即抗疏上奏:“太子,天下本。大本未定,人心不能无疑。皇上以册立为早,英宗为太子,二岁;武宗,周岁。今皇长子五岁矣,不为早也。贵妃生第三子,恭妃生第一子。欲封贵妃,不可不封恭妃;不封恭妃,不可先封贵妃。此理之固然,序之一定者。臣愿陛下亟立元子为皇太子,以慰臣民之望,并封贵妃以昭朝廷之公。召复姜应麟、沈璟之官,以彰纳谏之度,则群疑释而德意明矣。”神宗见了疏本,更为恼怒,二话没说,立即把他贬到潮阳做一个小小的典史。孙如法的刚直可见一斑。所以,家谱中又说他“身不满六尺,官不过六品,而建储一疏,气雄万夫”。
  孙如法在潮阳,与当地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写了两部书:《春秋古四传》六卷和《广战国策》十七卷。
  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书。万历年间,浙东沿海一带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与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之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冤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回乡养病,见状后立即出资修筑海塘。绍兴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他还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病情加重,于万历四十三年冬天在家里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我一直不明白,历史上的孙如法为何被民间演化成如此不堪?这里肯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学问,比如故事移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不一而足。二十年前,我曾就孙鬼头或者叫孙鸡头绰号问题,请教了余姚籍的著名作家楼适夷先生。楼老在回信中说:“幼时在家乡听到传说,好像叫‘孙鬼头’(鬼的方言读成居,与鸡相似)。是徐文长一类人,是风流才子。而突梯滑稽,爱捉弄人,都名之为‘鬼头’。”楼老还在信中提供了一则孙鬼头的故事,原文如下:

  有友人遣仆送一信给孙,仆遇见孙,并不相识,即向本人打听“孙鬼头”在哪里?孙得信即告仆:“你主人要借石磨,你可挑去。”并给其友复一信,叫仆带信挑磨而去。信中说:“来人无礼,罚磨一副。”友人见信,只好仍叫仆挑磨还好。其行事类如此。

  

楼夷先生来信谈孙鬼头


  3


  我在考证孙鬼头的历史真相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门世家,特别在明代,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学者邵廷采在他的《思复堂文集》中说:“余姚人物之盛,自宪、孝、武三朝始。其著姓多,莫盛于孙、王、谢,而孙氏尤盛。孙氏自燧及嘉绩六世,世以文章忠孝嗣其家绪,蔑有废坠。海内高仰之,为当代宗臣。”这个记载起码给我三个重要信息:一是孙氏在明代是余姚最有名的名门望族;二是从孙燧至孙嘉绩六世,贵盛大半个大明王朝;三是孙氏家族学问人品忠孝节义名扬全国。
  横河孙氏六世盛名,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又有一个美好的祝愿叫“五世其昌”,看来孙氏要打破这个世界纪录了。让我们来看看孙氏六代群英吧。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是揭开孙氏六世盛名帷幕的领军人物,更是在漫漫五百年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孙氏后代的农民子弟中最引为自豪的精神圭臬。他于弘治六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以才节著称,政誉甚好。正德十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西。时逢宁王朱宸濠图谋作乱,孙燧不愿苟合,结果被宁王所害。但由于他在巡抚江西的四年中,积极地做好了应对叛乱的各种措施,使得叛乱迅速被平定。平叛功臣王阳明认为此次事件中,孙燧应得首功,并遣使护其丧归乡。世宗即位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忠烈,祠祀南昌。“忠烈公”之名,从此万人敬仰,流芳百世。
  孙燧有三子,个个学业有成,声名远扬。

  长子孙堪(1482—1553),字志健,号伯泉,善骑射。承父荫,为锦衣千户。中嘉靖五年武状元,授指挥同知,官至都督佥事。
  次子孙墀(1489—1556),字志朝,号仲泉,由选贡生历尚宝丞,供事内阁,官至尚宝卿。
  幼子孙陞(1501—1560),字志高,号季泉,嘉靖十四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孙燧  像
  孙燧第三代,人丁兴旺,如群龙入海,声势浩大,显赫之极,叹为观止!
  让我费点笔墨,一户一户介绍吧。                  

