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594|回复: 4

缅甸共产党--百度百科【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缅甸共产党--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15017.htm



缅共概况 

 缅甸政党。由缅甸德钦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39年8月15日建立。1940~1941年,由于党的一些重要负责人多数被捕,一度停止活动。1942年日本侵入缅甸后,一些领导人物出狱,重新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4年 8月,缅共联合各抗日党派、爱国分子组成统一战线组织──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取得了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1945年7月,缅共召开了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1946年3月,因党内意见分歧而分裂,以德钦梭为首的一部分中央委员脱离缅共另组“缅甸红旗共产党”。缅共则重组新的中央,德钦丹东任中央总书记。领导了战后最大的一次总罢工。同年10月,缅共因反对参加以英国总督为首的临时政府而被开除出自由同盟。
  1948年3月,自由同盟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地逮捕共产党员,并挑起了反共内战,缅共即转入农村进行武装斗争。这时,缅共中央制定了“以武装斗争为主,配合以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的策略路线。1948~1951年间,缅共除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外,还在一些农村解放区和游击区领导了土地革命,在“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下,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建立了工农联盟。
  1955年11月29日,缅共颁布了新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主张“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组成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政府”,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繁荣的新缅甸”而奋斗。1956年以后,缅共曾不断提出通过谈判、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的建议,但都被历届政府拒绝或单方宣布中止谈判。
  1964年 9月,缅共中央制定了“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这是缅共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8年初,缅共又在缅东北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基层人民民主政权。1968年9月24日,德钦丹东主席遇害后,由德钦辛担任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为副主席。1970年11月11日,红旗共产党总书记德钦梭及其他领导人被政府军俘获,该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亦随之瓦解。
  1975年 3月15日,德钦辛主席和中央书记德钦漆在作战中英勇牺牲。5月,缅共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德钦巴登顶为主席、德钦佩丁和钦貌基为副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继续领导全党进行武装斗争。1978年11月至1979年 9月(中间休会数月),缅共中央全会在缅东北解放区举行,德钦巴登顶作了政治报告,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党纲、党章、《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建党路线》和《军事路线》等文件。全会总结了缅共30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制定了新的纲领和策略路线。会议认为,缅甸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当前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其他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而核心是土地革命。1980年 9月,缅共向政府当局提出就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举行双边谈判。翌年5月,在举行两轮谈判后,由于政府单方面宣布中断谈判而破裂。1982年 1月,缅共中央发表声明,继续为停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实现人民民主和民族团结而奋斗。1985年9月9日~10月2日召开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德钦巴登顶再次当选为中央主席。
[编辑本段]
历史事件

  1939年8月15日,缅甸共产党成立。
  1944年,创建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动员缅甸人民起来反对日本占领者。
  1945年3月,该同盟领导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1945年7月,该党的二大通过了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彻底结束英国殖民统治的党纲,主张和平斗争。
  1946年2月,以德钦梭为首的部分委员退出缅共,另组红旗共产党。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该党被自由同盟政府宣布为非法,随即转入农村进行武装斗争。
  1949年创建了民族民主联合阵线和人民解放军,主要在靠近中国、老挝和泰国的缅甸边境地区活动。
  1968年在缅甸建东北根据地,总部设在邦桑。该党曾多次向政府建议和谈,均未成功。
  1986年3月,该党与克钦领导的民族民主阵线谈判合作问题,以求联合对付政府军,为建立一个在平等、团结基础上联合国内所有民族的新缅甸而斗争。


  缅甸共产党蜕变史

  1936年,后来在50年代末期成为缅甸政府总理的吴努与民族英雄昂山,在仰光大学的学潮中,被校方开除,他们加入了要求民族独立的“我缅人协会”。1937年,仰光大学学生会领导人德钦登佩进入“协会”的领导层,“协会”的领导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当时的领导人是:昂山、吴努、德钦丹东、德钦梭、德钦巴欣等人,他们中间,许多人当时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后来缅甸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39年8月19日,缅甸共产党正式成立。昂山被选为总书记。党的领导人还有德钦巴欣、德钦梭、德钦巴丁。
  缅甸共产党从一开始,内部就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在成立不久,年青的知识分子领导层在思想认识上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昂山为首的主张学习中国共产党所走得争取独立的斗争方式,向往延安。觉温等人是昂山忠实的追随者;一派是以负责学生工作的德钦巴欣为首的亲苏派,主张应该争取到苏联的援助,支持者是德钦梭等人。不过,当时两派在坚信共产主义上是一致的。所以,有了昂山的延安之行。
  1940年8月,昂山带着缅甸共产党的介绍信到中国。从水路抵达厦门时,受到日本特务机关的软禁。昂山当时权衡再三,感到利用日本人逐驱英国人不失为一良策。于是,便从厦门前往日本。1941年3月,昂山秘密潜回缅甸,召集当时的“人民革命党”领导人觉迎、巴瑞等开会,商量“联日反英”事宜。10日后,就有了缅甸历史有名的“三十志士赴日本”的记载。事实上,昂山此时也已经脱离了缅甸共产党。
  1941年,日本入侵缅甸,新的殖民统治不仅更加疯狂的对缅甸资源进行了毁灭性的掠夺,同时,对人民也施以了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缅甸独立军15000人被解散,组成了3000人的国民军,由昂山任司令。但实际大权掌握在日本“顾问团”手中。1943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导演了“缅甸独立”的闹剧。巴莫担任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昂山为国防部长,吴努为外交部长。
  由德钦梭与德钦丹东领导的缅甸共产党,于1943年初,在下缅甸的缅因德达耶镇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德钦梭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活动。德钦梭被选为总书记。
  1944年8月,德钦梭秘密到达仰光,与昂山等会谈,由双方发起成立一个团结抗日的组织。1944年8月到9月,各派抗日力量领导人在吴努家中举行了会议,决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昂山任最高领导人,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钦梭任政治领导人,奈温也量重要领导人之一。发表了《逐驱日本法西斯》的“声明”。
  至1945年5月,“同盟”已发展成为缅甸最强大的政治组织,成员达20万人,掌握武装力量1万余人。
  “二战”后,英国重新回到缅甸,由于昂山与英国人的密切关系,“同盟”内部在对待一系列与英人合作与独立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缅甸共产党对于昂山的“中间路线”进行了强烈的抨击。1946年10月10日,由于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把缅甸共产党排除出了“同盟”。
  1947年2月9日至12日,昂山与掸、克钦、果敢等族的代表及英国政府的代表,在班弄签署了历史性的《班弄协议》,承认民族平等,强调了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同年7月19日上年10时,昂山在他的办公室里遇刺身亡。终年32岁。
  同年10月7日,英缅双方签定《英缅条约》,英国政府承认“缅甸联邦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个《条约》于1947年11月上旬、1948年1月1日,分别被英国、缅甸临时议会通过。
  由于缅甸共产党与吴努在《条约》的独立条件上发生重大分歧,1947年11月,吴努与缅共关于团结的谈判破裂。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告独立。
  与此同时,缅甸共产党内部的矛盾斗争,进一步加剧,终于出现了“红旗共产党”与“白旗共产党”两种力量的存在。德钦梭是“红旗党”的代表。他在二战后,秘密赴苏联学习“经验”。回后,在缅甸中部地区组织了武装。“红旗派”的武装并没有因为其“红旗”的称谓而壮大,在缅甸独立后,其日渐衰败。武装力量在政府军的打击下不断地削弱,活动地域曾经退守至缅印边境一带。但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红旗”勉强坚持到了1972年,便烟消云散了。德钦梭于1972年被政府逮捕。 
  而德钦丹东主张向中国共产党学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的唯一选择。德钦丹东举得是“白旗”,被称之为“白旗共产党”。“白派”先后在缅甸南部的勃固山区建立了武装力量。与新成立的仰光政府展开了武装斗争。50年代,武装力量日益扩大,以勃固为根据地,在克耶邦、克伦邦发展了自已的势力和地盘。给缅甸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缅甸政府自吴奈温上台后,开始对一切反政府武装采取了高压打击手段。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首当其冲。50年代后期,在政府军的打击下,“白旗派”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队伍四散,部分武装力量聚集到了缅中边境一线
  原缅共武装中的克钦族部队,以及部分缅族部队,由于不抵缅甸政府军的军事打击,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退入到了中国境内。被中国政府人道地友好地做了安置。其中,克钦族大多安置在了贵州,而缅族,大多安排在了四川省。这一批缅共武装力量,由于中国的接受,得以保存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住了近十余年的时间,与中国女人结婚生子。后来成为70年代缅共人民军的中坚,许多人成为缅共的高级领导人。由于“红旗派”退出历史舞台,“白旗派”也再没有人沿用这一称谓。