  孙堪独子孙钰(1523—1573),字文鼎,号剑峰,以祖荫袭锦衣卫正千户,嘉靖三十二年武进士,署指挥同知,官至都督同知。
  孙墀有四子:孙镆、孙钶、孙鎡、孙鏊。孙镆字文英,号砺峰,以父荫官光禄寺署丞,时值孙氏鼎盛时期,镆淡漠于荣进,终身不迁一官,簿书之暇,辄与诸名士诗酒唱酬,为文坛盟主。孙钶字文济,号容峰,官晋州判官。孙鎡字文畊,号霁峰,官汝州知州。孙鏊字文器,号端峰,官上林苑丞。
  孙陞有五子:孙鑨、孙铤、孙錝、孙鑛、孙镶,除了幼子孙镶为贡士且早夭外,其余四子均声名显   著。孙鑨(1525—1594),字文中,号立峰,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武库主事,历武选郎中,光禄寺卿,累官吏部尚书。与平湖陆光祖、邑人陈有年为时人推为“浙中三贤太宰”,名震天下。及卒,赠太子太保,谥清简。孙铤(1528-1570),字文和,号正峰,嘉靖二十八年顺天解元。四年后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孙錝(1537—1592),字文秉,号鹤峰,隆庆二年进士,历官福建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终太仆寺正卿。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万历二年会试第一,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军机,以文才武略为世所称。
  孙燧第四代中,名声不及上代,惟以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如游最为知名。孙钰长子孙如津,官都督佥事。孙镆子孙如瀛,以武艺著名,官云南掌印都督指挥佥事。孙鏊长子孙如游(1549—1624),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神宗皇帝死后,以顾命大臣辅佐光宗。而光宗皇帝沉湎美色,在位一月就暴死。熹宗即位,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及卒,赠少保,谥文恭。孙如游历仕三朝,位登台阁,受顾命之任,名重一时,但回天乏力,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孙鑨长子孙如法,即孙鬼头。次子孙如洵,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终山东参政。孙铤长子孙如泟,万历十九年举人,历仕寿昌教谕、万州同知。次子孙如洹,任顺天府府尹。孙錝次子孙如濂(过嗣孙鑛),任巩昌通判。
  孙燧第五、第六代,人丁凋零,一如枯树落叶,只在家谱上留名而行迹不显了。孙应本为孙如游之子,孙有闻为孙如洵之子,过嗣孙如法为子。唯有晚明孙嘉绩尚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维系孙氏家族最后的辉煌。
  明沈德符在其名著《野获编》卷十三中赞叹:“父子得谥者,以为盛事。然尚未有三世得之者,今于余姚孙氏见之……则国朝二百余年来,海内仅此一家而已。且门宗贵盛,世以忠孝清白见称。”因《野获编》成书于万历间,沈氏仅记孙燧、孙陞、孙鑨祖孙三代得谥事,其实后来尚有孙如游、孙嘉绩爷孙俩得谥事,其荣耀更无人出其右。