  60年代以前,中缅两国度过了关系中的“密月”时期。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而言,这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对于中国突破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反华战略包围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有东南亚地区缅甸、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美国当时“战略包围圈”的琏条扣,在这里脱节,事实上,美国因此而无法对华实施全面的“战略包围”与封锁。
  中缅的“胞波之情”,也是在双方政府作出让步的情形下所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让步是,中国政府在英缅政府与清朝签定的不平等边界条约的部分基础上,与缅甸人进行了边界领土的谈判。实际上,中方间接承认了这一不平等的条约。为此,一大块土地,划入了缅甸的国土。1960年1月24日,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访华。于1月28日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在此之前的1957年,当时的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应邀访问昆明,在云南大学向1000多名师生发表演讲之后,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中缅友好万岁!”可见当时的缅甸领导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并急于修好。1960年10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协定。
  1967年6月,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邻国缅甸的仰光,也在发生一场“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首先是仰光大学就读的华人学生们,在胸前佩带上了红彤彤的毛泽东像章。进尔,又在学生中成立了“红卫兵”的组织,开始了“革命的大辩论”。这种过激的行为方式,当时在中国是属于合法存在的,但是,在异国的土地上,这完全是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冲突首先是在学生中开始。一方要誓死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一方是反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活。开始打斗的导火线是关于毛泽东像章的佩带问题。“革命的红卫兵”们肯定要捍卫“统帅”的尊严,另一派,主要由缅甸人组成的团体,就是不准佩带像章。于是,双方由争执发展到斗殴,逐渐成为群体的撕打、械斗。
  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一场,由缅甸政府幕后操纵的反华活动。几乎全缅甸的华人均卷入了这一灾难性的事件之中。早在1964年,奈温政权实行“国有化运动”,仅在仰光一地就有700家华人企业被收归国有,致使许多华人、华侨在倾刻间家破人亡。华人的勤奋,在东南亚地区大多富甲一方,在缅甸仍是如此,华人的财富受到许多当地人的嫉妒。这大概是六十年代中期缅甸反华重要背景之一。
  反华排华的烈火,从首都仰光迅速蔓延到了第二大城市,华人稠密的聚居区瓦城。又从下缅甸迅速扩展至整个缅甸。许多华人财产被查收,被抄家,人也被打死打伤。部分华侨中的“红派”侨领与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被迫通过秘密渠道回到祖国。1967年6月,数千名缅甸人对仰光华人居住区实施打、砸、抢,杀害华侨40余人。同时,这批受到“指使”的民众,又冲击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新华社、中国民航办事处,凶残地杀害了中国专家刘逸。缅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80多名华侨。6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强烈的抗议,并宣布不再派驻缅大使。
  这是缅甸近代较为严重的一次反华排华事件,旅缅约80万华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华人与缅族的矛盾也同时进一步加深。
  不知是否真是处于这样的原因和背景,由中国人民支持的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缅甸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综合新闻编辑部。
  彭家声部恰恰在这个时候退入到了中国云南境内的临沧地区。这支武装被首先进行了整编。彭家声赴北京,受到当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彭部的这支武装165人,在临沧镇康县的铁石坡进行各种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中,彭家声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现在训练的队伍里。当时早已在贵州和四川生儿育女的原部分缅共成员,此时,也被紧急地集合了起来。
  此时还坚持在缅甸南部勃固一带战斗的缅共中央总书记德钦丹东,很快获悉了这一信息。通过极其秘密的方式与渠道,缅北的武装力量与缅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战斗,不久就开始了,并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1968年1月1日,经过训练的彭家声兄弟率领的队伍,正式打出了“人民军”的番号,向缅甸政府军发动了进攻。而当时中国云南滇西边境的一线部队,被赋于了支援缅共人民军的任务。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贵州、四川的原缅共人员,被迅速的重新武装并集训后,出现在了果敢地区。他们切断了缅政府军的滚弄运输线,这样,缅军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区。1969年4月,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果敢县与果敢县委会成立,彭家声被任命为“果敢县长”。
  当时指挥缅北共产党人民军的,是缅甸共产党常驻北京的副书记德钦巴登顶。当1970年冬德钦丹东被自己叛变的警卫员杀害后,德钦巴登顶接任了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勃固根据地由另一个副书记德钦辛负责。1976年,其在缅甸政府军的军事围剿中阵亡。 
  德钦丹东的牺牲,对勃固山区的缅共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导致了“白旗派”的终结。缅甸政府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的进剿,并取得了全胜。
  就在南部武装气息奄奄之时,北部被中国全力支持的,由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民军,却不断地占山为王,势力与影响越来越大。外电报道说,在一些来自中国职业军人娴熟的指挥下,人民军过关斩将,使缅军产生了极大的惊恐心理。在果敢地区站稳后,缅共人民军迅速向萨尔温江西岸进发。
  1970年4月,人民军克北卡佤山的勐卯;1970年11月,攻占与云南省畹町一桥之隔的棒赛。同时,占瑞丽县对面的姐兰等地。在云南潞西县芒海境外的勐固,建立了根据地,1971年11月,进攻重镇滚弄。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扬。邦桑成为缅共中央所在地。
  在缅共人民军的编制上,分别成立了4个军区:东北军区、中部军区、“八一五”军区,后组建的以克钦族为主的101军区,同时成立了中央直属警卫旅。这四大块缅共武装,实际上,也就是今天缅北各支割据势力的雏形。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时期,毛泽东果断地决定:“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年青的红卫兵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抱着充满热情的情怀,打着红旗奔赴各地。
  由于云南境外,缅共武装如火如荼的发展,给了这批青年中的活动分子以极大的启示。当时被认为,缅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在那样极“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缅共人民军,政策也就定为是参加“革命工作”,有了与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截然不同的待遇。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无数抱着真正革命激情的或只是为了找出路的“知青”们跨出国界。在“国内”,他们被有关文件规定确定为“正式参加革命”。
  这一批中国人进入缅甸北部,很快参加了果敢地区的“滚弄战役”,在与缅军对峙冲突的42天里,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的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这一战斗中牺牲。少数失散的女知青,流落缅北,有的走投无路,唯有靠肉体出卖维持生计。这一仗后,跑出去“革命”的知青,部分又回到了兵团,并且阻止了更大量的知青们出境“革命”。沉绽在缅共队伍中的知青,许多终于熬过了“吃苦关”,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到1989年3月缅共瓦解,已经有一批“知青”在重要的岗位上。云南知青罗常保升任中央警卫旅政委,云南知青蒋志明升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李自如升任中部军区司令员,车炬升任中部军区旅长。这些人,至今绝大部分仍然活跃在缅北的各支武装之中。
  至1975年,缅共已经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的大块土地,在萨尔温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据地。它的势力范围,北边是几乎所有的缅中边界地带,除了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县形式上还在政府军手中外,其它的国境线上,全是缅共被人民军占据。往南走,它的势力范围已达缅老边境,在缅泰边境的莱朗等地,也有缅共的正规武装与游击队。其鼎盛时期,缅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万人口,武装力量达到近3万人。
  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得以在缅北地区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与支持,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中国方面为支援缅甸共产党,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动员了可能动员的力量。对于中国与缅共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引起缅甸政府的高度注意。在两国领导人接触的不同场合,缅方一再向中方提出。搜集中国支援缅共武装以及供给各种物质的情报,成为当时缅甸军事侦探部首要的任务之一。政府军在与缅共武装交火中多次受挫后,采取了僵持对峙,等待时机的策略,待情况变化后,再伺机下手。
  转眼已经是70年代中期。中国与缅甸共产党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接近尾声,缅甸共产党也已进入了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阶段。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前后,中国派往缅共人民军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国内。由此,缅共也进入了多事之秋。
  1979年,我国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与缅共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开始付诸实现。由于经济上长期对中国的严重依靠,使得缅共自身几乎没有任何造血的财政收入功能。长时间的打仗,军费与根据地的巨大开支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尤其是在被“断奶”之后,更是乱了章法,终于做起了鸦片生意。毒品的巨额利润,反过来又使许多中高级干部私欲膨胀,成为了“拜金主义”者。最终由腐败走向了崩溃。
  1976年,中国武装边防人员破获了第一起缅共人民军参与鸦片贸易的案件。其实,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缅共部分单位早已经开始选择了这一见效快的“传统贸易”。