  4


  孙嘉绩,字硕肤,明万历三十二年生,孙应本之子,孙如游之孙。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不久改兵部主事。满洲大军兵临北京城,却按兵不动,众官不知道怎么回事。孙嘉绩分析敌情,认为满洲兵在等后援,建议攻打,但未被采纳。几天后果然有大批蒙古兵与满洲兵汇合南下,大家才知道他的军事才能,晋升为职方郎中。由于他正直不阿,被谗下狱,与儒学大师黄道周关在一起。黄道周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孙嘉绩一边帮他尽心调理,一边向他学习《易经》。后经刑部尚书徐石麒营救出狱。
  1644年3月,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进兵北京,宣告了明朝的灭亡。同年4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使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福王朱由崧成立南京政府,起用孙嘉绩为九江道兵备佥事。
  1645年5月,南京陷落。清军下杭州,郡县望风降附,余姚知县王曰俞弃印逃走,训导王元如迎降清兵,自署县事。孙嘉绩闻讯,在闰六月初九日率健勇突入县署,擒斩元如。
  孙嘉绩在浙东首举抗清义旗,正合民心,从者如云。他当即邀同县熊汝霖共同治军,军分两营,孙主左军,熊主右军。就在孙嘉绩斩王元如的次日,会稽章正宸、郑遵谦及宁绍台道于颍起兵响应。数天之内,鄞县钱肃乐、慈溪沈宸荃及绍兴各属县无不响应,立即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清队伍。
  六月廿五日,孙嘉绩会同其他志士,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诸军会师钱塘江。孙嘉绩任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视义师。孙嘉绩与熊汝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人称“孙熊兵”。兵饷不足,孙嘉绩毁家产佐军。他出生入死,功勋卓著,晋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正当孙嘉绩督师夹攻杭州城时,方国安等部不听调遣,不肯同心出击,而致溃败,并将鲁王劫持而去。孙嘉绩从乔司回绍兴,又航渡至舟山追寻鲁王,因忧劳过度,患疾而卒。年仅四十二岁,时为1646年。鲁王进驻舟山,追赠孙嘉绩为太保,赐祭九坛,谥忠襄。
  抗清斗争最终失败,南明小王朝也土崩瓦解。但孙嘉绩等一大批志士于乱世中舍家为国、力挽狂澜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后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硕肤不辞螳臂,超然成败利钝之表。”“虽某时天命有归,力竭难支,而我孙氏之贞与有明一代相终始,观于公而知之矣。”



孙家境宗祠“忠烈流芳”匾


  5


  其实,忠孝传家,孙氏是代代相传,载入史册的。他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形成了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风。孙燧就是以气节为世所称,成为孙氏家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当时,宁王朱宸濠图谋叛乱时,已经开始诛杀异己。孙燧临危受命,虽然明知前途凶险,但为了顾全国家的大局,决心“生死以之”,把家小遣送回家乡,独携二僮到南昌。起初,他天真地向宁王陈说大义,遭到拒绝,宁王反而派耳目安插在孙燧左右。孙燧发现副使许逵忠勇,即与他商量对策。于是托言防御他寇,加固南昌周围城池,请重兵把守九江要塞,又请设通判驻弋阳,兼督旁五县之兵,加强防范。为防宁王劫兵器,又假托防贼,将辎重转移他所。孙燧认为,如果宸濠真的叛乱,也一定因这样的摆布而迅速破灭。宸濠也察觉到了孙燧的意图,一面贿赂朝中幸臣设法将孙燧调走,一面又派人送枣、梨、姜、芥四物给孙燧,暗示孙燧“早离疆界”。孙燧一笑了之。
  孙燧可以有种种理由不死,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他以一人之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捍卫了孙氏家族的荣誉与地位,突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世代传颂,彰炳千秋。
  孙陞为官清正,有口皆碑。在国子监祭酒任上,他重用人才,整顿学风,制订监规,不徇私情,人皆叹服。孙陞是严嵩的门生,后来严嵩掌权时,许多人千方百计地去巴结,而孙陞却不肯依附,主动要求离开京城去南京任职,远离严党,独修其身,从此不再回京。风节高尚,人所共仰。



万历圣旨(孙仲山收藏)