  应该说,缅甸共产党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组织较为严密及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贸易,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措施。中央发文明令禁止进行各种与鸦片有关的交易。更不准各级干部与官兵参与,如有发现,从重处罚。这些规定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局部的作用。对于老百姓的传统种植,缅共中央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了适当放宽。
  但在中国的援助逐渐减少之时,缅共领导层开始考虑今后经费的来源问题。在缅共中央“创收”口号的鼓励下,各军区纷纷各显神通,开始自筹经费。东北军区首先成立了“特货贸易小组”。这个“小组”,当时每年给东北军区提供近千万缅元的收入,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东北军区因此而“先富”了起来。其它军区与单位,当时已经或明或暗的知道东北军区的“生财之道”,因此也纷纷效仿。
  缅甸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很快清楚了东北军区的财政来源,于是干脆在1980年8月29日成立由中央直属的进行毒品贸易的机构,代号“8.19”。“8.19”的总负责人就是缅共中央副主席德钦佩丁。“8.19”的成立,不仅标志着缅共进行鸦片贸易与毒品加工合法化,同时,鸦片贸易的利润成为其各种经费的直接来源。 
  在1985年以前,中国与缅甸接壤的云南边境地区,几乎并没有出现过精制毒品海洛因。边疆乡镇中少数50年代遗留下的瘾君子们,多以吸食鸦片为主。但是“8.19”出现之后,整个缅共控制区瞬间一片狼烟起,“海洛因”的加工厂,似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中期,缅共建立的海落英加工厂多达85家! 
  在缅共内部,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了毒品就意味着财富与金钱,于是纷纷卷入这股谋利的浊流之中,最终无法自拔。到80年代中后期,缅共中高级干部,几乎全部卷入了鸦片贸易之中。整个缅共的武装几乎没有不做毒品生意的。从党的高级干部到一般士兵,翻江过海,各显神通。据外国有关机构透露,至缅共瓦解的1989年,除党的“主席”德钦巴登顶未卷入鸦片交易外,所有高级干部均在从毒品交易中谋利。
  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欧巨变,苏联也在动荡之中,面临解体。国际共运进入了最低潮。缅共内部的人心因此也进一步涣散。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都在寻找今后的出路。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在果敢发动了兵变,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时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的队伍迅速接管了果敢县大队、缅共果敢县委员会,以及各种机构与仓库。13日,彭部兵发勐洪,缅共东北军区1旅的4个营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弹一枪,占领了缅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除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国境内外,其余大部人马投降彭部。
  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开始,中央判断是“两兄弟闹分家”,是属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很快,他们发现了这个错误。马上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上,彭家声的“易帜”,被定为“敌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有缅甸政府背景的,有组织、目的、有预谋的反革命叛乱。”是缅甸反动政府对革命的又一次挑衅。于是,3月18日,派了两个连的士兵,抄了彭家声在贺岛的老家。接下来,就再也没有下文。当时,缅共已经无力对付自已内部的分裂。
  4月11日,在中国云南临沧地区沧源县永和第三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佤族赵尼来,时任缅共中央后补委员、北佤县长。中国云南思茅地区西盟县佤族头人的后裔鲍友祥,时任缅共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二人率中部军区全体官兵“起义”。17日,鲍、赵二人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包围了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鲍、赵二人很快“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总书记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友祥任总司令的“缅甸民族联合军"。
  鲍、赵二人正在起事之时,缅共中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也于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和“回乡知青”。
  失魂落魄的缅共中央领导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于6月16日在云南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成立由德钦巴登顶、政治局委员吴觉敏、耶博吞、钦貌基和北方分局书记吴丹组成一个临时中央领导机构。6月26日,中央迁至101军区所在地板瓦。经历了“树倒猢狲散”的缅共中央,十几人寄人篱下地生活在101军区。党的主席与政治局委员们在最后时刻仍然在发号使令,仍在不厌其烦地开会。
  1989年9月,他们终于走到了革命的尽头。101军区司令员丁英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当丁英将最后的决定通知德钦巴登顶主席时,这位戊马一生的领导人落下了眼泪。不得已,德钦等人只有再次离开了101军区。他们的去向也只有一个地方,德钦巴登顶将在中国度过他的余生。

  缅甸共产党经过50年的努力,最终降下了历史的帷幕。但时值今日,由缅共时期开辟的地下毒品贸易和运输通道,至今还在被使用着。“金三角”里的一切,还远远未到了结的时候。在这块土地上,罂粟花仍在开放,依然是那样的艳丽。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张育海自缅共人民军致友人书【转帖】

来源:《财经网》

 ××:
  来信收到!老朋友中,除××外(他只来了一封短信,询问这里情况,表示也想来)你这是第一封,对我真是喜出望外,本来我已经绝了和你们通信的望了!
  细读了几遍,无限感慨!人世沧桑,短短半年,朋友们不但天各一方,而且精神上也起了这么大的变化,各奔前程,多数人都被沉重的生活压得抬不起头来,实在痛心得很。当年遨游天下,驰骋南北,誉满京华,盛极一时的“长卷星”,总算是烟消云散了。当年我们度过的那些时光,现在一闭眼就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我南来的路上,抬眼就见到当年走过、干过、玩过的地方,触景生情,当年串连的情景恍如昨日。
  这边昆明插队知青的情况基本也一样。消沉、痛苦、颓废、堕落,或发疯或自杀,有些人几近土匪,看来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了(这边也许比那边更差)。确实,十几年的教育,学生成了一些胸怀大志,但是没有生活能力的人;一旦原来习惯的生活道路走不通,落到从来没有想到的地位,物质条件、精神生活条件极低,而且远离亲人,远离(现在回想起来更加)灿烂的城市和家庭,自然要感到前途一片黑暗,不知怎样熬下去,而被单调的生活、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精神分裂!
  我爱我的朋友,为他们的不幸而痛苦,由于我自己到了这个几乎很令人羡慕的地位而感到痛苦,我希望他们幸福,而又无能为力。
  我能做到的只是请你们转达朋友们,无论前景多么惨淡,环境多么艰辛,千万不要绝望,不要作践自己,不要把颓废做出路。我们还年轻,生活的道路还长,机会还多,不要把环境看死了,难道我们的经历不是说明了“否极泰来”,显示了“辩证法”的威力吗?不要太悲观了,历史的经验证明,像我国现在的政治情况,必然要从不断的国内革命变为不断的对外战争,当然我们今天不同于拿破仑那种法国大革命后,不断的对外征服和侵略战争。我们进行的是阶段内的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战争。
  你们在国内,对“九大”一定了解得很多,林总的政治报告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九大不过是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世界革命的一个政治动员,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引的毛主席语录:“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六二年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我国将要进行的这场空前的席卷世界的斗争,不会让哪一个地方是一潭死水,一切人总是要席卷进去,而且持续两代三代也不一定。我觉得值得考虑,不是没有机会投身于历史的潮流,而是没有准备、缺乏锻炼,到时候被潮流卷进去,身不由己,往往错过。就像文化大革命中一样,不断认识,待浪潮过去,除了空虚、懊悔和似有所得的“教训”外,一无所有。似乎是评论拿破仑(也许是拿破仑自己的话)“人,不是幸运特别眷顾他,而是在幸运临头的时候,他有能力把握住幸运的人”。如果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的想法,就有毅力“在命运的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而不怕环境的艰辛,别人的颓丧的浪潮或许倒是件好事呢?试问,当年主席上井冈山之时,谁人想得到这里有着把握历史的脉搏,决定世界命运的希望呢?
  至于走我这条路,我是这样考虑的,确实,我这条路是迷人的。马克思说过:“让死人去痛哭和埋葬自己的尸体吧!那些首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在前途渺茫,走投无路的下乡青年眼里,这更是一条无限灿烂的路,往往他们无力打破沉寂生活的压力而企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去搏一次跳一次。诚然,对学生来说,这也可能是惟一的有希望的出路。在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暗淡下去的灵魂,重新爆发出灿烂的火花。不惧艰险,锻炼成真正的战士。但对没有尝试过战争滋味的青年来说,我总有这样的想法,这不过是在一种逆流中的天真幼稚的精神上的安慰,与宗教教义中的天国一样。
  战争不是想玩就玩的游戏,而是残酷的成千成万的吃人惨剧!当然从马列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天然的、必然的。“暴力是新社会诞生的产婆”,犯不上用伤感的眼光看,而当然也不能像那些学生那样浪漫地想。