  写到这里,我想起刚刚从朋友处看到的一卷万历圣旨。圣旨是颁给孙陞的女儿孙鐶的,封她为安人。孙鐶是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余姚吕本的儿媳。吕本人称“吕阁老”,因与奸臣严嵩结党,人所不齿。所以,孙陞与吕本这对儿女亲家,虽都与严嵩亲近,但在余姚人眼中,一个高大,一个猥琐。
  孙陞还有“孝友天植”和“笃行君子”之美称。孙燧被宁王杀害时他只有十九虚岁,闻讯后与两个哥哥誓死赴仇。后兄弟三人为父守墓三年,丧期满后,又守孝三年,被时人称为“三孝子”。他痛恨宁王害死父亲,终生不写“宁”字,戒勿治家庆,也不为人作寿父文。并与两个哥哥合编《忠烈编》一书纪念其父。善待老母和兄长,口不言人过。对待同僚亲友,常常“出粟为助”。同乡状元韩应龙英年早逝,他主动帮助抚养遗孤;华州王维祯死于地震,他收集其遗文刻印出版。他告诫子女:“养德、养身、养学,三者须日日体验,不可缺一。”难怪王阳明在吊孙燧文中说:“公为忠臣,公之令子为孝子。”于是孙氏“忠孝之家”闻名天下。
  孙氏不但以忠孝闻于天下,又以刚直著称。孙鑨为武选郎中,时世宗不理朝政,朝臣上书劝谏者多获罪,但孙鑨毫不畏惧,继续上书,极言方士之谬。孙如法有乃父之风,在万历“争国本”案中,据理力争,触怒神宗,被贬潮阳,最后郁郁而终。孙如游在明宫“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中,以正直忠义之心,不畏淫威,维护了朝局稳定。后来与魏忠贤斗争中,由于熹宗实在无能,阉党势力日盛,孙如游无力回天,仰天长叹,愤而辞职。孙嘉绩更是以身殉国,义薄云天。邵廷采为孙氏写世传,赞叹说:“忠烈之为忠,孝子之为孝,至矣!”


  6


  孙氏之忠孝传家,亦以文章、书画、戏曲传世。开姚江孙氏文学之先河者,为南宋孙应时。
  据余姚历代方志和孙氏家谱记载,姚江孙家境孙氏,是五代后唐明宗时自睦州徙居而来,始祖为孙岳,官至三司使,以忠义殉国。传见《旧五代史·唐书》卷四十五。
  烛湖,又名烛溪湖,有个出典,说是古代有人在湖边夜行而迷了路,正在惊慌失措、绝望悲泣之时,忽见前面有二人秉烛夹溪而行,烛光照亮了通道,得以顺利走出迷途。因此烛湖之名传开。烛湖东南西三面环山,东北一隅为湖塘;烛溪湖也叫明堂湖,又叫淡水海,湖周一百三十二顷八亩一角二十步,灌田十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亩,是姚北人民的生命之水。孙家境就在湖塘之下,极占山水之灵气。
   到了南宋,姚江孙境孙氏渐著声望。孙介、孙应时尤为知名。孙介(1114—1188),字不朋,自号雪斋野叟,是孙岳第七世孙。他务实学,不事科举,不入都邑,躬行古道,训授乡里,不惑佛老,不谄鬼神,不信穖祥,不事方术,邑人尊之为“雪斋先生”。孙介有三子:孙应求、孙应符、孙应时,“皆以文学知名,兄弟相爱,卉衣草食,薄厚必均”,“温恭化群从,逊悌流深规;一丝必同袍,粒黍无异炊”,为后世之楷模。孙应求以家学中淳熙四年省元,不求禄仕,以耕读自娱。孙应符子孙祖祐,嘉定十三年进士,官监华州岳庙武学博士,授通直郎。                                孙介   像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淳熙二年进士,初尉黄岩,迁海陵丞,再迁遂安令,改知常熟县,及移判邵武军,未上任而卒。与理学大师朱熹为知友。据说朱熹远道专程来孙家境拜访孙烛湖,孙烛湖一时拿不出好酒好菜招待他,深感不安,端出来的是自家种的青葱和普通农家吃的麦饭。朱熹哈哈大笑说:“未见烛湖,烛湖烛湖;既见烛湖,烛湖烛湖。”并写了一首诗宽慰这位忘年交:“葱羹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君家滋味薄,前村犹有未曾炊。”