  战争一开始就要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而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除战争的指挥者外,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是在“哲学范畴”或是在兵力计算上的意义(我不是说人的因素的作用,而是说个人的价值)。为了战争整体的胜利,你可能就要做局部的支付而牺牲。尽管胜利是肯定的,甚至就在眼前,但你却看不见。像董存瑞就是突出的例子。为战役的胜利,守到一个人,没有援兵,肯定要完,还是要守;明知要死,不顾牺牲要冲上去的事例是家常便饭。朝鲜战争初期伤亡之比为7∶1(我伤亡7,美伤亡1,后相反,为1∶7)。有时几个军被消灭也有,而电影上的战斗则太浪漫主义了。这不是战争恐怖论,而是冷静地认识为政治目标实现军事行动必做的牺牲。而学生中摩拳擦掌者是否准备无条件献身呢?也许有人想壮烈牺牲,流芳百世,死得值得。一个枪弹来了,就人事不知,多利索!实际上大多数牺牲,不一定很壮烈,冷枪冷炮激战中冲冲就被打倒,甚至没有到位置没有打抢,连敌人都没有看见就完了的也不少。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一个班一个排的为通过火力封锁线而全部报销也不少见。死也许不一定永远被人怀念,默默地躺在异国冰冷的泥土之中,而亲人还不知道;死也往往是受伤,因后方医院远,来不及治,流血多,经过长途痛苦的挣扎,头脑清醒地死。古诗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凄惨悲戚处即在于此。学生,尤其是“文革”后的学生,有很多是抱负很大,嘴里不说,心里总有“在革命中成就自己” 的想法。而当革命需要你献身时(不是我们平常写文章的高调,而是实在的献身),怎么办呢?
  另外,军人的字典是没有“不”字的。无论多危险,想冲就得冲,无论你如何支持不住,要爬山、要行军,天塌下来也要走,你病?你累?你力不胜任?没有的事,干不了也得干!纪律要求这样,环境逼得你这样!否则,吃饭的家伙就要搬家,战斗就要失败。在军队里,最好不要乞求别人的同情、怜悯和谅解。另外部队里也不见得没有矛盾,而且时时和死打交道的人当中,细腻的感情是不多的,一切冲突因没有缓冲因素而尖锐无情!总之对战争来说,只有胜和败,只有干到底,不论路有多长。我现在所在的战区的战争,横观世界、竖看历史,是最舒服的。但战争发展起来总是要艰苦的。关于卫国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你们也知道不少,那种时候欲罢不能,怕有些人又要盼停战了。在越南,短短的武斗队生活的影响就极大,莫说那些似乎无期的战争了!
  当然不是说就不行了。但有两点:1.要珍惜和平和幸福(例如不饿饭、夜里不必半夜起来站岗、转移,不必倾盆大雨爬泥泞的山路,不必雨中往山头等……)。2.不要用玫瑰色的眼光看战争!张××入伍还没有到战争单位就半路回去了,他以前的热情不亚于朋友中的任何一个人!除思想准备足或天性如此的人外,适应战争太不容易!朋友里大概××、××最合适了。而××就要深思熟虑了,不要匆匆下了决心,一失足成千古恨,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兵的和死打交道,不耐烦说话拐弯,信里写的不是打官腔,也不是吓唬人,只是希望大家慎重,不要轻易铤而走险。当然战争生活有其非常迷人的一面。不及多写信,可传看,我毫无顾忌!问一切朋友好!
  遥祝
  安康
  育海
  (1969年)6.12
  【编辑附记】
  此信作者张育海,北京男四中1967届高中生;“文革”前,因期中考试提前一节半课交卷得满分而免修数学,同时英语免修考试合格,成为全级惟一的两科免休生。“文革”初期,他曾创办报纸《只把春来报》,发表《论血统》,参与反对“血统论”、支持遇罗克《出身论》的辩论。1968年10月,张到云南插队;次年只身赴滇参加缅共人民军,当年夏天牺牲,年约21岁。
  据考,此信的收件人叫何大明,同是北京四中的学生。他从张育海的哥哥处得到此封回信后不久,即得到好友牺牲的消息;遂将原信删节后复写,寄给了在内蒙古插队的同学任志和在山西插队的同学刘捷。经刘捷传抄,这封信在知青中广为流传。由于该信对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否定,引发了公安部门立案追查,曾对收信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缅共人民军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下,支援这支武装被认为是对中南半岛国家“共产主义事业”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红卫兵在经历了“红八月”的激情和“上山下乡”的迷惘之后,一小部分自认为有远大抱负的人,开始憧憬成为“国际主义战士”,当年有北京师大女附中学生写的诗歌《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士们》即可为印证。在“国际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感召下,投奔缅共的不只张育海一人,北京四中高三学生沈大伟在张之后,也牺牲于缅甸政府军的枪下。至70年代,这批人有的又回到国内,加入生产建设兵团;也有极少数坚持留在了缅共并幸存下来,在1989年缅共瓦解后即流落缅北。
  曾有人撰文描述张育海牺牲时的场面:缅政府军的火力像一道道烧红的铁栅压下来,张育海紧紧贴着地面,低得几乎嵌进土层里,嘴里全是泥,鼻子埋进草根里,枪弹的网还在往下压。他忍受不了压抑,“同志们,冲啊……”接着打出了整整一梭子弹。有几秒钟,对手的火力点居然懵了,哑了,沉寂了,像空出了一个舞台。接着三挺机枪一起扫射,密集的枪弹将他冲顶起来,他弹了起来,不像是冲锋,像是一次优雅的跳跃与飞翔……在疯舞和高歌之后倒下,他像一片软软的羽毛飘然落下。目睹者回忆说:“我们四个人才能捧起他碎了的尸体。”
  接信人说:“我以为这封信不是属于我个人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封40年前的信中的言词和口吻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英雄的传奇,或者只是个人的悲剧?无论如何,张育海们的赤子之心还是让人感叹并且震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网文:缅共失败原因分析【转帖】

http://thlvuuyi.blog.sohu.com/132238765.html

2009-09-19 22:24   唐律疏议博客

昨天看完了《亡命异邦——缅共游击队十年亲历记》。缅共的失败,作者认为是政治运动。政治运动,确切地说是政治斗争,打击面过宽,寒了自己人的心,导致自己人反水很多。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不对头。如果政治斗争获胜方的政策是正确的话,那么政治斗争对缅共整体可以说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比如一只新来的雄狮打败一个狮群的老雄狮后,都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杀死前国王留下的所有小狮子,以使母狮尽快发情,与新国王交配。但在这之后狮群仍然能继续生存,甚至可能因此而越来越兴旺发达——因为打败老国王的雄狮很可能基因要比前者优秀。尤其是如果政治斗争失败方的路线如果是错误的话,那么政治斗争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了。

我自己觉得缅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盲目照搬中国土改斗地主的模式。缅共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国家》中调查的五公村类似,剥削情况很少。因为主要都是原始社会,没多少剩余产品,无从剥削。盲目斗地主,并未给其余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反而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进行游击战争,必须像作者那样,进一个地方先进行调查研究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这里的老百姓最恨什么,最希望什么。缅甸老百姓最恨的是军阀林立,来一拨兵就要征一次粮食和税款。他们最希望的是只交税给一家,即一年就收一次税。这就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如果能达到老百姓这个愿望,足以得民心,不必再搞土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此外还有一些在群众聊天时提到过,但是群众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果缅共能解决这些问题,老百姓对它的支持将会迅速提高。比如缅甸存在遍布山林的刀客(劫匪),每逢秋收就来把农民一年的希望席卷一空。以及有一些确实剥削很重的地主。作者的警卫员之一的地主便是如此。该地主用极重的剥削(每年几乎一半的收成,或以市面价格1/5的低价强买)压榨他。但是该警卫员却从未想过要因此找他报仇(他想要报仇的貌似是另一个杀了他全家的地主)。当地老百姓对这些剥削,以及山林中的刀客,都有点视为和坏天气一样理所当然而无法改变。但是这些如果缅共稍微努力一把,完全是能改变的。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仅仅用了两年多就把为祸多年的土匪剿灭殆尽。缅共在争取老百姓支持方面,花的力气太少了。

伤害老百姓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地主也是老百姓啊。伤了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往敌占区跑。反水农民现象,在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很多。但是农民反水,对中共来说是值得极端警觉的信号。一旦出现此现象以后就要立刻深入调查原因,亡羊补牢。但是缅共却没有得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点中共的真传,走火入魔又死不悔改,终于作法自毙。

•民族矛盾难以解决。缅族和景颇族的矛盾始终难以解决。加上缅共的盟军中还有克钦独立军(克钦是景颇族的另一个名称),和缅共的关系也是复杂至极。景颇族是少数民族。但是有诺赛司令和他手下的两百多战斗经验丰富,并在缅共人民军中担任较高职务的景颇族老兵,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这支力量是不能不引起缅族中央的猜忌的。

•德钦丹东主席去世太早。他若在世,可以镇住三个山头,没有问题。他一死,就开始乱了。而另一方面德钦丹东主席也不够重视下面的调查研究。中央制定政策,依据的居然是当年毛泽东在中国做的调查。而德钦丹东也没有设法纠正这种倾向,后来兴起的新贵的汇报,德钦丹东也不加辨别地相信。可以说德钦丹东主席的这种作风危害甚巨。一方面造成错误路线难以纠正,另一方面导致造成政治运动中不公正和过火,最终使得有人对德钦丹东本人打黑枪致死。

•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过火。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其存在本身的合理性取决于胜利方的路线是否正确。但是无论怎么说,政治斗争中滥抓滥杀,会白白损失很多人才,自毁长城。这点中国共产党是深有体会的。红军时期的肃反扩大化和打AB团运动,杀了很多人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延安整风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提“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了(虽然不能全部做到,但是毕竟已经意识到不能随便杀人。毛泽东说,人脑袋不是韭菜,割了不会再长出来)。后来政治运动一直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翻身》中提到过,为了纠正村干部本身存在的问题,由外来工作组主持,对村干部进行的“过关”运动。其实就是个微型整风。结果是所有村干部,没有一个被杀,而他们某些行为引起的民愤也消除了。解放战争时期,在缺乏成熟法律体系和法律人才的情况下,就靠这种温和的政治斗争解决问题。这种政治斗争对缓解干群关系,抑制干部腐败(主要是基层干部的腐败)还是很有必要的。作者的书中也提到他认识的一个人在延安整风时被整过,但后来三反五反反右文革都平安无事地过来了。可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非肉体消灭才是政治运动的指导思想。批归批,斗归斗,批斗完了,检讨过了,就行了。因为不管他是否真的认同你的观点,至少他知道以后得夹起尾巴了。那你们搞政治运动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接下去就得让他恢复职务,继续干活了。毕竟总得有人做事吧?如果在政治斗争中大规模处决,那就是在走太平天国的老路了。缅共的教训也在于此。
发表于 2012-7-2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ff397ed54a83adfa5bbbc7051cd9795_ori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