  孙应时不仅在做官上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     孙应时  像     而且在学术上极有造诣,人品卓越。孙应时曾有诗文稿十卷付梓,故《宋史·艺文志》载《烛湖集》十卷。后因年远散佚,久无传本,在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分成二十卷,并附编其父孙介及其兄孙应求、孙应符的诗和传记、行状等为二卷。《烛湖集》是现存姚北孙氏最早的诗文集,文体齐全,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四库全书”本《烛湖集》书影


  自南宋至明末,孙家境孙氏著作,史有记载的竟达百余种,上千卷之夥。孙介著有《雪斋野语》,孙应符著有《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二卷、《初学须知》五卷,孙应时另有《论语说》、《琴川志》十五卷。孙燧在戎马倥偬中勤于笔耕,著有《四圣糟粕》十卷、《诗文启劄》六卷、《奏议》四卷、《案牍稿》十卷、《恤刑录》二卷、《审录编》二卷及《巡抚榜文》等。孙堪广览博涉,“工古文词,书学颜真卿,边防、兵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卜诸家,靡不通晓。又善绘菊,入神品”;著有《弩考》一卷、《孙孝子集》十卷。孙墀自幼聪明好学,过目千言便能背诵,写文章伸纸走笔顷刻立就,曾参与预修县志及《大明会典》,著有《易学衍义》、《薇垣日记》、《符卿集》。孙陞敏于记诵,长于古文,工于声韵音律、赋诗作曲,曾作《越王台吊古》一文,可与王勃《滕王阁序》媲美,著有《孙文恪公集》二十卷。孙铤精于《易》学,诗文取法秦汉,遒丽博综,为世推重,曾校订《永乐大典》,著有《承天府志》。孙钰工诗,诗法陶、孟,见者称之,著有《思则堂前后稿》四卷。孙鏊钟情园林,著有《松菊堂集》二十四卷及《漆园集》。此外,孙梓著有《善庄诗集》,孙枢著有《素履诗稿》,孙叔遐著有《鸣谦集》,孙如法著有《古春秋传》六卷、《广战国策》十七卷,孙如洵著有《瑞莲堂集》四卷、《西游唱酬稿》一卷、《闲居杂咏》三卷、《双鹤集异录》一卷、《池州循政录》二卷、《饬漕条议》一卷,孙有闻著有《桐竹庐诗文》六卷。孙嘉绩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大量藏书,毁于战火。


  7


  孙鑛是姚北孙家境孙氏集大成者,值得大书一笔。无论在仕途官场,还是著书立说、多才多艺诸方面,皆堪称典范。尤其在著述方面,用其毕生精力,批注百家,自成一言。一生著述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
  万历十三年,孙鑛丁忧家居,应邀与山阴张元忭合纂《绍兴府志》五十卷,一年即成,赵锦在《序》中称此志“其事具,其言核,统之有宗,而析之不紊。详哉旨乎其言之矣。旁诹而博考,酌古而准今,发前所未明,补前所未备,其用心亦勤且精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志分十八门,每门以图列于书后,较他志易于循览,体例颇善。      孙鑛 像     末为序志一卷,凡绍兴地志诸书,自《越绝书》、《吴越春秋》以下,一一考核其源流得失,亦为创格。”



《孙月峰全集》书影


  孙鑛对书画颇有研究,他对王世贞的《弇州山人书画跋》一书讹谬疏漏之处进行指正、补充和评价,著成《书画跋跋》一书,共六卷。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称此书“所论时有精理”、“亦赏鉴家所当取证”,故历为书画家推重。收入《四库存目》的除《绍兴府志》外,还有《今文选》十二卷、《孙月峰评经》十六卷。他评注的史书另有《评史记》百三十卷、《评汉书》百二十卷(又作百卷、七十卷)、《评韩非子》二十卷、《评荀子》二十卷、《评公羊传》十二卷、《评诗经》四卷、《评书经》六卷、《评礼记》六卷、《评列子》八卷、《评老子》二卷、《评庄子南华真经》四卷、《评春秋左传》五十卷、《朱订西厢记》二卷、《朱批唐诗苑》七卷,其它还有《坡公食饮录》二卷、《韩非子节抄》二卷、《古今翰苑琼琚》十二卷、《唐诗排律辨体》十卷、《名世述》三卷、《人杰编》三卷、《后越绝》十卷、《居业编》十二卷、《会心案晶盘雪里居乐事》三卷、《铨曹东省经略南枢奏议》二十卷、《补订班马异同》十二卷、《文选论注》三十卷、《春秋左传详节句解》三十五卷、《春秋繁露》十七卷、《孙月峰三子评》七卷、《文选章句》二十八卷、《春秋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皇明通纪辑要》二十四卷、《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十二卷,以及《太史直笔》、《周人舆》、《古文四体》、《广古文短篇》、《唐诗品》等。可谓著作等身,文史通才?熏也有人称他为文学评点派的头号人物。



孙鑛致外甥孙吕天成(勤之)札


  孙鑛的母亲杨文俪是位有名的女诗人和戏曲家,她出身名门之家,相夫教子,持家有方,子女个个出人头地。她著有诗集一卷,附刊于其夫孙陞《孙文恪集》中。《四库总目》称“盖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举之文者,文俪一人而已。诗,其余事也。”



《孙夫人集》书影


  孙陞擅长音律,杨文俪亦好声律,孙鑛对戏曲更有研究。孙鑛对南戏创作提出过“十要”理论主张:“凡南戏,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律、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脚色分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持此十要以衡传奇,靡不当矣。”孙鑛外甥吕胤昌与大戏曲家汤显祖、沈璟交往密切,相互探讨,结果孙、吕两家熏陶、培养出了吕天成这个戏曲作家兼戏曲评论家。



重新布置的祠堂



燕翼堂


  8


  我从一大堆有关孙氏的史料中抽出身来,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独自去离城南十里的孙家境走了一圈。
  烛湖早已无影无踪,据当地老者说,烛湖分为东湖、西湖,中间有腰塘;西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废弃,东湖在五十年代又废湖为田,现只存东湖、湖塘下等一些地名而已。
  孙家境失去了烛湖的滋养,已经褪却了昔日的光泽,连象征家族曾经有过无比显赫的高高的牌轩、深深的庭院都难觅影踪。那些半新不旧的现代民居拥挤在一起,毫无特色,未曾留下明显的历史烙印;匆匆的行人,茫然的眼神,隔断了与历史沟通与对话的任何信息与热情。
  我曾统计过孙家境的人才,自南宋至明末,仅《宝庆会稽续志》、《明史》、《浙江通志》立传的就有12人,光绪《余姚县志》立传的有22人,收录在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就有21人。这些人中,有举人10人,武举人2人;进士17人,武进士3人;其中会元1人,解元4人,榜眼2人,武状元1人。清代几乎没有出过做官的人,连书香也远离了,方志上偶有记载的二三个孙氏后人,都早已不住在孙家境,或迁县城,或迁府郡,或隐于市井了。
  祖先的上千卷著作和上万卷藏书,也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孙氏宗祠———燕翼堂还在,并且修得非常漂亮,油漆一新,凡是能够想到的可以装点门面的东西统统仿制出来,墙廊上挂满了历代祖宗的画像、介绍或种种荣誉,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族中的热心人又开始张罗续修家谱,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光绪年间编修的线装家谱,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祖先写的任何一本书。

  2004年9月5日初稿于梦田书屋
  2005年5月8日修改于上林湖畔
  (原载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感悟慈溪》)
发表于 2010-8-1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啦。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回复 8# 一梦喂马


    感谢梦马弟回帖提供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